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上厕所都在干什么?刘邦忙着逃命,有人掉厕所成为最美的神

| 狼叔有料

酒肉穿肠,化为污秽,被人们戏称为“五谷穿肠之所”的厕所有着很长的历史。

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厕所甚至成了现代打工人摸鱼的“圣地”。

而你敢想象,古人在厕所里的发生的故事也是多姿多彩。有人上厕所忙着放松,可有人上厕所死于非命,更奇葩的有人竟然因为上厕所成了最美“厕神”。

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厕所的历史

有关厕所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仪礼·既夕礼》;“隶人涅厕。”郑玄注:“隶人,罪人也,今之徒役作者也。涅,塞也,为人复往裹之”。

毕竟厕所是至污至秽之地,历来难登大雅之堂,但是它又是人类社会所必须,从古至今关于厕所的文字记载又不少,只是它们散见于各种篇籍,零星杂乱,不成体系。

以《太平御览》为例,《预览》卷居处部就列有“厕”条,搜辑了历代与“厕所”相关的语料。

春秋时期的晋景公,恐怕是有文字记载的死于厕所的第一人。

《左传·成公十年》:“六年,晋侯将食麦,张如厕,陷而卒。”晋景公梦见厉鬼要杀自己,醒后召见桑田巫解梦,桑田巫预言晋侯活不到吃新麦的时候。

同年六月,晋景公想吃新麦,就令“甸人(主管公田的人)献之,馈人作之”’,此时他想起桑田巫的预言,认为妖妄不经,就把桑田巫杀了。

晋景公刚要吃麦,感觉腹胀,就去厕所,“陷而卒”,最终没有等到吃新麦就死掉了。

根据考古发掘表明,古人(股商时期人们即已如此)掘地为厕,坑满填之,这似乎与《仪礼》.的记载颇相吻合。

如果晋景公确实是坠入厕中丧命的话,当时厕所条件简陋,可以想见,国君溷厕尚且如此,平民之厕,不言自明。

上面的死亡时间可以看作是意外身亡,或者死于宿命,是晋景公的个人表演,那么下面将要谈到的故事则是充满了血腥污移与残忍。

古人上厕所的刀光剑影

《史记》卷九《吕后本纪》;“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辉耳,饮癌药,使居厕中,”成夫人是汉高祖的宠妃,高祖曾几次要废掉太子,以戚氏子赵王如意代之。

汉惠帝即位后,吕后的地位得到了巩固,于是就有了她向戚氏疯狂报复的举动,手段残忍,令人不寒而栗。

中国人历来就有同情弱者的传统,政治斗争本来就是弱肉强食,没有是非对错之分,但是戚夫人的遭遇还是引起后世人们的同情,戚夫人备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被演绎称为“厕神”形象,在后世影响其广。

明代陈耀文《天中记》卷四记载;俗元宵请戚姑之神。盖汉之成夫人死于厕,故凡请者诣测中召之。

同书又记载“紫姑,莱阳人,姓何名媚,字丽卿,寿阳李景纳为妾,其妻炻之,正月十五阴杀于厕中。天帝恫之,命为厕神,故世人作其形,夜于厕间迎祀,以占众事,俗呼为三姑。”

仔细比较之下,我们就会发现,这两个故事大体上是一样的,“紫姑”的遭遇只是戚夫人故事的民间化。

《史记》卷八六《刺客列传》:“豫让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按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

襄子曰:‘此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智伯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智伯于豫让有知遇之恩,后来智伯被赵襄子所灭,豫让变换姓名自毁容貌,一心为智伯报仇,这恐怕是见诸文字的最早的“厕所刺案”。

在以后的时间里,厕所里总是充满了刀光剑影。

《太平广记》卷二O七《卜筮·黄贺》记载行军司马路晏上厕所的时候有强盗埋伏在里面俟机行刺。众多刺案均在厕所下手,究其原因,不外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厕所为人生所必需,吃喝拉撒,人之常情,即便圣贤,也难免俗,所以厕所内埋伏,“守株待兔”,命中率很高。

任师孟做静堂,每日一到。作诗云:“每日更忙须一到,夜深常是点灯来”,被李元规戏称为是“登翻诗”,虽是笑谈,无论多么繁忙,即使是深更半夜,人总要如厕,毋庸置疑。

第二点,人在上厕所的时候,大多数是心态极放松的,警惕性最差,至少人们是这样认为。

如厕,在古时候又称作更衣,里面就含有体息放松的意思。

《太平预览》引唐代裴启《语林》:“刘毫诣石崇厕,见有绛文帐茵褥甚丽,两婢侍锦囊,塞速而退失,谓崇曰;‘误入卿室。’崇曰;“是厕耳。””又曰:“石崇厕常有十余婢侍列,皆佳丽藻饰置甲煎沉香无不毕备又与新衣。”

以上的记载虽然是在极力渲染石崇的豪奢无度,但是这种富丽堂皇的皇家厕所也给我们传达出一个信息,那就是人们在如厕的时候是休息是放松,至少当时人们是这样认为的。

古人如厕“风云”

《类说》卷一三记载:“钱思公(惟演)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阅小词。”小词不同于道德文章,清丽活泼,怡情悦性,故于厕中读之,岂不宜哉。

人在放松的状态下,往往是思维最活跃的时候,所以左思作《三都赋》,溷厕皆著笔砚,欧阳修在谈论作文的时候,说有“三处思量”,枕上、路上、厕上。

人在这种情况下,是完全不设防的,一旦有突发事件,往往猝不及防,所以很多刺客把作案地点选在厕所里面,就不足为怪了。

有人因厕所得祸,也有人因为厕所而得福。

《史记》卷八《项羽本纪》记载了鸿门宴上汉王刘邦借如厕为名,脱离险境。

当时情形,真可谓千钧一发,命悬一线,项羽杀不杀刘邦只在一念之间,如果没有刘邦“如厕”这一“壮举”,中国历史也许就要改写。

“如厕”,成了项羽防守链条最弱得一个环节刘邦借此脱身,得以在以后得历史上继续纵横驰骋,叱咤风云。

《太平预览》程一八六引唐代吴从政《襄沔记》曾经记载:

刘备席间如厕,百无聊赖,心驰神思,不经意间看见了腿间的赘肉,顿觉壮志未酬,而英雄迟暮,他把这种慷慨义气带入刘表的酒席上,铉然流涕刘表心头一惊。

刘备是潜在的一个敌人,他的志在天下,当心养虎遗患,应该及早除掉,刘备顿觉失言,长久以来一直夹着尾巴寄人篱下,不小心表露了心迹,这次厕所上得吃亏大了,弄不好要丢掉性命。

气氛一下紧张起来,就在刘表还在犹豫的时候,刘备同他先祖刘邦一样,也借助“如厕”的名义遁逃,等刘表反应过来,刘备早已经“马越檀溪”逃之天天了,于是“赤壁鏖战”、“三分天下”的历史传奇才能够继续上演。

如厕,往往最容易被人忽视,没有谁会在厕所重兵把守,厕所往往就会成为历史的突破口,《晋书》卷一二四《幕容盛传》记载慕容盛从厕所里跳墙而走的故事,虽然十分狼狈,但是留得一条性命。

如果说前面刘邦刘各是借如厕的名义,危机四伏中四两拨干斤,还有点飘逸潇酒的话,慕容盛这次逃亡就难免沽些腥臭气,多少有点不雅。

更加不雅的是下面这条记载,《晋书》卷四三《王戎传》。

“惠帝反官,以(王)戎为尚书令。既而河间王颐遗使说成都王颖将课灭齐王炯,撤书至,炯问王戎日;“孙秀作逆,天子幽倡,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谐,卿善为我筹之。”

戎日:“公首举义众定大业。开辟以来,未始有也,然论功报赏,不及有劳,朝野失望,人怀贰志。今二王带甲百万,其锋不可当。若以王就第,不失故爵,委权崇让,此求安之计也。”

炯谋臣葛旗怒曰:“汉魏以来,王公就第,宁有得保妻子乎?议者可斩。”于是百官震惊,戎伪药发堕厕,得不及祸。”

以至污至秽的便溺作为掩饰,假装疯癫,这种避难手段在以后的历史记载和传奇小说中屡有记载。

不是到走投无路万不得已的地步,人们轻易不会这样做的,虽然狼狈,毕竟留得一条小命。

有时候,厕所成了守护神,个人的,也是历史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刘邦   晋书   桑田   项羽   史记   厕所   太平   古代人   如厕   夫人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