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书巧: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更像孩子”

四叶草,普遍被认为是幸运的象征——十万株同属的苜蓿草中,可能只有一株是四叶草。正因为其美好的寓意,河北省直机关第四幼儿园(简称“省四幼”)以四叶草为原型设计园标,挖掘“幸运草”的品质内涵,寻找其与幼儿成长的契合点,获得教育启迪:一是幼儿如四叶草一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教育须助力每个幼儿释放能力、绽放精彩;二是幼儿的成长如四叶草的生长一般需要遵循自然规律,教育须静待花开;三是幼儿之间如四叶草之间一般具有差异性,教育须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四是幼儿成长如四叶草生长一般是动态的,教育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多年奋斗于这片浸润着幸福美好的四叶草园地,园长苏书巧始终怀揣着朴素的教育愿景:希望这里走出幸福的人,每一个幼儿都能拥有幸福的体验。幸福从何而来?答案就在教育现场。

课程建构要让幼儿走在前头

一行幼教专家进入一所乡镇小学的附属幼儿园,发现园所环境创设尽显“高大上”,名言警句无处不在,精美的手工作品凸显了教师的能力……一位专家忍不住询问陪同参观的园长:“幼儿在哪里?”园长说:“幼儿在午睡。”这个故事对苏书巧的触动很大,她认为,做好幼儿教育的前提是知道幼儿在哪里,即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哪里、认知规律在哪里、兴趣需求在哪里、原有经验在哪里。“沿着旧地图,一定找不到新大陆。”为“找到”今天的幼儿,苏书巧描绘了三张地图:第一张是幼儿发展地图,教育者需要掌握《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规律;第二张是班级幼儿的发展地图,教育者需要了解班级中每一个幼儿的特点;第三张是班级的教育地图,教育者需要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与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及自身教育行为。

在三张地图的指引下,省四幼的体验式主题课程已经走过了三个阶段,从萌芽期到扎根期再到如今的绽放期,十几年的探索经历使苏书巧更加确定:课程建构应给予幼儿充分尊重,让幼儿走在前头。“幼儿教育工作者就像货车司机,眼前没有固定的行驶轨道,只有行驶的方向,那么在驶向目的地的路上,一定是有障碍的,需要我们花费心思去解决。”

体验式主题课程,关键在于引领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实现快乐成长。为丰富课程资源,省四幼创设了多个活动室,其中木工坊在幼儿入园的必经之路上。苏书巧发现,孩子每次路过时都会探一探小脑袋,观察木工老师是否在里面。孩子为什么如此期待木工课?一次,苏书巧追上了一个孩子询问,这个孩子说:“因为木工坊有很多高质量材料,不对,是有很多危险的材料。”热熔枪、羊角锤、锯子、刨子……确实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苏书巧意识到,幼儿对木工坊的向往源于好奇,而这种好奇恰好说明了幼儿对材料及活动的不熟悉。活动室与幼儿存在“距离”,这成了体验式主题课程探索过程中的第一个问题。“木工坊不应是幼儿眼中的‘危险’场所,而应是游乐场。”改变从人员安排开始。苏书巧知人善任,安排具有专长的教师做活动室的专职教师,使幼儿在教师“奇思妙想”的带领下敢于游戏、快乐游戏。

随着课程探索走向深入,产生了新的问题。为了避免各个班级在使用活动室时发生交叉冲撞的情况,每个活动室门口都贴有一张计划表,清晰标明了各个班级使用活动室的时间。统一管理确实助力了游戏井然有序地开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和幼儿使用活动室的主动性。“这种‘轮到我进我就进,其余时间和我无关’的现象必须改变。”在计划表的基础上,苏书巧鼓励师幼根据课程的需要,主动发起活动室的相关活动。此外,苏书巧还带领教师确立了预约制、邀请制两种制度,活动室的使用方式变得灵活多样。

课程推进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研究的过程。体验式主题课程进入完善期后,苏书巧又发现了亟待提升的方向——让幼儿成为计划和规则的制定者。在苏书巧看来,幼儿园的课程应该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经验的各类活动的总和,所以幼儿的一日生活不应该在消极等待中度过,“这是一种隐形的时间浪费,考虑到幼儿之间具有差异性,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用弹性化管理为幼儿构筑一片自由成长的天空”。比如,集体活动或者午睡后,幼儿会轮流如厕、喝水,动作快的幼儿需要10分钟,动作慢的幼儿需要20分钟甚至更长。苏书巧主张将这10分钟的空档交给幼儿安排,可以读一读喜欢的绘本,还可以照顾一下自然角的植物。再如,在专用活动室时间,苏书巧引导幼儿打破班级的界限,鼓励他们进入感兴趣的活动室开展自主游戏。

“放手管理”让苏书巧看到了一些令她惊喜的成长瞬间。在一次绘本剧表演过程中,幼儿想拥有一个舞台,便主动向幼儿园申请了一块大板子。可是板子铺到地上后并没有舞台的效果,教师便引导幼儿将板子垫高一些。那段时间,这个班级的幼儿每天都会往教室里面搬砖,即使后期舞台已经搭设完成,当幼儿在外看到散落的砖块时,还会不自觉地想要搬回教室。苏书巧被那种状态感动了,“他们有明确的目标,善于主动思考、专注于想要完成的事情并付出诸多努力,这是一种美好的成长状态”。

让真善美浸润幼儿的心灵

一本书就是一个小世界,一个故事可以带领幼儿开启一段奇妙的旅程。绘本在幼儿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附件指出,幼儿园配备的图画书应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人均数量不少于10册,每班复本量不超过5册,并根据需要及时调整更新。据苏书巧观察,与满足绘本数量相比,多数幼儿园面临的更大挑战是“怎么有效利用绘本”。

很多教师在绘本教学上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反而扼杀了幼儿的兴趣,这便是走入了教学的误区。”根据苏书巧观察,有的教师在讲读的过程中扮演“提问大王”,有的教师将绘本当作教材过度开发,还有的教师把绘本仅仅作为识字工具。“这些都源于对阅读的功利追求,绘本内容涉及的是童真、童趣、童善、童美,我们应该追求用真善美浸润幼儿的心灵。

深耕绘本教学多年,苏书巧提出了两个观点,一是倡导无压力阅读,即欣赏性阅读。幼儿的年龄越小,越应遵循这个原则。比如绘本作家宫西达也的作品《好饿的小蛇》,这种“车轱辘”式绘本特别适合1-3岁的低幼儿,成人只需讲读就好,幼儿领会到绘本的节奏后,自然会一起跟读,从而预测下个场景,增强阅读的信心。成人的语言介入会使幼儿感到绘本阅读轻松、快乐、趣味十足,当他们进入绚烂的童话世界遨游,绘本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价值。二是注重学习性阅读。对幼儿园而言,绘本不仅是阅读活动的载体,还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苏书巧强调,若能善用绘本,就像教室里多了一位教师参与教学一样,绘本的作者已经做了一半的教学计划,而且是高品质的教学计划,教师可以依赖他们的聪明才智以及使用他们的作品去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在省四幼,五大领域的活动几乎都融入了绘本这一优质教育资源。一是以绘本为媒介设计的集体教学活动,包括人文艺术、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等方面的内容,开阔幼儿的视野。二是以绘本为媒介开展的系列主题活动。一方面,基于绘本开展绘本剧表演,比如表演《朱家故事》,助推幼儿社会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连接具有相似主题的绘本的内容、经验,比如“我是中国人”主题,幼儿园投入了《北京 中轴线上的城市》《团圆》《哇!故宫的二十四节气》等绘本,使幼儿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体悟中国文化的魅力。

绘本阅读对幼儿的推动作用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提升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阅读策略、提高情绪调节能力……“数字时代,阅读的珍贵之处在于更好地培养幼儿的思考能力。”苏书巧解释,虽然思考能力的提升在短期内很难外显出来,但长期来看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使他们更能应对外界的挑战,成为有创造力的人。

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为使绘本阅读在幼儿成长方面起到较好的效果,家庭的力量是必不可少的。省四幼分别从物质和专业两个层面给予家庭相关支持,比如在班级设置“图书漂流角”并鼓励幼儿共同制定借阅规则,充分发挥绘本的价值;在家长课堂中设置“亲子阅读”板块,给予家长关于亲子阅读的建议及指导。“亲子阅读不单指向获取知识与信息,更重要的是让幼儿体会到被爱包围的感觉。”苏书巧用绘本作家松居直《幸福的种子》中的故事深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一位妈妈以音频播放故事的形式代替了亲子阅读,3天后孩子便找到妈妈,希望还是由妈妈亲口讲故事。妈妈感到疑惑,认为音频中专业播音员的声音更加生动、温柔,可孩子却说,音频里的阿姨不会抱着他讲故事。“阅读过程中,亲子相依的状态才是幼儿最享受的‘内容’。”

看见教师的更多可能

在被问及一名优秀教师的必备素质时,苏书巧总结了三个关键词:专业、智能、热爱。

所谓“专业”即拥有较高的幼儿教育专业素养。“如今的幼儿教育对教师的需求已经从技能型走向了研究型,教师需要开展课题研究,增强对教育的敏锐性与前瞻性。”苏书巧采用“卷入式”方法,为教师提供较多的课题参与机会,鼓励教师成立课题小组、建立研究共同体,助力教师共同成长。

“智能”指的是掌握信息技术。2020年,一位来自印度西部的小学教师兰吉辛获得了被誉为教育界“诺贝尔奖”的全球教师奖。为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兰吉辛创造性地在每本教科书中嵌入了独特的二维码,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了教育效率,使得学生获得了个性化的教学体验。“在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行业的影响越来越深入的当下,作为教师,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苏书巧重视幼儿园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并且不给教师的想法设限。她指出,从撰写内容到排版再到发布,这个过程不仅能够提升教师的信息梳理能力、策划能力、反思能力,还可以更好地传播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信息技术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

“热爱”意味着积极的情绪情感。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付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还需付出情绪劳动。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基于职业道德标准控制好情感、调节好情绪。“既应生动活泼,又应不失稳重;既应和蔼可亲,又应坚持原则;既应心中有全局,又应因人而异。”苏书巧表示,一切要求都指向教师要找到职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平衡点。那么,谁又来关注教师被抑制的情绪呢?

帮助教师构建自己的社会支持体系,这是苏书巧提出的第一个策略。她认为,一个人情绪低落时,一定要寻求其他人的帮助,从而得到更多的正能量。“我经常和教师聊天,特别支持年轻教师与资深教师结为‘忘年交’,互相赋能。

苏书巧坦陈,教师很容易在带班、策划活动、投入科研的过程中陷入一种焦灼的状态,甚至迷失工作的方向,从而被消极情绪侵袭。她认为较好的解决方式是引导教师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着眼长远看教育,鼓励教师拓宽视野、打破桎梏、增强工作的自主性,“只有明晰自己在教育领域的出发点和目的地,才会拥有掌控感”。

教育不在于传授和灌输某种外在的、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而是要从心灵深处唤醒孩子沉睡的自我意识、生命意识,促使孩子价值观、生命感、创造力的觉醒,以实现自我生命意义的自由、自觉的建构。苏书巧非常欣赏这个观点:“无论面对教育环节中的哪一环,我们的目的不应是实现完美的管理,而是让孩子更像孩子。


— END —


来源 | 本文刊于《教育家》2024年4月刊第3期,原文标题《苏书巧: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更像孩子”》

作者|陈璠

统筹 | 周彩丽、贾佳宁

《教育家》杂志投稿邮箱:gmjyjzz@126.com

新媒体投稿邮箱:jyjzzxmt@126.com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孩子   木工   班级   幼儿园   情绪   幼儿   能力   课程   教师   主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