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干”与“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

“索达干”与“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

白广平

临县黄河岸边有个村庄叫“索达干”,无论用字还是发声都感到十分突兀,完全不像汉族地名的称谓。传说,这个名字与元末“八月十五杀鞑子”有关。

蒙元统治时期,对汉人的压迫和剥削十分残酷,他们将全国人划分为四个等级,一等是蒙古人;二等是蒙古灭金之前已经臣服的中亚诸国色目人;三等是原金国统治区的汉、契丹、女真、高丽等民族的人,统称为汉人;四等是最后征服的宋朝统治区汉族为主的各族人,统称为南人;等级越低,地位越低,被剥削和压迫的越严酷。

那时候,蒙元贵族侵占大量土地,还要汉人为他们供米供面;不允许汉人通过科举做官;蒙古人打死汉人,通常罚些银两就了事,可一旦汉人打死蒙古人,不论青红皂白、事情原委,一律执行死刑,汉人痛恨地称他们为“鞑子”。当时每十户汉人还要养活一个“家鞑子”,供他们好吃好喝,家鞑子都是穷凶极恶的歹徒,为预防汉人反抗,不但将兵器全部没收,连切菜刀、铁制农具都要由他们保管,用时去领,用后即还;更为过分的是,汉人娶回的新媳妇要先与家鞑子同房后才能与自己的丈夫一起住。为了推行这些变态统治,蒙元统治者还分派军队在各地驻防,当时,在索达干村东北5公里处的中兴社石寨子就有一个驻防站,长期住着数百名蒙元士兵。

官逼民反,压迫越残酷反抗就越强烈,元朝建立不到一百年,全国各地的起义就风起云涌。索达干村的闫小五闫小六兄弟两早已对蒙元的残暴统治深恶痛绝,决心串联和团结周边的百姓一起反抗蒙元的血腥统治,可蒙元统治者平时不准老百姓聚众和互相走动,否则一律按造反论处,元军又控制的十分严密,无法传递消息。

一天闫小五闫小六兄弟两外出时,看到有人正在打月饼,原来快到八月十五了,两人互相对视了一眼,便想到了一块。他们秘密组织人写了好多纸条,分头送到各个打月饼的店铺。

八月十五晚上,当人们献过月亮打开月饼要吃时,发现空心月饼中间都有一张纸条,上写;“请今夜子时杀死家鞑子,之后齐聚石寨子集中消灭驻防鞑子兵。”所有人都早已对鞑子恨之入骨,一看到纸条内容就都心领神会。子时一到,趁着黑夜有的鞑子熟睡、有的鞑子酒醉、有的鞑子嬉闹,一齐动手,没多大功夫,就将所有家鞑子送上了西天。

之后,大家都跑到石寨子驻防站,一起攻杀鞑子兵,闫小五闫小六还教大家摆下了是九曲黄河阵,尽管附近驻防站的鞑子兵听到消息后纷纷赶来支援,终应寡不敌众,又无法破解阵法,数百鞑子兵都死在了老百姓的棍棒、农具之下,殷红的鲜血从沟中流出,淤积在黄河岸边,人们把这个地方叫作“血榻岸”,也有的人叫作“杀鞑干”。从此,“血榻岸”或“杀鞑干”和“八月十五杀鞑子”就一起流传了下来。后世人因为这些名字都不好听,就写成了“索达干”。

据说为了纪念那次起义,该村还形成了正月十五转灯游会的习俗,灯游会的阵图就是九曲黄河阵!

以上只是流传在民间的一个传说。据山西历史学家杨晓国教授和著名学者张颔考证,隋唐时期突厥的一个军事头领“达干”曾经在“索达干”村建过牙帐,或者“索达干”村当初就是突厥的一个部落所在。“达干”是突厥可汗下属的第三位官职名称,“索”可能是汉族对异族特征所加的徽号。“索达干”这个村名从隋唐时期一直流传到现在。

(白广平于2024年3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子时   汉族   黄河   寨子   突厥   蒙古人   农具   汉人   隋唐   月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