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该被炸掉?令人惋惜和痛恨的三门峡大坝,是败笔还是利民工程?

三门峡大坝是我国为治理黄河而建造的重要水利设施,1960年,三门峡大坝基本建成。

然而建成后的效果却并不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西安及关中平原的安全甚至一度受到威胁,这其中到底有何曲折呢?

一、“水利建筑史上的苦果”

相传大禹治水时,他挥动神斧将巍峨的高山劈开,“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应运而生,黄河水从其间滔滔东去,此地因此得名“三门峡”。

三门峡与黄河的纠缠从始至终。

1957年,三门峡建市,同年,立足于“黄河安澜”的三门峡大坝正式开工建设。

三门峡大坝是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诞生的,百余位中苏专家从兰州一路勘查到黄河入海口,历时4个月,路程总计长达两万余里。

最终选定了三门峡作为建坝地点,苏联专家说:“这是最好的选址。”

为修建三门峡水利枢纽,无数人流着汗水、冒着风险,在汹涌奔腾的黄河上,怀揣着造福后世的美好期冀,一锤一锤地凿开峭壁。

在寒冬时节,千余人用肩挑、用臂扛,硬着刺骨寒风,艰苦奋战了五十多个日夜,将机械无法清理的淤泥“消灭”。

为了三门峡大坝,关中平原的大量居民不得不迁移,有些甚至迁到了与关中相比更为贫瘠的甘肃,物质条件的改变和强烈的思乡之情困扰着他们。

但是没有办法,为了全国人民的利益,总需要有人做出牺牲。

在全国上下众志成城的努力下,三门峡大坝就这样在黄河上诞生了。

华夏儿女无不对它给予厚望,渴望它能够让汹涌了千年的“母亲河”平静下来,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

1960年9月,三门峡水库开始蓄水,但仅在蓄水一年后,潼关河床便严重淤积,渭河洪水排不出去,西安及关中平原的生产安全受到直接影响。

这时候大家才意识到,在设计时,泥沙淤积问题被忽略了。

并且因为严重的泥沙问题,原本构想的蓄水发电功能也完全无法实现。

随着隐患的逐渐暴露,人们对三门峡大坝的态度不再如刚开始那般热情,而是为之唉声叹气,甚至有人提出:“那就炸了吧!”

然而,这一“气话”到底没有被听信。

为了纠正错误,三门峡水利枢纽不得不接受几次改建,好在泥沙淤积问题最终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解决。

并且也拥有了一定的发电能力。

有人曾评价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我国水利建设史上品尝的一枚苦果”,它的建设、投入使用的过程一波三折,饱受争议,但综合来看,却也并非完全是败笔。

二、“永远的丰碑”

在小浪底问世之前,三门峡水利枢纽对我国的防洪工作还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它曾六次抵御了峰流量在1万立方米每秒以上的大洪水,保证了下游居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并且三门峡水利枢纽为多个沿岸地区的城市或农业用水做出了突出贡献,水力发电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华中地区的用电紧缺问题。

与此同时,作为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三门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当地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众多游客慕名前往,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作为“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而且承载了巨大的历史意义,它的功与成,都为我国之后的大型水利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例如小浪底水利枢纽,正是在认识到三门峡错误的基础上,才真正做到了利国利民。

如今,三门峡大坝依旧发挥着它的功效,纵然有很多人认为它就是历史上的一抹败笔,应该直接炸掉才好,但它的价值让它得以在争议声中依然挺立。

毕竟它在防洪、灌溉、发电等领域依旧有着难以磨灭的贡献,并且它的背后是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于情于理,它都有继续存在的价值。

参考资料: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永远的丰碑》

人民网《三门峡工程,一波三折的“原型试验场”(1999年“行走黄河”日记)》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大坝   关中   苏联   铁粉   水利枢纽   黄河   水利建设   丰碑   泥沙   败笔   惋惜   平原   工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