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素问·脏气法时论》浅析五脏生理病理

文|梁医生

编辑|杜若


《黄帝内经》成书于秦汉时期,深受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其核心内涵是“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这里的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的思想无不体现着中医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理论是中医时间医学理论最早的起源。自然界存在生长化收藏这种由盛及衰的规律,在自然界生存的人同样存在生、长、壮、老、已的规律。

即人体生理现象是与自然现象是相应的,自界然中一年四季的更迭,一日之内昼夜的更替,都会引起人们身体机能的改变。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云:“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认为古代能够长寿健康的人,都是能把握四季变化规律,顺应天时,不断调理自己体内的阴气和阳气,使其达到平和的状态。

在现代理论研究中,“天人合一产生机制以气的生、长、收、藏为根本,以阴阳对立统一运动为动力,以五行生克制化为平衡调节点,最终形成人与宇宙的协同共振”。

“运气理论”运用阴阳之间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规律,运用五行的生克制化理论,解释天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即在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过程中,无外乎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影响最为重要

在生理方面,随着昼夜更替,人体阳气的运行呈周期性、节律性变化;涉及病因病理方面,《内经》是以人身五脏之气象法于四时,而用五行演化规律加以说明和讨论五脏病变、预后等在时间上的规律。即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规律有一定的时间节律的变化。

所以笔者认为,人与天地相参,随着四季更迭、昼夜更替,人体五脏之气的变化规律受自然界时间节律影响,五脏生理病理变化与时间关系密切相关,通过五脏“—脏”关系讨论时间节律对五脏生理病理的影响有一定的可行性。

《黄帝内经》中对人体“时”-“脏”关系的论述

早在《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就有记载:“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即人体五脏之气与自然界四时昼夜阴阳之气的变化规律息息相关。

中医生理性时间节律,包括日节律、月节律、年节律等,正常节律的破坏导致平衡失常,则会产生病理性时间节律。

“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提出在昼夜方面,人体一身之阳气随着太阳东升西落而消长变化,所以昼夜阳气的消长所产生的日节律会影响人体之气的盛衰。

《素问·诊要经终论》中云:

“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在《素问·八正神明论篇》就指出月相变化会引起人体气血、肌肉、经络的规律性变化。说明月令阴阳之气的变化也会影响人体生理功能。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有云: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

指出一年之中四时阴阳之气在自然界盛衰规律,春夏阳气旺盛,万物繁荣生长;秋冬阴气偏盛,万物积蓄闭藏。

五脏五脉与四时相应的生理特性

1.五脏与四时相应的生理特性

由于古代生产力及生产水平落后,古人对汉字的记载、历法的编撰都运用象思维的模式。五脏本性记述源于四时象的比拟,即肝心脾肺肾与一年四季相对应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五脏与四时象的相关记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又有:“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夏三月,此谓蕃秀……秋三月,此谓容平……冬三月,此谓闭藏”。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记载:“脾居中焦……湿易困脾与长夏暑湿之令相应”。这些说法均体现了五脏生理特性与四时气候具象属性相关

2.五脉与四时相应的生理特性

《素问·五脏别论篇》提出:“气口独为五脏主”。《八十一难经》中有云:“寸口者,脉之大会……五脏六腑之所终,故法取于寸口也”。

气口指两手桡骨头内侧桡动脉处的诊脉处,又称寸口、脉口。所以寸口脉更能反映人体脏腑之气的盛衰变化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云:“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说明脉率变动受四时之气影响

根据《至真要大论》中的内容提出,由于春脉是在冬脉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所以春脉可以略带沉象;夏脉洪,但由于夏脉是在春脉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所以夏脉可以略显弦象,以此说明人体脉象变化与时令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素问·玉机真脏论篇》云:“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故曰弦;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故曰钩;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故曰浮;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故曰营。……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

所以四时之气变动,脉象也与之变化

《脉经·肺大肠部第四篇》云:“秋肺金王,其脉浮涩而短,曰平脉。反得洪大而散者,是心之乘肺,火之克金,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肺,子之扶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肺,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肺,木之陵金,为微邪,虽病即瘥”。《难经》有云:“从后来者为虚邪,从前来者为实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自病者为正邪”。

这里的虚实贼微正分别代表了当令本脏之所不胜克之、本脏之母脏生之、本脏之子脏乘之、本脏之所不胜侮之、本脏王时所病。以上说明,五脏之气的生克关系在脉象中有其时间节律可循

从天干四时五行生克关系论五脏病理演变

古人最早在没有计时工具的情况下,利用“立杆侧影”的方法来记录和判断太阳的运动变化,从而衍生出十天干(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在十天干中又区分奇数为阳,偶数为阴。

按照传统历法,干支对应着一定的时间,因此干支之象实际上是时空对应的事象表征。《易经》有云:“春季甲乙东方木,夏季丙丁南方火;秋季庚辛西方金,冬季壬癸北方水;戊己中央四季土”。以此归纳了十天干与五行之间的对应关系。

《脏气法时论》云:“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脏气法时论》的基本内容是把肝、心、脾、肺、肾五脏与时间周期的五个时段对应:与一年、一旬或一天的各个时令对应,然后按五行生克规律来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

故古人将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取象比类总结归纳其生理特性,又在五行中分别对应木、火、土、金、水,以直观分析五脏对应五行的生克制化关系。

《素问·五行大论篇》中:“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提出五行之气的有余和不及对五脏病理演变有着不同的影响。

在一年之中,五脏病理方面也有其时间节律可循。《脏气法时论》中论述了四时天干与五脏病理变化的对应关系:“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

五脏之气在其病理变化方面有四个时间节律,即“愈”“甚”“持”“起”。

“愈”为本脏之子脏主令之时,“甚”为本脏所不胜之脏主令之时,“持”为本脏之母脏主令之时,“起”为本脏主令之时,即本脏王时。

据“脏腑经气主时”理论,凡气血流注于本经时,本经经气旺盛,该经所主的功能活动也相对旺盛,自身敏感性也增高,当本经有病变时其病理表现应尤为强烈,病理上以实证症状表现突出;气血衰退之时生理功能虚弱,病理上以虚证症状表现明显。

所以在年节律中,五脏病理的“时-脏”关系有着“愈”“甚”“持”“起”变化规律。

五脏病理与昼夜相应之变

中国作为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中国古人极为关注四时节气及昼夜变化。在古代农耕文明的影响下,古人通过观察昼夜的气象变化,人们作息习惯以及周围环境中牲畜在一日中的特殊习性来判断时间,并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

汉代将十二时辰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時、禺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黄昏、人定。

古人通过夜观星宿测绘得出天干地支纪时辰,是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标志性符号。天干地支纪时辰,平素以地支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较常见,并且与汉代十二时辰有对应关系。

《黄帝内经》中的“时”是根据日月的周年视运行划分的,而五脏与时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根据《黄帝内经》相关记载,提出人体五脏之气在一天之中随昼夜节律而依次转移,则肝主日出,心主日中,肺主日入,肾主夜半,并阐释此为藏象节律。

而十二地支纪时辰与五脏对应关系为:寅卯配肝,巳午属心,申酉肺旺,亥子属肾,脾旺于辰、未、戌、丑四时。

因此,在一日之中,五脏之气的盛衰也随时间在变化。以心病为例,“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

在《脏气法时论》中以“慧”“甚”“静”作为五脏疾病一昼夜的病理变化的节律特点。五脏病理与昼夜时间节律特点是:“慧”是指本脏王时,“甚”为所不胜之脏克于本脏之时,“静”指本脏母脏主扶助本脏之时。所以,在日节律中,五脏病理的“时-脏”关系是遵循“慧”“甚”“静”的变化规律。

脏气法时理论的应用探讨

五脏之病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脏病有虚实。根据脏气法时理论推导出来的逻辑前提是,不同时节之气应于某脏,则某脏处于脏气虚状态方能成立

但若邪气客于身,可因“邪气盛则实而为实证,如是实证,可以说推导基本不成立,结论甚至可能相反。

后根据五行休王理论“我生它时(休)差于它时生我(相)”认为脏气法时所“法”之时,修正为五行休王之时应更合理

然而在临床上,并非所有的疾病都遵循脏气法时规律,部分疾病由于“脏独主其病”会出现“不应四时之气”的表现。例如心病者,在壬癸日,亥、子时(夜半)会加重,壬癸、亥、子均属水,水克火,所以病情加重。

另外,某些疾病也会因为季节不同,多发于特殊的时间。《素问·标本病传论篇》云:“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心为火脏,冬季亥、子时,水胜火灭,病情加重。

夏季巳午时,火亢极而自焚,病情加重。所以在冬季子时寒凝心脉之时,治疗多以宣通心阳为主;在夏季午时心火亢盛之时,治疗多以清心热、降心火为主。

中医时间医学的现代研究

在现代医学领域,时间医学理论也被广泛应用。在疾病管理方面,根据时间因素与人体生命变化周期的相关性来选择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最佳时间和方法,针对性地提高临床疗效。

通过整体观察法分析结果提出,中医时间医学在疾病的病因分析、疾病的发生、疾病的发展、疾病的诊断、疾病的治疗、疾病的预防阶段均具有一定的应用优势。

在人体生物学研究方面,人体大脑中的松果体——人体的“生物钟”,它的分泌受昼夜规律支配,白天阳光抑制其分泌,呈现“白多夜少”的生物节律。从生物学角度说明了时间节律对人体的影响。

在“肺脏适应性调控机理”的实验研究中,证实了综上所述,受自然界四季光照时间不同的影响,在正常生理状态下,Wistar大鼠外周血TNF-α存在冬春高于夏秋的季节变化节律,秋分含量最低;另外,松果腺受光照变化的调节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调节作用,但对不同季节调节作用不同,表现出季节的选择性及复杂性。

以上均说明时间节律存在于人体之中,在不同的时间对人体机能的调节作用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总结

“脏气法时”是人体在自然因素的长期影响下,逐步适应四季、四时的结果,这一规律普遍地存在于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与病理变化中。

通过总结分析《脏气法时论》《黄帝内经》相关理论可知,人体五脏的“时-脏”关系说明了时间节律与五脏生理病理变化关系密切,这也体现了中医“因时制宜”的观点。

对脏气法时理论以及“时-脏”关系的研究需要结合临床病例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更需要在现代医学的支持下深入研究其机理。

《脏气法时论》中的“时-脏”关系对于临床推演疾病,养生防病,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素问   黄帝内经   病理   节律   昼夜   阴阳   生理   规律   人体   关系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