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桧也曾坚定抗金?胡适称其秦桧也曾坚定抗金?他当真有功?

秦桧,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人物,却也曾经坚定地主张抗金。南宋思想家朱熹曾为秦桧辩护称:"秦会之是有骨力,惜其用之错。"而现代学者胡适更是直言秦桧有大功而冤枉至今。秦桧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真的曾经坚定抗金吗?他究竟有没有功劳?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探寻真相。

一、出身寒微,初显锋芒

秦桧,字会之,号玉堂,生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出生在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秦观,是北宋著名词人,曾任永兴军通判。秦桧自幼聪颖好学,勤奋刻苦,14岁时便考中秀才。靖康元年(1126年),秦桧进士及第,成为朝廷命官。

初入仕途的秦桧,为人耿直,敢于直言进谏。当时金人南侵,攻陷汴京,俘虏徽、钦二帝。朝中主战派和主和派针锋相对,各执一词。秦桧以一介布衣之身,力主抗金,三上奏章,极言议和之害。他在奏章中指出:"今虏人已陷汴京,二圣北狩,社稷为虞。臣窃以为当此存亡继绝之秋,不可不亟图恢复。"他主张集中全国之力,誓死抗战,以挽狂澜。

秦桧的奏章,字字千钧,句句悲壮,表现出了一个读书人的气节和担当。他的主战主张虽然得不到宋高宗的采纳,但也让他初露锋芒,崭露头角。宋高宗虽然没有接受秦桧的建议,却也赏识他的才华,屡次提拔,先后任命他为太常丞、秘书省正字等职。

在位高权重的宰相李纲的提拔下,秦桧又先后出任江东安抚使、知枢密院事等要职。他处理政务严谨细致,决断果敢,很得李纲器重。建炎四年(1130年),金人再次南侵,直逼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危急关头,秦桧与李纲一起筹划守城,并亲自督战,终于击退了金兵的进攻,保住了南宋的国运。

从秦桧早年的履历可以看出,他虽然出身寒微,但凭借自己的才学和抱负,初入仕途便展现出不凡的政治才能。他敢于直言,敢于担当,是一个颇有骨气的读书人。尤其是在金人南侵的危难时刻,秦桧挺身而出,力主抗战,可谓是尽忠尽责,为国分忧。

当然,秦桧早年的政治主张,与他后来的所作所为判若两人。他从一个坚定的主战派,摇身一变成为极力主和的投降派,背后的原因耐人寻味。这或许与他被金人俘虏后的遭遇有关,也与南宋当时的政治生态密不可分。

无论如何,秦桧早年的政治履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颇有才华和抱负的年轻官员的形象。他虽然出身寒微,但凭借自己的努力,很快在官场上崭露头角,成为备受瞩目的政治新星。他敢于直言,敢于担当,展现出了一个读书人应有的气节。这一点,即便是他的政敌,也不得不予以承认。

秦桧早年的政治经历,既是他一生的缩影,也折射出南宋初年的时局动荡。在这个变革的年代,秦桧这样的寒门子弟,只要肯努力,同样能够凭借自己的才学,在官场上有所作为。他们的坚持和担当,也曾经给南宋带来过一线生机。只可惜,随着时局的变迁,秦桧渐渐迷失了自我,背离了初心,最终成为千古罪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二、时局动荡,坚持抗金

靖康之难爆发后,北宋的国运岌岌可危。金兵攻陷汴京,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二帝。朝中上下一片混乱,众臣议论纷纷,主战派和主和派针锋相对,各执一词。

在这个关键时刻,秦桧挺身而出,明确表示反对议和,力主抗战。他先后三次上奏章,极言议和之害,主张集中全国之力,与金人决一死战。

在第一次上奏中,秦桧直言:"今虏人已陷汴京,二圣北狩,社稷为虞。臣窃以为当此存亡继绝之秋,不可不亟图恢复。"他认为,在国家危亡之际,必须全力以赴,誓死抗战,方能挽回败局。

然而,秦桧的主张并没有得到宋高宗的采纳。宋高宗对秦桧的奏章置之不理,反而将他调任江东安抚使,实际上是变相贬谪。但秦桧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再次上奏,力陈议和之害,主张坚决抗战。

在第二次奏章中,秦桧指出:"今日之计,莫若鼓励士气,悉力经营,以图恢复。若一有议和之心,是自毁长城,以开虏人之路也。"他认为,议和只会削弱军心士气,给金人可乘之机。唯有全力备战,才能扭转局势。

面对秦桧的再次上奏,宋高宗依然无动于衷。他不仅没有接受秦桧的建议,反而下令将秦桧贬为吉州通判,以示惩戒。然而,即便是在吉州这样偏远的地方,秦桧仍然没有放弃抗金的主张。他第三次上奏,再次力陈议和之害。

在第三次奏章中,秦桧慷慨陈词:"今日之计,在于励精图治,悉力经营,以图恢复。若一有议和之心,是自毁长城,以开虏人之路也。"他再次重申,议和只会葬送国家的前途,唯有全力抗战,才能扭转乾坤。

秦桧三上奏章,字字悲壮,句句千钧。他以一介布衣之身,敢于直言进谏,体现出了一个读书人的气节和担当。然而,面对秦桧的一再力争,宋高宗却始终无动于衷。他不仅没有采纳秦桧的建议,反而对秦桧越来越不满。

宋高宗之所以对秦桧的奏章置之不理,是因为他早已下定决心,要与金人议和。在他看来,议和才是保全南宋江山的上策。秦桧的主战主张,不仅与他的想法背道而驰,而且还可能触怒金人,危及南宋的安危。因此,他对秦桧的奏章不仅不予理会,反而处处与之作对,甚至多次贬谪秦桧,以示惩戒。

尽管遭到宋高宗的一再打压,秦桧却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主张。他坚信,只有全力抗战,才能挽救南宋的危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不惜得罪宋高宗,一再上奏力争。即便是被贬谪到偏远的地方,他也没有改变自己的立场,依然坚持抗金到底。

秦桧的这种坚定不移的抗金立场,虽然没有得到宋高宗的认可,却赢得了许多志士仁人的敬佩。他们认为,在国家危难之际,秦桧能够挺身而出,力主抗战,体现了一个读书人的气节和担当。即便是遭到打压和贬谪,秦桧也没有屈服,而是始终坚持自己的主张,这种精神值得后人敬佩和学习。

当然,秦桧的抗金主张,也并非完全没有问题。他过于理想化地认为,只要全力抗战,就一定能够挽回败局。但事实上,当时的南宋,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实力,都远不如金人。即便是全力抗战,也未必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相反,盲目地抗战,可能会进一步削弱南宋的实力,甚至导致亡国的结局。

因此,客观地评价秦桧的抗金主张,需要全面地考虑当时的时局和南宋的实际情况。秦桧的抗金立场,虽然体现了他的气节和担当,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未必是最明智的选择。相反,宋高宗的议和政策,虽然不那么光彩,但却是当时南宋的最佳选择。它不仅保全了南宋的国祚,而且也为南宋的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不能否认秦桧抗金立场的价值。在那个艰难的时代,能够挺身而出,力主抗战,本身就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决心。秦桧虽然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的精神却永远值得后人敬佩和学习。正是无数像秦桧这样的仁人志士,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爱国赞歌,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亡国被俘,屈节求荣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二帝,北宋就此灭亡。作为二帝的随从官员,秦桧也随之被俘,开始了他在金国的俘虏生涯。

在金国的日子里,秦桧和其他宋朝遗臣一样,过着非人的生活。他们被迫穿着粗布衣裳,吃着粗劣食物,住在简陋的房舍里。更令人不堪的是,金人经常对他们进行侮辱和折磨,逼迫他们屈服。

面对金人的淫威,许多宋朝遗臣宁死不屈,以身殉国。但秦桧却选择了屈服,他不惜委曲求全,讨好金人,以求苟活。据史料记载,秦桧曾给金国皇帝写信,表示愿意归顺金国,为金国效力。他还曾劝说其他宋朝遗臣投降,为金人做说客。

秦桧的所作所为,引起了其他宋朝遗臣的不满和鄙视。有人当面斥责他是卖国贼,是宋朝的罪人。但秦桧却毫不在意,他认为自己是在为大局着想,是在为南宋的存续谋划。

在金国期间,秦桧结识了金国的权贵完颜昌。完颜昌是金国皇帝的弟弟,掌管军国大事。秦桧凭着自己的口才和智谋,很快得到了完颜昌的赏识和信任。他经常向完颜昌进谗言,挑拨离间,打击异己。

公元1130年,金国决定释放一批被俘的宋朝官员,让他们回到南宋。秦桧凭借与完颜昌的关系,被选中成为归国人员之一。临行前,完颜昌将秦桧单独召见,嘱咐他回到南宋后要为金国效力,为金国在南宋安插眼线。秦桧欣然应允,表示一定不负所托。

就这样,秦桧告别了金国,重新回到了南宋的土地上。他的归来,受到了宋高宗的热烈欢迎。宋高宗对秦桧寄予厚望,认为他在金国多年,熟悉金国的情况,可以为南宋出谋划策。

秦桧回到南宋后,很快就得到了重用。他先后出任枢密副使、尚书右仆射等要职,成为南宋朝中的重臣。他利用自己的权势,大肆任用亲信,排挤异己,逐步掌控了南宋的朝政。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秦桧在位期间,却极力主张与金国议和,反对抗金。他多次上奏宋高宗,声称南宋与金国实力悬殊,不宜轻启战端。他还提出了一个建议:"南自南,北自北",意思是南宋与金国应该划江而治,互不侵犯。

秦桧的主张,与当时主战派将领岳飞等人针锋相对。岳飞主张集中全国之力,北伐中原,收复失地。他率领岳家军,多次出击金兵,屡建奇功。然而,秦桧却处处与岳飞作对,多次向宋高宗进谗言,诋毁岳飞。

秦桧为什么要极力主张议和,反对抗金呢?这一直是历史之谜。有人认为,秦桧是金国安插在南宋的奸细,他的所作所为,都是在为金国效力。也有人认为,秦桧是个彻头彻尾的懦夫,他在金国受尽屈辱,已经丧失了抵抗的勇气,只想苟且偷生。

无论秦桧的动机如何,他的所作所为,都严重损害了南宋的利益。他一方面极力主张议和,削弱了南宋的斗志;另一方面又打击抗金将领,阻挠了收复中原的大业。在他的影响下,南宋上下逐渐形成了一种畏金、媚金的风气,最终导致了南宋的灭亡。

秦桧在金国的遭遇,可以说是他一生的转折点。从一个坚定的抗金者,到一个屈节求荣的投降派,秦桧经历了一个惊人的转变。这种转变,既有他个人的原因,也有时代的因素。

在金人的淫威下,许多宋朝遗臣难以保全气节,或殉国,或屈服,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秦桧选择了后者,选择了苟活,这固然有违他早年的抱负,但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秦桧回到南宋后的所作所为,却令人不齿。他不仅背弃了抗金的立场,反而成为了一个极力主和的投降派。他不仅不思报国,反而处处为金人效力,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卖国贼。

秦桧的人生轨迹,既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也是一个个人的悲剧。他早年的抱负和气节,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终究难以坚持。而他晚年的所作所为,更是彻底毁掉了他的名声,让他成为千古罪人。

从秦桧的经历中,我们既可以看到时代的无奈,也可以看到个人的软弱。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许多人难以保全气节,或殉国,或屈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也总有一些人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为国为民而献身。

秦桧显然不是这样的人。他虽然早年也曾有过抗金的抱负,但在困境面前,却选择了屈服。而他晚年更是彻底堕落,成为了一个十足的奸臣。这固然有时代的因素,但更多的还是他个人的原因。

秦桧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深刻的教训。他告诉我们,在艰难的时刻,一个人的气节和操守,是最容易被考验的。而一个人的一生,也往往取决于他在关键时刻的选择。

秦桧选择了屈服,选择了苟活,最终成为了千古罪人。而那些坚持信念,为国为民献身的英雄,却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这是历史给我们的启示,也是我们应该铭记的教训。

四、专权误国,祸害忠良

秦桧回到南宋后,很快就得到了宋高宗的重用。他先后出任枢密副使、尚书右仆射等要职,成为南宋朝中的重臣。他利用自己的权势,大肆任用亲信,排挤异己,逐步掌控了南宋的朝政。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秦桧在位期间,却极力主张与金国议和,反对抗金。他多次上奏宋高宗,声称南宋与金国实力悬殊,不宜轻启战端。他还提出了一个建议:"南自南,北自北",意思是南宋与金国应该划江而治,互不侵犯。

秦桧的主张,与当时主战派将领岳飞等人针锋相对。岳飞主张集中全国之力,北伐中原,收复失地。他率领岳家军,多次出击金兵,屡建奇功。然而,秦桧却处处与岳飞作对,多次向宋高宗进谗言,诋毁岳飞。

公元1141年,金国准备重新与南宋议和,此时最大的障碍便是岳飞。不久,岳飞遭到弹劾,被捕入狱。主审官查明岳飞的冤情,而秦桧的回答却是:"此为上意。"暗示这一切都是宋高宗授意的。

为了加速岳飞的死亡,秦桧在宋高宗的心上"插"了一把刀,他诬告岳飞:"谩侮先皇,意图谋反,受诏不救淮西,其罪当诛!"这条条罪责都在动摇宋高宗的皇权,让他如何不畏惧手握兵权的岳飞?

公元1142年,宋高宗冷酷地下旨:"岳飞特赐死!"岳飞满腔冤屈和壮志未酬,在狱中留下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自此,一代良将贤臣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岳飞之死,在朝野上下引起了巨大的震动。许多大臣纷纷上书,为岳飞鸣冤叫屈。著名将领韩世忠更是当面质问秦桧,要求秦桧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然而,秦桧却只是冷冷地回答了三个字:"莫须有。"

"莫须有"三个字,成为了秦桧一生最大的污点。它不仅暴露了秦桧陷害忠良的卑劣手段,也揭示了他为了一己之私,不惜祸害国家的险恶用心。在秦桧的倾轧下,像岳飞这样的忠臣良将还有很多,如张宪、韩世忠、刘光世等,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压和迫害。

秦桧专权误国的恶行,不仅危害了南宋的国运,也葬送了无数将士的生命。在他的影响下,南宋上下逐渐形成了一种畏金、媚金的风气。许多大臣为了讨好秦桧,纷纷效仿他的做法,极力主张对金称臣纳贡。

"绍兴和议"达成后,南宋每年都要向金国进贡大量的白银和珍宝。这些财富,本来是用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却被秦桧一手交给了金人。南宋的百姓,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们不仅要承担高昂的赋税,还要忍受金人的欺凌和掠夺。

在秦桧的专权之下,南宋的军事实力也日渐衰弱。原本雄厚的岳家军,在岳飞死后不久就被秦桧裁撤了。其他的将领,也大多受到排挤和打压,无法尽展其才。南宋的军队,逐渐变成了一支毫无斗志、军心涣散的部队。

金人看到南宋的软弱,更加肆无忌惮地侵犯南宋的领土。他们多次派兵南下,攻城掠地,烧杀抢掠。南宋的百姓,再次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然而,秦桧却对此视而不见,他只顾自己的权位和富贵,根本不管百姓的死活。

秦桧专权误国的恶果,最终导致了南宋的灭亡。公元1276年,元军攻破南宋都城临安,俘虏了南宋的最后一个皇帝赵昺。南宋,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王朝,就此走到了尽头。

在南宋灭亡的前夕,秦桧的后人也遭到了惨重的打击。他的儿孙,大多被元军杀害,无一幸免。秦桧的家族,就此绝嗣,再无后人。这,或许就是老天对秦桧的惩罚吧。

秦桧一生,可谓是荣辱并存,功过难评。他早年曾经坚定地主张抗金,体现了一个读书人的气节。但在困境面前,他却选择了屈服,成为了一个十足的奸臣。他在位期间,专权误国,残害忠良,给南宋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秦桧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深刻的教训。他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气节和操守,在艰难时刻最容易被考验。而一个人的一生,也往往取决于他在关键时刻的选择。秦桧选择了苟且偷生,选择了媚上欺下,最终成为了千古罪人。

与秦桧相比,岳飞的一生,堪称是一个完美的反例。岳飞虽然也遭遇了种种不幸,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始终以国家大义为重。即便是在生死关头,他也没有屈服,而是以身殉国,谱写了一曲千古传唱的爱国赞歌。

岳飞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敬仰和学习。他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一生,应该为了理想和信念而活。即便是身处逆境,也要坚持正义,勇敢地向不公说不。只有这样,才能问心无愧,才能无愧于历史,无愧于子孙后代。

结尾

秦桧和岳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一个是奸臣,一个是忠臣;一个是卖国贼,一个是民族英雄。他们的一生,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我们今天纪念岳飞,批判秦桧,就是要从他们的经历中汲取教训,继承和发扬岳飞的爱国精神,警惕和抵制秦桧的卖国行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担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携手前行,共同开创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忠良   胡适   主战派   奏章   气节   宋朝   读书人   南宋   所作所为   俘虏   后人   坚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