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诊入门:舌诊和脉诊的第一课,三部九候,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

中医四诊是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构成内容,具体指的是望、闻、问、切四诊,是诊察疾病的方法,又称为“诊法”。中医学认为,通过望人体外部的神色形体变化,听其声音,嗅其气味,切其脉候,问其所苦,等等观察,就可以探知病变的所在和疾病的本质,原理就在表现于机体外部的现象与体内的生理功能是相互关联的。

其中,舌诊是观察舌头的色泽、形态的变化来辅助诊断及鉴别的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也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脉诊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也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谢老师的中医诊所坐落在一座宁静的小镇上,这里四季宜人,环境幽雅。每当晨曦初现,阳光洒在老宅院的青砖墙上,仿佛为这块地方赋予了神秘的魅力。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小王来到谢老师的诊所,谢老师坐在红木桌前,翻阅着中医古籍。他看到小王进来,微笑着打招呼:“小王,早上好。”

小王恭敬地向谢老师问好,然后坐在对面的椅子上,问道:"谢老师,您能给我说说舌诊吗?但总觉得还没有完全理解它的重要性。"小王聚精会神地听着,期待着谢老师接下来的解释。

第一部分:学习舌诊的第一课

望舌分辨病位的浅深

"首先,舌诊可以帮助我们分辨病位的浅深。通常情况下,病邪轻浅多见舌苔变化,其苔质偏薄,提示病邪多在体表。而病情深重时,舌苔和舌质会发生明显的改变。不同的舌象反映了病位的不同。在卫分,病情轻浅;苔黄厚,舌质红为病邪入里,病情较重,主气分热盛;邪入营分,可见舌绛;邪入血分,可见舌质深绛或紫暗,苔少或无苔。这些不同的舌象提示了病位的深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患者的病情。"

小王眼前一亮,恍然大悟。

望舌区别病邪的性质

"其次,舌诊可以区别病邪的性质。不同的病邪侵袭人体时,其舌象特征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外感风寒的病邪,舌苔多为薄白;而外感风热的病邪,舌苔则多为薄白而干。寒湿为病,多见舌淡苔白滑;湿浊、痰饮等可见舌苔厚腻;燥邪为患,多见舌红少津;实热证,多见舌红绛苔黄燥。不同的病因导致的舌象变化可以帮助我们加以鉴别和诊断。"

小王不禁感叹道:"原来舌诊的变化可以反映出病邪的性质,这样就能更准确地辨别疾病了!"

谢老师点头微笑,继续解释道。

望舌判断邪正的盛衰

"第三,舌诊可以判断邪正的盛衰。舌象可以反映出正气的盛衰情况。比如,气血充盛时,舌体会呈现淡红、柔软灵活的状态,舌苔薄白而润;而气血两虚时,舌色则会变得淡白。通过观察舌象,我们可以了解到患者体内正气的盛衰程度,为后续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小王聆听得津津有味,心中对舌诊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望舌分析病势的进退

"第四,舌诊可以分析病势的进退。通过对舌苔的动态观察,我们可以了解疾病发展的趋势。若舌苔的颜色由白转黄,由黄转为灰黑,苔质由薄转厚,由润转燥,往往表示病邪由表入里,病情逐渐加重。相反,若舌苔由厚变薄,由黄转白,由燥转润,说明病邪逐渐退去,津液开始恢复,病情向好的方向转变。而舌苔的突然增厚或消退,则可能预示着病情的暴变。舌质的变化也能提供有关病势的重要线索。"

小王深思熟虑,感慨万分。

望舌推测病情的预后

"最后,舌诊还可以推测病情的预后。舌面光滑有苔、舌态正常的情况下,表示邪气未盛,正气未受损,胃气未败,预后较好;而舌质枯晦,舌苔无根,舌态异常,则说明正气亏虚,胃气衰败,病情可能较为凶险。因此,通过舌诊,我们可以初步推测病情的预后,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谢老师,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中医如此重视脉诊和舌诊?为什么我需要努力学习这两项技能呢?"小王问道。

第二部分:学习脉诊的第一课

谢老师微微一笑,温和地说道:"小王啊,脉诊和舌诊都在中医诊断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先说说脉诊。脉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和其他部位,我们可以观察到脉搏的变化和其他相关异常征象,从而了解患者的病情。脉诊可以帮助我们推断疾病涉及的经络和脏腑、寒热属性、表里关系,甚至能探讨疾病的进程和预后等。它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助于我们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小王聚精会神地倾听着,他迫不及待地问道:"谢老师,请问,脉诊的历史源远流长,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和技巧呢?"

谢老师答:"其实真正的中医脉诊,并没有你看着把脉那么简单,古代中医在诊断疾病时,使用了多种脉诊方法,我给你介绍脉诊三法!"

谢老师微笑着点头,继续说道:"脉诊三法包括三部九候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等。这些方法都在历史文献中有详细的记载,为我们今天的中医诊断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三部九候诊法是通过观察三个脉搏部位(手腕、胁部和足背)的九个候诊指标来判断患者的病情。而三部诊法则是根据人体的三部位(上、中、下)来诊断疾病寸口诊法则是通过触摸患者手腕上的寸口脉搏来判断患者的病情。这些方法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都是通过观察和触摸脉搏来获取病情信息的。"

古代中医在诊断疾病时,采用了多种脉诊方法,其中包括三部九候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等。这些方法在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载,为中医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脉诊一法:三部九候诊法

遍诊法,也被称为三部九候诊法,是一种古老的诊脉方法。它通过触摸人体的不同部位的动脉来判断病情。具体来说,人体可以分为上、中、下三个部位,分别对应头部、手部和足部。而每个部位又可进一步分为天、地、人三个候,合起来就有了三部九候的名字。

这种方法就是观察不同部位的脉搏有无变化,从而推测出可能存在病变的部位、经络和脏腑器官。与其他方法不同的是,遍诊法不仅仅是通过一处或几处脉搏来了解全身情况,而是综合多个部位的脉象来作出判断。

《素问・三部九候论》认为,人体分为三个部位,每个部位又有三个候象,通过这些来判定生死,治疗百病,调节虚实,消除疾病。可以看出,这种古老的诊脉方法旨在发现脉搏中的变化,从而提醒我们可能存在问题的部位、经络和脏腑器官。

脉诊二法:三部诊法

三部诊法,这种方法见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这里的三部指的是人迎(颈侧动脉)、寸口(桡动脉)、跌阳(足背动脉)这三个诊脉部位。其中,人迎脉和跌阳脉主要观察胃气的变化,主要应用于寸口脉无法触及或患者情况危急的时候。而寸口脉主要观察十二经络和脏腑器官的气变化,尤其适用于全身性疾病的诊断。

在《内经》中引入遍诊法后,后来的《难经》将原本广泛应用于不同部位的三部九候法完全集中到了寸口脉,从而取代了遍诊法,使得寸口诊法在当时变得极为流行。同时,张仲景也非常重视寸口诊法的意义,并主张将三部诊法结合起来使用。他在《伤寒杂病论·序》中指出:“观今之医……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他批评了当时医生在诊脉时的草率态度,并强调了人迎、寸口、跌阳三个部位的联合观察的重要性,进一步阐述了《内经》和《难经》中的诊脉方法。

脉诊三法:寸口诊法

虽然过去使用三部九候诊法和三部诊法的情况较少,自晋代王叔和著《脉经》后,寸口诊法的理论逐渐完善,并得以广泛应用,一直延续至今。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桡动脉。这个部位的皮肤较薄,脉搏也较浅,方便进行按压和观察,所以被称为寸口。它得名于脉搏跳动的位置位于手腕骨茎突内侧约一寸的位置。

在人体发生疾病时,寸口的脉搏会表现出较为敏感和明显的变化,因此通过观察寸口脉象的变化,我们可以了解人体的正气盛衰情况、营卫气血的运行情况,同时也可以判断病邪对脏腑的影响程度。

寸口分为寸部、关部和尺部,分别位于两只手的相应位置,共计六个部位。每个部位对应着特定的脏腑器官。左手的寸部对应心脏(膻中),关部对应肝脏和胆囊(膈),尺部对应肾脏(小腹);右手的寸部对应肺脏(胸),关部对应脾脏和胃(膈),尺部对应肾脏(小腹)。

舌诊和脉诊都是中医学中最具特色的诊断方法,也是临床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学好舌诊和脉诊,对于医生临床,或者普通的中医爱好者,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看一下舌和把一下脉,就能知道疾病的变化、为预防或施治,或者日常干预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一定要学好舌诊和脉诊,很多人说舌诊和脉诊易学难精,其实不难学,重要的是掌握方法与技巧。

附《舌诊学习一张表》

附《中医脉诊口诀大全》

附《脉诊学习一张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小王   舌苔   脏腑   脉搏   病情   部位   入门   中医   疾病   老师   方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