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称蒙古国为外蒙,外蒙又是如何称呼我们的?真的含有贬义吗?

蒙古国曾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虽然后来独立出去了,但两国人民的血脉联系并未因此而中断。

对于蒙古国,我们亲切地称之为"外蒙古",这个称呼不仅反映了两国关系的特殊性,更蕴含着我们对这个曾经的"家人"的亲昵之情。

可是在蒙古国那里,他们却给予我们一个略显贬义的称呼——"胡扎"。

那么,蒙古国人为什么这样称呼我们?这一称呼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历史渊源?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胡扎"一词的渊源

要解开"胡扎"一词的谜团,我们必须从几百年前说起。

早在清朝时期,蒙古地区就吸引了不少中原商人的青睐。他们希望能在这片广阔且资源丰富的土地上分一杯羹。

在当时,出身山西的晋商可谓是中原商帮中的佼佼者。凭借着过硬的商业头脑和纵横捭阖的本领,晋商很快就在蒙古草原上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然而晋商群体庞大,其中自然也就会存在一些贪婪之徒,在与蒙古族做生意时采取过一些不太光彩的手段。

比如说乔家大院中就有过这样一幕:乔家在包头的分号,曾通过调改计价单、伪造合同等手段欺骗蒙古商人。

有些晋商为了谋取更大利益,对游牧民族采取隐瞒实情、故意夸大其词等狡诈行为。而文化水平较低、生活环境又较为闭塞的蒙古族,往往很容易就上当受骗。

尽管这些行为并不见得有多么猖狂,但确实给蒙古族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久而久之,蒙古人开始用一个特殊的词语来指代中原商人了——"胡扎"。

"胡扎"本是山西话中"伙计"一词的语音借译,原指合作伙伴的意思。

然而,经过时间的推移和概念的转移,这个词在蒙古语里慢慢演变成了"无恶不作、不可信赖"的贬义词语,专门用来指代那些骗子和无赖。

不过这只是"胡扎"一词变味的最初起因。随后,蒙古国与中国之间更深层次的矛盾和隔阂,也让"胡扎"的内涵雪上加霜。

蒙古国的独立之路

作为多民族国家的中国,蒙古族曾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公元12世纪时,蒙古高原上游荡着许多蒙古族部落,他们过着游牧的生活方式。直到成吉思汗这位伟人的出现,才将蒙古各部落统一起来。

成吉思汗不仅统一了蒙古,更是一代战神,他手下铁骑所向披靡,在随后百余年,蒙古铁骑的战火燎遍亚欧大陆,建立起一个领土辽阔的大帝国。

1271年,忽必烈攻陷南宋,次年定都于中都(今北京),并于1279年正式建立元朝。从此,蒙古族开始在中原大地扎根。

但在1911年,外蒙古曾试图独立出去。

1911年10月底,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统治中国长达268年的大清王朝。外蒙古汗王当时就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独立时机。

11月底,他们借助俄国人的支持,在钦察里宫宣布"外蒙古脱离中国而独立"。12月29日,俄国更是第一个承认了蒙古国的"独立"地位。

面对这一动荡局势,北洋政府自然不愿轻易放弃外蒙古。1915年,中俄两国签订了《中俄蒙古三国条约》,力图暂时遏制住蒙古国的独立。

根据条约,蒙古国仍属于中国的领土,但内政由蒙人自行处理。然而,蒙古人从未放弃过独立的决心。

1919年,俄罗斯发生了十月革命。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苏俄政府决定支持蒙古建立一个人民共和国。

1921年3月,苏俄红军进驻蒙古国,扫清了土匪武装的残余势力,为蒙古人民革命铺平了道路。

1924年11月,蒙古人民党在苏俄的支持下宣布成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国,蒙古从此与中国分家,开启了独立发展之路。

在蒙古独立后为了与中国划清界线,蒙古国在文字改革方面就做了一些牺牲传统的举动。

出于政治目的,蒙古国废除了传统蒙古文,改用基于西里尔字母的新蒙古文,这让他们对古文化知之甚少,不得不向中国的内蒙古地区求助来研究传统文字典籍。

另外,蒙古国从前独立之初还曾一度加入苏联阵营。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中蒙关系发生明显的紧张。

当时苏联对外蒙在意识形态上也做了不少渲染,这也间接加剧了中蒙之间的隔阂和矛盾。

这种割裂状态让中蒙两族民间的接触变得更加疏远。尤其在曾经的蒙古帝国辉煌时期,蒙古族人曾长期指挥中原政权。

这种曾经的权力中心地位,使得他们很难释怀,也影响了他们对中国人的看法

中蒙破冰

不可否认,晋商的欺诈行为给蒙古当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但更为严重的是,它打击了蒙古人对商业活动的信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蒙古地区经济和商业的发展。

由于蒙古人对来自中原的商人失去了基本的信任,很多生意和投资自然就夭折了。

同时,这种不信任也延伸到了其他地区的商人身上,令蒙古市场的开放和多元化进程受阻,错失了很多发展良机。

直到21世纪初,随着两国经济实力的发展,双方才意识到彼此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003年,中国与蒙古国签署了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标志着两国关系进入全面战略伙伴新阶段。

在此后的二十年间,中蒙经贸合作关系持续升温。

据统计,2021年两国双边贸易额达105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了近10倍。矿产品、畜牧产品等成为两国主要贸易项目。

与此同时,中国也是蒙古国最大的投资来源国和援助国。可以说,经贸合作已成为双方发展关系的主线。

对中国来说,与资源丰富的蒙古国保持良好关系有利于我国能源安全;对资金、技术、市场有赖于外部支持的蒙古国来说,发展同中国的经贸合作也是需要的。

期望友好合作的中蒙关系

毫无疑问,中蒙两国是天然的近邻,地理相连、人文相亲。两国之间源远流长的历史渊源,注定了它们不能陌路。

蒙古民族在13世纪曾建立过辉煌的蒙古帝国,开创了中华民族与游牧民族融合的先河。尽管后来政权更迭,但双方的血脉依旧交融,文化依旧渗透。

直到清朝,两族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层次的交流,达成了亲疏有别的密切联系。哪怕在新中国成立后,蒙古国一度独立,两国人民之间依旧保留了某些情谊。

正是出于这份情谊,新中国对蒙古国才给予了"外蒙古"的友好称呼。

可以说,这份情谊是两国关系的纽带,也是我们应该珍惜的宝贵资源。

正是基于这层渊源,中蒙关系才能始终保持着基本的睦邻友好态势,即便曾一度陷入冷淡或对立。

展望未来,中蒙两国应当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在全球化的时代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世界各国当前面临的问题环环相扣,任何国家单打独斗都难以解决挑战。只有携手合作、相互包容,才能够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分享红利。

因此,中蒙两国应立足各自优势,发挥所长,在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下,加强双边乃至多边合作。

结语

以经贸为主线,深化利益交换;以人文为纽带,增进相互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旧有的隔阂自然也会逐渐消除。

毕竟,今天的世界已不同往日。"胡扎"之类的称谓是否合时宜,双方都心知肚明。

面对百年未遇的变局,唯有携手同行,风雨同路,才能绘就美好的明天。相信,一个互利互信的中蒙新时代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蒙古国家概况.外交部官网 [引用日期2024-02-05]

【2】《中国不平等条约之废除》中有这么一段:“雅尔达协定规定:“外蒙(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应予保持。”我方认为这只是申明当时的情势:即蒙古自称独立,中国中央政府没有承认,中国对蒙古的宗主权仍然存在。”

【3】1945年8月14日,国民党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苏俄   蒙古族   中国   成吉思汗   苏联   蒙古   蒙古国   中原   贬义   商人   独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