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发生在青岛的一幕,美军表情严肃,拿枪追的平民四下逃散

文/万物知识局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青岛在历史上曾被两次占领,整个城市的风格偏向于中西结合化,有中世纪古堡风格的大教堂,也有红墙高瓦的中式建筑。

碧空之下,不同类型的建筑就静静地屹立,虽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建筑风格,却在青岛这座城市的融合下显得艳丽又无比和谐。

有一位青岛老人曾说,青岛就像是一杯有韵味的咖啡,越品越喜欢,如果说青岛的建筑就是一个指挥棒,青岛的海、山川、丘陵就是舞台,那青岛的故事就是最美丽动听的交响乐。

40年代的青岛有着别样的韵味,美军欧式的风格和中式的背景相互交错,这样的画面又代表着青岛怎样的光景呢?

这张照片就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先遣部队在栈桥登陆的场景,密密麻麻的美海军蜂拥而至,他们的脸上有兴奋,有好奇,也有对此次命令的迟疑。

无论是哪一国的军人,远离故土时,都会怀揣着一份忐忑和不安,因为无人能够知晓明日的时局会是如何,今日平静,明日会不会就炮火连天,硝烟弥漫。

你能想象现在位于青岛美术馆墙边大学路,曾经是美军整理队伍行军的地方吗,这张照片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第六师。

他们行进在街道上,统一的军装,整齐的步伐,显得美军在此时非常严肃,街道两旁的行人也纷纷让开,生怕会惹上不必要的祸端。

那时由于美国海军部队并不熟悉中国的语言,所以通常交涉和沟通的,都是军队长官与翻译官。

不过此时的美国海军不同于日寇那样的侵略者,他们对待行走在路上的普通百姓从不刻意刁难,也鲜少会与他们争论。

美国海军陆战队驻青岛时期,在寒风天气时训练的场景,青岛的冬天格外的寒冷,有时候能达到零下十几度。

而这群美国海军则都是穿着单薄的衣服,行走在结冰的地面上,可即便是寒冷刺骨,作为军人,命令大于一切,无论多么寒冷都要克服。

这些美国海军无论是在经过村庄或是城镇,都是不允许进入百姓的家中,所以那时候就会出现美军从家门口路过,百姓也丝毫不慌乱,对于这样的情形也是见怪不怪,比起日寇来时的兵荒马乱,美军的军事素质更强。

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美国海军第6师奉命参与占领中国部分地区,作为协助国民政府解除日军武装和接受日军的投降,美国海军第6师的2个团和7个直属营接近2.7万人陆续在青岛码头登陆。

在日军投降后,驻青岛的美国海军也开始慢慢缩减,最后这个师的司令部直接更名为西太平洋海军陆战队

上海解放的时候,美军就撤出了青岛,从此之后,美军军事力量也就此撤出了中国大陆地区。

美国海军作为协助,对于中国的海军也曾给予了一定的支持,美国水军在潜艇上教中华民国海军水兵。

除此外,他们还曾教中国海军如何使用高射机枪,而中国海军因为需要长期海上驻扎,需要了解一些特定国家的语言。

例如英语、日语、俄语等,虽然都是一些简单的询问,并且大部分都是偏向于驱逐类的话术。

所以在面对美军的教习,中国海军也能听懂一些必要的词汇,加上有动作的辅助,就更加容易理解,这也让中国海军在军事武器上的了解和使用有了明显的提升。

日军投降后,美国海军也陆续撤出了中国,在此之后青岛又恢复了往日安定宁静的生活,那时候青岛人民日常的出行基本还是靠走路,在马路上也会有一些邮局送信员骑着自行车奔走在青岛的大街小巷中。

青岛可以说是一个靠海吃海的城市,由于沿海,海鲜就如同天津的螃蟹一样,便宜,性价比超高。

那时候的渔民舍不得吃大米却舍得吃海鲜,和现在的生活完全就是相反的,那时候在海边还有一排排的鱼档,不少捕捞回来的海鲜,鱼类都会存放在那里。

从图片上可以看出,那时候出海的船只 都是类似于小帆船,更小一点的也仅仅只够容纳两个人。

许多人好奇这样的船只真的可以出海远航吗,实际上,这些小船也只会去一些近海捕捞,并不会前往大海深处,毕竟海上的情况谁也无法预测。

青岛虽然有的地方看似民生富足,可经历了战争处于建设和恢复阶段的青岛,还是有许多破败和民不聊生的区域。

图片中这个地方就是青岛华北地区的难民,他们只能在垃圾堆里 搭建帐篷,而这些所谓的帐篷其实 就是一张凉席,一根木杆,几块破布围在一起。

根本无法抵御严寒,并且住在这里,垃圾堆里产生的细菌会无时无刻侵袭着人的身体健康,有的人饿得没有办法了,就会在垃圾堆就近找东西吃。

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当年虽说也有难民营,但终究是螳臂当车,只能撑起一时。

到了建设的中后期,资金和物资都开始慢慢有了起色,给难民的住所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图片中就是中后期的难民临时住所

相比起垃圾堆里,这里有门窗,有桌椅,还有石砖堆砌的墙壁以及稻草和瓦片封好的屋顶。

根据一家人口的多少来进行房屋的分配,虽然小但是却能够让人能够睡个暖和觉,不会被严寒冻醒,也不会再忍受那臭气熏天的垃圾堆。

你看过这样的公交车吗?

那时候的车牌也比较简单,并没有A,B,C等区域的区别,车上也会有两块牌子,一块写明几路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另一块就会写上坐完一整趟需要多少钱,而这种车一般还会配上一个售票员,烟火气十足。

看到这样的建筑,你是否会新奇究竟是什么呢。

看外观你绝对想象不到这个建筑实际上是一个水族馆,这个水族馆曾被蔡元培称为“吾国第一”,青岛水族馆的开馆迎客时间较早,即便是战争时期,水族馆也没有受到太大的波动。

从远景上来看,这个水族馆更像是一个城楼,在建设开馆初期,海豹池、鲸鱼馆就一应俱全 ,那时候就吸引了许多观赏者来这里观看,既可以看一些少见的水族动物 ,又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一举两得。

黄包车仿佛已经成了一个时代的烙印,无论是哪个城市都会有他们的身影。

那时候黄包车也被称为人力车,主要就是通过人奔跑带动腰间的平衡杆,加上轮子的辅助,将人轻松的拉走,那时候就有人说问路就找黄包车师傅,一问一个准,因为他们早已跑遍了城市的大街小巷。

在青岛,40年代的中英文广告牌,那时候的广告牌都非常大,并且会将商品的形象绘画得非常详细,主打一个货真价实。

而对于像照片中这样的汽车,买得起的也就是一些富贵人家或者官员们了,普通百姓出行除了走路选择最多的就是黄包车。

一个类似椭圆形的海滩,一边看着光滑舒适,另一边则是堆积了淤泥,看起来坑坑洼洼的,一点美感也没有。

那时候为了方便出海捕鱼,会有一些人将房子健在海边,就形成了最经典的也是现代人最羡慕的海景房。

不过那时候人们搭建的海景房几乎都是木质结构的,屋中的家居陈设也不会太多,这主要是为了应对涨潮时海水的涌入损坏家具家电,因此,这些海景房也只是渔民们短暂休息和分拣鱼货的临时住所。

这个在道路旁的建筑,就是奉献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水源地海泊河水源地厂房

日本侵略青岛时因为炸毁了其他两个水源地,因此海泊河厂房就作为独苗担任起了城市供水的职责,这个重担一挑就是十几年。

直到40年代初期青岛开始发展经济,工厂的新启让这个水源地受到了污水的侵袭,作为饮用水已经完全不达标的海泊河水源地厂房只能被迫停产。

不过后来因为工业用水合格,也投入了工厂的建设中,最后还一直坚守岗位,为青岛的公园植被等提供地下水源的支撑。

这个典型的欧洲古堡建筑,园林、穹顶、门窗所有的建筑习惯都是按照欧洲的建造审美来决定的,这里其实就是德国侵略期间的德国总督官邸旧址

在这座建筑的门前还曾升起过德国的国旗,可如今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因为建筑罕见,所以最后也没有拆除掉。

如果说信仰有颜色,那一定就是红色,中国为了和平与解放所做的努力是许多国家都无法企及的,青岛作为抗战时期中较为重要的枢纽地区,虽说经历了日寇的侵袭,但在后期的恢复和建设工作中,也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绩。

这个沿海的城市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备受关注,青岛就像是一个多变的姑娘,可以拥有繁华的街道,也能驾驭萧瑟的小巷,青岛那惆怅的海浪,似乎都在诉说着历史长河中,青岛所经历的星星点点!

#MCN首发激励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青岛   美军   黄包车   水源地   水族馆   日军   中国   平民   美国海军   严肃   表情   建筑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