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四十八岁才起兵,但他48岁以前做的事,颠覆你对历史的认知

古人云“三十不惑,四十而立,五十知天命”,刘邦48岁才起兵反秦,都到了该知天命的年纪,那他之前都在做什么?莫非每天混日子?


如果真是如此,那刘邦也就不可能取得那么高的成就,建立汉朝了。


其实,他48岁之前做的事情并不简单。毫不夸张地说,要是没有这几十年的积累,刘邦后来难成大业。

少年刘邦的侠客梦

人们一般认为刘邦出身草莽,其实不然,刘邦的家世不简单。太远的不说,已经无从考据,更像是刘邦当上皇帝后,给自己脸上贴金。


但是他的祖父可是货真价实的楚国丰邑令,大约相当于后来的县令。虽然地位不高,但是也是有田有钱的。


秦灭楚后,刘邦的祖父丢了官,刘邦家也就成了农户。虽然都是农户,刘邦家也相当于普通地主的水平。如果说一般农户只有几亩薄田,那刘邦家就是有良田百亩,此外还有一些钱,生活是十分富裕的。


别人家的孩子,可能很小就要帮衬家里了。而刘邦小时候却能够去私塾读书,那时候读书识字的成本很高的,毕竟文化人过于稀缺。刘邦能够读书,这就说明老刘家的实力不俗。


刘邦长大一些后,按理说该和他的哥哥们一样,下地打理自家田地了。可是刘邦不愿意,他有自己的梦想,他很向往游侠的生活。想周游天下。

刘邦当时最崇拜的是魏国的信陵君,他听说信陵君当时广招门客,于是也想投到信陵君门下。


古代出门,可不像现在这么容易,不仅花费时间很长,而且路上开销也不小。刘邦多次请求父亲刘太公资助自己追寻梦想,但是都被刘太公给拒绝了。


刘太公这人思想比较传统,他觉得种地养活自己才是正途,至于去给人做门客,怎么看都不靠谱。而且能做门客的都是有些本事的,他觉得自己儿子没那水平。


刘邦不愿放弃,在他一次次死缠烂打之下,刘太公最终答应了刘邦的请求。刘太公的想法很简单,让刘邦碰一次壁,对此事彻底死心,然后回家安心种地。


就这样,刘邦踏上了人生的征途,去追寻他的梦想。当他还在半路上的时候,就听说信陵君已经战死了。

一下子,刘邦突然不知所措。他的梦想还没开始,就结束了。当然,他都出来了,自然不愿意就这样回去。后来一番打听,得知魏国的外黄县令张耳,曾经在信陵君手下当过门客。此时张耳正在效仿信陵君,广招门客。


对于刘邦来说,既然见不到信陵君了,那就退而求其次,去见见张耳吧。


等她见到张耳的时候,已经是数年之后的事情了。刘邦和张耳一见如故,刘邦被张耳的见识、才能所折服,成了张耳的小迷弟。而张耳觉得这个年轻人看问题见解独到,对自己又很崇拜,于是也尽力培养他。


在张耳这里,刘邦练就了一身功夫,学到了很多谋略。更重要的是开阔了眼界,他得以站到更高的层面去看待问题。同时刘邦也得以结交张耳,张耳在后来楚汉争霸时期,也帮到了刘邦。


而早年的读书生涯和求学经历,则使得他能够更好地理解、吸收知识。张良之所以愿意追随刘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无论他说什么,刘邦都一点就通。而换做其他人,基本上对牛弹琴了。张良觉得刘邦是自己的知音。

这样看来,刘邦年轻时候的这段经历,作用还是很大的。


亭长,不是那么好当的

秦灭魏后,刘邦和张耳只得各奔东西。刘邦回到了老家丰邑。不过刘邦依然不愿安心种地,大概是在外面长了见识,他总想做点大事,但是又不知道该做什么好。刘太公为此没少训斥刘邦,然而刘邦依然我行我素。


秦朝建立后,采用郡县制,要在丰邑设立亭,需要招募一批亭长。虽然亭长只能算吏,但是秦朝的吏和后来的吏不是一回事。秦朝其实有点官吏不分的,秦朝的吏按照后世标准,其实就是最低阶的官。吏的下面还有一批手下的。


比如亭长,虽说是吏,但是有自己的办公室,还有几十个到上百个手下。毕竟亭长要负责对付盗贼的,手下每一批人怎么行?


也正是因此,秦朝对亭长的人选要求也很高。首先,要有一定家资;其次,要身手不错;最后,还要能识文断字。

这么一番筛选下来,整个丰邑也找不到几个人了。毕竟亭长的工作有一定危险,有家资的人谁愿意以身犯险?


刘太公看刘邦整天宅家里,无所事事,就打发他去应聘亭长了。刘邦各方面都满足要求,很顺利地被录取,成为了泗水亭长。


根据《史记》的记载,刘邦当上亭长后,每天不是好好工作。反而整天和三教九流打交道,更是长期赖在酒馆。刘邦喜欢喝酒,但是又没钱,只得先欠着。倒是老板娘会做人,每年过完都把欠条一笔勾销。


其实,刘邦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工作。在古代,酒馆是个什么地方?那就是消息的聚集地,只要在酒馆里,就能知道当地大大小小的消息。亭长拥有维护一方的职责,因此掌握各种消息很重要。

而经常和三教九流混在一起,一方面也有助于收集消息,及时了解有没有可疑的外人到来。另一方面也是详细掌握本地人的能力,在需要的时候,这些人都能派上用场的。


当然,刘邦对自己的同僚乃至上司也很热情,萧何、曹参都和他成了至交好友。


在做亭长的这一时期,他培养了人脉,掌握了丰邑的人才情况。这些对于他将来起兵反秦,意义重大。毕竟他起家,靠的就是丰邑的这些旧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刘邦在做亭长期间,终于找到了新的人生追求。那就是做皇帝。


有一年,他替县令跑腿,去秦朝都城咸阳汇报工作。到达咸阳城的时候,恰好遇到秦始皇出行。

刘邦看着秦始皇华丽的车队,不由得感叹道:“大丈夫生当如此。”吓得他的同伴赶紧捂住他的嘴,生怕他祸从口出,拖累了大家。


此后,刘邦开始琢磨如何积累势力,同时等待实现梦想的时机来临。


丢了铁饭碗,未必不是好事

刘邦在当上亭长多年以后,接到了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押送一批囚犯去骊山给秦始皇修建皇陵。


结果在途中,不断有人逃跑。刘邦一琢磨,照这样下去,怕是行程还未过半,人就要跑光了。秦法严苛,到时候他的麻烦就大了。

不过刘邦这人不拘一格,干脆叫来剩下的囚徒,对他们说:“你们干脆都跑了吧,以后各找各妈。”


囚徒大多是些实在人,有人问道:“我们都跑了,大人怎么办?”


刘邦想了想,答道:“丰邑肯定是回不去了,我也只能找个山头落草为寇了。”


众人闻言,齐声说道:“我等并非那种忘恩负义之人,大人对我等有救命之恩,我等愿追随大人。”

刘邦也不客气,立刻将他们扶起:“好说好说,大家以后都是兄弟了。以后没有什么大人,我年纪比较大,你们喊我一声大哥不吃亏。”


“大哥。”众人齐声高呼道。


刘邦做事很有原则,穷苦人家不劫,衙门的人他也不劫,他们劫那些为富不仁的地主、富户。加上他乐善好施,丰邑的一些年轻人都很仰慕他,纷纷投奔他。


因为此事,刘邦从秦朝的亭长变成了朝廷的要犯。他的妻子吕雉受到牵连,被县令关了起来。后来还是在萧何、曹参等人的帮助下,才得以恢复自由。


而刘邦虽然因此丢了铁饭碗,但是他有了一支忠于自己的队伍,而且她在丰邑的声望不减反增。这些都为他日后起兵反秦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四方响应。刘邦见时机成熟,便在萧何、曹参、樊哙的帮助下,夺取丰邑,正式起兵。沛县百姓纷纷响应,刘邦很快便夺下沛县,自称沛公。他的人生由此正式开始。


很多人都在问,为什么刘邦这么个“好吃懒做”且出身低微的人,最终能够击败一个个强敌,建立汉朝。那是因为,刘邦这人没看上去的那么简单。他此前几十年的积累,已经让他能够击败当时95%的竞争者。


在所有人中,也就项羽能和刘邦旗鼓相当。可惜项羽有勇无谋,最终落得乌江自刎的下场。成功,是99%的努力,加上1%的运气,这才是刘邦成功的秘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刘邦   魏国   沛县   项羽   亭长   门客   太公   县令   秦朝   认知   梦想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