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四十年的军备竞赛,东亚两国的“国运相赌”

十九世纪中期以前,中国和日本都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封建社会,为防止西方思想、科技对传统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冲击,都实行了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两国先后被外国侵略者强行打破国门,被动进入国际经济贸易体系,力图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兴办民族工业、实行新式教育等方式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在不同的内外因素作用下,两国数十年后的经济军事实力差距巨大。日本经过长时间的蓄谋筹备,一举击败清帝国成为亚洲最强大的国家。


一、锁国政策被打破


▲日美黑船事件

日本在明治维新前,除在指定港口与中国、朝鲜、荷兰等国通商,禁止外国传教士、商人和平民进入日本,也不允许日本人到国外去。1853年7月,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带领4艘黑色铁甲军舰,开进江户湾口威胁德川幕府打开国门。幕府官员籍口拖延到次年春天。1854年2月,佩里带领7艘军舰再次前来逼迫。面对巨舰大炮的威胁,德川幕府只好开放下田、函馆两处通商口岸,允许外国派驻领事官员并实行最惠国待遇。这在历史上称为“黑船事件”,被视为明治维新运动的肇始。

“黑船事件”后签订的《神奈川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引起日本国内的强烈不满。在长州、萨摩、土佐、肥前等西南强藩,出现了一批改革派代表人物,他们在豪农豪商、中下级武士阶层支持下,提出尊奉天皇、抵御西方侵略者等主张,进而发展为倒幕运动。明治天皇即位后,支持天皇的势力与幕府军队在鸟羽、伏见发生激战。失败的末代幕府将军德川庆喜交出江户城,二百多年的德川幕府统治结束。


▲两次鸦片战争

其实大清帝国比日本更早打开国门,在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失败后,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除割地赔款、协定关税外,还要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5处通商口岸,准许英商自由贸易等。与日本境况相似,条约都是在西方侵略者武力逼迫下达成的。不同之处在于,日本人在美军7艘舰炮的威胁下就妥协了,清政府与英国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艰苦斗争。

然而,战争结束后英国并未就此满足。为进一步打开中国贸易市场,1856年,英国会同法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在北京近郊烧杀抢掠近五十天,圆明园、清漪园、静宜园、畅春园等皇家园林被付之一炬。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增加开放汉口、九江、南京、镇江、天津等十余处通商口岸,以及准许派驻公使、自由传教、割地赔款等特权。俄国和美国也趁机进行讹诈,取得同英、法相似的利益,俄国毛熊还借机侵占了中国东北、西北地区的大片领土。


二、学习西方以自强求富


▲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倒幕运动成功后,在全国范围内废藩置县,结束了长期封建割据局面。1871年,明治政府以岩仓具视、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伊藤博文等为特命全权大使,率领48人组成的大型外交使团和59名公派留学生,远渡重洋访问美国和欧洲各国。岩仓使团广泛考察政府机构、企业工厂、港口牧场、兵营学校等,全面学习西方的产业政策、宪政制度和文化教育等等。特别是受到德国军事制度的深刻影响,军国主义的种子在日本人心中悄悄埋下。

明治政府高层打开眼界后,积极引进西方政治经济制度,学习先进工业技术,改革陆海军编制和兵役制度,大幅增加政府军事预算。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和允许自由买卖。废除封建身份制度,解除农民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放开职业、贸易和迁徙等限制,建立统一的货币制度,开办工厂、银行、商贸等现代产业。在欧美列强向全世界推行殖民政策的背景下,日本成为当时亚洲唯一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


▲晚清洋务运动

西方国家的殖民魔爪伸向亚洲,大清帝国的周边已经是强敌环伺,外部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部分有识之士认识到,清朝的传统农业社会与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巨大差距。恭亲王奕䜣和军机大臣桂良、文祥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提出兴西学、办洋务,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用以抵制欧美列强的侵略。采用创办军工厂,生产新式武器,建立新式军队等方式,以实现“自强”宗旨。通过兴办民用工业、采矿业和运输业等途径,以达到“求富”目的。

洋务运动前期主要是清政府投资发展军事工业,后期扩大到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民用工业。洋务派在朝廷中的代表人物奕䜣和文祥创办了京师同文馆,以教授外国语言为主,以及算学天文、化学物理、万国公法、医学生理等课程,翻译出版大量西方的科学技术、社会人文等著作。为商业经济及军事发展需要,在国内架设了大量商用和官用电报线路。一些英美洋行和技术专家,尝试在京津唐山、上海吴淞等地修建铁路,但由于许多官员的反对和抵制,铁路建设进展比较缓慢。

在地方上,洋务运动以湘淮系督抚等人最为活跃。曾国藩率先在安庆创办了内军械所,制造弹药、枪炮及蒸气机和蒸汽轮船等。李鸿章在上海先后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和机器织布局,在直隶成立开平矿务局,在天津成立电报总局。左宗棠在福州创办船政局和船政学堂,在兰州设立织呢局。张之洞等在武汉创立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这些企业对于促进经济和工业发展作用很大,其中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历经政权更迭,几经改制变化至今犹存。


三、两国改革力度明显不同


▲企业数量和投入费用的差距

据日本东京商工研究所2012年调查结果,日本的百年企业有82.8%创建于明治时期,多达1.7万余家,涉及民间银行、工业制造等诸多产业。仅从1868到1892年,就建成5600多个公司,总投资2.89亿日元。平均每年设立225个公司,每个公司资本约1100万日元,折合白银约700多万两。其中包括一大批民间金融机构,如十八银行、北陆银行、广岛银行、七十七银行、山口银行、秋田银行、青森银行等。1882年,为加强全国金融业管理,设立了中央银行——日本银行。

中国洋务派官办和官督商办的近代企业不过120余个,合计投资约5800万两白银,平均每年4个,每个投资不及200万两。由于缺乏融资筹款渠道,清政府在财政手段上捉襟见肘,军事工业主要靠政府军费划拨,民办产业主要靠政府借贷和募集资金。李鸿章曾经为海军争得每年200万两的军费和军事项目投资,但实际拿到手仅有50万两,并非大清政府不够重视,也不是李鸿章的说话声音不大,只因朝廷财政实在囊中羞涩。


▲对社会促进作用的差距

明治维新涉及政府体制、法律制度、教育制度、军事制度、工业化、外交政策等各个方面。日本的民族构成比较单一,整个社会文化趋同,国民的服从性、团结性及社会组织力较强,统治阶层对东、西方社会现状有清醒的认识。维新派掌握了国家政权,能够积极有效地推进全国的工业化运动。明治维新使日本在几十年内,从落后的农业国跃升为强大的工业国,一举“脱亚入欧”,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并且能够与西方列强相抗衡。

晚清时期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四亿多人口超过日本十倍有余,面临着复杂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派系矛盾和中外矛盾。统治者仍然保有天朝大国思想,对于外国的经济掠夺和军事侵略缺乏足够警惕。洋务运动主要采取“国营官办”的形式,政府与市场、官僚与实业家的界限始终模糊不清,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运行规则。改革范围仅限于产业和技术领域,顽固派唯恐“动摇国本”进行坚决抵制,社会制度方面的深层次改革不够。各地督抚掌握军权、财权和人事权,朝廷政令有时不能通达地方。


四、甲午战争前实力对比


▲经济发展水平迥异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使中日两国的经济都有了明显增长。到甲午战争前的1893年,日本的国内收入为8804万日元,按照当时汇率折合为5869万两白银;清政府国内收入为8867万两白银。日本的财政收入与清政府相比,虽有差距但并不很大。日本铁路里程在1890年就达到2733公里,到1896年已经突破4000公里;甲午战争时期清朝铁路里程仅约400公里。1893年日本有轮船680艘11万吨,清朝主要有招商局26艘轮船2.3万吨。此外,日本棉纺、煤炭等产业规模,都远远超过清政府。


▲军事力量明显不同


军费投入。

日本一直关注清朝的政治经济状况,被称为日本现代陆军之父的山县有朋,提出“邻邦之兵备愈强,则本邦之兵备亦更不可懈”。从1890年起,日本每年投入财政收入60%发展海军、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每年从宫廷经费中节省30万日元,再从各级官员薪金中抽出10%,补充建造军舰的费用。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国运相赌”进行与中国的战争准备。

清政府由于洋务运动初见成效,开始轻敌自满,军备意识逐渐放松懈怠。北洋水师1888年以后没有添置购买任何军舰,武器装备处在较低水平。1891年,清政府因国库空虚,户部决定暂停购买枪炮船只机器。战前清政府军费支出占财政收入1.6%左右,由于海军建设的经费仅每年100万两,只能满足基本开销。


陆军方面。

日军战前有7个师团约7万人,凭借高效的战争动员能力,甲午时期达到24万多人,另有伕役15万人。主要使用单发步枪,构造简单一致,便于后勤补给,统一装备75毫米口径火炮。建立了完整的参谋体系,能够统一制定战略和进行指挥。

清军的八旗军、绿营兵战斗力严重衰退,只能勉强用于维持地方治安。甲午战争前,各地勇营、练军接近35万人,其中装备先进枪炮的淮军约4万人。清军各部武器差异较大,步枪口径不统一,后勤补给较为困难。火炮多为37毫米口径过山炮,炮兵火力弱于日军。清军编制上沿用勇营旧制,战时指挥协调效率低下。


海军方面。

日本多艘军舰刚刚完工,航速和火力优势明显。如“吉野”舰航速高达32节;首次使用苦味酸炸药填充弹头,炮弹爆炸威力巨大。日军共有军舰32艘,鱼雷艇37艘,总吨位5.9万余吨。主力巡洋舰中,4000吨级4艘,3000吨级3艘,远超过单舰排水量2000吨上下的北洋水师巡洋舰。按照当时最新流行的海军思想,在舰船中部安装了大量副炮,正好克制北洋水师侧舷火力不足的短板。装备的新式大、小口径速射炮,安装有自动复进机,射速能够达到旧式火炮10倍左右。

清军先后建立北洋、南洋、福建、广东4支近代海军舰队。北洋水师建立之初曾经是亚洲最为强大的海军力量,战前有军舰22艘,鱼雷艇12艘,总吨位4.1万吨。由于数年停止外购军舰火炮,军舰的日常保养,以及军火特别是炮弹都严重不足。北洋水师靖远舰“…锅炉气管本皆旧朽,经此震动,多有渗漏”,“…济远火炮尚未齐备,经远、来远尚缺尾部主炮,定、镇两巨舰,应添快炮六尊,威远前膛旧炮,不甚灵动…”。使用从开平煤矿购买的煤炭,“煤屑散碎,烟重灰多,难壮气力”。炮弹为天津机械局实心弹,且尺寸多不合格。并且海军衙门五大臣皆非专职官员,难以制定周密详细的战略方案,各水师舰队互不统属,不能统一指挥。


五、篇末赘言


与欧美列强相比,日本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成较晚,早期受到不平等条约的束缚,没有利用殖民制度、巨额关税或商业战争进行原始积累的手段。因此向亚洲大陆进行扩张,通过军事手段掠夺更多的资源,似乎成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必然选择。

洋务运动没能改变中国贫弱落后的困境,明治维新却为日本发动战争积蓄了力量,终于1894年7月25日甲午战争爆发。日本由此获取了巨大利益,仅战争赔款一项,就相当于日本年度财政收入的三倍。这笔横财远超过日本高层的预期,极大地刺激了他们继续发动侵略战争的欲望。

沧海桑田、世事如烟,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东亚局势比当年更加纷繁复杂,在中日两国的千年恩怨之外,还有外部势力搅局介入。吾辈当以史为鉴,切莫懈怠散逸,不能让那段屈辱的历史重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明治维新   甲午战争   鸦片战争   北洋   明治   东亚   洋务运动   国运   水师   军备   军舰   日本   清政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