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兵割下项羽大腿,被刘邦封侯!800年后子孙称帝,被后人景仰

一个出身底层的普通人,不仅缔造了一个千年豪门,其后代甚至有人坐上皇位。他是谁?他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

杨喜,杨氏一族的奠基者

说起杨喜,你可能没听说过,但是提起“弘农杨氏”,那知道的人可就多了。杨喜正是“弘农杨氏”的奠基者。


杨喜是秦朝的一名普通农民。他不甘心就这么度过此生,总想着能够建功立业、名留青史。


秦朝末年,群雄四起,杨喜看到了出人头地的机会。在当时的各路义军之中,刘邦的名声最好。杨喜听说刘邦重情重义,礼贤下士,不吝赏赐,于是投奔刘邦麾下。


刘邦见杨喜人高马大,看上去忠厚老实,便将其留在身边,做了一名郎中骑将。所谓郎中骑将,也就是刘邦亲兵中统帅骑兵的低阶将领。因为这层关系,杨喜深受刘邦信任。


楚汉争霸后期,项羽大势已去。刘邦向诸将许诺,杀项羽者封侯。杨喜知道,这是自己唯一的一次机会,错过了,可能这辈子都不会有第二次了。

因此,在追击项羽的时候,杨喜十分卖力。一方面他要与同僚们争夺军功,另一方面,他还要提防项羽拼命。毕竟项羽可是当时的武力天花板,项羽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杨喜可没有自大到,认为自己是项羽的对手。


果不其然,数千汉军围攻项羽等28人,竟然被斩杀上百人。最后所有人都不敢上前,只能围而不攻。


幸好,项羽眼看大势已去,觉得愧对江东父老,干脆挥剑自刎了。见项羽倒下,立刻有五个眼疾手快之人冲了上去,瓜分了项羽的残骸。


杨喜就在其中,最终他抢到了项羽的大腿。刘邦一看,原本以为只用封赏一人的,结果现在跑来五个人求赏,不过他并未食言,杨喜因此被封为赤泉侯,后改封彻侯,食邑1900户,是五人中最多食邑最多的。这显然是刘邦对“自己人”的照顾。


杨家虽然没有因此一跃成为世家大族,但是也算是官宦家族了。

杨喜明白自己这地位并非靠着军功得来的,不少同僚看不起他。因此,他为人十分低调。不仅出入从不显摆,在朝堂上也都是做个摆设,凡事都顺着皇帝的意思来。


此举,无疑是明智的。刘邦去世后,吕后对朝堂进行了多次清理。杨喜也被吕后找借口夺去爵位,但是第二年就恢复了他的爵位。


显然,吕后只是在敲打杨喜。见他“懂事”,便没有为难他。杨喜的家族得以延续下去,慢慢壮大。


世家大族的形成

不过杨家真正开始发迹,就不得不提起杨敞。


杨敞是杨喜的玄孙,杨敞本身才能一般,但是情商高,会做人。当时大将军霍光权倾朝野,杨敞在霍光麾下担任军司马一职。


因为杨敞能说会道,深受霍光信任,因此在仕途上平步青云。于是,没有立下什么显赫功绩的杨敞,最终竟然坐到了丞相的位置。

汉昭帝去世后,昌邑王刘贺继位。由于刘贺这人做事过于离谱,连霍光都看不下去了,于是打算废掉刘贺,再立新君。


由于此事影响太大,霍光也不敢独自决断,于是派人前去征询丞相杨敞的意见。


杨敞一听,也大感棘手,不过他依然表示,此事以霍光马首是瞻。霍光得到回复后,十分高兴,更加重用杨敞。


其实,这可不是杨敞的主意。他资质平平,没这个见识和气魄。但是他娶了个好媳妇,他的妻子是司马迁的女儿。没错,就是写《史记》的那位司马迁。


杨敞的妻子曾经协助父亲编写《史记》,对于历史上的各种权谋、诡计,了如指掌。事实上,杨敞的很多决断,都是妻子帮他出的主意。

内有妻子出谋划策,外有霍光信任重用,杨敞,乃至整个杨家都飞黄腾达。此时的杨家已经有了几分大家族的样子。


按照时人的说法,杨家“乘朱轮者十人”。也就是在朝廷中,身居高位者,多达十人。而且古人所说的十并非实际数字,少说也有几十人。


正所谓盛极必衰,杨敞去世后,盛极一时的杨家,不可避免地迎来了一段衰弱期。于是杨家人专心治学,研读经史子集,在一段时间里不再过问朝堂上的事情。


到了东汉,杨家再度崛起。不仅出了杨震这位“关西孔子”,还接连出了四名太尉,妥妥的“四世三公”。此时的杨家已经彻底成为了世家大族。在这东汉的朝堂上,永远都有一席之地。

这晋朝的朝堂,杨家说了算

到了魏晋时期,“弘农杨氏”已经发展成没人可以小瞧的名门望族了。


董卓当年想迁都关中,群臣无人敢反对此事。唯独杨彪当着朝臣的面,义正言辞地反对此事,完全不给董卓的面子。


按照董卓的性格,恨不得直接下令将杨彪凌迟。但是他不敢真这么做,因为他承担不起这么做的后果。


最终,董卓只能先将杨彪下狱,然后又找个借口将他赦免了,这才保住自己的面子。

而曹操也很重视“弘农杨氏”,他听说杨修才华横溢,便让其在自己身边做事。


可惜杨修自视甚高,不仅喜欢卖弄自己的小聪明,还随意介入曹丕和曹植之间的争斗,最终被曹操找个借口除掉。


但是曹操也只敢点到为止,杨氏一族的其他人该干嘛继续干嘛,一切如故。甚至有一次,杨修的父亲当面怼了曹操,曹操也只是尴尬地笑了笑,就一笔带过了。


到了晋朝,由于杨氏与司马氏频频联姻,杨氏族人得以掌握晋朝大权。


比如杨骏,他女儿杨芷嫁给了晋武帝司马炎,并成为其皇后。杨骏因此得封车骑将军,临晋侯。

司马炎临终之际,交代杨骏与汝南王司马亮为托孤大臣,一同辅佐年幼的晋惠帝司马衷,


提起司马衷,大家都知道,这位皇帝很不靠谱的。因此朝政被这两位辅政大臣把持。


杨骏的权力欲极大,他不愿意与司马亮分享权力。于是想方设法排挤司马亮,最终将司马亮赶出朝堂,出镇许昌。


此外,杨骏的弟弟杨珧和杨济分别出任卫将军和征北将军。他们兄弟三人把持朝政,一时间风光无二。

晋朝的根基是世家大族,皇权是建立在世家大族之间的互相制衡上的。此时杨氏一族隐隐凌驾于其他世家大族之上,犯了众怒。


皇后贾南风趁机联合多方力量,命楚王司马玮率兵诛灭杨骏兄弟,并将太后杨芷贬为庶人,不许人给他食物,杨芷因饥饿而亡。


以此事为契机,才有了后来的八王之乱。晋朝君臣忙着争权夺利,无暇他顾,杨氏一族这才得以躲过一劫。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杨氏族人远离朝堂,专心研究学问,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短暂的消沉后,杨氏再次崛起,随着杨坚称帝达到巅峰

这样的沉寂并未持续太久,到了北魏孝文帝时期,杨氏族人再次入仕,得到孝文帝的重用。

孝文帝是个雄才大略的君王,为了快速稳定自己的地位,一展抱负,他重用名门望族子弟。


对于孝文帝抛出的橄榄枝,杨氏积极响应,入仕者极多。仅三公就有三位,光禄大夫八位,九卿七位。此外,尚书令、侍中、仆射、刺史者不计其数。


孝文帝想推行儒学,杨氏由于儒学底蕴深厚,出过不少饱读之士,因此成为了推广儒学的执行者。以至于有段时间,出现了杨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的情况。


此外,杨氏族人在军事方面也开始崭露头角。


北魏末年,北魏分为西魏和东魏,分别为宇文泰和高欢这两位权臣把持朝政。

宇文泰在一次游猎的时候,遭遇猛虎,周围近侍吓得不敢动弹。就在这危急关头,杨忠冲了出来,拦住猛虎,使得猛虎的攻势为之一顿。此时,反应过来的侍卫趁机用剑刺向猛虎,宇文泰这才捡回一命。


杨忠因为此事得到宇文泰的重用,成为宇文泰的心腹。


杨忠凭借自己的忠心和赫赫战功,得封柱国大将军,“弘农杨氏”也得以成为当时的顶级门阀家族。


宇文泰去世后,他的后人建立了北周。

而杨忠之子杨坚,继承了杨忠的地位,继续得到北周朝廷的重用。


杨坚得到周武帝宇文邕的重用,屡立战功,在军中拥有极高的威望。


树大招风,杨坚如此出色,自然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首当其冲的,便是权臣宇文护,宇文护仗着皇帝的信任,以及自己宗室的身份,不把其他大臣放在眼里。唯一让他忌惮的,只有杨坚。


宇文护曾多次想设计除掉杨坚,可惜总有大臣护着杨坚,宇文护的计划迟迟未能如愿。

随着杨坚的地位不断提升,引起了齐王宇文宪的注意。宇文宪与宇文护不同,他对皇帝忠心耿耿,没啥野心。他觉得杨坚迟早会成为皇室的心腹大患,因此劝谏周武帝,最好除掉杨坚。至少也要夺了他的兵权。


可惜周武帝不以为意,在周武帝看来,杨坚也好、宇文护也罢,都是棋盘上的棋子罢了。他们二人互相制衡,周武帝这皇位才能稳固。而且在周武帝看来,要说威胁,身为宗室的宇文护比杨坚更大。


周武帝没想到的是,正是这位“不足为虑”的杨坚,终结了北周,建立了隋朝。


杨坚将自己的女儿杨丽华嫁给了太子宇文赟,宇文赟继位后,杨丽华成为皇后。杨坚成了国丈,权势更大。

等到宇文赟去世,年幼的宇文阐继位,杨丽华被尊为太后。


杨坚以托孤大臣,加上太后父亲的身份,得以把持朝政。在扫平一切障碍后,杨坚通过禅让坐上了皇位,建立了隋朝。这天下再度归一。


虽然隋朝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久,但是“弘农杨氏”长盛不衰,杨氏族人依然时不时在历史上冒泡。


比如一代女皇武则天,其母亲就是出自杨氏,武则天能入宫侍奉李世民,还是靠着杨氏的关系。因为李世民的嫔妃中,就有两个是来自杨氏的。

还有一代“祸水”杨贵妃,也是出自杨氏。要不是杨国忠、杨贵妃兄妹,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安史之乱了。


“弘农杨氏”世家大族的底蕴可见一斑,而这一切,都源于杨喜当年抢到项羽的大腿。这大概是历史上“最有价值的抱大腿”了。


当然,“弘农杨氏”能成为顶级豪族,靠的是无数代人的不懈努力。这也解释了,为何杨坚是靠着篡位坐上皇位,却口碑极好的原因。人家不仅自己有实力,背后更有着几十代人的不懈努力,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项羽   刘邦   猛虎   司马   晋朝   大族   景仰   族人   小兵   子孙   后人   世家   宇文   大腿   此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