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以前连棉被都没有,零下几十度的寒冬,古人是怎么扛过来的?

明朝前都没有棉被,之前的古人怎么熬过零下几十度的冬天?古代也有蚕丝羽绒被子吗?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的《卖炭翁》详细的为我们描绘了唐朝冬天时的寒冷,还有一个牵牛卖炭的可怜老者的悲惨遭遇。

许多人不清楚,唐朝时中国是没有棉衣的,棉花源于南亚次大陆,在我国其栽培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然而,尽管棉花在南北朝时期已传入中国,但由于多种原因,其种植与使用并未得到广泛推广,直至明朝情况才发生了变化。

明朝初期,朱元璋为了增强百姓的保暖能力对抗严寒,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广种植棉花。这一政策得到了有效执行,棉花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极大地改善了百姓的生活条件。

那么也就是说,在明朝之前,我国古人连棉被都没有,在严寒的冬季要如何活下去呢?

首先是靠炭火。

木炭在古代是一种非常珍贵的资源,由于其能够在较小的空间内持续释放热量,而且还没有烟,因此成为了古代人们在冬天取暖的首选。

为了确保炭火的供应,秋天粮食收割完后,百姓们会到附近的山区砍柴,储备足够的燃料以应对寒冷的冬季。

这些柴火通常被堆放在房屋的一角,以防受潮和腐烂。干燥过后,古人会用黄泥和稻草把木柴封住,之后点火干馏。普通人家就用这种原始的方式烧炭,大户人家还有专门建造的炭窑,出炭率会高一些。这些炭需要搭配炭火盆使用,现在很多农村依旧用这个取暖,3000年都没变过。

除了炭火,炕也是古代百姓御寒的主要工具。

炕是一种利用火炕原理加热的地面,能够有效地将热量传导到整个房间。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但真正得到广泛应用是在唐宋时期。

汉朝有一种专门的炕榻,使用的时候在榻下面放上铜火炉,上面铺上皮草,这样的床榻放在屋子里会很暖和。这样的炕榻百姓用不起,诸侯王和士大夫家里才有。

唐宋时期,火炕就比较普及了,火炕的制作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知识。首先,人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如石头、砖块或黄土等,来建造炕的底部和烟道。然后,在炕的表面铺设一层薄薄的泥土或草席,以确保热量能够均匀地散发出来。最后,人们会在炕上铺上席子或毯子,防止睡觉时把自己烫伤。

明朝后,炕和灶台连到了一块,这边做饭,烟顺着炕下面烟道走,这样一来就把热量留到了屋子里面。加上古人的房屋大多是夯土材料,这个比水泥墙的保暖效果还好。

有人说中国没有壁炉,在取暖上不如欧洲人,实际上,农村的大锅台就可以看成一个壁炉,只不过它主要是用来做饭的。现代很多农村家庭,厨房和卧室是分开的,体会不到在冬天的时候做完饭,屋子里暖洋洋的感觉 。

为了御寒,汉朝的达官显贵还会用一种特殊建筑材料,花椒粉。这不是调味料吗?怎么成了建筑材料?看看古人是如何用的吧。

花椒因其天然的保暖性能和芳香气息,被视为一种理想的保暖材料。于是,中国古人将花椒捣碎成粉末,与泥混合后涂抹在墙壁和屋顶上,形成了一层保温层,这层保温层能够有效地隔绝外界的冷空气。据史书记载,“椒房”的保暖效果非常好。在冬季,即使外面冰天雪地,室内也能保持温暖舒适。

此外,“椒房”还有防潮、防虫和净化空气的作用。花椒粉具有吸湿性,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湿气,防止室内潮湿。寒冷其实不可怕,最怕的就是湿冷。

古人都盖什么被子?

你敢信吗?古代也有蚕丝羽绒被?

在古代,普通百姓家里的床上用品其实挺有特色的,也充满了民间智慧。很多普通家庭,床底下的垫的竟然是稻草,这稻草不仅让床更稳,还有保暖的功能。在稻草上面,通常会铺上一层麻布,这麻布真的耐用,而且好清洁,最关键的是透气性好。

说到保暖,普通百姓通常会用麻布裹成的被子,里面填充的是细稻草。虽然这被子跟丝绸被比起来有点粗糙,但它真的很实用,保暖又干爽。

枕头方面,稻壳是常见的选择。稻壳轻便又有弹性,枕着它睡觉,头部和颈部都能得到很好的支撑。有的家庭甚至会用高粱米来填充枕头,效果跟稻壳差不多。

当然了,有钱人家肯定用得更高级些。丝绸被就是代表,它里面填充的木棉或鸭绒鹅绒保暖性能超好。

从这些床上用品就能看出古代社会的多元化和阶级差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古人   稻壳   明朝   火炕   炭火   唐宋   棉被   零下   保暖   寒冬   稻草   热量   古代   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