河北美女,是清华博士后,却回村当农民,年入900万,凭啥?

河北美女,是清华博士后,却回村当农民,年入900万,凭啥?

从小到大,石嫣生活在许多人羡慕的目光里。


80后城市女孩,家庭生活宽裕,一直被父母捧在手心。


本科就读河北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


谁成想,手握人生赢家的牌,却不走寻常路,她竟然去做农民。


父母不理解,周边人更纳闷:农村人都一窝蜂涌向城市,她怎么反着来?


在众人的惊诧中,她义无反顾地捡拾起土地,一心一意播种自己的热爱。


她说:


“最近这几十年里,好像我们把农民这个职业遗忘了。我们现在做的事,就是怎样让农民成为一个被人羡慕的职业。”


农民,本是很重要的社会角色,却总是被轻视,而她用坚定的选择为“农民”这个职业翻牌。

河北美女,是清华博士后,却回村当农民,年入900万,凭啥?

(石嫣在经验分享会现场)

今年,石嫣39岁,做农民13年。


她是“小毛驴市民农园”名誉园长、“分享收获”农场掌柜、达沃斯论坛2016年全球青年领袖,2017年全球40岁以下影响食物系统的20个领袖……


发表几十篇农村发展论文,写出书籍《我在美国当农民》、《从土地到餐桌的变革》,农场年收入突破900万,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写入可持续农业案例集……


她真的把农民做成了被人羡慕的职业。


只是,这条路走得并不顺利,质疑从未消弭,困难一直都在。


某教授认为,用石嫣的方法种植农作物,早把人饿死了。


某农业技术人员逐一举证,石嫣提倡的有机种植模式,完全不现实。


某专家调研,石嫣的农场消费者大部分都是高学历、高收入,蔬菜配送价格是普通蔬菜的2~3倍,并不适合平民群体。


成绩、荣誉、怀疑、讥讽……石嫣不被其左右,她清醒地坚守自己做农民的初心。

河北美女,是清华博士后,却回村当农民,年入900万,凭啥?

1982年,石嫣出生在河北保定的普通人家,爸爸在供电局工作,妈妈在化工厂工作。


石嫣被父母呵护着,泡在蜜罐里长大。


父母都是下过乡的知识青年,他们的爱情起始于农村。


上大学前,石嫣对农村的认识,仅停留在父母深情的回忆和讲述中。


虽有娇生惯养的环境,却没长成骄横跋扈的大小姐,反而性格独立,成绩优异。


上大学时,她选择了河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发展专业。


她的未来目标,是出国深造、在办公室搞研究或走上讲台。

河北美女,是清华博士后,却回村当农民,年入900万,凭啥?

(城市姑娘石嫣)

只是没有想到,竟会在父母常挂在嘴边的黄土地上,成就一番作为。


读研期间,她与土地真正结缘。


大学毕业后,石嫣被保送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硕博连读,师从教授温铁军。


温铁军被业内称作“温三农”,是我国三农领域的权威专家之一。


她跟随老师实地调研过七十多个乡村,真正领略到乡村发展实际情况。


2008年4月,作为我国第一位公费出国学习农业的人,石嫣在美国深造半年。


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地升农场”,她接触到新型农场经营——CSA社区支持农业模式。


在农作物种植初期,消费者预付给农场资金,农场根据消费者需要,开展有机农产品种植。


消费者和农场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合作,共同承担种植风险。


在那里, 讲究“食在当地,食在当季”,不种、不吃反季蔬菜。


农作物都是自然生长,不喷洒农药,不使用除草剂和其他化学药物。


一对夫妻,三个帮工,就是农场的全部劳动力。


石嫣对此产生浓厚兴趣,每天早上八点,她开始一天的劳作,拔草、浇水、采摘、修整……像个真正的农民,一心扑在土地上。


移植菜苗,双手沾满泥土,粗糙长茧;蹲着除草,太阳毒辣辣照在身上,汗流浃背……


半年之前,还是白白净净、小资情调的城市姑娘,半年之后,已是黑黑瘦瘦、小麦肤色的农民模样。

河北美女,是清华博士后,却回村当农民,年入900万,凭啥?

(在美国农场学习的石嫣)

在别人的眼中,本应是高大上的美国学习之旅,对石嫣来说,却是在美国的田间地头,当了半年货真价实的农民。


2008年10月,当妈妈在机场见到她的时候,被她的模样惊着了。


父母还不知道,他们引以为傲的女儿,去了趟美国,不仅外表变成了农民,还计划把农民当成职业。


石嫣装着梦想回国,一心想在中国建立CSA农场。


2009年,作为人民大学的产学研基地,占地230亩的“小毛驴市民农园”落户北京西郊凤凰岭脚下。


石嫣带领四个核心团队成员、三个农民,承载着CSA梦想在中国启航。

河北美女,是清华博士后,却回村当农民,年入900万,凭啥?

在美国,石嫣第一次吃自己种出来的蔬菜,西红柿、黄瓜……一口咬下去,鼻子周围都飘散着纯天然的香味。


石嫣心有震撼,也让她的“小毛驴市民农园”一直坚持“有机种植”。


农作物和家禽家畜都按照自然规律和周期生长,菜不催熟、蛋不催产、猪不催长。


每周一到周五是耕种时间,周末配送蔬菜、接待前来参观和参与实践的消费者。


“小毛驴”的客户类型有两种:普通型和劳动型。


二者都要在种植季之前与农场签订风险协议,并支付资金。


每周末,农场将收获的蔬菜配送到普通型客户,而劳动型客户则会到自己的菜园亲自劳作。

河北美女,是清华博士后,却回村当农民,年入900万,凭啥?

(农场员工田间留影)

用石嫣的话说:


“CSA从根本上来讲,就是农民和消费者之间的承诺,农民保障消费者吃得健康,消费者保障农民获得合理的收益。”


起步之初,石嫣和员工一起去宣传CSA模式。


他们一边分发传单,一边解释,但支持的人很少,甚至不断听到冷言冷语。


“一伙陌生人上街卖菜,而且手里还没有菜就要求消费者付钱,这不是骗子是什么?”


第一年,只有50多户会员与农场签订合作协议。


但,即使困难重重,石嫣依然坚持“有机种植”,她坚信好的质量和口碑一定能吸引消费者。


有农民偷偷给蔬菜喷洒农药,石嫣决绝地铲平几亩地的蔬菜,直接损失近5万元。


有人背后叫她傻子,又没人当场监督,施点化肥、喷点农药谁能发现?


但不管农场效益如何,她一直用良知坚守自己的底线。


2011年,“小毛驴市民农园”的会员超过700户,2012年,超过1000户。


2012年5月,石嫣开启新创业项目——“分享收获”农场。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实践基地,石嫣致力于研究、推广社区食品安全的初心,已具备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


目前,除了北京通州、顺义的蔬菜、果树、养殖等基地,全国已有上千个CSA农场,50多万消费者。


石嫣说:


“负责任的吃是一种农业行为。”


她的目标是通过消费者参与,支持农民健康生产,解决食品安全和土壤污染问题,以达到发展生态农业的目的。


就像她所说:


每5户消费者加入,就可以让一亩土地脱毒;每10户消费者加入,就可以让1个农民健康工作;


每100户消费者加入,就可以让5个年轻人留在农村工作;每1000户消费者加入,就可以拥有一个更可持续发展的乡村。

河北美女,是清华博士后,却回村当农民,年入900万,凭啥?

(五•一劳动节,农场员工留影)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农村人急于抛弃自己的农民身份?


为什么许多年轻人一味地向往城市生活,宁愿背井离乡,甚至漂洋过海,都要离开那片土地?


因为那里,没有给予他们生存保障、生活尊严,没有吸引他们留下来的人生发展资源。


而石嫣研究和践行的这条路,也许能为此打开一个新方向。


让年轻人愿意扎根乡村,成家立业、安居乐业;让老农人不用出去打工,就能养活自己。


梦想远大,距离遥远,以石嫣一己之力,确实杯水车薪。


但一石可激千层浪,她坚定不移地走在这条路上。

河北美女,是清华博士后,却回村当农民,年入900万,凭啥?

中国学历最高的农民,这是社会对石嫣的身份认同。


她创业的背后,有父母无条件支持,老师指引方向,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作背景。


除了亲情和知识给予她力量,爱情更成为她事业稳固的基石。


她的爱人叫程存旺,是石嫣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同门师弟。


二人一起学习、创办农场,在相互理解中成为志同道合的事业型夫妻。

河北美女,是清华博士后,却回村当农民,年入900万,凭啥?

(程存旺、石嫣夫妻)

2011年,他们在农场举办婚礼。


“无房无车,妥妥的裸婚。”程存旺笑着形容自己的婚姻。


当时,他们住在农场附近的村子里。


婚礼那天,程存旺带着自行车队,在骑行队伍里遥遥领先,去村里接待嫁的新娘石嫣。


从村里到农场,自行车队笑着、追着,村民看着、祝福着,孩子们跑着、跳着……


老师来做他们的证婚人,农场的会员为他们办演唱会、朗诵诗歌,村民们带着自己种植的农作物随份子,农场的员工张罗接待事宜。


石嫣的头上,是用采摘的野花编织的花冠;夫妻二人的手上,戴着核桃做成的戒指;婚礼上的食物菜肴,都用农场的有机产品……


没有奢华的金钱味道,简单天然,纯朴新颖,两个年轻人用这样的婚礼,把自己的人生交给农村。


婚后的他们,骑着电动车往返在村子和农场的路上,一起工作,一起在乡间小路漫步。


在农场餐厅的饭桌上,程存旺夹起石嫣爱吃的菜,放在她的盘子里。


石嫣随意地夹起来吃,他们边吃饭边聊天,话里话外,都是他们畅想的美好未来。


夕阳西下,在结冰的河面上,他们手拉手滑冰,暗黄的光晕照在他们欢笑的脸上。


“一对精神富足的人,一对面相平和的夫妻”。

“最有创意的婚礼,新农人的杰出代表”。

“高尚、真挚、无价的婚姻和精神,是年轻人该有的样子”。


……

河北美女,是清华博士后,却回村当农民,年入900万,凭啥?

(程存旺、石嫣夫妻)

许多人赞美他们的婚姻,更赞美这对高学历的夫妻,都心甘情愿地选择“农民”这个职业。


有人说:


“高智商高学历的人,会把农业带到更高的发展高度。”


这也是他们选择农业、结为夫妻最大的意义和奉献。


他们通过互联网搭建和推广“社区支持农业模式”,全国各地的子农场陆续建立。


在电商平台“好农场”正式上线后,还获得农场会员的600多万天使投资。


创业之初,老师温铁军曾跟他们说:


“如果你们俩只是给我办了个农场,那不算本事。作为我的学生,你们要是不干出一个国际化来,那就不能让我觉得你们干成事了。”


如今,温老师很欣慰。


因为石嫣和程存旺确实干出了国际化的事业,为农民这个职业,农村这片土地,都开辟出新的方向。

河北美女,是清华博士后,却回村当农民,年入900万,凭啥?

石嫣曾采访袁隆平,与袁老面对面探讨农业发展新路径。


袁老坦言:“年轻人不搞农业,那真是个大问题。”


而石嫣,已经走在“搞农业”的路上,她把自己定义为“新农人”。


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石嫣用“新农人”的标准要求自己,还努力带动更多人关注农业,投身农业。

河北美女,是清华博士后,却回村当农民,年入900万,凭啥?

(石嫣与袁老)

农场每年组织召开“社会生态农业大会”,全国各地的农民、生产者、消费者、学者、官员,每期有一千人左右参加大会。


还有一个跟食物教育有关的项目,叫“大地之子”。


把农田建到学校,去学校种田、讲课,让孩子们直接接触农作物,学习农业课程。


持续开展新农人实战训练营,几百名学员学到新知识,回到家乡创办CSA农场。


在北京顺义区“分享收获”的农场里,主持人张越与新农人培训班学员聊天。


张越说:


“我们目前还有一些观念上的排斥,大学毕业当农民,怕是家长都不乐意。”


这的确是现实,别说高学历的人去当农民,即使没学历的人,也不愿意呆在农村种地。


家长都在培养孩子走出农村,谁又愿意把孩子培养成农民。


所以,当几个农场的员工陆续被家人领走后,石嫣都心平气和地接受。

河北美女,是清华博士后,却回村当农民,年入900万,凭啥?

(农场员工)

不论是农场员工,还是新农人学员,他们的初衷,都是想回到自然中生活。


有的城市消费者,已经吃了五、六年农场的菜,虽然双方不见面,但每年都会在送菜的箱子上见到他们的名字。


这份信任,让石嫣心里暖暖的,也更坚定了她做好农民的决心。


她说:


“我们播下去的是种子,收获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爱和信任。


我们希望给更多的人提供健康的食物,希望有更多的城市家庭支持农业生产。


也希望越来越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来到乡村,实现知识型科学种植,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新农夫。”


在“分享收获”的农场里,团队成员有学物理的、建筑的、计算机的,平均年龄25岁。


每年新农人培训上,全国各地的年轻人来到这里,学习新的种植知识。


“分享收获”农场里生机勃勃,各地的CSA农场一家家建立。


知识型青年投身农业,他们成为中国农业新的希望。

河北美女,是清华博士后,却回村当农民,年入900万,凭啥?

石嫣说:


“我觉得方向比速度重要,我26岁的时候找到了人生方向,然后就是做,活到什么时候,就做到什么时候。”


她的人生方向就是“新农人”。


农场的人都称呼石嫣“掌柜”,她喜欢这个称呼,喜欢这种生活方式。


她觉得,这既是生活又是事业,是很有价值的人生。


在属于她的“土地”上,她与爱人两情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新农人”的身份,让她体验耕种与收获的乐趣,更实现为农民寻找生存新方向的价值。


他们从城市来,为梦想扎根农村;他们本可以在城市翱翔,却把遒劲有力的知识倾注在黄土地。

河北美女,是清华博士后,却回村当农民,年入900万,凭啥?

(新农人培训现场)

自始至终,不理解她的人大有人在,对于争议,石嫣全都一笑而过。


她追求的东西,别人不理解不要紧,她只想用结果告诉他们,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美国的农场主大部分都很自信,都有自主选择的机会。”


什么时候,中国的农民会有尊严感,会变得自信,有自己更多的选择呢?


石嫣正在这条路上领跑,她吃着有香味的黄瓜、西红柿……满脸笑容。


在石嫣的自传《从土地到餐桌的变革》中,有这样一段话:


“做一个有价值的人,但不要在乎名望;做一个富有的人,但不要成为金钱的奴隶。敞开心扉,去聆听星星的话语、鸟儿的歌唱、小孩儿的呢喃,还有圣人的教诲。”


这段话,让人体会到喧嚣中的宁静,触摸到世外桃源的清新。


她是新时代里高学历的新农人,她的身后,正涌来一拨又一拨的接班人。


现在,石嫣在考虑建农场自己的公寓楼、幼儿园等配套设施,在努力提高员工待遇。


农场每年的盈利,除了循环投资,都将用在这些配套建设上。


有人说:


“农业就是要有高学历,才会让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高学历为新农业护航,新农业也应该回馈给高学历尊严和价值。


摈弃质疑,埋头深耕,把“农民”打造成被人羡慕的职业,石嫣一直在努力!


作者:倾城


参考资料:


1,张越采访石嫣合集

2,央视网:《石嫣:从海归博士到种地农民》

3,世界说:方澍晨、李何《女博士京郊种菜坚持不打农药,村民:傻!偷偷用点药又没人知道》

4,抖音“分享收获农场”视频资料

5,微博“农家石嫣”图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中国人民大学   农园   农民   农人   清华   河北   农作物   博士后   农场   蔬菜   年轻人   消费者   父母   土地   农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