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人擀面条,担扁担,惊艳全球!称是郑和后裔,专家:情况属实

漂泊在非洲大陆东部的肯尼亚,有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岛—帕泰岛。岛上点缀着一个个临海的村落,其中一个名为"上加村"的地方,便藏着一段沉淀于历史长河中的神奇故事。

早在六百年前的明代,我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时,曾一度抵达肯尼亚海域。不虞大风骤起,船只触礁沉没,一众水手为求生存,不得不游泳逃生。在绝境中,他们奇迹般发现了帕泰岛,并在岛上的上加村定居下来,与当地居民通婚,繁衍子孙后代。

六百年沧桑巨变,一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郑和水手的后人们竟然还在这个小村子里生活着。虽然他们肤色黝黑、相貌与非洲人无异,但在生活习俗、风土人情上,却别有一股扑面而来的熟悉东方气息。仿佛命运之手,特意留下了这一缕中华文明的余香,冲破时空,穿越而来。

读罢这封让人惊诧的信函,郭崇立愣住了。作为一名对明朝历史颇有研究的学者,他对郑和的身世了如指掌。郑和乃太子太师亲自敕封的"三等诰命都督府都督",却是一位太监。按照常理,太监怎可能有子嗣后代?于是他对信上的说法深表怀疑,顿感有些荒谬可笑。

但出于职业操守,他还是决定亲自前去查看究竟。于是,郭崇立很快便来到了上加村,踏入了萨里芙的家中。

一进门,郭崇立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虽然萨里芙一家人黝黑的皮肤、鲜明的非洲面容与周围村民无异,但仔细看时,他们身上却隐隐透露出一股东方人的气质。

萨里芙的皮肤虽是黑色,但远没有很多非洲人那种纯正的漆黑肤色,反而略显黄种人的肤白;她的眼睛并非完全的东方丹凤眼,却也没有那种夸张的西方大眼睛;鼻梁虽不高挺,却也不是那么扁塌;嘴唇虽然比东方人的略厚一些,但远没有达到非洲人浓厚嘴唇的地步。

更令郭崇立瞠目的是,这一家人的生活习俗、饮食方式,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诸多相通之处。这在郭崇立的意料之外,旋即让他深感费解。

只见墙角的一口古老石臼,正是中国农村常见的农具,却出现在这个非洲小村;院子里,一位妇人正背着扁担负重走路,扁担作为特有的中国工具,在外国确实罕见;隔壁的老妪们更是用编织框架在筛米,再一次让郭崇立联想到祖国农村的景象。

更令人瞠目的是,郭崇立无意中瞥见了厨房内的一角。只见一位妇人正在专心致志地用擀面杖擀制面条!作为一种地地道道的中国食品,面食在非洲人的饮食生活中素来罕见。难道她们也沿袭了吃面食的习俗?

细究之下,郭崇立发现萨里芙一家就连使用餐具,也颇为中国风情。他们并没有像许多外国人那样使用刀叉,而是优雅地使用筷子吃饭。这在别的非洲地区几乎是闻所未闻的。

面对郭崇立连串的诧异表情,萨里芙的母亲只是微微一笑,旋即拿出一个精美的瓷碗递给他。她语重心长地说:"看,这就是我们家族历史的见证,请听我为您娓娓道来。"

据萨里芙母亲讲述,在六百多年前,郑和第四次远航时,船队在肯尼亚拉穆附近海域遭遇了滔天巨浪。其中一艘船只触礁沉没,20多名水手为了求生,不得不游泳数里,终于发现了帕泰岛。在这里,他们看到了上加村,无家可归,只得在此扎根。

刚开始的岁月艰难无比。面对陌生语言、环境和气候的考验,这帮航海家历尽千辛万苦。但死里逃生之后,他们已无暇顾及其他,只想活下去。

就这样,一批又一批航海士与当地村民通过婚姻,渐渐在这片土地上扎下根来。他们的后代一代又一代在此繁衍,但祖先们的中国身份始终牢记在心。为了纪念远在天边的祖国,村民们甚至将村子命名为"上家村",其发音与上海地名相似,寓意深长。

多年下来,上加村人虽然身在非洲,但生活习俗一直保留着浓郁的中国特色。他们不仅使用筷子等中国式餐具,还会擀制面条、炒菜等,这在当地相当罕见。

他们也十分重视中国的待客之道,时常以沏茶方式款待远方来客。这一习俗甚至被周围村落借鉴,在整个地区,人们也渐渐爱上了这种中国茶文化。

最令人惊讶的是,当郭崇立巡视村中时,发现村民们的殡葬方式颇有中国风味。墓地呈现半圆形丘状,略高于地面,前面立着一块碑石,古朴素雅,与中原地区的风格如出一辙。仔细看去,这些碑石正朝向北方,也就是中国的方向,未有半点偏差。

墓碑上模糊的汉字铭文已难辨其晰,但笔画风格分明是明代风格,与郭崇立熟知的书法形制别无二致。更令人惊叹的是,墓地表面还嵌着一些古老的瓷器碑陪,那正是来自中国的明青花瓷!

一股沧桑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仿佛在向郭崇立诉说着一段遥远的前尘往事。也许萨里芙母亲口中的故事,并非虚构和无稽之谈,而是事实的真相。

为求彻底求证,郭崇立四处查阅资料,并邀请到当地历史学家和考古专家进行实地考察。果不其然,在这个村庄附近海域,他们发现了大量明代时期的瓷器残片,证实了郭崇立的猜想。

更为重大的发现是,在邻近的曼达岛上,考古队赫然发掘出3具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古代人骨。经过鉴定,骨骼呈现明显的亚洲人种特征,骨龄测定正好落在郑和下西洋的年代!

这些确凿无疑的物证,让郭崇立无比震撼。自那一刻起,萨里芙家族口口相传的故事,终于得到了科学考古的权威佐证。一个被历史淹没的神奇秘密,就这样缓缓浮出水面。

面对重重发现,郭崇立不由得动容。早在六个多世纪之前,祖国的先驱就已勇闯重洋,抵达了这遥远的非洲海疆,并在此开创了生机。虽然身在异国他乡,却也在这里播下了中华文明的余香。

想到这里,郭崇立下定决心,要亲自为这些无名英雄祭奠。是的,在漂泊天涯的飘零年代里,这些中国水手领先时代太多太多。他们早就活出了"海纵百越地,天下无缓驰"的航海气概,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新史诗。

于是,在上加村的墓地前,郭崇立虔诚地焚燃了几捆艾草,祭奠了那些英勇的航海先驱。他由衷为他们感到自豪和敬佩,这才是真正的民族英雄,用生命谱写了中非两国间友好的序章。

上加村的故事,就这样悄然重现在世人眼前,颇具戏剧性与传奇色彩。如今,村中后裔们的梦想终于也可以实现了。在郭崇立的帮助下,萨里芙顺利来到了中国,开启了自己学医的求学之路。

收拾起行囊,踏上回祖国的旅程时,她激动得热泪盈眶。从小听过无数遍家族流传的传奇往事,再回想当年郭崇立踏足家乡、化解了谜团的一幕幕,她感慨良多。

漂泊六百多年,方才寻获祖根;中非之交,何其弥足珍贵!如今,她终于可以踏足祖国的热土,睹物思人,体味一番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许有一天,她就可以用学到的医术,为两国人民的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诚然,六百年前的那支航海船队,从未想过自己的命运会如此曲折离奇。历经种种沉浮坎坷,几经辗转,竟在非洲最后扎根落户,被迫在这里生根发芽。

然而,正因如此,他们的子孙后代才得以保存了祖先的血脉与文化基因。即便在黑人村庄里生活了六百多年,村民们的中国习俗和生活方式,却丝毫未减半分。

异域的客土,终不能掩盖中华儿女的本色。不管血液混杂进了多少异族因子,根正在远东的基因,都在潜移默化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保持着永恒的延续。不也正因如此,中华文明才得以在异国谱写出如此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传奇吗?

世上还有多少这样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历史故事啊?又有多少先民的足迹,被稀疏平凡的生活遮蔽了踪迹?或许,人类文明正是这般神奇。在不经意间,便会涌现出一段段令人动容的感天往事,穿透迷雾重见天日。我们要怀着虔诚之心,用敬畏与好奇的眼光审视周围,去发掘人性中更多的精彩与伟大。

站在新世纪的今天,上加村的故事将注定被铭刻在中非友好史册的重要篇章上。作为两国交情的罗生门,她将被载入史册,成为双方人民友谊的见证。或许从今往后,还会有更多的上加村人来到中国,加入到建设祖国的行列中。那一天,我们定将热忱地拥抱他们,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驱赶 600 年漂泊的坎坷,共同缔造出一段新的辉煌。

那将是我们所有中华儿女,用手牵手、心连心,去共同续写一段新的民族传奇的时刻。让我们拭目以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非洲人   肯尼亚   中非   扁担   非洲   后裔   水手   面条   习俗   中国   惊艳   祖国   情况   专家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