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滤泡状癌容易发生血行转移,怎么治疗?预后如何?

滤泡癌的处理是手术治疗。

由于术前很少明确诊断,因此首先考虑腺叶切除术。如果术中腺叶切除标本冰冻切片发现有侵犯,则手术扩大为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不过大部分微小侵犯性滤泡癌只有在常规切片中镜检时才能诊断,二次手术切除残留腺叶的必要性尚有争议,大部分研究发现甲状腺全切对预后有好的作用,尤其是对于高危人群和肿瘤大于1~1.5cm的患者,而其他研究报道称扩大切除对生存无影响。

甲状腺滤泡状癌容易发生血行转移,怎么治疗?预后如何?

当前大部分意见一致的指导方案推荐对甲状腺滤泡癌患者行甲状腺全切,全切的主要理由是术后行放射性碘治疗及通过检测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来监测肿瘤复发。大部分滤泡癌患者术后都会接受放射性131-I治疗,可以改善预后。体外放射治疗推荐用于那些难以完整切除的肿瘤。

在随访中,肿瘤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为15%~30%。这些患者大部分发生于首次术后的第一个5年期内,但部分可能发生在10年或20年后。在美国常见类型滤泡癌患者的10年生存率为83%~85%,嗜酸细胞亚型者为73%~76%。

甲状腺滤泡状癌容易发生血行转移,怎么治疗?预后如何?

对预后有不良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年龄较大(超过50岁),肿瘤较大(>4cm),首诊出现远处转移和(或)甲状腺外侵犯。这些因素都被用于高分化甲状腺癌的大多数分期和预后评分体系中,包括肿瘤-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这些评分体系对预后总体预测较好,但分期较低或低危患者仍有死于该肿瘤者。

其他与死亡和(或)复发有关的因素包括侵犯程度(如微小侵犯还是重大侵犯)、

显著血管侵犯(≥4条血管)、嗜酸性细胞的出现。部分研究中发现常见类型滤泡癌和嗜酸细胞性滤泡癌生存率的差别可能是由于嗜酸细胞性肿瘤患者年龄较大及嗜酸细胞性肿瘤摄碘率降低所致。

实际上,近75%的常见类型滤泡癌转移灶浓聚放射性碘,而嗜酸细胞性滤泡癌转移灶只有10%~40%的浓聚放射性碘。

部分分子标记和免疫组化标记物有望用于预测肿瘤预后,但大部分在常规临床应用之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甲状腺滤泡状癌容易发生血行转移,怎么治疗?预后如何?

已经发现,LOH频率的升高,尤其是3p25-26区VHL基因的丢失,与肿瘤复发及死亡有较强的相关性。在嗜酸细胞性肿瘤,大量染色体获得与肿瘤复发有关。

滤泡癌中RAS突变的存在与肿瘤去分化、远处转移、生存率下降之间有关。部分研究发现Bcl-2和E-cadherin表达下降、Ki-67指数升高与远处转移和(或)肿瘤相关死亡之间有相关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甲状腺   生存率   放射性   相关性   术后   切片   微小   肿瘤   患者   细胞   远处   较大   因素   常见   类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