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四川宜宾旧照:6座城门还没拆,神秘蛮洞布满崖壁

负山濒江,雄踞地势,东临泸水,西控嘉阳,北带三荣,南通六诏,舟车络绎,夷獠出没之区,自古称为要害。——1812年《宜宾县志》

人都说,四川宜宾是长江第一城。这里钟灵毓秀,历史悠久。早在6000年前,就已出现氏族部落。秦汉为僰道,明清称叙府,民国属四川第六行政督察区。1996年设立地级宜宾市。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学者葛维汉来到四川考察,期间拍摄了大量与宜宾有关的照片。并且,还主持了广汉三星堆的首次考古发掘。

笔者搜集整理了30多张这一时期外国人拍摄的宜宾老照片。透过这些照片,我们看到了民国时期宜宾的真实面貌。老照片搜集不易,值得你珍藏。

1929年,站在宜宾北门武安门城楼上俯瞰城区。北门位于在今市二医院过街天桥位置,现已不存。宜宾城,始建于西汉高后六年(前182),至清嘉庆年间形成规模。

清代的宜宾城,城墙高二丈七尺,厚一丈八尺,周长六里。共设六座城门:丽阳(东),合江(东南),七星(俗称小南门),建南(大南门),文星(西),武安(北)。

民国时期,宜宾的一座小码头,也叫洞子口。画面中这座单孔石桥,通向半边寺。沿着桥洞外的台阶下去,是岷江河边去江北吊黄楼的渡口。石桥附近,民居建筑鳞次栉,古色古香。

这是宜宾西门文星门前的景象。文星门位于今文星街与仁和街的交汇口东端,今宜宾大酒店大楼外,现已不复存在。照片中,高大的城楼非常壮观。街道两侧的建筑古色古香,沿街店铺都在开门营业,街上人来人往十分繁华热闹。

1925年,位于宜宾的一座小山村景象。村子不大,位于峡谷底部。河边停着不少的小船,房子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河堤上是一条行走了千百年的茶马古道。宜宾地处长江上游,是历史文化名城。

这是过去宜宾著名的水东门。水东门位于宜宾城岷江右岸,是明代石城的东门。

水东门的建筑风格,为歇山式建筑,斗拱结构,檐角飞翘。城墙高大,垛口分明,城门为三拱门。城墙上张爱萍将军书写的“水东门”牌匾。

水东门明代门额上刻“固圉”二字。门侧的残碑上,刻有当年宜宾县县衙告示:“东水门,禁倒垃圾”等字样。水东门前是石头垒砌的几十级台阶。

照片中,因年代久远,水东门墙体已经出现了裂缝。一名男子挑着岷江水,沿着石头台阶,走进水东门。城门下,坐着一个小孩。画面很有年代感。

照片中位于翠屏区的这座山间小镇,就是著名的南广古镇。南广镇,属于四川盆地南部丘陵地区,北依长江,南广河穿城而过。南广河是联系宜宾到内地县份的重要水上交通线。

南广之名,始于汉武帝太初元年 (前104年)。清代,属庆符县易俗乡,民国初建南广乡。千百年的文化积淀,也让这座古镇充满了文脉与灵气。

这是宜宾的南街景象,拍摄年代晚一些,可能在七八十年代。南街又名小南门正街、外南街。地处大什字以南,因此叫南街。南街建于明代初期。1939年,修正街名时改为外南街。

民国时期,南街是宜宾棉花、棉纺、土布和织布机的交易中心。当时宜宾花纱布“四大金刚”的商号都在这里开设有门市,贸易范围远销川南和云南。

这是一艘美国船只,正停泊在长江一处码头边的深水区,两个巨大的烟囱清晰可见,一根缆绳沉在水中。照片拍摄于1926年。

1930年,四川宜宾大什字旧貌。大观楼往东100米,就是大什字,地处宜宾老城区中心位置,四通八达。宜宾城里的街道,条条大路皆历史,处处小巷有故事。

雄踞宜宾市中心的大观楼,也叫谯楼,建成200多年,是宜宾最重要的地标。位于城区东南西北街的交汇处。

民国时期,在位于宜宾的茶马古道上,一名脚夫正站在路边休息。历史上,四川通往外界经由宜宾始发的茶马古道,主要有四条:五尺道、八亭道、马湖江路、岷江水步道。另外,还有担负运输任务的“叙州三路蛮”,即:乌蛮、南蛮、董蛮的商旅马帮。

半边寺位于岷江之滨的真武山麓,从其风格来看,当属清代建筑。可惜寺庙年久失修,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庙门阁楼已毁圮。1956年,内昆铁路岷江大桥修建时,为施工方便,将残余部分拆除。老照片留下的影像,已成绝版,弥足珍贵。

民国时期,位于宜宾市岷江之滨、真武山麓的半边寺。寺院临水而建,半座寺院镶嵌在悬崖石壁之内,因此得名半边寺。半边寺,原来叫龙君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7年)。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庙门阁楼已毁圮。1956年,内昆铁路岷江大桥修建时,为施工方便,将残余部分拆除。如今,半边寺也只剩下一名字,只能在照片中寻找它往日的身影。

上世纪30年代的宜宾街头情景。街道笔直,一眼望不到尽头,两旁的行道树郁郁葱葱。街道上汽车、马车和行人川流不息,一派热闹景象。

民国时期,四川宜宾江边一个繁忙的码头。这座码头,就是现在的宜宾潼关码头。码头上站满了等待登船的乘客,江面上一艘渡船正在靠岸。岸边,还有抬轿的轿夫,等待载客。

过去,曾有“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满的叙府”的民间谚语。来自云南昭通和其他地区的货物通过宜宾古码头沿长江东运而出。随着时代发展,潼关码头已不复往日的辉煌。

当年的宜宾,生活着不少的苗民,他们身穿民族传统服饰,辨识度很高。宜宾兴文有苗族同胞3.6万人,占兴文县人口的8%以上,是四川最大的苗族聚居县。

这是当时位于宜宾西南50公里处的一座石桥,桥下流水在断崖处,形成了小瀑布,水流如白练垂落下面的石潭中,很有意境。石桥上,有当地人正在过桥。照片拍摄于1928年。

这张照片,反映的是清末民初的宜宾古城景象。仔细看,城楼高耸,城墙一直修到了附近的山上。城内建筑鳞次栉比,古色古香。

在远处的一座山头上,矗立着一座亭子。城内有名的街道有:走马街、将军街、冠英街、中山街等。如今,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这些老街仍在。

30年代,位于宜宾中山街上的钟鼓楼。1932年,中山街附近开辟了“叙府公园”。1935年,改名为“中山公园”。1927年,一家企业捐建起这座钟鼓楼。

宜宾有民谚:云南有座鸡足山,离天只有三尺三。宜宾有个钟鼓楼,半截伸到天里头。如今,这座钟鼓楼仍在,而中山公园已变身广场绿化用地。

30年代,在宜宾的一座教会医院里,一名当地男子坐在院子里的凳子上,向医生展示他因疾病而变形了的肩膀和胳膊。不远处的病房门口,一名护士站在那朝这边张望。

这座建筑,是当时的宜宾水保甲局所在地——夹镜楼。夹镜楼,又称合江楼。如今,此楼已不复存在。水保甲局,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水上派出所。

宜宾自古以来,便是川滇黔结合部的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宜宾对交通安全,尤其是水上交通,是十分重视的,专门成立部门来管理。

30年代,位于宜宾石城山的山崖上,有很多方形的洞口,好像是人工开凿的,开凿年代多为汉代,宋至明代次之。这其实是少数民族的岩葬墓,也叫崖墓。

崖墓的墓室有单室、双室和多室之别。当地人称这些洞叫“蛮洞”。是很神圣的地方,不允许外人擅自靠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研究僰人历史文化的重要素材。

1929年,位于宜宾西部的江边上,两名男子正在淘金。他们分工明确,用特制的工具,将泥沙反复淘洗,把沙石去掉。最后,斗里剩下的沙石变成黑色的乌沙,在乌沙中就能隐隐约约的看见金灿灿的金子了。

1929年,宜宾附近的一座古庙。建筑飞檐高挑,山门中间的门额上书“东皇宫”三个字,左右分别是“桂殿”和“兰宫”字样。建筑看上很是漂亮,可惜年代久远,墙体坍塌,看上去有点破败。门槛上坐着两名当地人,正在休息。

1925年,宜宾当地一对母子,正沿着山路前行。有人说母子二人背的是石头、煤炭。我觉得这么重的石头很难背得动,更像还是盐砖。他们是盐矿上的搬运工,工作很辛苦。

从东汉起,宜宾生产井盐。其间有的富商大贾因投资开采盐业而日进斗金。四川还成立了四川盐运使,是民国时期专门从事管理四川盐务的官员。

这是宜宾一座寺庙里的方丈,他身穿僧袍,手拿佛珠,眼神里透露着超然和笃定。方丈,大多是寺院的住持。

这张照片,拍摄者标注的石宜宾附近的金沙洞。在悬崖绝壁上,有一个天然洞穴,洞口有楼阁建筑。遗憾的是,笔者没有找到关于金沙洞的详细资料。你知道这个金沙洞现在在哪吗?

30年代,岷江边一处平地上,修建有一座戏楼。这座戏楼建筑独特,雕梁画栋,飞檐高挑。可以想象,开戏时,戏台前坐满了观众,场面何等壮观。

这是位于四川宜宾,长江边上一处奇特的崖壁。千百年的地质变动,水流侵蚀,在崖壁上形成了珠帘一样的垂直纹路。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震撼。

山脚下古树参天,其间点缀着地人的几间茅草屋。远处,山间云雾缭绕,好一派人间仙境。这张照片,拍摄于宜宾和云南交界处。远处的那几座高山,在云南境内。

结束语:回看过去的四川宜宾,是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城市和人文风貌独特,令人赞叹。如今的四川宜宾,是长江六大重要枢纽港之一、“五纵七横”交通规划的重要节点。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相信,宜宾的明天会更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钟鼓楼   岷江   宜宾   崖壁   长江   云南   城门   半边   码头   年前   民国时期   年代   神秘   建筑   四川宜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