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航船|“五一”不想出游?这3个办法找回你的“文化体力”


“五一”假期去哪里

这个假期,有的人已经做好了一整套度假攻略,而有的人,不想出游,也毫无规划。

不知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会:


想报个网课提升下能力,下班后却只想摆烂,没力气学;


想好了周末要做一些喜欢的事,真到那天却只是睡懒觉、发呆、刷手机;


网上刷到一家很不错的店,离家不远,心里很想去,屁股却“黏”在沙发上不愿动;


和朋友约看电影,走到门口却觉得:出门一趟多费劲啊,不如躺床上刷3分钟电影解说视频……

如果你感觉“中枪”了,那么你的“文化体力”可能也所剩无几了。


文化体力是什么

文化体力,是指追求带有自己喜欢的文化性质的行为、活动的力量。

比如,有人特种兵式旅行,一天逛两个展会、三个景区、四个书店,这就是很典型的“文化体力牛人”。


我们都会有累了、倦了的时候,允许自己适当休息,才能安抚好疲惫的内心。

但如果文化体力消耗殆尽,就会出现“心理罢工”的现象:


有趣、有价值的事情统统退居二位,追求“省事”成了生活第一准则,而人也因此变得空虚乏力。

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提到:


一个人在生活中与万事万物发生联系,尤其是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发生联系,是非常重要的。

能让你适度发疯的东西叫做“兴趣爱好”。

拥抱兴趣爱好,可以让我们内心更加强大,更好地适应外界。


如何让你的文化体力再增长?

我们真的可以,重新拥抱自己的生活。

那么,要如何调整空虚乏力的状态,重拾文化体力呢?

1、回到“累”的状态里,把“累”活出来。


精疲力尽时,人们第一反应是放松、摆烂、睡觉,但累是需要被呈现的。


当你累的时候,看清楚自己的情绪,才能看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

2、给内心解绑,接纳虚弱的状态。


别逞强,别掩饰,别伪装。

累就是累,是个人都会有累的时候,不要为此感到羞耻、内疚。

看到自己的确沉浸在虚弱状态里,不做任何辩解掩盖,反而会“松了口气”,诚实面对自己。

比起逃离虚弱,看见并接纳虚弱其实更能重燃力量。

3、回到“儿童自我状态”,带着好奇心去看世界。


儿童自我状态,是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提出的自我状态理论。

它是指,个体以幼年时的方式进行思考、感觉和行为。

比如,翻出小时候写的日记、画册和手工看看,体会一下当初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或者,重温儿时喜欢的动画片。不要开倍速加快,哪怕看不进去,只能听听声音,也试着去感受一下当初那种纯真的氛围;

又或者,趴在窗前眺望外面,看云朵像不像小狗,建筑物像不像积木,人群像不像小蚂蚁。

感到自己差不多沉浸进去了,再试着带着这种感觉回到成年人的状态里。

这时,你会感到有些成长发展、品味生活的冲动,会再次想要去读一本书,看一场好电影,做自己曾喜欢做的事情。


最后的话

我们靠不停地爱上什么来维持生命力。

它可以是文学、艺术、绘画、音乐;也可以是运动、娱乐、思辨……

找到它,并为之兴致勃勃,这决定了我们具体要把文化体力用在哪些地方,也决定了休息过程能不能让内心充满力量。

有一个充盈的精神空间可以提供养分,是无比满足且愉悦的事,再平淡的生活也会让人有所期盼。它让我们热爱生活,热爱自己,进而热爱整个世界。











来源/壹心理

图片/摄图网

编辑/刘斌

审签/晓月

监制/乔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伯恩   体力   文化   乏力   心理学家   虚弱   内心   状态   力量   自我   办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