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与恭亲王(4)

<不幸的兰儿 >

正当恭亲王奕訢竞争帝位失败,遭到咸丰皇帝的压抑、排斥,小心翼翼地蛰居京师和春园时,本文的第二位传主慈禧太后也应运入宫,成了咸丰皇帝的妃子。

慈禧的名声较恭亲王显赫多了,因为她是与武则天齐名,是以垂帘的名义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实际女皇帝。她存在的时间距今才百多年,所以中国人更知道她,可谓家喻户晓。

她是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日(1835年11月29日)生于北京城,她比恭亲王奕訢仅小两周岁。她的家世是中下等满洲贵族,曾祖父吉郎阿任过多年京官,祖父景瑞也是个京官,官职皆为五六品。父亲惠征,原系镶蓝旗,改隶镶黄旗,监生出身,做过多年笔帖式,是部院衙门的文书,后外放安徽池州等地做道员,官职是四品。慈禧出生时,惠征是吏部二等笔帖式,品级大约是八品,是个满洲小京官。

历来撰述慈禧出身者,如撰述武则天一样,说她出身寒微,无衣无食,做卖菜小贩和号丧女子等,这是撰述人对慈禧的故意歪曲。虽然她出身非高官显贵,但毕竟是满洲旗人的几代官僚,是一位不愁衣食的官僚小姐,总在温润的环境中成长,满可以养尊处优的。

慈禧幼取乳名兰儿,随父在京城长到15岁。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父亲被道光圈定为京察一等,奉旨交军机处记名,闰四月宣布其任命山西归绥道员,在一个月内连升三级,而又由几年前的八品小京官,升任为四品道员。至咸丰二年(1852年),受调任安徽宁池太广道,管辖5府1州28县。这里地处江南,更加富庶。

然而好景不长,咸丰三年太平军攻占武汉,顺江直下,不久攻陷安庆,杀死安徽巡抚蒋文庆,安徽全省震动。兰儿父惠征押解饷银万两逃往镇江,以待援军。咸丰派刑部侍郎李嘉端任安徽巡抚,并密令查拿逃跑官员。

慈禧年轻时画像

李嘉端率旨参奏了惠征等官员,咸丰于同年三月二十六日下旨罢了惠征之官,惠征于几个月后病死。

这年,兰儿19岁,已在宫中被封为兰贵人。长期以来,研究、叙说慈禧者多未注意,信口胡说,言惠征获谴免官,死在镇江,遗一妻二女,扶梓归葬乏资,乃得旧僚吴棠解囊,得归葬云云。云者多又言,兰儿早于咸丰元年(1851年)受选入宫(《清史稿》亦记为此年),是问:兰儿早在两年前已被选人宫中,如何又于两年后随父至南方,扶父棺归葬呢?

此说,连近年所版《西太后评传》等研究作品亦采用,且言归葬后生活一无来源,乃为卖菜女,或作号丧女等。皆为无稽之说。

实则,兰儿如《清史稿》所记,于咸丰元年(1851年)参加应选秀女,时为17岁花季女郎。咸丰二年五月九日(6月26日),被选取应召入宫,被封为兰贵人。其父惠征外调为四品道员,她根本就未随父出京。

清朝制度,新皇登极年要选秀女充后宫的。秀女从旗人女子中挑选,平时八旗秀女三年一选,内务府三旗秀女一年一选。八旗选秀由户部主持,选上的秀女充妃、嫔、贵人等;内务府三旗选秀由内务府主持,选上的秀女充一般宫女。前者人宫为主子;后者人宫为奴才。由于秀女选拔频繁,凡八旗官员,家有13岁至16岁左右女子,一律在候选之列。因慈禧入宫前为满洲八旗官员世家,而兰儿又到了应选之年,父亲惠征即使外放,其女也要留在京师备选。兰儿应选之年正是咸丰元年,其父为山西归绥道员,无论这年兰儿是否随父去不去山西,她都要参加应选的。

由于选秀女的过程繁琐而严格,咸丰元年开始选拔,直到二年二月才宣告选拔结束。就是说兰儿是17岁参选,经过一关关挑选,18岁才被选入宫中。由于她的家庭出身是满洲八旗,选入宫中时的身份是贵人,因其名为兰儿遂被封为兰贵人人宫的(或者说,她被封为兰贵人后,人们才猜想她幼年乳名叫兰儿的,因封建社会女子多无学名,通称什么氏,如慈禧称叶赫那拉氏,慈安称钮枯禄氏,汉人称张氏、李氏等)。

兰儿被选入宫时咸丰有个上谕,是在内务府的一个奏折中反映出的,奏折为:

“总管内务府谨奏,为闻事。

成丰二年二月二十一日由敬事房口传,奉旨:贞嫔、云嫔于本年四月二十七日进内,兰贵人、丽贵人著于五月初九日进内……钦此。

咸丰皇帝便装画像

据《慈禧外传》所记:"一千八百五十二年,六月十四号,即咸丰二年,满洲贵族秀女约六十人,由太后选择二十八人。穆扬阿之次女钮枯禄及那拉氏皆在选中。所选者分四等:一妃,二嫔,三贵人,四常在。钮枯禄称嫔,那拉氏称为贵人。"

秀女的选拔条件,主要根据家庭出身和个人条件两项。而兰儿的家庭条件不优越,仅是一般八旗官员,她所以被选为贵人,主要是个人条件优秀。史称她天生丽质,"媛艳无匹侪"。"入宫后,宫人以我美,咸妒我",这是慈禧的自我回忆,大约并不夸大。咸丰曾迷恋她的美貌,《十叶野闻》记述:"当文宗初幸慈禧之日,颇有惑溺之象,《长恨歌》中所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者,仿佛似之。"加之兰儿聪明伶俐,智慧卓荤不凡,天性活泼,可爱动人。

但是,兰儿在青春年少被选入宫,却是她的不幸。

一般而论,八旗官员无论女儿入宫作主子还是作一般宫女,他们都不愿意让女儿人选,他们完全是被迫的。一般宫女入宫身受内监钳制,吃住条件恶劣,劳累若干年成了老处女,正常婚嫁困难。而即使选为妃嫔,皇帝妃嫔成群,后宫深不见底,相互倾踏,多数永无出头之日。《红楼梦》写元妃回家省父母一回书,元妃见到父母后不住哭泣,埋怨父母"当日既送我到那个见不得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哭个不了,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能一见!"(《红楼梦》第十八回)因此,即使贵为太后者也说:"女子人宫,无生人乐,饮食起居皆不得自如,如幽素然。"

具体来说,兰儿入宫既得咸丰宠幸,她遇到的是一个极其无能,却又是贪女色、好酗酒、抽大烟,不理朝政的昏聩皇帝。而且,仅仅活31岁的短命皇帝,使年仅27岁的慈禧成了寡妇。

咸丰皇帝自以为靠着假仁假义夺得皇帝宝座就可以一劳永逸,驾驭百官、称圣四海了。其结果刚刚上台就遇上规模浩大的太平天国农民大起义,要镇压起义他一无谋略,二无精兵,三无军饷,直到他死在热河,起义也没镇压下去。到咸丰六年(1856年),又发生了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外患,侵略者先攻下广州,再攻下天津,又进攻北京。对外敌入侵,他更是一筹莫展,最终逃往热河,吓得再不敢回京,把烂摊子留给了恭亲王奕诉去处理,自己死在了热河。他在位十年,连一天也未得到安宁,那是一段血与火写成的历史。他的表现,让全国百姓、朝野官员和知识分子皆无比丧气,以为中国即将丧亡在这个政治无能、才学空疏、品质恶劣、心态混乱的昏君手里。

既然无才无德无能应付当时的内忧外患,便以追求声色、贪图眼前乐趣,过天了日。他贪恋女色,越过他的列祖列宗。《满清外史》说:"已而洪杨之乱日炽,兵革遍天下,清兵屡战北,警报日有所闻。奕许置不顾,方客情声色以自娱,暇辄携妃嫔游行园中。"这里指的是圆明园,咸丰不在宫中处理政务,置起义军的烽火于不顾,而是终年躲进这个"万园之园"中,不再返宫。

他终于与妃嫔宫女游乐犹觉不足,还私选汉族美女入园供他淫乐。清朝家法,禁止汉家女子人宫,福临之母庄妃曾在宫门树一铁碑,上书:"敢以小脚女子人此门者斩",小脚女子即汉女也。而咸丰进入圆明园,以内侍不敷用为由,选民间女子人园为役,"文宗因召人,随意幸焉。"

久之,终得汉女所谓"四春"者,史书言:"文宗渔色,于圆明园隅。暗藏春色,谓之四春,世竞传之。"又言:"园中侍有五春之宠,所谓天地一家春者,乃孝钦后所居。其杏花春、武陵春、海棠春、牡丹春,皆汉女分居之。""四春"之外,咸丰还钟情一个曹寡妇,此妇美色,一双小脚不到三寸,以玉为鞋,内衬香屑,尖缀明珠,"咸丰帝最眷之"。

咸丰滥情于女色,不得不借助春药。《十叶野闻》曾记述翰林丁文诚受召人圆明园,在待觐时误食数枚春药,差一点闯了大祸,此处不便叙说,以污读者耳目。咸丰还养了一百余头鹿,每天都喝鹿血,北逃热河时,他想带着这些鹿去,因情况紧急而未能带去,他总感一桩憾事。因专人抽鹿血使咸丰饮之,既可壮阳,又可健体,以便其无节制地淫行。

咸丰帝还是个酒徒。因内忧外患袭击,他便借酒消闷,然而酒难消愁,农民起义和强敌入侵的坏消息每天传来。于是,他大饮其酒,每饮辄醉,醉后便向侍女大打出手,痛加凌辱。每醉即有一二侍女遭殃,往往凌辱或打得侍女几致于丧命。有其宠爱者,醒后而悔;然醉后复加凌辱,未尝改也。

咸丰还吸食鸦片。因他是个胸无治国大志的昏君,恶习最易侵身。登极之始便要尝尝鸦片的滋味,当时吸的鸦片称"益寿如意膏",又名"紫霞膏"。太平军攻陷南京后,他更上了鸦片瘾,"宵旺焦劳,恒以此自解"。逃去热河后,他见国事将休矣,"更沈溺于是"。

总之,咸丰是清代皇帝中很坏的一个,恰又值国事不宁,内忧外患,大清朝便从此一落千丈。不是恭亲王等人的努力,怕是难能维持最后的半个世纪了。

正值花季年华的兰儿,虽被选入宫中,又被咸丰宠幸。但是,她遇上的却是这么一个坏皇帝,终日醉生梦死,花天酒地,滥情于女色,她感到是多么痛苦啊。咸丰如此贪色,即使宠幸于她,也不过一段日子便丢于脑后了。何况咸丰的贪色、酗酒、吸食鸦片,弄得身子虚空,面黄肌瘦,年纪轻轻,已疾病缠身。

眼看着咸丰一天天堕落下去,身体也一天天坏下去,不知哪一天会把他的江山和他的妃嫔丢下,撒手而去,聪明睿智的兰贵人忧心如焚。她想规劝,但自认为人微言轻,后来只好让钮枯禄氏劝谏。根据史书记述,咸丰帝颇听慈安规谏,有"文宗显皇帝万几之暇,偶以游宴自娱,闻中宫婉言规谏,未尝不从。"这里的记述只说"偶有",且称"万几之暇",来源显系清朝官员,实则咸丰并无"万几",亦非"偶有"。此记述不为全虚,慈安一定是规谏过咸丰,咸丰有时也听她规谏。但事情一过,咸丰帝依然故我,谁劝也不起作用。温文娴静的慈安见劝谏不起作用,也就听之任之了。

咸丰在圆明园私幸"四春"之事,那拉氏就向钮枯禄氏劝说,想让她和自己一同规谏皇帝。但是,钮枯禄氏反"劝那拉氏勿悻悻",即让那拉氏不要心生嫉妒。原因是她见"文宗荒嬉废政,婉谏之,不听,自知达心而懦,多言恐致祸,遂隐忍不言"。因此,钮枯禄氏劝那拉氏别生嫉妒,是规谏咸丰见不起作用,从而也劝那拉氏不必劝谏了,劝谏也没有用,说多了可能要惹出事端来。

不幸的兰儿,不幸的兰贵人,遇上咸丰这个坏皇帝该是多么不幸啊。实质上何止是她的不幸,更大的不幸是中华民族和亿万中国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文宗   热河   咸丰   满洲   慈禧   圆明园   妃嫔   宫中   贵人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