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举人最高能授予什么官职,最低又能混个几品?

进士初次入仕最低授予什么官职?举人初次入仕最高可以授予什么官职?这两个问题是读者私信提问的,希望御史写一篇这方面的文章。

关于进士、举人授职的内容,此前写过很多,鉴于御史发布的文章数量过多,翻阅起来比较麻烦。所以就旧话重提,与诸位聊聊相关方面的话题。

先来说进士最低授予什么官职

这个问题就很宽泛,无法给出一个标准答案。首先进士群体需要细分,一甲三名的状元、榜眼、探花,其出身是进士;二甲、三甲同样也是进士。然而,不同甲等的进士,在初次授职时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按定例一甲三名无需经过朝考,传胪大典当日即授予顶戴,状元为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也就是说一甲三名进士,公布殿试成绩的那天就已经属于国家正式编制了。

二、三甲进士则无此特权,第一步是要参加朝考竞争庶吉士。庶吉士不是职官,属于翰林院后备人才。选中庶吉士之后,经过三年的学习,最终以散馆考试成绩决定授予什么职务。

正常情况下,一、二等者可以留在翰林院,授编修、检讨(从七品)。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朝廷有定制,二甲进士授编修,三甲进士授检讨,基本原则就是二甲进士比三甲进士授职起点高。

三等及以下的庶吉士,不符合留馆的条件,他们则要按照正常的人事程序进入吏部候选。不过有了庶吉士的身份,比一般的进士在仕途上享有优先权,即所谓的“老虎班”,这批人大部分会在京师各部院任职。

作为新科进士,能留在京师任职也是一条不错的出路。不过僧多粥少是清中期以后的普遍现象,吏部也无法马上安排实缺。具体的操作办法是,在散馆庶吉士和二三甲进士中,挑选年富力强者,进入六部实习,即“学习试用”

试用岗位多为主事(正六品),试用期为三年,到期经过堂官考核后即可转正。也有部分年纪较大且能力一般的,会充为七品小京官,即笔帖式一类。

未能留京的新科进士,则会被吏部统一安排到候补队伍中,候补时间短的三五年,长的七八年,这些进士大部分都是分外各省担任正七品知县。但不管候补期长短,只要是中了进士,就一定能当官。

以上主要是清中期的情况,清初时新科进士的入仕起点比较高,顺治时期,很多新科进士被直接安排为正四品的知府、正五品的直隶州知州,或从五品的知州和正七品的知县。且殿试发榜后,无需候补直接就外放。

需要说明的是,清中期以后新科进士都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候补期,但朝廷也有规定,如果新科进士愿意出任各省学官,如府教授、州学正、县教谕等,无需候补马上就可上任。

综合来看,除了清初以外,绝大部分时期的新科进士,最高就只能授予从六品的修撰,以及正六品的主事;最低的是从七品检讨。毕竟有了进士身份,没有人愿意去当学官。

再来说举人最高可以授予什么官职

举人相比进士等而下之,虽然说已经取得了入仕的资格证,但能否入仕还有很大的变数。清初时期正值国家统一战争,各省府州县的职官空缺多,别说是举人,就是贡生、秀才一类的,只要愿意出仕,都能混上一官半职。

顺治时期,举人无需候补可直接向吏部报名,吏部也会马上安排实职,职务也是知县起步,个别还能实授知州。就拿于成龙来说,他不过是一个副榜贡生,比举人还不如,朝廷还是给了他一个罗成知县实职。

康熙中期以后,国家进入承平时期,各省的职官也趋于稳定,每年空出的缺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进士在短时间内尚且无法实授,更别说是举人了。

科举时代,考个进士难如登天,千百万的读书人只有个别的幸运者才能考中进士,对于大部分读书人来说,有个举人头衔已经十分难得了。

如果说连举人都无法入仕为官,那么读书还有什么用呢?朝廷如果不出台鼓励措施,岂不是要寒了天下读书人的心?为此,朝廷出台了相关办法,指定一些官职作为举人专缺,比如有些省份的县丞、州判,就为举人专设。

举人专缺毕竟还是杯水车薪,且县丞、州判都是佐贰官,属于闲曹一类,与正印官相差悬殊。乾隆即位后,出台了“举人大挑”之制,每六年举行一次选拔,全国的举人都可以参加。

大挑的通过率很高,达到了60%左右,选中者分为一二三等,一二等者可实授知县,三等者授予州判、县丞或各府州县学官。

可以看出,排除清初时期,举人入仕的最高上限就是正七品知县,最低下限是正八品的县丞和教谕。

其实以授职品级来看,举人与进士相差并不大,也就是半品左右。但以命中率来讲,进士几乎是百发百中,举人则要看官运,入仕的比例不会超过40%。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9

标签:举人   进士   翰林院   官职   新科   职官   吏部   知县   朝廷   时期   最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