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人物:清代川南宜宾的两对兄弟进士

陈伟平

清代是宜宾文化史上的又一个繁盛期


特别是科举方面,清代宜宾县一共考中进士26人,位居全省第四,文教之盛,堪与同府的富顺县齐名并称。


在26名进士中,有两对亲兄弟,分别是道光年间的徐勋、徐煌和同光之际的凌心垣、凌心坦。在清代,考中进士已属不易,而兄弟能考中进士者更属凤毛麟角。


尤值一提的是,徐氏兄弟家居喜捷场塆头,凌氏兄弟家居思坡场大栗山,两地仅隔一道岷江。如此狭小的地域内能出现两对兄弟进士,实在令人称羡不已。

实干惠民的徐氏兄弟

徐勋、徐煌

徐氏兄弟原籍湖广麻城县孝感乡高石梯,先祖徐芳因明末“兵乱食贵”,携全家逃入四川成都府新津县。


崇祯十六年(1643年)川内土寇横行,徐氏一家不得不再次逃散。顺治九年(1652年),徐芳之子徐万钟迁到叙州府宜宾县菜坝乡,在公馆坝后山的塆头落业定居。


徐氏落业后,先以农耕为业,后兼营烧坊,逐渐积累起不菲的财富。当时的菜坝乡和隔江的思坡乡一带,多土著望族。这些望族重视文化传承,徐氏家族特别注重子弟的文化教育。从徐万钟起历经四代的积累,终于培养出了徐勋、徐煌这样的优秀人才。

徐勋


徐勋(1782-1854),字吉(绩)臣,号树山,其祖父名徐琦,父亲名徐春濯。


其青年时曾入读叙府最高学府翠屏书院,后因成绩优异,考中廪生。道光辛巳年(1821年)又考中恩科举人,道光壬午年(1822年)考中三甲第52名进士,钦点为即用知县,从此走上仕途。


徐勋的乡试齿录

官场生涯


徐勋一生多在河南任官,先后担任尉氏、汜水、上蔡、孟县四县知县。其中以上蔡、孟县两县任官最久,成就最大。


徐勋任官上蔡时,当地正遭遇大雨,已延续一月余,汝河沿岸的村庄多被漂没。为了疏导洪水,拯救灾民。他召集当地富绅商议筹集资金,开挖沟渠。沟渠修成后,上蔡水患逐渐停息。徐勋办事的能力被上蔡县绅民所认可,深得赞誉。其后,他又设法整修了上蔡的城墙,开设小学,除盗安良,惠政良多,士民称颂。


道光十四年(1834年),徐勋因办事能力“卓异”而调任孟县。在孟县期间,他尽心于地方事务,不仅“减民间供官军车马费二千缗”,还培修“山河、河阳两书院”(道光《叙州府志》卷33《人士》)。


为了镇压洪水,培植文风,他还在凯仪村重建“锁水阁”,将“锁水阁”和“文峻阁”合二为一。重建后的“锁水阁”,楼高九丈(合计31.6米),气势巍峨,号称“万里黄河第一楼”,成为孟县一带著名的人文景观。不久,徐勋因丁母忧回籍服阙。

徐勋重建的河南孟县“锁水阁”


道光十六年(1836年),他因“城工出力,钦加同知”(光绪宜宾《徐氏族谱》),再次出任孟县知县。在此期间河南适逢大旱后的大灾荒,他多方统筹,于孟县四关开设粥厂,计口授粥,活民甚多。在省内受灾县份中,唯孟县“饿殍独少”,可见徐勋谋划方略和执行办事能力之强。


后徐勋升任湖广归州知州,不久因年老挂冠归里。


徐煌


徐煌(1784-1853),字蕴之,号竹庄,徐勋之弟。幼年聪颖,善诗书,进入翠屏书院学习后考中廪生。先于其兄考中嘉庆戊辰年(1808年)恩科举人。道光丙戌年(1826年)考中三甲第90名进士,被任命为福建省永定县知县

官场生涯

永定县地处闽西,属汀州府管辖,境内多山少地,民风剽悍,乡族豪强鱼肉乡里,素称难治。时“多拦江抢劫,纠众械斗”,徐煌上任后,善用其法,“诸巨案……数月咸敛迹。”当时某村凶徒“三戕良家子”,屡次逃捕。徐煌设法将其擒获,置之于法。又有某姓“数十人结盟,将行劫”,徐煌及时擒拿七人,将其杖毙,“余党悉溃,邑人称快”(光绪《叙州府志》)卷33《人士》)。

福建永定 图源网络

道光十三年(1837),游击绰拉欢等乘轿抵县,纵兵抢夺勒索,殴伤丁役。徐煌为民请命,上书控诉绰拉欢。清廷为了平息事件,一方面严惩肇事官兵,另一方面却以徐煌控诉有不实之辞,部议予以停职(《清宣宗实录》242)。后复职再任南屏知县,清除县中恶俗,深得民心


永定、南屏之民皆为其建有长生禄位。后因丁母忧归乡,改授成都府教授,卒于任上。

徐勋、徐煌兄弟的办事干练的作风也影响到其后辈,其中徐勋之子徐士弼也在河南多地为官,亦多惠政。可以说,在清代宜宾县的进士中,能在地方治理中有卓异之能者并不多,而兄弟皆能以惠政闻名者,便只有徐氏兄弟了。



清慎自持的凌氏兄弟

凌心垣、凌心坦

凌心垣和凌心坦是清代宜宾县又一对知名的兄弟进士。


凌氏兄弟原籍湖广衡州府衡阳县,先祖凌立志于康熙末年随族人一道迁入叙州府,定居于旧上乡施家坝。


凌立志之孙凌德俊又迁入菜坝乡大栗山。凌氏一族三代皆为农民,躬耕于田垄之间,至凌德俊之孙凌仁轩时,才步入科场。


凌仁轩幼年失怙,受旁族欺凌,有赖于族叔凌汉瑸的资助,才得以入塾就读,考中府学生员,后以恩贡生身份,候选直隶州州判。中年时,凌仁轩已成为县内闻名的私塾教师,弟子众多,名声远扬。正是在他的精心培育下,其子凌心垣、凌心坦先后中得进士,轰动一时。


凌氏兄弟的曾祖父凌德俊墓碑 陈伟平摄


凌心垣


凌心垣(1835—?),字存厚,号东藩。青年时曾入府立翠屏书院就读,同治丁卯科考中四川乡试第79名举人。同治戊辰(1868),考中了科二甲第119名进士,钦点任命为知县


凌心垣的会试齿录

官场生涯与后世影响

他一生多在湖北任官,历任咸宁、黄安、武昌知县。在任武昌知县时,“爱士恤民,治行为一时之冠”(光绪《叙州府志》卷33《人士》)。后清廷欲调其任职孝感,未之任而卒。


在凌心垣的影响下,其子孙多以清慎自持,注重文化,取得了不菲的成就。


其子凌万铭,举人出身,在京任内阁中书,办事勤勉不苟。


其孙凌春鸿,光绪末留学日本,学成归来后被授予农科进士,致力于现代农业教育,曾担任四川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今四川农业大学前身)校长。


另一孙凌春涑(字念京,又字渭清),也留学日本,与吴玉章交笃,善诗会画,解放后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


玄孙凌焕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博士,是现代著名的政治学学者。


凌心坦


凌心坦(1845-1912),字学宽,号东府,凌心垣之弟。青年时也曾就读于翠屏书院,同治丁卯(1867)和其兄凌心垣一同考中四川乡试举人。同治甲戌(1874)考取内阁中书,光绪丁丑(1877)再考中二甲第50名进士,授户部主事

官产生涯

凌心坦长年在京任职,历任钱法堂主事、捐纳房帮办、海军衙门船政章京等,后来被任命为云南补用道台,担任武备学堂总办。后因清末政治腐败,辞官回乡。


乡居时,凌心坦也以清慎自持,不轻易与官场人士相交。他特别仰慕陶渊明,将故里大栗山取名“栗里”,还修建三重层楼,以为藏书读书之所。


凌氏曾有诗咏之,曰:“春酒熟时留客醉,夜灯红处课儿声。”并手书匾额“三可楼”,跋云:“此楼可以耕、可以读、可以御盗。”又书匾额“听雨处”,跋云:“倣陆放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诗意”。


翠屏书院 图源网络


清末,叙州知府曾仰慕凌心坦的名望,特聘其为翠屏书院山长,主持书院事务。在任期间,凌氏善为叙州府培养了不少人才。辛亥革命后,凌心坦被推选为宜宾县参议会第一任议长,不久病故。

凌氏兄弟虽未居要职,但颇有识人之力,特别看重学品兼优的青年士人。


凌心垣将自己的四女许配给了江安人傅增湘,傅氏后来成为民国教育部长和著名的藏书家。


凌心坦则将次女许配给“尊经五少年”之一的彭毓嵩。除了男性,凌氏兄弟对于家中女性也非常注重培养。凌心坦之长女凌万钟也曾游学日本,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参与革命。归国后,还率先在宜宾创立女学会,推动现代妇女教育的发展


可以说,在清末宜宾的历史上,凌氏兄弟及其后人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后世铭记。

凌心垣之婿民国著名藏书家傅增湘


余绪



徐氏兄弟和凌氏兄弟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是偶然现象。


清代宜宾县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昌盛,为他们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特别是他们故乡所在的岷江两岸,历来便是宜宾县文化的重心所在。


唐宋以来,岷江流域深厚的文化积累,为兄弟进士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奠定了清代宜宾县“文献名邦”的地位。


(原文刊发于《宜宾史志》2023年第2期,对文字和图片进行了修订)


END


文、图:陈伟平

编辑:杨佳乐 马欣怡

主编:罗瑾

校对:马欣怡

审核:李玉霖


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微信号|邛闻嶲说

投稿邮箱|qwgsgzh@qq.com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宜宾   宜宾县   进士   上蔡   清代   光绪   兄弟   知县   道光   书院   人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