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年仅38岁便英年早逝,临死前下令杀妻杀子杀孙,这是为何

郑成功,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他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为反抗外族入侵,收复台湾立下赫赫战功。然而,人们对这位英雄最后的结局却知之甚少。据史书记载,郑成功临终之际做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决定——下令杀害自己的妻子、儿子和孙子。作为一位民族英雄,他为何会做出如此令人不解的决定?是家族纠葛还是别有隐情?让我们一探究竟。

风云际会:郑成功家世与反清复明之路

郑成功出生于17世纪初的日本平户,父亲郑芝龙是明朝遗民,母亲则是日本人。六岁那年,郑氏一家回到中国,从此郑成功接受了纯正的中国文化熏陶。儒家的仁义道德精神深深影响着他,铸就了他忠诚报国的坚定信念。

年少时,郑成功随父亲游学浙江,见识了明末乱世的动荡景象,亲眼目睹清军入关灭明的惨状,从此对清朝怀有深深的仇恨。郑家本是王室旁支,郑成功坚信只要收复故土,就能光大明朝遗绪。于是他集结义士,发展海上实力,开启了自己反清复明的漫长征程。

尽管曾几次战败,但郑成功没有气馁,他深知唯有夺取稳固的根据地才能壮大力量。经过仔细谋划,他识破台湾是清朝的软肋,于是在1661年领军2.5万人赴台,与殖民荷兰人展开了一场艰难卓绝的夺岛之战。

郑军精兵简从,凭借精心策略和顽强作战,克服艰难险阻,终于在8个月后全面攻克台湾。荷兰人被迫签订《大渡凉被约》投降,长达38年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就这样,郑成功不仅收复了台湾,为今后反攻大陆做好了准备,更挽救了台湾同胞于水火之中,成为岛民心中永垂不朽的英雄。

然而好景不长,台湾刚一建立根据地,郑成功就接连遭受了沉重打击。首先是其父郑芝龙携部下10万人被清军俘虏,全军覆没,连祖坟也遭到觌肆破坏。紧接着,南明最后一位君主永历帝在云南被吴三桂俘虏,含恨殒命,从此明室再无血脉香火。

兵荒马乱:郑成功面临的内外困境

收复台湾后,郑成功本以为可以凭此立足,稳扎稳打,积蓄力量反攻大陆。谁知好景不长,噩耗迭至,让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绝境。

首当其冲的是郑氏家族遭到清军的血腥屠戮。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率领10万大军曾一度向清朝归降,但康熙帝并未信守诺言。相反,他软禁了郑芝龙,残酷杀戮了其他郑氏族人,甚至破坏了郑家祖坟,泄愤无遗。

当郑成功得知这一惨剧时,他无疑深受打击。亲人惨遭杀戮,自己却力有未逮,无法救援,这让他倍感无助和自责。更加令人心寒的是,距离这一惨案不久,南明最后一任君主永历帝朱由榔也遭到了不归路。

永历帝在失去云南后,曾一度流亡缅甸,但很快就被吴三桂的大军追击。缅甸国王在强权的威逼下,不得不将永历帝和他的眷属绑缉解送到昆明。在那里,他们最终被吴三桂下令用弓弦勒死,永历帝时年40岁。就这样,南明最后一丝血脉香火也被无情扼杀。

对郑成功来说,这无疑是晴天霹雳。明室从此绝嗣,他心中反清复明的理想彷佛也随之破碎。他躺在病床上,呕血受创,痛不欲生。就在他身心俱疲的关键时刻,又一个家丑被无情曝光,让他陷入了更加无助的境地。

原来,郑成功的长子郑经与乳娘陈氏私通已久,早已纳她为妾,并生有一子。这在当时被视为乱伦之罪,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更令人发指的是,郑经这事竟瞒骗了郑成功多年,直到正室唐氏向其祖父唐显悦哭诉,唐显悦才写信揭发此事。

信中,唐显悦斥责郑成功"治家不正,安能治国",语气之严厉可想而知。作为一代英雄,郑成功如何能容忍家丑如此外扬?尤其是在他备受重创的关键时期,这无疑是雪上加霜,让他的处境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顿和无助之中。

痛下决心:郑成功的无奈之举

族人被灭、抗争无望,这两个重创无疑是压垮郑成功的最后一根稻草。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巨大压力下,他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下令杀妻杀子杀孙。

首先,郑成功深知自己的长子郑经与乳娘陈氏乱伦、生子一事,这在当时被视为家门重大耻辱。郑氏家族向来重视家教家风,郑成功自己也是一位励精图治的人。如今家丑竟然被外人揭露,他实在难以启齿,也很难原谅儿子的行为。

更重要的是,郑经作为郑成功的长子嫡传,原本就被视为继承人选,承载着家族兴旺发展的重任。如今他行为难堪,不但玷污了家族声誉,也令郑成功对他将来能否胜任家族重任产生了质疑。毕竟,一个做儿子做不好的人,如何能领导整个家族前景?

除了儿子的问题,郑成功还对妻子唐氏的态度颇有微词。作为一位贤妻良母,唐氏竟然一直对儿子的过失视而不见,直到最后才哭诉祖父,颇有失职之嫌。在郑成功看来,如此大意、如此不尽职守,恐难服众。

最后,还有郑经生子一事。按照传统观念,这个孩子就是一个"私生子"、"野种"。如果容忍他的存在,将会给郑家声誉抹黑,更严重的是整个家族血统都将蒙上祸根。作为郑家家主,郑成功无法接受这一切。

可以说,郑经、唐氏和那个"私生子"无疑已经成为了郑家发展的绊脚石,继续留着他们,家族必将声誉狼藉,前景堪忧。基于维护家族利益的考虑,郑成功别无选择,只能痛下决心,除掉这些"家族罪人"。

他交代亲信郑泰,在自己去世后将他们杀死。当时的郑成功满怀悲愤,对郑泰愤怒地说:"我没脸见地下的祖先啊!"可见他对此是何等坚决和决绝。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最终郑泰还是违背了这个命令,留住了几条性命。

总的来说,郑成功这一决定固然残酷无情,但也是基于维护家族利益的考虑,在当时的背景下或许也是无奈之举。

风波骤起:军心动荡与内乱征兆

郑成功下令杀妻杀子杀孙的决定,在当时无疑是一记惊雷,引发了军心动荡和内乱的征兆。

郑成功原托付亲信郑泰执行这道命令。然而,这原本秘密的决定很快就被部分士兵捕风捉影得知。一些忠于郑经的将领如王耾、陈延佑等得知后,极力阻拦郑泰,不让他伤害郑经一家。

消息很快从军中传开,引发了军心动荡。毕竟郑经是郑成功的嫡长子,备受士卒爱戴,如今郑成功竟要诛杀他,这让很多人无法苟同。有的士兵认为郑成功晚节不保,昏庸无道;有的则认为郑经虽有过错,但也不该斩尽杀绝。总之舌剑唾骂、议论纷纷。

更有甚者,一些拥护郑经的军官直接拥立他反抗,导致军心进一步动荡混乱。据史书记载,有一位叫林进忠的将领更是不顾军纪,公然在军营高呼"留郑经太爷"、"莫杀郑经太爷"的口号。一时间,军中彻底失控,仿佛随时会爆发内战一般。

面对军中如此风波,郑成功虽已奄奄一息,但仍旧勃然大怒。他命令将林进忠等人拿下,严加处置,并痛斥他们"背叛祖宗"、"卖富贵"。可见他对这些造反者的愤怒和决绝。

不过令人无奈的是,这种军心浮动并未就此平息。随着郑成功病情加重,军中仍有人四处散布谣言,说郑成功已不治身亡。一时间,军营像是失去了主心骨,弥漫着一股惶惶不安的气氛。

面对如此乱象,郑成功勃然大怒,命人将那些流言蜚语的人绳之以法。他希望通过严惩,维护军心稳定。可是,做为一个临死之人,他能做的也只有这么多了。很快,由于身体每况愈下,郑成功就彻底失去了对军中的控制能力。

就在这股内乱的暗流汹涌的时候,一个不祥的噩耗终于传来——郑成功英年早逝,享年仅38岁。面对这个噩耗,军中顿时风雨飘摇,一发不可收拾。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场因郑成功的"杀妻杀子"令而引发的内乱会走向何方?这都让人拭目以待。

乱象丛生:郑氏王朝的覆灭

郑成功英年早逝,无疑是郑氏王朝的致命打击。在他生前就已经由于"杀妻杀子"令而导致军心动荡,加之失去了这位坚强有力的统帅,军中顿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

首当其冲的便是郑经阵营与郑泰阵营之间的巨大矛盾。郑泰作为郑成功的心腹亲信,原本应该执行他的"杀妻杀子"命令。但事实上,郑泰最终没有这么做,而是暗中保护了郑经一家。这无疑引起了与郑经派的巨大矛盾。

有史料记载,郑成功去世后第三天,郑经就带领王耾、陈延佑等亲信前来质问郑泰,要他交出遗命。当时双方剑拔弩张,即将一触即发。幸而郑泰极力掩饰,并撒谎说郑成功临终前已改变主意,才暂时化解了危机。

可即便如此,双方的矛盾也丝毫未减。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郑经与郑泰两派在台湾形成了两股明争暗斗的力量,矛盾不断升级。郑经方面渐渐掌控了实权,郑泰则日渐被边缘化。一度有士兵倒戈郑经,但郑泰又用重金贿赂将他们重新拢了回来。可见矛盾之深重。

在这种内讧的同时,郑氏王朝的统治也每况愈下。郑经为了巩固自身权力,不惜铤而走险,严惩异己。有一次,他干脆一锤定音,将反对派人马连同妻子儿女一起全部杀害,行为极其残暴。后来,他又将郑泰及其家眷囚禁,企图彻底斩草除根。

然而即便如此,军中对郑经领导能力的质疑声也未曾停歇。有人认为他性格乖戾,做事鲁莽,难以服众;有人则认为他昏庸无能,根本难以担当如此重任。逐渐地,军心开始游移。

更为严重的是,即便郑经掌权后,外来的清军压力也愈演愈烈。清军不断向台湾增兵,意图彻底消灭郑氏王朝。面对如此重压,郑经的统治早已力不从心,节节败退。

结尾

最终,在1683年,郑经不得不率领全部军队弃守台湾,一度流亡东南亚。从此,郑氏王朝在台湾的统治彻底中断,宣告了它的覆灭。历时仅22年的台湾王朝,就这样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夹击下土崩瓦解,离开了它曾经的根据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王朝   家丑   军心   英年早逝   内乱   亲信   台湾   长子   军中   动荡   家族   郑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