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光近2亿!倒闭关店,资金断裂,又一网红品牌扛不住了



引言:唏嘘不已,熊猫不走,这次真的是走了。


江南皮革厂照进现实了,网红蛋糕品牌“熊猫不走”被曝出老板写小作文后失联了。



不仅员工数月工资不发,供应商数十万货款未支付,而且用户充值金额也无法退款,更惨的是,听说有一个打工人被老板的狗给咬了,自费打了疫苗,结果老板跑之前也没给报销。


惨,还是打工人惨。


事情被曝出来是在3月16日的下午6:43,某位员工在熊猫不走蛋糕的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消息,称公司创始人老板杨振华失联,数千员工三四个月工资未发,社保公积金断交,迫于无奈,只能网络发声。



从创业之初到现在的老员工甚至连生育津贴都拿不到,因为社保没有交。



创始人杨振华在跑路前还留下了一封“道歉信”,称因为自己盲目乐观,决策失误,导致公司资金链断裂,公司停业以及个人破产。甚至还表示自己倾尽所有,借给公司2000多万,让法人代表也借给公司700万,但仍无力回天。



如今打开“熊猫不走”的官方小程序,所有门店显示的都是“暂停接单”。



熊猫不走倒闭,事先没有任何征兆,配送员依然在正常配送,小程序也是可以正常进行充值和下单。


倒闭后创始人杨振华只留下了一个烂摊子,没有任何善后可言,对员工、供应商和顾客都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员工欠薪欠社保不说,就连顾客也是突然才得知公司倒闭,完全没有尽到提前告知的义务,导致顾客财产损失。



“上午订的蛋糕,刚付了款、充了值,结果晚上被告知门店倒闭了。”


想当初,熊猫不走也是红极一时的网红蛋糕烘焙品牌,如今沦落到这个地步,不禁让人唏嘘,小编曾经也下单过好几次它们家的蛋糕,突然倒闭了还真有点接受不了。


不过,根据最新报道,创始人杨振华3月18日独家回复新京报记者否认“失联”,称在筹钱给员工发工资,拖欠薪资、供应商货款、消费者储值卡共计约6000多万元。




有海底捞的病,却没有海底捞的命


熊猫不走,是于2017年在广东惠州成立起来的,也是为数不多从惠州成长出圈的品牌。


通过自主创新的“产品+服务”模式,消费者只要线上下单,就有熊猫人免费送蛋糕上门和送上生日惊喜,熊猫人就会跳上一段舞蹈表演,或者是变魔术,还有合影、送礼物等定制玩法,致力于“让每个人的生日都能更快乐”



熊猫不走的寓意,就是让每一个上门送蛋糕的员工不是送完即走,而是穿着熊猫服为过生日的人跳一段舞。


因此,可以看出熊猫不走和其他蛋糕烘焙品牌不一样,其主打的就是“服务”,重点不是蛋糕,而是生日的仪式感,主要为顾客贩卖快乐,提供情绪价值。



熊猫不走对自己的定位也是不仅是做“烘焙界的海底捞”,更要做“上门的迪士尼”。



靠着这种差异化的服务,熊猫不走一炮而红,成为了新晋的网红蛋糕品牌,并从三线城市发展到了一二线城市,进驻了国内包括北京、广州、深圳、杭州、成都等24座城市,2020年其营收更是超过了8亿元


在2年内完成3轮融资,总额近2亿,投资方包括头头是道、IDG等知名机构。



在NCBD发布的2020上半年十大最受欢迎的烘焙品牌榜中,熊猫不走仅次于“好利来”与“鲍师傅”,位列第三。



甚至还一度被作为品牌私域运营的学习案例,私域用户2000万+,复购率达到了50%。



成立的短短三年时间里,就成为了烘焙行业的翘楚,可以说一时间风头无两。



只不过,尽管熊猫不走有着海底捞般极致的服务,但却没有海底捞“逆风翻盘”的实力。


2月20日,根据海底捞发布的正面盈利预告,截至2023年12月31日,海底捞2023年度的持续经营业务收入预计将不低于414.0亿元,增加比例不低于33.3%;录得的持续经营业务净利润不低于44.0亿元,同比增长1.7倍



相比2019年的25.6亿元净利润(剔除特海国际业务),海底捞的净利润增长了71.8%,远超疫情前的水平,创历史新高。



在餐饮行业的复苏战斗中,海底捞扛过来了,还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而熊猫不走沦落到了破产倒闭的局面。


而这其中,熊猫不走和海底捞犯了一个同样的错误,那就是盲目乐观


海底捞想在口罩期间弯道超车,于是在2020年一年里开出了544家新店,结果没想到事与愿违,钱没赚到,还导致海底捞在2021年全年净亏损达到了41.61亿元



而熊猫不走也是在想在口罩期间抄底高速扩张,结果导致现金流断掉无力挽回,这也是很多企业破产倒闭的原因。


如果熊猫不走放缓扩张步伐,不盲目乐观,不贪大求全,或许就不至于到此地步了。



毕竟,熊猫不走作为一个初创公司,根基还不稳,而且没有海底捞强大的用户基础和强劲的营销能力。


最终只能落得败退市场的结果,可以说空有海底捞的病,却没有海底捞的命,一声唏嘘。


但是,口罩时期的影响和创始人决策的失误只是加速了熊猫不走的败退,实际上,熊猫不走的倒闭早已是意料之中的结果了。



脆皮的商业模式,脱离了餐饮业的本质


其实在刚开始的时候,熊猫不走这种商业模式还是被很多人质疑的,因为大家都知道一个靠跳舞做噱头的商业行为,新鲜度一过,就没有竞争力的。


这种商业模式太过注重运营,抗风险能力差,而且服务的创意壁垒低,人人都可以模仿。


比如海底捞提供的过生日服务,服务员不仅会送上祝福和礼物,还会举着定制的灯牌360°无死角立体环绕住“寿星”,大声献唱生日歌,热情满满,情绪价值拉满。



只不过,海底捞能够做到这项生日服务的前提是因为其餐饮流水很高,而且客单也很高,能够支撑复购频率很低的蛋糕消费场景。


因此,很显然熊猫不走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蛋糕烘焙行业,一个是获客成本高,一个是复购率低。


而且这种过生日送惊喜的服务,如果没有持续的推陈出新,让消费者感到新鲜的体验,那便会审美疲劳,复购率是极低的。



熊猫不走号称自己拥有2000万+的私域用户,可想而知这其中的获客成本有多高,在创立初期,品牌需要打开市场部,就必须不断地投广告进行宣传营销,这也意味着品牌在大量地烧钱重资金投入。


而这烧出去的钱,用户又不能持续复购,最后所谓的私域用户也只能是一个好看的数字而已。



在前几年,有资本加入,熊猫不走倒还很充裕不差钱,烧起来也不心疼,结果钱烧完了,没有资本继续融资了,最终就只能倒下了。


像熊猫不走这种商业模式,其实更多的是卖服务,然而卖的服务也并非具有核心的竞争力,分分钟被线下各餐饮店的服务所取代,熊猫不走不再具备稀缺性



做这种商业模式想要盈利也是可以的,前提是必须小规模,再与当地流量合作做高毛利。


根据南都·湾财社记者的报道,熊猫不走在整个长沙市所有站点都是盈利的。长沙其中的一个辖区,配送员只有4名,每天的订单量都能维持在30单左右,节假日订单量更是直接翻倍,只可惜小盈利也难以填补公司的巨额欠款。


但是熊猫不走却靠资本走规模化扩张路线,而且还是直营模式,这直接拉高了整个公司的运营成本。



遇到了口罩时期,没有用户点单,没有熊猫人上门,再加上配送上门这其中的人力成本也是实打实的,最后只能白白烧出去这些运营的资金。


而且这种“新鲜感”的玩法,就跟昙花一现一样,转瞬即逝,大家新鲜度过去了,品牌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产品力上。


蛋糕店的本质就是卖蛋糕,其他的都是额外的附加体验。




餐饮行业最终还是要回归本质


在前几年,新消费领域赢得了资本和消费者的青睐,赚得盆满钵满。


只不过,当资本降温、消费者祛魅之后,我们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


在市场和资本一切向好之时,很多企业创始人都会被眼前的假象所蒙蔽,从而失去了最理性的判断,于是为了追求规模和吸引投资者继续加入,就会疯狂扩张。


这也是很多初创公司的通病,盲目乐观自信,一旦遭遇到环境的变化,业务就会萎缩,就会出现资金断链。


类似的情况还有“曾经一家店估值1个亿”的网红新中式烘焙品牌虎头局·渣打饼行(后简称为“虎头局”),1月24日,其关联公司上海万物有样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新增了一则破产审查案件。



2019年成立的虎头局,到2024年破产清算,不过五年光景,门店数量也从巅峰期的80家缩减至8家。



彼时才成立了两年的虎头局,门店不到10家,就在2021年的一年时间里完成了两轮融资。结果品牌也是拿了投资人的钱疯狂扩张,遇到了口罩期,资金断链,最后只能破产清算。


在2023年的年初后,虎头局就再也没有融资消息了,并且频频传出倒闭、裁员、债务、拖欠租金、员工集体维权等负面消息。



网红品牌,新消费品牌,似乎都逃不过短命的魔咒。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产品不过硬,餐饮行业的本质,产品才是王道。营销只是锦上添花,聚焦产品差异化,稳固品牌根基,才是品牌需要做的。



品牌想要从“网红”转身“长红”,修炼内功应该是第一要务。创始人也要时刻保持清醒,保持风险意识,否则盲目自信扩张只会沦为下一个“熊猫不走”。


熊猫不走的蛋糕您吃过吗?对于网红蛋糕品牌跌落神坛,您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每日为您探索品牌秘密,读懂国内外消费市场!关注品牌营销、新科技、新消费,欢迎关注@品牌官

#MCN首发激励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品牌   熊猫   口罩   创始人   海底   蛋糕   资本   员工   资金   用户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