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知府潘守廉遇见个寡妇带7个娃,他当即做了决定,竟改变历史

1892年的一个秋日,山东知府潘守廉外出巡视时,偶遇一位寡妇带着7个孩子在街头卖煎饼维生。这位寡妇衣衫破旧,但仪表端庄,做事勤恳,令潘守廉印象深刻。一时心血来潮,潘守廉当场做出一个决定,邀请这位寡妇及其子女前往自家作帮佣。谁料这一决定,竟然改变了整个家族的命运,也影响了民国历史的走向。潘守廉怎么做出这个决定的?这位寡妇又是何等人物?他们的故事又将如何改变历史?让我们一探究竟。

寡妇邱氏的不平凡

那年秋日,潘守廉在街头瞥见一位妇人,身着补丁衣衫,却仪态不凡。只见她手脚麻利,在一旁的小摊上忙碌着,煎制香喷喷的煎饼。不时有行人驻足,付钱买走一两个。

细看之下,潘守廉发现这位妇人身后,竟有七个年纪不同的孩子。最大的看起来不过十二三岁,最小的还在啃奶。孩子们或是在帮着母亲,或是在一旁玩耍嬉闹,却个个干净利落,毫无邋遢之态。

潘守廉心下好奇,这是何等人家,竟能在如此贫困潦倒的环境中,仍保持整洁有序的生活作风?他上前搭话,才知这位妇人名叫邱氏,乃是个寡妇,丈夫早逝,她带着七个孩子逃难来到这里,靠卖煎饼维生。

原来,邱氏曾是一家祖上有几分家资的小户人家。她的丈夫生前也算是个小有学问的读书人,两人恩爱有加,膝下七子,其乐融融。谁知好景不长,邱氏的丈夫突然染疾去世,一下子断了这家的香火,也让邱氏一人肩负起整个家庭的重担。

别人家的妇人,或许会选择将孩子们遗弃或分散,自己另觅生路。但邱氏却咬紧牙关,决心不离不弃,用自己的双手养活七个孩子。她将家中仅存的一点家底变卖,支了一个小摊,开始在街头卖起煎饼。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邱氏每天必须连干十八个小时,才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温饱。可即便如此,她仍从微薄的收入中省下一部分,拿去给两个大儿子在私塾读书。邱氏深知,只有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她和孩子们才有出路。

果不其然,邱氏的两个大儿子都是聪明伶俐之辈,在私塾成绩名列前茅。放学后,他们还会回家教导弟弟妹妹们识字写字,分担家务。一家人其乐融融,即便生活艰辛,大家的精神状态却极好。

有一次,两个大儿子在街上行走时不小心将水洒到一位地主少爷身上,惹恼了那人。地主少爷破口大骂,还扬言要烧掉他们的家。邱氏得知后并没有责骂孩子们,而是当机立断,收拾行装,带着七个孩子连夜逃离那里,来到了山东。

正是在这里,潘守廉遇见了他们一家。见邱氏操持家务、照顾孩子的手段老到,又见她的儿子们个个文雅有礼,潘守廉不由对这个家庭肃然起敬。作为一介书香门第,潘守廉自然看得出邱氏的不凡。于是,他当场做出决定,邀请邱氏一家前往自家作帮佣。

潘家的慧眼识珠

潘守廉一见邱氏母子,便深有感触。作为一介书香门第,他自然看得出这个家庭的不凡。邱氏虽然身处贫困,却能严格要求子女,教导有方。七个孩子个个干净利落,毫无邋遢之态,可见邱氏的用心良苦。

更令潘守廉赞叹的是,邱氏尽管家境窘迫,仍从微薄收入中省下一部分,供两个大儿子在私塾读书。她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性,是个有远见的人。果不其然,邱氏的两个大儿子都是聪明伶俐之辈,在私塾成绩名列前茅,将来必有出息。

潘守廉看在眼里,自然心生欣赏。他当即做出决定,邀请邱氏一家前往自家作帮佣。潘家世代为官,家教严格,正需要这样一位贤能妇人来辅佐管理家务。

回到家中,潘守廉将邱氏一家的事情禀告夫人。没想到潘夫人一听,立刻拍板决定,不让邱氏作帮佣,而是请她给刚出生的小儿子当奶娘。

原来,潘家的小儿子刚降生不久,潘夫人奶水却不足以哺育。作为一家人,她自然希望孩子能喝到最好的奶水,长大后体格健壮、智力过人。眼见邱氏操持有方、生活简朴,必是个身体康健之人,她奶水自然也是上乘。于是,潘夫人毅然决然,请邱氏给小儿子当奶娘。

为了让邱氏产足奶水,潘家更是破例,将她和七个孩子一同接济,给予丰厚的伙食,比一般下人强多了。邱氏见潘家如此厚爱,自然感激不尽,更加卖力侍奉,将潘家小儿子视如己出。

日子一久,潘家夫妻越发欣赏邱氏这个人。只见她勤恳能干,家务活计样样在行,从不推辞。偶尔潘家有什么急事,她总是第一个伸手相助。更难能可贵的是,邱氏虽然只是个奶娘,却从不摆架子,和其他下人相处融洽,处处以身作则,教导自己的孩子们要谦逊有礼。

潘家上上下下,无不对邱氏母子另眼相看。潘守廉更是将邱氏视为知己,经常与她把酒言欢,谈天说地。有时还会征求她的意见,处理一些家务事。可见潘守廉是何等睿智,能识才重用,待人以诚。

就这样,邱氏一家人在潘家安身立命,过上了逍遥自在的生活。儿女们也在潘家的庇护下,得以安心读书。三年之后,一件意外的事情,更让潘家对邱氏母子肃然起敬,将他们视为骨肉至亲。

邱氏子女的非凡成就

三年后的一天,潘家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劫难。当日潘守廉外出公务,家中只有潘夫人、邱氏和几个孩子在家。一伙蒙面劫匪突然杀进潘家大门,将屋里屋外翻了个底朝天,到处搜刮财物。

潘夫人和邱氏见状大惊失色,赶紧将孩子们护在身后,生怕他们遭到伤害。劫匪见潘家确实没什么值钱的东西,便想绑架潘家的小儿子勒索赎金。

危急关头,邱氏当机立断,将自己的大儿子推了出去,对劫匪说道:"他才是少爷,你们把他带走吧!"

劫匪见状大喜,当即将邱氏的大儿子绑了起来,拖出潘家大门。临走前,为了防止被人追踪,劫匪还放火烧了潘家的房屋。

一路上,劫匪见邱氏大儿子神态淡定,毫无惧色,不由得生出一股敬意。到了老窝,劫匪头子质问他:"你就不怕死吗?"

没想到邱氏的大儿子泰然自若,理直气壮地说:"我娘说了,东家有难,当以命相报。我已经把命交出去了,怕什么?"

这一番话,令劫匪们无不侧目。作为一个孩子,竟有如此骨气和勇气,实在令人钦佩。劫匪头子当即决定,放了这个孩子。

消息很快传到了潘家人耳中。潘守廉得知邱氏母子如此英勇无畏,当即拜伏在地,对邱氏母子连声叩谢。从此,潘家更加重视邱氏一家,将他们视为骨肉至亲。

日子一久,潘守廉更是将自己的小儿子直接交给邱氏抚养,视她如同亲生母亲一般。潘守廉深知,邱氏品德高尚、教子有方,将儿子交给她,定能将来成为一个人才。

果不其然,在邱氏的熏陶教育下,七个孩子个个成材,尤其是两个大儿子,更是出类拔萃。

邱氏的大儿子靳云鹏,自幼聪明好学,长大后考入武昌武备学堂深造。毕业后,他一路高升,曾两度出任民国总理,并担任过陆军总长,官拜上将军衔,可谓是戎马一生,建树良多。

次子靳云鄂也是个人才,曾任吴佩孚幕僚,官拜师长,后又出任陕西都督,镇守关中要地。

至于潘家的小儿子,在邱氏的教育熏陶下,也成为了北洋军阀的一员,官拜重镇。

一个寡妇,在动荡年代带着七个孩子逃难,最终竟然养育出了两位总理和一位军阀,这在当时实属罕见。可见邱氏的教子之道,确实高明非凡,值得后人铭记。

家教的重要性

邱氏能将七个孩子抚养成材,靳云鹏、靳云鄂等子女能在动荡年代取得如此骄人成就,关键在于邱氏的家教严格,教子有方。

自幼,邱氏就树立了良好的家风家教,为孩子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她虽然家境贫寒,但从不因此而放纵子女,而是严格要求他们谨言慎行,做一个有教养、有修养的人。

在邱氏的影响下,七个孩子个个谦逊有礼,毫无骄纵之态。即便在潘家受到优厚待遇,他们也从不摆架子,和其他下人相处融洽。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从不推辞家务活计,处处以身作则。

可见邱氏从小就教导子女,要勤劳朴实,脚踏实地。正是这种家风熏陶,才造就了靳云鹏等子女后来能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品质,最终取得骄人成就。

除了品行操守,邱氏更注重知识教育,深知这是改变命运的不二法门。尽管家境窘迫,她仍从微薄收入中省下一部分,供两个大儿子在私塾读书。果不其然,靳云鹏、靳云鄂等人自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智力才华。

在潘家,邱氏更是将这种教育理念贯彻到底。她不但亲自教导子女读书识字,还将潘家的小儿子也一并教导,视如己出。可见她是何等重视知识教育,才能将七个孩子无一例外地培养成人才。

更难能可贵的是,邱氏在教子时,不但重视智育,更注重德育。她时刻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为子女树立榜样。比如在遭遇劫匪时,她毫不犹豫就将大儿子推了出去,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救潘家小儿子。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给子女留下了深刻印象。

果不其然,靳云鹏等人在成年后,个个为人正直、勇于担当,处处体现出邱氏教导的那种高尚品德。靳云鹏更是两度出任总理,可见他的才干和操守,获得了上级和人民的信任。

除了言传身教,邱氏在教子时还注重因材施教。她发现两个大儿子聪明好学,便更加着力培养他们;而对于年纪较小的孩子,她则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正是这种教育理念和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孩子的潜能,造就出人才。

结尾

可以说,邱氏之所以能将七个孩子无一例外地培养成材,靳云鹏等人之所以能在动荡年代取得骄人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邱氏的家教严格、教子有方。她不但重视品行操守,更注重知识教育;不但言传身教,更因材施教,可谓是教子之道的完美体现。正所谓"富不过三代",想要家族兴旺发达,离不开良好的家教熏陶。邱氏就是最好的例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3

标签:寡妇   帮佣   知府   私塾   大儿子   小儿子   果不其然   劫匪   山东   子女   两个   孩子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