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根本没有姜子牙这个人

我相信看到本文的人有一个算一个,99.9999%的人想对作者破口大骂。但同时我也相信,真正愿意倾听、了解知识的人即便破口大骂还是愿意听听不同的声音。天鹅和井蛙最大的区别是天鹅愿意看更大的世界,二井蛙只想固步自封、自以为是。

兴周八百年的叫吕望(尚)

翻开各类现代书,对于帮助周武王伐纣建立西周的军师吕尚都作姜子牙,并说姜子牙又叫吕尚、吕望。这种狗屁不通的说法,如今是99.9%的中国人的共识。但这种解释完全就是胡说八道,因为把吕尚叫做姜子牙,根本就是无可稽考,他们拿不出史书证据。

考察一个人姓字名谁,当然是看他的传记了。试问各位看官读者,你们有几个人读过吕望的正经传记?吕望的正经传记叫什么?我相信你们绝大多数人都没读过,真让你们拿出吕望叫姜子牙的证据,你撑死了说自己学的教材上是这么写的,要么百度百科是这么写的。

最权威的吕望传记,还得是西汉司马迁的《史记-齐太公世家》。《齐太公世家》开篇写道:“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看清楚了,太史公司马迁第一句说的就是“吕尚者……”,什么者,什么也,这个句式是古代作传记的统一句式,也就是说吕尚才是正经名字,根本不是什么姜子牙。也就是说,在古代,姜子牙这个名字根本就不是吕尚。

根据司马迁《齐太公世家》,以前只有齐太公这个称呼,从来没有姜太公这个称呼。换句话说,姜太公这个称呼的出现最早不会出现在两汉,两汉以后到了唐代才有可能。尽管我们现在说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成语找出处找到了《齐太公世家》,但这个成语也不会诞生在两汉,只能比两汉晚很多。因为这个成语的出处里根本就没有姜太公这个称呼,所以后世根据吕尚是姜姓,自己附会出来一个姜子牙、姜太公。

《史记》之前还有一本古书叫《尚书》,《尚书》在记载吕望的时候,只有“师尚父”之类的称呼,没有吕望叫姜子牙的说法。

姓氏分野,其用不同

说吕尚不能叫做姜子牙,肯定有人就跳起来叫了,说司马迁不也说吕尚“姓姜氏”吗,叫姜子牙有什么问题吗?那是因为你根本不懂姓氏的区别,更不懂什么人用姓,什么人用氏,姓氏之间的鸿沟到底是什么。

关于姓的起源,在中国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一种是说姓是部落标识,因为在上古时期,不同的部落之间会发生争夺水源的战争,所以占据某个水源,就以这个水源作为姓,也就是部落标识。比如生活在姬水的轩辕氏黄帝部落,就以姬为部落标识,也就是后来的姬姓。神农氏居于姜水,所以炎帝以姜为姓。

以姓区分,终归是母系氏族部落的特征。男性在部落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提高,为了区分和标识男性的地位,氏成为了成功男性的标配。所以我们的史书上才会有神农氏、轩辕氏、燧人氏这样的部落名称,并以此命名人名。

在三皇五帝时期,社会开始逐渐统一。尽管不同的部落之间相对较为松散,但在共主的管理下,人们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这样就导致一个问题,那就是同姓的人很多,很难区分谁是哪个部落的。所以就开始了以地分人,也就是用封地来区分同姓的人。根据《史记-齐世家》的记录,姜姓因为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另一支被封于吕地,得了吕氏;另一支姜姓被封于申地,就得了申氏。也就是说,吕尚的祖上在虞朝和夏朝之间已经得了吕氏,换句话说,夏朝的时候吕尚的先祖就不叫姜某某了,而叫吕某某,到了吕尚这里怎么可能再叫姜尚。

大禹治水分封姓氏

说白了,先秦时期到上古时代,以姓氏区分男女,以封地彰显功劳和地位成了主流文化。简单点说就是男人用氏彰显身份和地位,女人用姓以示自己的从属地位。当然这个氏不是自封的,必须由共主或者国君来分封。所以,西周和东周的天子是没有氏的,因为天子已经到顶了,没人能封他,所以天子是不封自贵。但天子以下,就有氏,比如著名的西周成王桐叶封弟,称王将自己的弟弟封在了唐地,被称之为唐尧,也就是春秋晋国的先祖。

因此,吕望作为一个有身份的人,怎么可能自贬身价用他家女人才用的姓。吕望的女儿嫁给了周武王,所以后世称其为后姜。周幽王的王后则是姜姓申国的公主,春秋时期郑国郑武公的夫人也是申国公主,称作武姜。所谓武姜、后姜,是因为女人地位低下,史书没有把她们的名字留下来,所以武王的往后,就取个后字,告诉后人她是姜姓女子,所以就叫后姜。郑武公的夫人,就叫武姜。因为男尊女卑,所以必须以夫君的关系放在前面,自己的姓放在后边,所以她们叫后姜、武姜。

从三皇五帝开始,封地得氏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政治和文化生活,得氏是十分荣耀的事情。由于上古时期,共主掌握的地盘也不大,所以封邦建国得氏的人不多,这尤其显得尊贵。所以吕望绝对不会放着荣耀的氏不用,非要跟自己家的女人用姓。到了西周,武王大封天下,到了东周天下大大小的诸侯国不计其数,当然氏就更多了。所以史书上称呼某国人都是周人、秦人、齐人等,以地(国)称人。

姓氏分野没有倒回去的先例

前文已经说明了姓氏的分野,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因为吕尚家里没落了,所以就不用氏,用回姓。这种完全没有可能,因为从姓氏是区分贵贱的,用来区分男女所用。说白了,姓其实是在母系时代自封的,自己给自己的部落标识。像嬴姓因伯益协助大禹治水、帮助舜帝驯化鸟兽因而获舜帝赐嬴姓的还是少数。

也就是说,一个部族或者诸侯国贵族有姓有氏,当然男人得用氏,女人要用姓,而不能男人明明有氏还非要用姓的。最简单的例子,吕尚如果叫姜子牙,那么姜子牙的儿子凭什么叫吕伋,为什么不叫姜伋?吕伋又没有分封到了吕地当国君,根本没有他爹叫姜子牙,他自己高兴就可以叫吕伋。

所以,常说的姜姓齐国,姜姓申国,在周天子的眼里是指代王后说的。周代王室和姬姓诸侯国与齐国、申国联姻,齐国和申国的公主都是某某姜,当然在记录王后或者国君夫人的母国时要提一下王后或者夫人的姓以示尊重了。当周王室权力倾颓势微,史书不再强调女姓也是很自然的。比如我们常常说历史上的“田氏代齐”,却不说田氏代吕或者田氏代姜这种说法。不是么,田氏和吕氏才是代的主语和宾语,两者才是同类项,却偏偏出来一个田氏代齐,姜姓吕氏则提都不提了。

齐国有两个齐太公,一个是齐国开国之君吕尚,另一个是田氏代齐的第一代君主田和,都称齐太公。所以,为了区分两个不同时期的齐太公,后人把吕尚称之为姜太公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叫姜太公本身就挺没文化的,因为这种什么公之前是必须加国号的,也就是说这是正经谥号,没有用自己姓的,除非你的姓就是你的国号。

到了汉代,因为西周和东周时期分封的诸侯和封地多如牛毛,几乎人人有氏,用姓的人反而很少了。尤其是战国时代的开始,各诸侯纷纷称王,称王后就有权利在国中分封诸侯,这样获得氏的人就更多了。比如战国四大名将的赵国李牧,就是嬴姓赵氏王室分封出去的李氏。也就是原本有氏,可以经过国君分封再得新氏。如果按照那些死硬没文化的人的逻辑,是不是李牧也叫赵牧、嬴牧?这样下去,祖上代代得新氏,传记光名字就得占一多半字。

所以,并不是因为吕尚是姜姓吕氏,就能叫吕尚也行,叫姜子牙也行。如果你爸姓张,你说你自己叫张三也行叫李三也行,我相信你爸绝对上去对你就是一耳光。

姜子牙从何而来

现在最重要的问题登场了,既然民间对姜子牙流传这么广,绝对不是空穴来风,肯定有出处。但99.9999%的国人根本就不知道姜子牙是怎么来的,怎么就民间突然把姜子牙叫起来的。

敲黑板,追本溯源

查阅历代史书、传记、文学作品,发现对现代影响特别大的是明代隆庆、万历年间的小说家许仲琳的长篇小说《封神演义》中虚构的姜子牙。《封神演义》又名《商周列国全传》《武王伐纣外史》《封神传》等,这是一部虚构的神话小说。明代在正史基础上虚构小说十分流行,比如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以北宋宋江起义为蓝本的施耐庵《水浒传》,以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唐三藏西行天竺国求取佛经为蓝本的《西游记》等。这些文学作品都以部分或者大部正史作基础,通过嫁接、虚构、夸张等架空历史的手法写作小说。

简单地说,《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与正史中的吕望不是同一个人,因为正史的姜子牙不会掐诀念咒,更不会呼风唤雨撒豆成兵。《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也不是真正历史上的诸葛亮,都是夸大和虚构出来的。所以,不能把文学人物等同于正史上的人物。如果你不明白文学人物和历史人物之间的区分,坚持你自己认为的吕尚就是姜子牙,或者只有姜子牙才是对的就行了。

为什么《封神演义》中叫姜子牙

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让一些文盲和头铁的杠精认可。在宋代以前,中国的武圣人是武成王吕尚,所以不管是民间还是读书人,不敢对圣人不敬。因此,直呼其名吕尚或者吕望,或者吕子牙是犯忌讳的。就像读书人不会直呼孔老二一样,再怎么着也要说圣人云,孔圣人等尊称。

《封神演义》这种话本小说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明代小说一样,它们并不是文人们首创的,而是根据民间流传的故事整理润色而成的。所以,把吕尚说成姜子牙,这样可以避讳武圣人的名讳。中国古代有一个惯例,那就是为圣人讳。不能对圣人直呼其名,与避皇帝的名讳一个意思。所以许仲琳的小说《封神演义》继承了这个避武圣人讳的做法,另一个也是因为这些故事在民间流传,民间不读书人的人很多,所以先入为主叫姜子牙,你改了别的名字很多受众看不懂谁是谁了。作为非历史、非严肃文学的神话小说,《封神演义》这样做合情合理。

有人说到了明代,武圣人是岳飞,跟武成王吕尚没啥关系了。看清楚了,《封神演义》这部小说不是许仲琳首创,而是像《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及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一样,是搜集故事加以润色整理而来的。也就是说这些故事在宋元甚至唐代就已经有了,许仲琳只是把它们拿来编故事,让故事更好看,更有趣。

所以我认为对吕尚的词条,应该明确吕尚姜姓吕氏,俗称姜子牙。注意,这个俗称不能没有,所谓俗称就是没文化的人将吕尚称之为姜子牙。或者你觉得说没文化的人称吕尚为姜子牙很难接受,文盲不妨换个说法,叫做普通大众称之为姜子牙。这样至少不会误导更多的人认为叫姜子牙或者吕尚/望都行,甚至觉得叫姜子牙才是对的,叫吕望吕尚反而是文盲人的认知。

结束语:

吕尚不能叫姜子牙,是因为在先秦氏比姓贵重。姓氏有分野,区分贵贱和男女。姜子牙这个称呼是被明代小说家许仲琳的《封神演义》放大了的,我们不能因为《封神演义》这本小说在民间广为流传,就傻傻的认为姜子牙才是正经称呼。简单说,不能因为《西游记》中唐僧历史上真有其人,就可以认为孙悟空、猪八戒也是历史人物。同样的逻辑,不能因为《封神演义》里写的姜子牙某种意义上跟吕尚对上号了,就认为吕尚就是姜子牙,姜子牙就是吕尚。

实际上,我们的文化一直都是劣币驱逐良币。比如汉字读音,一个字大多数人不认识,或者大多数人错读成某个音,慢慢地这个音就成了正确读音,反倒是正确读音变成了反贼和错误读音。很多人信誓旦旦地说吕尚叫姜子牙才对,但让他们拿出姜子牙的出处,他们找不到,撑死了说我们学过的课本上是这么说的。那么我们的课本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一些人拍脑袋编的?要不要参考正经历史,比如《史记》、《尚书》等,《史记》上从来没有说吕尚叫姜子牙,那么姜子牙的正经出处在哪呢?

我们很多人对文化和知识都是不求甚解,说白了不爱较真专爱抬杠,治学不严谨,还总喜欢自以为是。这种风气不改,未来我们丢失的中华文化只会越来越多,劣币驱逐良币也越来越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国君   史记   太公   齐国   史书   姓氏   圣人   正经   传记   部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