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艳词写得最好的宰相,是有什么特殊的境遇吗?

晏殊(991—1055),字同叔,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他生活在北宋真、仁宗两朝,少年得志,一生仕途顺利,享尽富贵,但优裕闲适的生活和多愁善感的个性,使得他常常反思和体悟人生。他继承了五代以来的词风,其词清丽婉约、闲雅有情思,后人推其为“北宋倚声家初祖”。其儿子晏几道亦工于词,词史上将其父子并称为“二晏”(大晏、小晏),后人常常将他们与南唐李璟李煜父子相提并论。


作者:九歌



晏殊,拿到了顶好的人生剧本。


他幼年即展示出强大的文学天赋,被誉为神童,十四岁被赐同进士出身,此后“富贵优游五十年”,成为北宋太平盛世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太平宰相”与文人领袖,功名与事业都达到了古代一个普通文人士大夫所梦寐以求的最高峰。他还有个词名堪与其匹敌的儿子晏几道,两人在词史上并称“二晏”,直追南唐李氏父子。


无怪乎木心在《文学回忆录》里羡慕地评价:“他是大玩家,一生幸福。”



/ 江西临川出神童 /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闰九月,江南大旱,故宰相张知白奉命在江西赈灾,某天他听闻了一个神童的事迹。


这个神童来自抚州临川,天资聪颖,七岁懂学问,能写一手好文章。当地县太爷命他作吟松诗,只略一思考便能赋诗:


矮矮青松倚曲栏,标姿无奈雪霜寒。

如今正好低头看,他日擎天仰面难。


年纪小小,而志向远大,这矮矮青松日后将茁壮成长为一棵擎天大树。


张知白历来怜惜人才,便向朝廷举荐了他。次年暮春,年仅十四岁的晏殊告别双亲,离家北上,揭开了他的汴京传奇序幕。


汴京城里,千余名考生正在参加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殿试。小晏殊也参加了这场特殊的考试,他面无怯色,自信从容。这场特殊考试由宋真宗亲自坐阵,宰执们在旁边看着,当场出题,让晏殊作诗、赋各一首,让另一位十二岁的小神童姜盖作诗六首。


准备写赋时,晏殊刚看到试题,就举手禀告要求换题:“我十天前刚好练习过这篇赋,草稿尚在,不敢隐瞒,请出别的题吧”。真宗非常讶异,觉得这少年很淳直,特意给他换了别的题。等到晏殊交卷后,真宗又连连称奇,大为嘉赏,不仅赐他同进士出身,还任命他为秘书省正字,留他在秘阁读书深造,安排直史馆陈彭年监督他学习。


当时的宰相宼準对此提出了异议,称晏殊是江南人,他属意另一位小神童姜盖,姜盖是河北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县)人。北方的读书人历来以中原文化的正宗自居,有些看不起开化较晚的南方。早在两晋时,北方士族南渡,就曾与南方士族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加上宼準年轻时又曾在大名府当官,自然更想让真宗提拔姜盖。


可这一回真宗不干了,他直接拿盛唐时的名相张九龄举例:“朝廷取士应该惟才是求,四海一家,怎么能分远近呢?难道像前朝的张九龄(今广东省韶关人),会因为他来自南荒而不用他吗?”后来,姜盖只被赐予了同学究出身。


事实证明,真宗的眼光是独到的,后来晏殊成了仁宗朝的一代名相,而姜盖则渐渐变得默默无闻了。


被赐进士出身后,晏殊仍然严于律已、勤奋苦读,还常常积极献文,主动参加各种重要的文化活动。但这种活动不包括娱乐活动。汴京城里有赐酺盛会,特许臣民聚会欢饮,相当于皇帝请客吃饭,热闹非凡。晏殊却两耳不闻窗外事,关上门跟弟弟在家如常看书习文,任凭同辈年轻人在门外如何热情邀请也不应声。


晏殊的亲弟弟晏颖也是个神童,后来同样以神童应试获得了真宗的青睐,九岁被赐同进士出身,并和晏殊一样留在秘阁读书。然而不知道是不是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后来授官奉礼郎,晏颖进书房反锁了门,就再也没有出来,等到家人发现时,已经不幸去世,年仅十八岁。



晏殊年少而才高,受到了很多缙绅士大夫的器重,有些大族争先恐后想把自家女儿嫁给他。有个名叫曾致尧(曾巩的祖父)的大臣很欣赏晏殊,直言:“你日后必定富贵,但是我老了,见不到你为相了”。


晏殊谨厚勤学亦深得真宗的厚爱,他仕途一路顺利,步步高升,没有丝毫波折,甚至连他的父母亲去世都没有服完三年常规丧期便被真宗强行复用了。他年纪轻轻就参与朝廷机密,真宗常常用一张方寸小纸条问他关于某些朝政的看法,晏殊回答后还会将原纸条一并交回,使得真宗很欣赏他的谨慎。


有一次真宗误召他商量罢黜曹利用、丁谓等大臣,让他来写诰词,但是晏殊直言自己只是个外制大臣,不敢越职办事,立马上奏要求改请翰林学士(翰林学士属内制)钱惟演来执笔。等钱惟演到了以后,晏殊并没有立马出朝,而是又上奏称,怕事情提前泄漏,想要留宿在学士院。第二天出宫,晏殊发现除拜大臣的结果跟昨晚看到的内容大相径庭,但他不敢对外人说起这件事。可见晏殊在天禧党争复杂事件中的小心谨慎,以及真宗对晏殊的信任。过了一个月晏殊便被升任为翰林学士了。


由于这份喜爱,晏殊被任命为升王府记室参军,不久升王被立为皇太子,他也随之升任太子舍人。


当初真宗忽然要提拔晏殊去东宫时,很多大臣表示不理解,觉得晏殊资历不够,更好的人选有太多。真宗就跟他们讲:“我听说最近馆阁臣僚们都在宴饮玩乐,夜以继日,只有晏殊和弟弟们整日在家闭门读书。他这么勤奋好学,正适合辅佐太子。”



晏殊上任后,真宗把这个事情告诉了他,勉励他好好工作。结果晏殊又老实交待说,自己其实不是不爱宴游,只是因为家贫才不出去玩的,如果自己有钱,也会去玩的。真宗听后,反而更喜欢他的耿直了。


乾兴元年(1022)二月,真宗驾崩,仁宗继位。晏殊凭借着先帝的关照,以及东宫旧臣的身份,得以与仁宗也建立了不错的关系,为日后一路积累经验,一路升迁,最终“登丞相府,为国元老”“谋猷存二府,台阁遍诸生”的人生巅峰打下坚实基础。


/太平宰相养成记/


彼时仁宗赵祯十三岁,年纪尚轻,便被真宗的皇后刘娥刘太后攫取了最高权力,这一摄政就是十一年,直至刘娥去世。


史书上对刘娥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无可否认,刘娥权术之高深,实不亚于吕后(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和武则天。真宗晚年日益昏聩,迷信由丁谓和王钦若带头大搞的所谓“天书政治”。真宗卧病不起后,刘娥便借机参预朝政,和宰相丁谓联手将在檀渊之役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宼準排挤出朝,致使一代名相最终贫病老死于广东雷州。


刘娥临朝称制,曾经同谋过的宰相丁谓和枢密使曹利用都想独揽大权,意图架空刘娥,朝臣对此议论纷纷,决议不下。这时晏殊便建言,采用东汉蔡邕所创的法子,皇帝在左,母后在右,同殿垂帘,中书院和枢密院依次奏事。“垂帘听政”的法子得到了大臣们的支持,也博得了刘娥的好感,晏殊因此升任右谏议大夫加给事中,后来一路加官至礼部侍郎、枢密副使。而丁谓、曹利用则相继遭逐遭贬。


▲ 刘娥


晏殊拜枢密副使时才三十五岁,任职后不到两个月,他迎来了人生中第一次贬谪。不过,晏殊做官,一向四平八稳,这次的贬谪不是什么大危机。


贬谪起因是刘娥想重用张耆为枢密使,也就是做晏殊的上级,晏殊则认为张耆没有什么真本事,也没有什么大功劳,不配当枢密使,这一反对让刘娥非常不悦。加上去玉清宫时,晏殊生气侍从只应不到,用朝笏撞折了他的门牙,被御史弹劾有失大体。晏殊便被罢枢密副使,以刑部侍郎贬知宣州(今属安徽),不久后改知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在应天府期间,晏殊开始大兴学校,发展教育。史称:“自五代以来,天下学废,兴自公始。也就是说自五代学校屡遭禁废以来,由晏殊开创了大办教育的先河。


晏殊想要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听说范仲淹在应天府为母守丧,又素闻范仲淹的才名,便力邀他到府学任职,同时执掌应天府书院的教席。如此一来,应天府书院一下子声名鹊起,吸引了大批学子慕名而来,培养了大批人才。该书院逐渐发展成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与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并列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应天府的办学模式,令各地书院风气大盛,掀起了一波办学潮流。后来庆历三年(1043)晏殊在宰相任上,与时任枢密副使的范仲淹一起继续合作,倡导在州、县都盖官学并改革教学内容,这便是有名的“庆历兴学”。


天圣六年(1028)八月,外贬一年半后,晏殊重新被召回朝,任御史中丞,位列翰林学士之上,圣宠不减。年底范仲淹守丧结束回到京师,晏殊推荐他入朝为秘阁校理,只是晏殊很快就后悔了。


彼时,刘娥的寿辰快到了,礼官们想讨好刘太后,便提议让仁宗率领百官在前殿为太后献寿。范仲淹立马上疏反对,他认为本来刘娥摄政就已经造成仁宗势孤,影响不好,如今要仁宗在前殿率百官献寿,这不是明着告诉天下人仁宗是臣子,刘娥才是实际掌权人吗?所以,范仲淹的建议是仁宗率领亲王皇族在内中给太后祝寿,行家人之礼,而宰相率百官在前殿祝寿,执为臣之礼,这样子才合适。



其实刘娥垂帘听政那么多年,连龙袍都穿过了,还差一点就效仿武则天称帝,早就是凌驾于皇帝之上的太上女皇。只是朝中没有人敢明言而已。朝廷上下心照不宣的逾制,就这么被范仲淹赤裸指出,果然引来了刘娥的震怒。


由于范仲淹是由晏殊推荐任职的,刘娥便派身边的大太监去质问晏殊:“你觉得这样合适吗?”晏殊听后怕极了,立马把范仲淹叫到跟前大骂了一通,问他是不是想害死自己。范仲淹脸上神色变了几变:“昔日我受知于您,常常害怕因为不作为辜负了您的好意,让您蒙羞,却不曾想今日居然会因为忠言直语而受到您的批评!”晏殊面有愧色,没有再说什么。


这件事在两人之间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范仲淹回家后洋洋洒洒写了一封长信给晏殊,重申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晏殊最终无奈向范仲淹认错。不过两人并没有因为这件事就闹僵,比晏殊年长两岁的范仲淹终生都向晏殊执门生礼,即使日后范仲淹的官位不下于晏殊了,也没有改变。在范仲淹守边有难时,晏殊亦给予他很多帮助。两人的君子之交保持了一生。



晏殊在高位多年,喜好荐拔人才,奖掖后进,除了范仲淹,还举荐过欧阳修、韩琦、宋祁宋庠兄弟、王安石、孔道辅、张先等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北宋政坛和文坛上的第一流人物。


欧阳修参加礼部省试,晏殊为主考官,晏殊在全场少年举人中,唯独赏识欧阳修,认为只有他才读懂了自己出的题目,大力推举他为第一名。而对于另一位临川同乡人王安石,晏殊也是不遗余力地给予关照。王安石进士及第中榜后,士子们去拜谒晏殊,在人群中,晏殊独留王安石谈话,又热情邀请他吃饭。饭后,晏殊还推心置腹地给这位年轻人一句过来人的赠言:“能容于物,物亦容矣”,以至于日后王安石被罢相后回想起这句话,都忍不住长长叹息:“当时我大不以为然。我在政府,平生交友,人人与之为敌,不保其终。今日思之,不知晏公何以知之。”


晏殊为长女选择的女婿富弼,日后也官至宰相。岳父、女婿二人先后同朝为相,交相辉映,传为后世佳话。他的另一个女婿杨察,官至御史中丞、三司使,也是当时政坛的重要人物。


可以说,晏殊的荐贤为仁宗朝的太平盛世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本人也平步青云,明道元年(1032),晏殊42岁了,复为枢密副使,没等上任,又改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兼尚书左丞。


没过半年,晏殊遭遇了平生第二次贬谪,这与朝中发生的一系列大事有关。


明道二年(1033)三月,刘娥去世,仁宗亲政,并且获悉了一个惊天大秘密——他的生母不是刘娥。刘娥还很可能是他的杀母仇人。事实上仁宗的身世在当时并不算个秘密,只是碍于刘娥的权势,没有知情人敢告诉仁宗真相,导致他一直被蒙在鼓里。仁宗的生母是刘娥身边的一个侍女李氏,没有生育的刘娥将孩子据为已有之后,一直软禁着李氏,直至刘娥死前一年,才突然册封李氏为“宸妃”,然后刚享受了一天妃子称号的李氏就暴毙宫中。


知道真相后,以谨慎克制闻名的仁宗一度崩溃大哭,甚至想杀人。好在其时的宰相吕夷简有先见之明,在李氏死时向刘娥进言,如果不想他日刘氏一族遭受灭门之灾,就应该厚葬李氏。本来只打算草草埋葬了事的刘娥,只得下令以“一品礼”敛葬了李氏。吕夷简觉得不够,还特意叮嘱负责李氏后事的太监,李氏应以皇后的规格入殓,并用水银灌注保护尸身。吕夷简还吩咐时为三司使的晏殊为宸妃李氏撰写墓志铭。



吕夷简的这手特意安排,果然有效平息了仁宗的滔天怒火。当仁宗下令开棺验尸,见到李氏“玉色如生”时,才感慨自己的母亲还是受到了善待的,人言不可尽信。


事后,仁宗虽未对刘氏一族问责,但还是疏远了刘太后的亲信旧臣,而起用了曾以谏阻垂帘事件而遭排斥的范仲淹、宋绶等人。晏殊、吕夷简就是在这一次事件中被罢出朝。


仁宗曾拿着晏殊为李宸妃所写的墓志铭问晏殊:“你在墓志上写李氏只生了一个女儿,无子,这是什么意思?”面对仁宗的秋后算账,晏殊有口难言,因此被罢参知政事,以礼部尚书知江宁府(今南京),第二天仁宗觉得江宁太远,又改知亳州(在今安徽西北部,离汴京比较近)。


事实上,仁宗贬黜晏殊并非一定要治他什么罪,刘娥掌权时朝中没有人敢对仁宗说明真相,仁宗只是心中有气罢了,等到仁宗消气后,这次危机也就化解了。


宝元元年(1038),晏殊被贬五年后复召回京为御史中丞。此后晏殊步步高升,庆历三年三月终于登上相位,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达到了古代文人所能求取功名的最高峰,也成了北宋太平盛世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太平宰相”。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真宗   宰相   抚州   枢密使   北宋   神童   太后   境遇   大臣   天府   书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