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死后国库剩2716万两,雍正死后剩3452万,乾隆去世时剩多少?

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治理清朝,国库储备的白银数量反映了当时国力的强弱。康熙去世时留下2716万两白银,雍正去世时更是达到3452万两的高峰。可是到了乾隆去世时,国库白银储备究竟还剩下多少?这背后必然蕴含着一段精彩的历史故事。乾隆时期国库是否像前两代那样持续充盈?还是出现了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变故?让我们一探究竟。

一. 乾隆早年继承遗志 国库储备节节高升

1735年,雍正帝驾崩,长子弘历继位,是为乾隆皇帝。乾隆帝年方二十四岁,却已资质非凡。他自幼聪颖好学,师从大臣耿继畲、傅恒等,熟读典籍,通晓经史。更难能可贵的是,乾隆帝虚心纳谏,勤于政事,一反常态地继承了祖父康熙、父亲雍正的遗训。

刚登基,乾隆便下诏钦定康熙为"高宗",雍正为"世宗",以示对二帝功绩的崇敬。他亲自撰写《高宗纯皇帝实录》,记载康熙一生经历,以资后世铭记。与此同时,乾隆帝延续祖父遗志,勤于政事。他每日起早读书,批阅奏折,处理国家大事。为了解决边疆问题,乾隆帝亲自率军征讨,将新疆、台湾、广西等地纳入版图。他还多次亲征,平定了准噶尔的叛乱,确保了北方边疆的安全。

在政治上,乾隆帝提拔了一批实绩派大臣,如阿桂、纪晓岚等,听纳他们的进言,采取开明政策。在经济建设方面,乾隆帝大力扶持农业生产,颁布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如减免赋税、储备救灾粮食等。他还重视发展手工业,鼓励民间技艺创新。在乾隆帝治理下,清朝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

到乾隆三十年,也就是1765年的时候,国库白银储备已经高达6000万两之多,是康熙时期的两倍还要高。这些钱财来自于全国各地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税收的不断增长。当时的中国,农业生产已经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手工业制造业也是百花齐放。加之乾隆帝勤俭节约,国库储备节节高升。这段被后人称为"康乾盛世"的时期,中国可谓是国富民强、尧舜重现。

二. 乾隆中期铺张浪费 国库加速耗减

乾隆三十年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年过知天命的乾隆帝,开始沉溺于铺张浪费之中,国库白银储备也因此加速耗减。

1793年,为了庆祝自己登基六十年的大喜事,乾隆帝在昆明湖畔兴工修建了一处巨型石刻。这处被称为"万岁通天"的石刻,由上万块巨石垒砌而成,高达36米,宽约3.3米。为了完成这项工程,乾隆帝征调了数万民夫,耗费巨资。当时就有大臣进谏,认为这是一项无谓的浪费,但乾隆帝置若罔闻。

除了昆明湖石刻,乾隆帝还热衷于南巡江南一带。他每次南巡,都要带上数万人的随从,御驾亲征一般。沿途不仅要修建行宫驿站,还要大兴土木,兴建园林景观。更可怕的是,乾隆帝每到一处,都要大摆宴席,挥霍无度。有一次在扬州,就宰牲数千头,铺张浪费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与此同时,乾隆帝对权臣和珅的纵容,也让国库白银加速流失。和珅凭借与乾隆帝的私交关系,在朝中为非作歹,大肆敛财。他不仅将钱财据为己有,还大兴土木,修建了著名的"和园"。这座占地上万亩的园林,耗资无数,几乎是当时最昂贵的建筑工程。

面对乾隆帝的铺张浪费,朝野上下皆有反对之声。大学士张廷玉曾多次上书切谏,指出"朝野骄侈,民力疲敝"的危险,但乾隆帝总是置之不理。有一次,张廷玉再次进言,乾隆帝大怒,差点夺去他的官职。最终,张廷玉只能无奈地退休乡里。

在乾隆帝中后期的统治下,国库白银储备加速消耗。到了乾隆六十年,也就是1795年的时候,国库所剩无几,已经不足当初的十分之一。而民间的疾苦,也是日益加重。这一切,都是乾隆帝奢靡无度、铺张浪费的结果。

三. 乾隆晚年昏庸腐败 国库所剩无几

进入晚年,乾隆帝的昏庸腐败更是有增无已。他越发沉溺于安逸享乐之中,国事日渐荒废。与此同时,奸佞当道,民不聊生,国库白银也在这段时期内彻底告罄。

年过花甲的乾隆帝,早已对朝政失去热忱。他每日醉生梦死,纵情声色犬马,过着无忧无虑的安逸生活。为了讨好乾隆,权臣和珅更是千方百计侍奉于左右,竭尽狂妄之能事。和珅不仅在乾隆面前拍马溜须,还大肆敛财,将国库白银据为己有。

有一次,和珅为了讨乾隆欢心,在北京城中兴建了一座巨型铜人。这尊被称为"大铜人"的雕像,高达近20米,耗铜数万斤。当时就有大臣进言,认为这是一项无谓的浪费,但和珅置若罔闻,执意将工程进行到底。

除了大铜人,和珅还在北京西郊修建了著名的"圆明园"。这座占地上万亩的园林,堪称当世第一奇观。但它的修建,也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当时的一位大臣形容说,修建圆明园"几乎耗尽国库"。

面对国库日渐耗竭,乾隆帝视而不见。他对和珅的种种荒唐行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一次,和珅为了讨好乾隆,竟然在宫中设置了一座"天牢",用来囚禁那些得罪他的官员。乾隆帝不但对此未加制止,反而纵容有加。

在乾隆晚年,国库白银已所剩无几。到了1796年,乾隆帝驾崩的时候,国库里仅剩下区区700万两白银,不及当年的十分之一。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民不聊生,饥荒频仍,社会动荡不安。这一切,都是乾隆晚年昏庸腐败的结果。

四. 康雍乾盛衰一念间

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共同开创了清朝的鼎盛时期。然而,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同样发生在这三代之间。勤俭持家的康熙、兢兢业业的雍正让国库储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而乾隆中后期的奢靡无度,则将这笔厚实的国富迅速挥霍一空,成为清朝步入衰败的开端。

康熙帝在位61年,他勤政爱民,将满清从一个初立之主,发展成为一个强盛的帝国。康熙时期,国库储备由最初的几百两白银,增长到2716万两之多。这为后世子孙,积累了可观的财富基础。

雍正帝继承了康熙的遗志,在位13年间,他勤勉治国,大兴文教。到雍正去世时,国库白银已高达3452万两,是康熙时期的两倍还要多。这一切,都为乾隆时期的"康乾盛世"做了充分准备。

乾隆帝早年勤勉好学,延续了祖父遗训。到乾隆三十年,国库白银储备已经高达6000万两,是前两代的两倍有余。可惜,好景不长。进入中年后,乾隆帝开始沉溺于奢靡铺张之中。他不仅大兴土木,修建园林宫殿,还热衷于南巡江南一带,挥霍无度。

更可怕的是,乾隆晚年对权臣和珅的纵容,使得国库白银加速流失。和珅不仅将钱财据为己有,还大兴土木,修建了占地上万亩的圆明园。到乾隆去世时,国库所剩无几,仅剩700万两白银。

结尾

由此可见,康熙、雍正两代的勤俭节约,为清朝积累了雄厚的财富。而乾隆中后期的奢靡无度,则将这笔国富迅速挥霍殆尽。盛世和衰落,往往就在一念之间。权力的腐蚀,让乾隆帝这位当年的明君,也未能幸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雍正   乾隆   国库   康熙   圆明园   大兴土木   铺张浪费   大臣   清朝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