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涨价究竟谁之过?因为一颗去壳皮蛋,我决定卸载美团

外卖涨价究竟谁之过?因为一颗去壳皮蛋,我决定卸载美团

1

我也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美团,只记得最开始那段时间优惠券很多,点外卖几乎花不了多少钱。而在这种免费攻略下,当我加班或者宅在家里不想动的时候,也就自然而然养成了点外卖的习惯。

那时候收入虽然不多,但外卖也很便宜,即便不用优惠券,十五以内也能吃一顿不错的午餐。

后来工作比较安稳,点外卖就不是很多,加上收入慢慢增加,对外卖的价格也没有开始那么敏感,就这么慢慢用着,直到一个多月前,晚上忽然想吃个炒拉条,于是点了个外卖。

外卖涨价究竟谁之过?因为一颗去壳皮蛋,我决定卸载美团

注意看皮蛋的图片,以及配送标准,其实菜单里很多盖浇饭都在20以下

那顿外卖二十多块,其实只想点一份主食,但是主食不够配送标准,于是又点了一个“去壳皮蛋”,论份卖的,我想好吧,估计量不大。毕竟价格是3元一份,最后我买了两份(如下图所示)。

结果到手里我才发现,那个皮蛋(鸡蛋那种,下同)真的是一颗去了壳甚至还带着生石灰气息的皮蛋(如下图所示),当时我的嘴张得能够吞下俩。

外卖涨价究竟谁之过?因为一颗去壳皮蛋,我决定卸载美团

巧合的是,此前不久我刚在超市里买过皮蛋,超市价格是5元6个。

成年人的崩溃,也可能是从一颗去壳的皮蛋开始的。

忽然我就感觉自己交了智商税,这还不算完,那晚我没干别的,看了一遍以前的订单,忽然发现这一年多来我点的外卖全部都在20以上,甚至很多在三五十这个价位。之后几天,我就找到了点过外卖的实体店,照着订单点了一样的东西——我想看看点外卖和到店吃价位差别有多大。

然后我郁闷地发现,点外卖和实体店消费的差价大概在三分之一,而且就算订单价升高,这个比例也基本不会缩小。

比如我点的湖南干拌牛肉面,下单价22.8元,到店消费只用14块钱;一家知名的炸鸡店(郑州中原区工人路那家),下单价32元,到店买相同的东西消费23元……这两个店都在骑车距离两公里以内。

除了发现外卖订单单价的提升之外,我还发现自己之前为了方便顺手开通的“月付项目”——类似于花呗,我发现自己的消费额度不知何时从每月200元提升到了500元。然后我才发现自己每月外卖的花销确实在不断提升。

作为一个对花呗诱导消费有所警醒的人,我这时候才发现自己手机上还存在着这样的“漏网之鱼”。

外卖涨价究竟谁之过?因为一颗去壳皮蛋,我决定卸载美团

美团的金融业务界面

所以总结起来,这个让我丝毫没有察觉的“吞金兽”有以下特点:

第一,订单价在不断提升。这里边有一个奥秘,就是美团的城市运营要求商家提升“起送价格”,以前“15元以上配送”,但后边就放到“20元以上配送”,这个门槛的提升就意味着消费者要么多点一些凑足这个数,要么就是店家提升商品单价——很多店家都选择了后者。但即便选择前者,消费者依然是要多花钱。

第二,美团用起了金融工具——这几乎是每一个互联网巨头发展到后期都会拓展的业务。我把美团的金融工具起名为“吃呗”,让你点外卖再无“肉疼之忧”,当然了还钱的时候难免还是要疼一下。

那么美团是如何实现以上目的的呢?在我看来,是依靠它的实质性垄断地位。当我作为一名消费者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选择卸载这个软件。

原因很简单,我吃不起外卖平台上的皮蛋。

外卖涨价究竟谁之过?因为一颗去壳皮蛋,我决定卸载美团

2

这两年有一个词语很流行,叫内卷。

知乎上有个高赞回答,对“内卷”进行了形象的概括,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其中一个比喻:就像一群人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电影开场后,第一排的人站了起来,第二三四排为了能看到电影也只能站起来,以此类推,最后整个电影院的人都站着看完了电影。

但其实他们可以都坐着看完,当付出了竞争成本最终结果却跟无竞争的结果一样时,这种情况就叫做内卷。

在这个场景里,不得不站着看电影的人就是商家们,而创造竞争规则打造内卷环境的人就是美团们——它们只需要说服第一排人站起来,就能让整个电影院的人都受到“规则”的影响而不得不站起来。

具体到外卖行业里,为什么很多商家多接很多订单也没有多赚钱,反而仍要做外卖?因为你不做就会因为没订单而赔钱,做了只是因为其他商家都在做,“你坐那里看不到电影”。

外卖涨价究竟谁之过?因为一颗去壳皮蛋,我决定卸载美团

当然这样说过于绝对,依靠美团、饿了么这类外卖平台,很多商家其实拓宽了自己的盈利渠道,尤其是在推广的早期,很多卫生条件不达标的三无商家因为审核机制的宽松大捞特捞。但是消费者只有这么多,当理性回归的时候,到店消费和外卖订单的订单量和完全不依赖外卖时候的订单量差距并不大——不信你想想,为什么外卖发展到今天,厨师的工作量变化并不大?

再直白一点,如果商家没有外卖之前和有外卖的今天盈利水平相差并不大,但消费者点外卖却要花越来越多的钱,那么外卖的意义在哪里?或者说商家盈利不是建立在外卖平台拓宽订单量上,而是建立在提高订单价格上,那外卖平台意义何在?我们抛开立场,站在相对客观的角度来看看外卖的现实意义(不分优缺点):

从整个社会角度来讲,美团外卖或者饿了么的出现和存在都有着积极意义,至少它创造了外卖骑手这个职业,养活了数以百万计的家庭,同时也极大地拉动了内需市场。

但如果我们带着放大镜去看待这些看似光明的一切,就会发现美团们的精明。

外卖涨价究竟谁之过?因为一颗去壳皮蛋,我决定卸载美团

内卷无处不在,它不仅体现于商家,也存在于外卖骑手之间。在美团们的设计下,商家和骑手都不是美团的附庸,而是“合作者”。外卖骑手一般都是以劳务公司派遣形式参与到美团外卖中,这跟“宅急送”属于两个概念——宅急送属于餐饮企业的正式员工。这种差别就导致美团等外卖平台的发展红利不会被数量庞大的骑手群体分走,同时又能够将外卖骑手牢牢绑在美团们的战车上,让人们在抱怨服务或者试图惩罚它们的时候,不得不因为考虑骑手的生存问题而大事化小。

而对外卖骑手来说,尽管钱越来越难赚,同时没有什么好的福利保障,但是没有这个工作可能就会给整个家庭带来“经济危机”——在生存面前,外卖骑手群体是没有什么话语权的。而且钱越难赚,外卖骑手就会更努力接单,竞争环境也会越来越激烈,这种激烈竞争则会导致送单价格继续下降……制定规则的外卖平台冷眼旁观,它们更关心自己的财报是否漂亮。

所以在我看来,美团和饿了么虽然造就了数量巨大的外卖骑手群体,但它们不值得尊敬。

从数量级更大的用户角度出发,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用户与平台的关系——“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啥意思呢?

就是你在新注册的时候占过外卖平台一次便宜,你吃过一次免费午餐,那么在之后的漫长时间里,你会不知不觉地用更多的金钱和时间去“报答”它。

接着我们可以聊聊,美团们是怎么实现盈利的。

外卖涨价究竟谁之过?因为一颗去壳皮蛋,我决定卸载美团

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

3

在西湖大学初创时,施一公教授曾经求助于他的师弟——高翎资本创始人张磊,张磊慷慨解囊,并且利用自己的资源和能力为西湖大学的筹资工作而奔走。

后来有人问张磊,为什么会如此热心筹办这样一所面向基础科学研究的院校?当时很多人认为,张磊只是冲着施一公的面子帮帮忙。

张磊的回答也确实没有引发什么议论——“商业模式创新总会走到尽头,基础科学所带来的技术创新也许更有意义”(并非原话,是这个意思)。这句话可以简单理解为,技术创新才是真正的未来。

从后往前看,我们会发现移动互联网到来后,中国这片热土上崛起的一大批互联网企业几乎都是以商业模式创新夺人眼球,比如说共享经济,比如说O2O,比如互联网金融,以及突然火爆起来的社区团购。而技术创新相较而言就少得多,支付宝算一个,真正开创了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快手算一个,它开创了短视频市场,抖音虽说成绩更好,但只能算是优秀的后辈;头条算一个,它开创了独特的资讯平台……总之并不多。

当然,它们之间的边界并没有始终清晰,做技术的也会去搞商业模式创新,做商业模式创新的也会跑到技术赛道上去。但总体上,企业的调性在最初就已经被确定。

上边所说的美团,它就可以称之为商业模式创新的典范。

外卖涨价究竟谁之过?因为一颗去壳皮蛋,我决定卸载美团

曾引领共享经济浪潮的ofo

商业模式创新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很容易被模仿。第一个创造出最新商业模式的人,很可能不是最终的胜利者。比如说OFO搞出了共享单车,但最后获得行业话语权的却是资本更雄厚的哈罗和美团们;比如说早期的网约车市场,优步先发优势如此明显,但最终的胜利者却是滴滴;包括外卖行业早期,三十多家外卖平台同场竞技,最终的胜利者是前后抱齐了“双马”大腿的美团。

我们可以简单做个总结:对商业模式创新而言,因为容易复制,以及这类创新与规模效应非常契合,所以得“资本”者得天下。

美团能够走过来,王兴自身对移动互联网的洞察能力和对需求的把握能力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获得了资本的支持。

外卖涨价究竟谁之过?因为一颗去壳皮蛋,我决定卸载美团

美团创始人王兴

在早期美团最主要的对手是百度外卖,但美团很快获得阿里的支持,在外卖业务展现出光辉前景的时候,阿里与美团出现了分歧,当然我们也不知道是美团认为阿里的流量和资本已经无法再帮助它更上一层楼,还是阿里想吃下美团却被拒绝(可能性非常大),总之一定发生了利益冲突,在此之后,阿里推出饿了么,美团转投“腾讯系”。

今天外卖行业基本上是美团和饿了么双雄对峙,这么说其实有点抬举饿了么:表面上,两者共同垄断了中国的外卖行业,并且成为规则的实质制定者和受益者。但鉴于美团和阿里、腾讯的“暧昧关系”,说美团是无冕之王,恐怕也无人否定。

美团早期的两个竞争对手叫拉手、窝窝团,现在估计已经没人记得这俩平台,但在当时,它俩才是大哥和二哥。美团的前期推广手段非常粗暴,但是效果立竿见影,我们一般把这种推广方式叫“大撒币”

简单来说就是给你发各种优惠券,各种优惠活动,不管是商家、骑手还是用户,都能让你获得非常愉悦的感受。商家能感受到订单增长带来的收入激增,骑手享受着订单爆满带来的赚钱刺激,用户们则享受着“足不出户享用低价美食”的待遇。这里边用户是核心,只要让人们普遍养成点外卖的习惯,那么商家和骑手是不难找的,毕竟谁还能跟钱有仇。

外卖涨价究竟谁之过?因为一颗去壳皮蛋,我决定卸载美团

驯化用户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跑马圈地。如果平台想实现利益最大化,那么毫无疑问它需要扩大收入、降低成本,能同时实现这两大目标的前提就是提升自己的市场份额,最好独占这个蛋糕。说白了就是玩垄断,大家可能忘了美团也搞过“二选一”。

这里就要问了,为什么美团找阿里和腾讯合作,而不是找银行借钱?因为美团缺的不止是钱,还有流量入口。

跑马圈地之后,就到了收获季节。当用户都进入到了美团的流量池子,那么他们接下来思考的就是——如何让用户更高效地花钱。

后边我就不多说了,大数据,金融工具,垄断地位,当一个平台拥有这三样的时候,想不赚钱都难。

而你会进一步发现,中国互联网巨头似乎都有这“三件套”,美团、滴滴、阿里、腾讯、百度……甚至国外互联网巨头也是这样。

外卖涨价究竟谁之过?因为一颗去壳皮蛋,我决定卸载美团

所以这就是我想问的一个问题:互联网巨头的高利润正常吗?

从互联网诞生以来,人们似乎都习惯了互联网巨头们一年赚个几百亿几千亿,我们也习惯了阿里和腾讯上千亿的纯利润(2020年阿里净利润接近1500亿,腾讯超过1200亿)。但是我们是否思考过,为什么在互联网时代之后,企业的净利润可以扩张到这个地步?

这些互联网巨头们明明没有提升我们的生活水平,没有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改变我们生活水平的是制造业、生产业和农业,但为什么偏偏是互联网企业获得最大的发展红利?

以及最为重要的,将用户数据作为它们赖以盈利的核心资产的行为是否合理?

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外卖涨价究竟谁之过?因为一颗去壳皮蛋,我决定卸载美团

4

最后想说一点个人想法。

在观察这些互联网企业的时候,我发现无论什么互联网公司,在做大之后都会涉足金融,不管是做网络安全还是做出行,或者做O2O,甚至于做团购,他们都会涉足金融领域,并几乎都会开展借贷业务。

在我看来,评价一些商业行为是否合理,最为关键的考量是它对用户个人及群体是否便捷以及有实质性好处。对于金融服务来说,移动支付适合于绝大多数互联网业务,但借贷及提前消费这类服务就很显然有些多此一举。

这两种服务从本质来讲更有利于平台而不是用户,甚至它是以损害用户利益的方式来为平台获利。

所以建议国家对互联网企业开展金融服务有一个评判标准,从根上遏制住整个互联网行业“诱导消费”的不正之风。

此外还存在大数据的归属和使用问题。我们也许可以多了解一下法国推出的《数字经济法》,如果我们的数据被平台利用起来赚钱,那么从某个角度来讲,这些数据是我们的个人资产,平台是在用我们存放在它们那里的资产来获利,那么平台应该给予我们补偿。

写这么多,还是希望外卖巨头们别忘了初心,互联网的出现应该是为人们提供方便以及更好的体验,而不是压榨人们财富的高效模式。

外卖涨价究竟谁之过?因为一颗去壳皮蛋,我决定卸载美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皮蛋   外卖   骑手   都会   腾讯   阿里   单价   商业模式   订单   资本   消费者   商家   发现   用户   平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