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3)-绝处求生

1965年独立后几个月,一位奉派前来协助新加坡的印度官员,交给李光耀一份厚厚的报告书。李光耀看了看摘要,确定他的计划是以新马建立共同市场为基础后 ,李光耀便向他道谢,随后将报告书束之高阁。李光耀清楚知道,当初新马未分家时,马来西亚尚且不愿意同新加坡建立共同市场,现在独立了,机会更加渺茫。原本新加坡扮演英帝国在东南亚的行政、商业和军事中心的角色,如今这角色被剥夺,除非重新找一个新腹地并保持联系,否则前途很暗淡。

由于印尼的对抗,又没有新马共同市场,新加坡失业人数将超过14%,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意味着新加坡社会可能出现动乱。

1965年,面对新加坡暗淡无比的前景,李光耀指示财政部长林金山派遣贸易代表团,怀着“也许还能招到一点生意”的渺茫希望到非洲访问。虽然访问了东非和西非多个国家,做成的生意却不多。

林金山

李光耀和内阁同僚知道,要生存的唯一办法是推行工业化,因为新加坡的转口贸易已经达到顶限。只要能制造就业机会,就不必负债过日子。一位饮料制造商向李光耀建议推动旅游业。这种行业属于劳工密集型,需要厨师、女佣、侍应生、洗衣工人,导游、司机和制造纪念品的手工艺人,而且这行业所需的资金很少。

就此新加坡设立了“旅游促进局”,并委任电影业巨子公司老板邵仁枚为主席,因为他出身于电影界和娱乐界,对娱乐项目和宣传了如指掌。他请人设计了一个狮身美人鱼鱼尾的标志,称为“鱼尾狮”,标志用混凝土制成,矗立在新加坡河口,并由李光耀主持了启用礼。


1972年9月15日李光耀为鱼尾狮主持启用礼的原址


2002年守护新加坡河口30年的鱼尾狮,搬到如今浮尔顿1号的鱼尾狮公园

旅游业给新加坡带来了不少的就业机会,给许多空空如也的口袋带来了一些收入,虽然使失业人数减少了,但是却没有彻底解决。积极招商投资者来新加坡设立工厂,保护本地装配的汽车、冰箱、冷气机、收音机、电视机和录音机,希望日后这些产品有部分能在本土制造。鼓励本国商家开设小型工厂,制造植物油、化妆品、蚊香、发膏、金银纸,甚至是樟脑丸!同时也吸引香港、台湾投资者,来开设玩具厂、纺织厂和制衣厂。

尽管花费大笔资金兴建基础设施,位于新加坡西部的裕廊工业区却依然空荡一片。刚开始有两例失败的投资经历:1例是经济发展局与毫无制造业经验的商人,投入生产再生纸。还有1例是在缺乏技术的情况下,投资生产陶瓷品。后来和日本合作建造1万4000吨轮船,九万吨的油槽船,但是新加坡既没生产钢板,又没生产引擎,都必须从日本进口,造船无利可图。

1968年到1971年,新加坡的经济因英军撤退蒙受重挫。英军每年的开支直接提供3万多份工作,间接在支援服务领域提供5万份工作。英国撤军后,空出了基地,为合理使用,新加坡成立了基地经济改用局,把英军房地产改为经济用途:新加坡港口岸外原英军驻岛,改成了如今新加坡的旅游胜地——圣淘沙。英国陆军总部福康宁山,改建成俱乐部,供人们休闲玩乐。巴西班让军事中心改成新加坡国立大学……


圣淘沙岛上的游客可乘电梯直达新加坡这座最高的鱼尾狮顶部欣赏繁忙的新加坡港,因重新规划,这座鱼尾狮已拆


福康宁公园的网红打卡地

1967年10月,李光耀第一次到美国进行官方式访问,在芝加哥向50名商人详述了新加坡如何从1819年一个仅120人的小渔村,发展成200万人口的大都市。这样的成就是新加坡奉行以下的哲学:提供的货物和服务要“比任何人都便宜,质量也更好,否则是死路一条”。新加坡不像其它新兴独立国家的领袖伸手求助的作风博得他们的好感。经过几年和美国的交往,李光耀断定新加坡应该把最大的希望寄托在美国跨国企业身上。60年代台湾人和香港人到新加坡设厂,带来了低科技工业,如纺织厂和玩具厂等,属劳力密集,规模不大。美国跨国公司来设立的是高科技工厂,规模大,就业机会多。

李光耀认为新加坡的生存之道只有一个:新加坡必须比本区域其他国家更加刚强勇猛,更有组织和高效率。只有这样,缺乏国内市场和天然资源的新加坡才能让投资者有利可图。

在60和70年代,日本投资新加坡极少,到了中国在80年代开放门户后,才逐步增加。1985年日本推高日元和其他强国货币汇率后,把中等科技工厂迁移到台湾、韩国、香港和新加坡,把基础科技工厂移到印尼、泰国和马来西亚。进入90年代,日本成为东亚制造业的最大投资者。

新加坡最早的投资者是英国人,英军撤出后,许多英国公司也跟着撤出。直到70年代末期,看到新加坡的发展后,英国投资者才急切回来,这回不是搞原料加工,而且制造药品和高净值产品。

用一个词语形容新加坡成功的话,李光耀选择“信心”。让外来投资者对新加坡有信心,才会来新加坡开设工厂和炼油厂。90年代,新加坡炼油总量达到每天120万桶,成为仅次于休斯敦和鹿特丹的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也成为继纽约和伦敦后,世界第三大石油交易中心,同时还是世界船用燃料油的最大市场,也是石油化学品的主要生产地。

新加坡炼油厂

1997年,新加坡有近200家美国制造公司,投资额超190亿新元。在所有外来投资国当中高居榜首,并经常提升本身的科技和产品,降低劳动成本并支付较高工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共同市场   新加坡   鱼尾   英国   日本   美国   英军   投资者   工厂   年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