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死得最冤的5位名将,曹魏东吴各一位,蜀汉3位,都是谁?

在那个动荡的三国时代,无数的英勇豪杰齐聚一堂,共同演绎了一段风云变幻的历史。

随着硝烟的逐渐消散,他们也纷纷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有人怀抱着“岁月虽长,生命终究有限”的感慨,悄然离去;

有人带着对“若其无才,君自取之”的担忧而选择离去;

有人则带着狡黠的笑容离去,他们的心里似乎有着“终身为魏效力,不离不弃”的誓言。

有些人,因为背负着沉重的冤屈,逐渐在历史的长河中销声匿迹……

让我们一同回顾三国时代,揭秘五位命运多舛、死得最为冤枉的名将。

【1.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却败于自家之手】

孙权的不顾原则,是导致陆逊不幸离世的关键因素。

在孙权的统治时期,尽管他拥有七个儿子,其中大部分并非出自同一母亲,但令人惊讶的是,从孙权自立为王到最终称帝,直至他生命垂危的最后一年,这漫长的三十年里,他竟然未曾正式册立过一位皇后。

无论妃嫔是否出身嫡系,她们的地位无高低之分,这与儿子之间不区分尊卑的道理相同。

因此,孙权年迈之际,其皇子们纷纷对皇位产生野心,虽表面上维持公平竞争之态,但终究分化成两派势力,即“三子”孙和与“四子”孙霸的对立。

尽管这看似是一场民主选举,但实际上却是一场政治斗争,在这场斗争中,陆逊不幸成为了牺牲品。

对于这样的“皇位争夺战”情节,我们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

"二宫之争"中充斥着诽谤、诬蔑、阴谋与权力斗争,导致孙权与其子关系紧张,陆逊亦不幸被卷入其中。孙权多次派人追问,使陆逊承受不住压力与愤慨,最终悲剧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审视陆逊的离世,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其功勋卓著,令君主感到威胁。

陆逊,这位东吴的杰出将领,在他的生涯中多次为东吴立下赫赫战功,令曹魏和蜀汉都对他心生畏惧。然而,晚年的孙权却逐渐变得昏聩,猜忌之心日盛,深恐陆逊会夺走他辛辛苦苦建立的东吴江山。因此,在太子之争的关键时刻,孙权趁机消除了对陆逊的疑虑,以求心安。

孙权的举动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陆逊的逝世,这种情形与韩信的命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孙权恢复神智之时,已然无法挽回。他泣不成声地向陆逊之子道歉:“昔日我受奸人蛊惑,误信谣言,对你父亲心生疑虑,如今我深感愧疚,对你造成的伤害,我实在是难辞其咎。”

回首往昔,陆逊曾以烈火焚烧连绵军营,使得刘备在白帝城病重,然而命运弄人,最终还是败在了自己的手中……

【2.关羽——一生重“义”,却死于他人之“不义”】

提及“烽火连天八百里”的壮阔景象,背后却隐藏着刘备坚定的决心——那便是为关羽复仇而挥师东征吴国。

三国时期的名将关羽,其离世之状堪称冤枉。在那个时期,他以“美髯公”之称威震四方,势如破竹,一路过关斩将,水淹曹魏七军,使华夏之地都为之震撼。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东吴人单方面废弃了与蜀国的盟约,并在背后伏击关羽,使他因疏忽大意而失去荆州,最后在麦城战败。关羽及其长子关平在临沮被斩首。

关羽素以忠义著称,早年时落入曹操之手。曹操渴求贤才,对关羽尤为器重,费尽心思拉拢,不仅设宴款待、赠送金银,还为他向朝廷请功,然而关羽始终不为所动。

尽管关羽对曹操充满感激之情,但他始终铭记“事主不忘其本”的原则,不断向曹操表明,一旦得知刘备的下落,他必将千里追寻,不离不弃。

之后,在白马之役中,关羽斩杀了颜良、文丑,这可谓是对曹操昔日之恩的深情回馈。

但令人痛惜的是,这位坚守信义之人,却终究因他人的背信弃义而命丧黄泉,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曹操为关羽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下令洛阳的文武官员前往悼念。

自关羽仙逝迄今,已历经一千八百零二年。然而,即便时光荏苒,21世纪的我们依旧对其怀有深深的敬意。今日,人们在关公神像前燃起香火,虔诚祈福,期盼得到这位传奇英雄的庇佑与庇护。

就像臧克家所深刻指出的那样:“尽管有些人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3.孟达——“神仙打架”的棋子】

孟达离世,其背后实则是蜀汉的诸葛亮、曹魏的司马懿与东吴的陆逊这三位“智者”之间的一场较量。

在这件事的背后,隐藏着许多巧妙的策略,让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

实际上,关羽的斩首与孟达之间也存在某种关联。

在那个时刻,关羽曾向孟达和刘封发出求援的请求,遗憾的是,由于关羽与二人关系并不融洽,他们并不愿意伸出援手,最终关羽在江东陷入了困境。

事后刘备得知云长已逝,心中悲愤难抑,下令斩首刘封。孟达虽侥幸逃脱,但心中忧虑重重,深恐将来难逃一死,于是决定连夜率领人马投奔曹魏。

孟达在魏国并未得到普遍的接纳和信任,魏国的官员们都怀疑他的忠诚,需要时刻保持警惕。然而,有三个人却对他持有不同的看法。其中一位是曹丕,他认为孟达是一个有才能的将领,而另外两位则是他的好友桓阶和夏侯尚。

随着那三位给予孟达支持的人相继离世,他的处境变得愈发危险,仿佛再次被危机所包围。

正当此时,一封来自昔日蜀国挚友李严的信件,落入了他的手中。

昔日的白帝城,刘备为了阿斗的未来,特意选定了两位忠诚的辅政大臣,其中之一是名震天下的诸葛亮,而另一位则是备受信赖的李严。

李严的书信主要传达了这样的信息:朋友,你在魏国过得如何?计划在那里逗留多久?是时候考虑回来了!我和丞相都热切期盼你的归来,共同筹划大事。

在这紧要关头,孟达收到了这样的关怀,心中感动不已,几乎到了无以言表的地步。至于那位男子——诸葛亮,他果然不负众望,迅速亲笔致函,深切期望孟达能够回归。

孟达对每封来信都表达了谢意,然而他的内心却充满了犹豫和矛盾。尽管他对蜀国怀有深深的思念之情,但投蜀的决定绝非易事。

但随后的一件事,让他的信念更加坚定。

一日,曹魏的一位参军造访其府邸,传达了皇上曹叡在洛阳的召见之命。

孟达闻讯后,惊愕不已,立刻意识到——他与李严、诸葛亮之间的书信往来可能已被泄露!

这种情况怎能轻视,倘若真去洛阳,恐怕会遭遇不测!

然而,孟达并未鲁莽行事,直接投奔李严。他为人机智,身为新城太守,新城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距离魏、蜀、吴三国均相当接近,犹如三角形之中心,让他得以观望形势,做出明智的决策。

因此,他便琢磨着如何与东吴的陆逊交涉,向他透露自己即将重获自由的消息,实则试探性地询问:在东吴,我能掌握多少实权?统领多少兵力?以及获得多少资金的支持?

孟达亦抱有观望之意,欲探明曹魏的动向。因而,此事无形之中拖延了时间。

孔明智慧过人,立刻洞悉了孟达的心意。为确保局势稳定,他连夜筹划一计:暗地里指派使者前往曹魏的魏兴郡,向太守申仪传达假意投降的消息,实则透露给申仪一个关键信息——孟达即将叛变。

不久之后,即便是身居宛城的司马懿亦风闻此事,遂书信一封至孟达处,信中写道:“孟达吾友,近闻流言四起,言君有意背离,闻之令人愤慨不已!”

诸葛亮真是狡猾至极,居然派人前来挑拨我们之间的关系!回首往昔,将军您离开屡战屡败的刘备,转而投奔我们大魏,那份坚定的忠诚之心,我至今仍历历在目。然而,那些蜀国之人却仍对将军怀有怨恨,竟企图破坏您与大魏的友好关系,这无疑是要将您置于绝境啊!

经过孟达的观察与理解,他恍然大悟——原来之前皇上对他与李严、孔明之间的书信往来一无所知,这所有的疑虑与猜测,不过是虚惊一场。

片刻之间,他再次陷入了沉思。

此时此刻,诸葛亮再次致信于他,急切地催促他迅速归顺蜀汉,同时对他是否被司马懿所迷惑表示疑虑。诸葛亮在信中警告他:“司马懿表面上是在安抚你,但实际上他的目的是要消灭你!”

孟达在回信中宽慰孔明道:“兄长不必忧虑,司马懿若要对我发起攻击,势必先要向曹叡汇报,这一来一回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届时,我的城池防御必将坚如磐石,足以应对任何挑战。”

经过八日的等待,孟达眼前的场景却让他瞠目结舌,司马懿的身影赫然出现在城下,这让他开始深深质疑自己所处的世界。

宛城至新城,千里之遥,短短八日,岂止迅疾如风,简直是奇迹天降。

孟达急忙向诸葛亮和陆逊发出求援信号,然而司马懿却早有防备,成功地将来自蜀国和吴国的援军全部拦截在了中途。

经过半个月的激战,城池终于被攻破,孟达英勇牺牲,司马懿带着他的人头返回了洛阳。

【分析】

孟达,自诩为巧施诡计的“螳螂”,然而未曾料到,即便“黄雀”身处千里之遥,亦能日夜兼程,悄悄逼近其身后。

申仪,身为魏兴郡太守,与孟达素来不和,始终在二者间充当告密者的角色。

诸葛亮深谋远虑,坚信孟达若存,必不为曹魏效忠;孟达若亡,亦能瓦解曹魏中路军力。其最终目的,乃是以陇西为基地,挥师东进,讨伐中原,重振汉家雄风!

陆逊叹息道:“东吴若得渔翁之利,或许结局会有所不同。”

安抚为先,急行随后,终极则斩草除根。孔明、陆逊,吾乃司马仲达,此刻便让你们见识我的手段!

【4.张郃——司马仲达,你究竟有意还是无意?】

孟达遭司马懿诛杀,这一举动无疑展现了其强大的实力,令诸葛亮和陆逊均深感震撼。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事件发生在诸葛亮发起首次北伐之前。

蜀汉第四次北伐之际,司马懿再度采取行动,此事后来被誉为三国时期的一大谜团,且与张郃的离世紧密相连。

诸葛亮深深怀恨张郃,因为他破坏了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计划。在那次北伐中,原本蜀军形势十分有利,却因张郃攻克街亭和马谡的失误,导致蜀军粮草被截断,最终不得不遗憾撤军。

随后的三次北伐战役中,张郃多次让孔明陷入困境,使得蜀汉对他深感忌惮。

然而,时至第四次北伐,诸葛亮竟然以出人意料的轻松姿态击败了张郃。

张郃的离世并不似孟达之事那般错综复杂,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异常清晰明了。

当蜀军与魏军形成对峙局面时,蜀军再次面临了粮草不足的困境(这一次的责任落在了李严身上),迫使他们不得不选择撤退。

在这个时刻,张郃率领着2000名士兵追击蜀军,却未料到在木门遭遇了埋伏,自己更是被射中了百余箭。

那么他是由谁派遣的呢?

唯有司马懿大都督方能驾驭张郃。

从常理出发,兵法上强调不追击陷入绝境的敌军,何况孔明深谙兵法,擅长设伏。因此,我们不应追击蜀军,即使要追击,也不应派遣像张郃这样的重要将领去。

史料中提及,张郃曾向司马懿提出过不必追击的建议,但司马懿却坚持追击。张郃尽管心有不甘,但军令如山,不得不遵从。

因此,有人开始推测,这背后是司马懿利用诸葛亮的手段,达到了铲除张郃的目的。

结合高平陵之变的历史事件,推测司马家族篡夺曹魏政权的背后,张郃因忠诚于曹魏并享有崇高威望,若司马懿未采取行动,恐怕高平陵之变将因张郃而功败垂成。

对于真相的具体内容,恐怕只有司马仲达本人能够一清二楚了。

【5. 魏延——谋反而死,千古冤案】

蜀汉第五次北伐之际,五丈原上星陨,诸葛亮辞世。然而,其辞世未久,军中随即陷入内乱之中,致使蜀国当时的首席大将魏延亦因此殒命。

魏延的死不仅冤枉,遭到自己人的杀害,更令人痛心的是,他的冤屈在死后也未得到昭雪。

《三国演义》是罗老先生创作的一部小说,尽管其文笔精彩,但部分内容对史实有所扭曲。书中描述了魏延生前即有谋反之意,因此诸葛亮在临终前便预先制定了诛杀魏延的计策。

相较于严谨的历史记录《三国志》,小说《三国演义》的情节更为引人入胜、阅读体验更佳,因此广为流传。这也使得许多人误认为魏延是真正的叛徒。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据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记载,魏延之所以不愿向北投降魏国而选择南归,是因为他意图除掉并诛杀魏仪等人。

陈寿明确表示,魏延并无意向投降曹魏,否则,他的行动将与投降背道而驰。

《三国志·魏延传》记载,诸葛亮在病重之际,与杨仪、费祎、姜维密谋撤军计划,在自己去世后,由魏延负责殿后,姜维紧随其后。诸葛亮完成部署后逝世。

孔明逝世后,杨仪委托费祎探访魏延,以试探其意向。

魏延在听闻撤军的消息后,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并坚决拒绝为杨仪殿后。随后,他与费祎进行了深入的协商,共同制定了作战计划,并商定联名向全军发布指令。

费祎哄骗魏延道:“我将替你向杨仪阐明原委,他缺乏军事历练,必然不敢违逆你的意愿。”言罢,他转身离营,翻身上马,疾驰而去。

随后,魏延命令手下侦查杨仪等人的行动,得知他们正遵循诸葛亮的计划有序撤退。得知此事后,魏延愤怒不已,他决定先行一步向南撤退,并在撤退过程中将所经过的栈道全部焚烧。

面对此景,杨仪别无他法,只能再度挥斧伐木,着手修建桥梁,确保道路畅通无阻。

与此同时,魏延和杨仪分别致函成都朝廷,指控对方有不忠之举。

在一日之内,紧急文书接连不断地送达,使得后主刘禅心生郁闷,遂向董允和蒋琬寻求意见。

在董、蒋二人的担保下,杨仪的忠诚得到了确认,因此,若杨仪无反心,那么魏延的忠诚则成为了未知数。

之后,魏延在南谷口成功占领,随即调派兵力对杨仪进行反击。

王平奉杨仪之命在前线调度,他严厉地对魏延的先锋队伍喝道:“丞相尚在人世时,我们尚能恪尽职守,为何他尸骨未寒,你们便胆敢如此悖逆行事!”

听了魏延的部署,其部下纷纷认为此举不妥,因此纷纷离他而去。

魏延在无奈之下率领残兵逃向汉中,然而途中却遭到了马岱的伏击,最终命丧黄泉。

魏延和杨仪素来不和,彼此间的矛盾颇深。

例如,在一场激烈的争执中,魏延曾以刀相向,直逼杨仪,使杨仪瞬间情绪失控,泪流满面。而在魏延被处决后,他的头颅被呈送到杨仪面前,杨仪不仅冷漠地将之扔在地上,更是狠狠地践踏了三次。

此外,过去众人集议时,为了调和杨仪与魏延之间的气氛,费祎常常坐在二人之间担任调解者的角色。若按照他们平日的座位安排,大致的座位次序为:杨仪(或魏延)紧邻费祎,而费祎的另一侧则是魏延(或杨仪)。

后人为何会将魏延的死亡归咎于诸葛亮,甚至认为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呢?

诸葛亮在临终前的议事过程中,并未邀请魏延参与,此举引发了人们的无限“猜想”。

在我看来,首先,诸葛亮与魏延在军事策略上的意见不合(例如“子午谷奇谋”)

此外,鉴于诸葛亮此时已疲惫不堪,召集杨仪等人,与其说是为了商议事宜,不如说是为了安排身后之事。若此时魏延在场并再次提出异议,诸葛亮恐怕已无力压制他了。

尽管诸葛亮在世时曾对魏延的冒进举动加以约束,但他依然对魏延寄予厚望并委以重任,这足以表明他对魏延的信任与器重。

魏延的亡故,不能完全归咎于诸葛亮。

一方面,魏延和杨仪的争执在费祎处未得到及时上报,董允和蒋琬亦未能作出明智裁决;另一方面,在两者冲突升级之际,姜维也未能有效介入调停。由此可见,他们都未尽到职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9

标签:蜀汉   东吴   白帝城   魏国   太守   蜀国   洛阳   书信   疑虑   名将   忠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