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唯一在世儿子:美国国籍不会汉语,64岁首回国完成父亲遗愿

1994年,从美国飞往香港的飞机上,出现了一个奇怪的老头。

他长着一副地道的华夏面孔,却一句中文也不会说。他的脸上难掩激动,努力和两边的华侨乘客交谈。

谁能想到,这个老人竟是“少帅”张学良的儿子,张闾琳。

身为知名民族英雄后代,张闾琳为何不会说汉语?甚至还是美国国籍?他这次回国又是因为什么呢?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动荡的童年·】——»

1930年,张闾琳出生于天津。他的父亲张学良是著名的东北军阀,母亲赵一荻是张学良的秘书兼情人。

在这动荡不安的年代,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本应是件值得庆祝的事,但命运却为他留下了一段坎坷的人生历程。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学良被迫听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将东北三省拱手相让。看着家园被日军蹂躏,百姓遭受屈辱,张学良悔恨万分。

为了弥补这一过错,他联合其他爱国将领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介石,迫使其统一抗日。

然而,事后蒋介石怀恨在心,将张学良软禁起来。赵一荻为了陪伴丈夫,将年幼的儿子张闾琳托付给在美国的好友伊雅阁夫妇抚养。

就这样,张闾琳从小就与父母生离,被带到了异国他乡。

在洛杉矶,伊雅阁夫妇用尽全力给予张闾琳最好的照顾。他们是一对退休的外交官,生活优渥,对中国文化也有一定了解。

为了保护这个孩子的安全,他们决定隐瞒张闾琳的身世,将他当作亲生儿子一般抚养。

张闾琳从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智慧,他学习成绩优异,品行端正,深受伊雅阁夫妇的喜爱。

然而,他的内心总是有一种说不出的空虚感。他时常会梦到一个温暖的怀抱和一个陌生的面孔,但醒来时却怎么也记不清梦境。

伊雅阁夫妇看出了张闾琳内心的困惑,但出于对他的保护,他们始终没有透露任何关于他身世的线索。直到张闾琳十八岁那年,他们才向他揭开了这个沉重的秘密。

得知自己是张学良的儿子,张闾琳震惊万分。他从未想过,自己竟然是那位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抗日名将的后代。

伊雅阁夫妇向他讲述了父母的故事,以及当年将他送到美国的原因。

张闾琳的心情无比复杂。一方面,他对父母的深情大义倍加敬佩;另一方面,他又感到遗憾,为什么命运如此残酷,让他与亲人生离死别。

他渴望见到父母,了解更多关于他们的故事。就在这时,一个机会来临。

张学良的朋友董显光夫妇在寻找张闾琳的过程中,终于找到了他的下落。经过一番周折,父子二人在1956年终于重逢。

那一刻,张闾琳的眼眶湿润了。他看着眼前这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心中五味杂陈。张学良紧紧拥抱着儿子,喃喃自语:"我的儿啊,我终于见到你了..."

重逢的喜悦很快被现实的困境所笼罩。由于张学良仍在囚禁之中,父子只能暂时分离。

«——【·回乡的曲折·】——»

1990年,在长达43年的囚禁生涯之后,张学良终于得以释放。他立刻就想回到祖国,重新踏上那片熟悉的土地。然而,台湾当局对他的行动严加监视,他根本无法直接回国。

无奈之下,张学良只好先暂时离开台湾,计划先去美国,再从美国回到祖国。可是,就连这个曲折的计划也最终没能成行。

于是,张学良带着妻子赵一荻,只能暂时在美国夏威夷定居下来。虽然身处异乡,但张学良的心却始终牵挂着家乡。他曾多次给国内的老部下们写信,希望能有机会重逢。

在夏威夷的日子里,张学良时常会坐在阳台上,远眺大海,思绪飘向祖国那遥远的东北。他会拿起笔来,给国内的老战友们写信,诉说自己对家乡的无限眷恋。

"老兄啊,我已经老了,但我的心却永远年轻,永远热爱着我们的家乡..."张学良在信中这样写道。

他会详细询问家乡的变迁,从农村到城市,从田野到工厂,无一不让他感兴趣。每当收到老战友们的回信,描述家乡的新貌,张学良都会激动万分,仿佛亲临现场一般。

"我的心就像那只小鸟,每天都在向家乡飞翔。"张学良在信中写道。

可惜,那个年代的特殊环境,让张学良的这个心愿始终无法实现。他只能通过书信,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好在,1994年,张闾琳夫妻俩终于有机会回国探亲,让张学良的思乡之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慰藉。

作为一名航天专家,张闾琳受到了国内有关部门的热情接待。他参观了航天航空设施,亲眼目睹了祖国的飞速发展,心中无比自豪。

更让他感动的是,有关部门转达了国家诚挚欢迎张学良回国的邀请。

接下来的日子里,张闾琳行程满满,他先后游览了张家祖籍的东北地区、北京等地,重新感受祖国的温暖。

每每回到下榻的宾馆,他都会将所见所闻如实向远在夏威夷的父亲汇报,让张学良通过儿子的眼睛,了解家乡的变迁。

在东北的故土上,张闾琳更是受到了亲人的热情接待。

他们带着张闾琳参观了张家的老宅,讲述了家族的渊源。张闾琳听着亲人们的讲述,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会到了父母年轻时的故事。

探亲之旅结束后,张闾琳夫妇回到了夏威夷,与张学良和赵一荻重逢。这一次,他们不仅带回了祖国的土特产,更重要的是,他们带回了对祖国的全新认识。

"父亲,您看,祖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张闾琳兴奋地向张学良讲述着自己的所见所闻,"虽然您暂时还不能回去,但我相信,总有一天,您一定能重返故土,亲眼见证祖国的崛起!"

张学良听着儿子的讲述,眼角噙满了泪水。父子二人相拥而泣,分享着这份久违的亲情,也分享着对祖国的无限眷恋。

虽然张学良最终未能如愿以偿,重返故土,但通过儿子的亲身经历,他的思乡之情得到了极大的慰藉。

«——【·三代人的华夏情·】——»

2001年,张学良紧随爱妻赵一荻离世,张闾琳痛苦不已。一家人在夏威夷的家中,举行了一场简单而隆重的追思仪式。

张闾琳看着父母的遗像,泪水止不住地流淌。张闾琳遵循父亲的临终遗愿,将他和母亲的骨灰带回到中国。这是张学良一生的夙愿,他渴望有朝一日能够回到祖国的怀抱。

他带着父母的骨灰,踏上了回国的旅程。在北京,张闾琳举行了一场隆重的安葬仪式。来自全国各地的亲朋好友前来吊唁,向张学良这位民族英雄致以最后的敬意。

张闾琳看着父亲的遗像,眼泪再次夺眶而出。他想起了父亲生前对祖国的那份深深眷恋,想起了父亲对家国的那份赤诚之心。

安葬仪式结束后,张闾琳带着父母的骨灰,前往沈阳。这里是张学良的故乡,也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

当张闾琳站在祖父张作霖的陵园前时,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父亲的心愿。后来在张闾琳的晚年,他曾多次回到故土,祭拜父亲,走访沈阳、西安等地。

张闾琳的长子张居信,从小就受到了祖父张学良的熏陶。幼年时,他常常陪伴在祖父的身边,听祖父讲述那些关于家国的故事。

张学良对孙子的教导,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一种家国情怀,一种对祖国的热爱。

张居信刻苦勤奋,在学习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曾获得美国全国科学奖金,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毕业后,他毅然决然地回到祖国,获聘东北大学兼职教授。

这不仅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更是为了完成祖父的遗愿。

东北大学,正是祖父和曾祖父张作霖当年倾尽家财促成的学校。每当张居信走在校园里,他都会想起祖父年轻时的身影。

他仿佛看到了年轻的张学良,意气风发地在校园里奔跑。他知道,祖父虽然已经离开了人世,但他的精神,却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张居信在东北大学执教多年,他不仅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传递一种家国情怀。他常常向学生讲述祖父张学良的故事,讲述祖父对祖国的那份赤诚之心。

他希望能够将这份精神传递给下一代,让他们也能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张学良虽然已经离开了人世,但他的儿子张闾琳,将父亲的故事讲给孙子听,将那份对祖国的爱,那份对故土的思念,传递给下一代。而张居信,则将这份精神传递给了更多的人。

在他们的心中,始终有一个角落,存放着对祖国的热爱与对先辈的怀念。这份情感,如同长江的水一般,源源不断,生生不息。它穿越时空,代代相传,成为了一种精神的承载。

参考资料

1、庆阳政法——《有关张学良的几个悬念》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662508301248365069/?channel=&source=search_tab

2、中国青年网——《80余年前老照片 解密张学良张闾琳父子温情一幕》http://news.youth.cn/jsxw/201708/t20170829_10606240.htm

3、中国新闻网——《张学良之子张闾琳时隔六十八年后重访西安》https://news.sina.com.cn/o/2005-09-10/11486909914s.shtml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美国   夏威夷   岁首   儿子   父亲   汉语   遗愿   故土   祖父   国籍   夫妇   祖国   家乡   父母   张学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