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被诊断双相、精神分裂症、自闭症,几个月内停药,还出国留学

#精品长文创作季#

本文字数约:8437 字

阅读时间约:10 分钟

本文章节:

01、母亲咄咄逼人的语气,令他感到烦躁

02、他不断压抑自己,反而容易情绪大爆发

03、从小不愿表达自己,背后有不少心理创伤

图片为AI生成

最近,我们持续分享患者明伟的康复经历。他是一名大学生,从初中开始患病,被上海的精神科专家诊断为双相障碍,怀疑有精神分裂症,还曾经烧炭自杀。另一位权威的精神科专家则认为他有艾斯伯格综合征。

在前期的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中,我指导他快速减药,药物基本停掉了。除了引发了一定的失眠、作息紊乱之外,没有出现其它的不良反应。

创伤修复师Lucy则利用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深入到明伟的内隐记忆层面,修复了多个症状背后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明伟父母明显感觉到儿子变得更开朗、敏捷了,跟父母的亲子关系也有所改善。

今天这篇文章,继续分享明伟接受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的最后阶段。

01、母亲咄咄逼人的语气,令他感到烦躁

上一篇案例文章说到,创伤修复师Lucy修复了明伟母亲对儿子带来的不少叠加性心理创伤,两人的亲子关系有所缓解。

但很快,明伟说跟母亲相处时还是不舒服,尤其是一听到母亲情绪激动、咄咄逼人的语气时,他心里非常烦躁。

Lucy利用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处理这个问题,在明伟的内隐记忆层面找到了4个相关的心理创伤事件。

第一个心理创伤事件发生在明伟6、7岁的时候。明伟的父母经常吵架,每一次明伟母亲都会激动得大吼大叫,声音非常尖锐,明伟听了觉得非常压抑、难过。

第二个心理创伤事件也发生在那个时期。有一次,父母带着明伟驾车出行。他父亲开着车,母亲却突然提高音调,跟父亲吵了起来。

父亲在盛怒之下,朝明伟母亲身上吐口水,还打了她一下。明伟在后排看得又害怕又难过,觉得父亲还在开车,这样特别危险。

在那个时候,明伟就形成一个认知:只要母亲讲话时突然提高声调,那肯定没什么好事。

这两个心理创伤比较大,Lucy想了很多办法都难以彻底修复,她只好先做初步的处理,让明伟对母亲的声音相对不那么敏感。

第三个心理创伤事件就是上一篇文章提过的,明伟申请去加拿大留学,要参加线上面试。明伟母亲突然非常着急,非常大声地在旁边说话。

明伟让母亲出去,但母亲压根不放在心上。明伟心烦意乱,满脑子都是母亲的说话声,没法集中注意力,最后面试失败了。

第四个心理创伤事件发生在明伟18岁时,他在加拿大留学,跟父母的亲子关系非常恶劣。他一度想与父母断绝关系,打电话让母亲把他的所有资料寄到加拿大给他。

可想而知,明伟母亲的情绪大爆发了。她在电话里冲着明伟大喊大叫,尖锐的声音对明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伤害。Lucy费了好大的劲儿,才对这个心理创伤事件进行了基本的修复。

而且,Lucy明显感觉到明伟说的话有所保留,在深度催眠的状态下仍在压抑自己的情绪。比如Lucy问他父母在车上为何吵架?母亲在他面试时说了什么?他都不愿意说,只说这涉及父母的隐私,他觉得要尊重父母。

Lucy虽然能够理解这种说法,但这意味着明伟在深度催眠中还带有一定批判性思维,这会对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的效果有所影响。

第二天,我问明伟这件事。他有点不好意思,说自己确实一直在压抑真实的情绪,有一些事实涉及家丑,他不想说出来。

其实我也能够理解明伟的行为,这是他对父母的尊重。但我也引导他意识到,他父母未必不愿意暴露所谓的家丑,他们更希望明伟能获得更好的疗效。

我会跟他父母沟通,如果父母不介意暴露隐私的话,我希望明伟能够放下这种顾虑,更坦诚地接受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明伟同意了。

果然,明伟父母听了以后,表示并不介意让Lucy与我知道他们家庭中的一些事情。他们也希望明伟放下心理负担,真正地敞开心扉。

不过,明伟父亲私下告诉我,他也难以忍受妻子这种尖锐的声音,每次听到也会特别烦躁。“这10年来,我每年都会摔坏6、7部手机,就是因为在电话里听到他妈妈那种声音,我就受不了!”

尤其在上面第2个心理创伤事件中,他开着车,妻子却用尖锐的声音指责他,他当时甚至想狠狠地撞到墙上去。还好他及时恢复了理性,才没有发生悲剧。

至于明伟在加拿大留学时为何想要与父母断绝关系,明伟父亲说有部分原因是当时他们夫妻俩经常吵架,甚至都谈到离婚了。明伟知道以后非常生气,说要与父母断绝关系。

明伟父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紧出国去找儿子。但明伟就是不见他们,还把住处的东西砸得稀巴烂,邻居担心他发生意外,赶紧报了警。明伟被紧急送往了医院,还住了7天院。

后来明伟回国,在家里住了大约不到1个月就呆不下去了,一个人在外租房子住,不愿意与父母待在一起。他特别孤独压抑,在公寓里烧炭自杀,还好有人及时报了警,才救了他一命。明伟父亲想到这件事,心里就非常难受。

明伟跟父母之间的亲子问题很多,明伟父母之间的问题也很多,他们的家庭系统真的非常恶劣。

明伟母亲听我说了儿子的心理创伤事件,还有丈夫对她“尖锐声音”的感觉,她也很后悔。

其实她跟丈夫、儿子之间的冲突,缘由往往都是一些小事,却经常升级到很大的矛盾,她情绪上来了,音调也上去了。她从没意识到原来丈夫和儿子这么讨厌这种声音。

她答应我,会尽量控制自己的声音,跟家人沟通时尽力保持耐心,用更加细腻和温柔的方式去处理。

另外,我发现明伟每次前来进行接受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之前,会服用一种提高注意力的药物。我向明伟及父母解释这种药物的利弊。虽然能暂时提高注意力,但也可能会掩盖掉明伟注意力难以集中的问题,以及背后的病理性记忆事件。

我建议他停止服用这种药物,他们都同意了。

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明伟父亲有一次很有感触,他说,以前他觉得这世上都是坏人,每个人都很阴暗。但现在,他看到孩子在不断变好,认知变得更理性、积极,他也受到一些正面的影响,意识到社会上还是有不少好人的。

我听了,我也很有感触。明伟父亲也是抑郁症患者,而且也有敏感多疑的偏执型人格倾向。但他很爱儿子,明伟在走向康复的过程中,他的很多言行举止疗愈了他父亲,令他父亲的人格异常得以改善。

患病的孩子在康复,他们的父母也不断得到疗愈和提升,这是令人非常欣慰的事。

02、他不断压抑自己,反而容易情绪大爆发

2020年5月,明伟的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仍在进行。

在之前的心理干预中,Lucy发现明伟经常压抑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可一旦压抑到一定的程度时,他就会突然情绪大爆发,出现一些不理性的过激行为,还可能会引发不良的后果。

这个问题如果不处理的话,后续很可能会出现极大的风险和隐患,明伟也很认同。Lucy利用深度催眠进入他的内隐记忆后,发现在这个问题背后有多个心理创伤。

第一个的发生时间非常早,在明伟幼儿园时期,他在外显记忆层面早就不记得了。

那时他跟爷爷一起住。虽然父母都说爷爷脾气暴躁,但在他心目中,爷爷明明非常儒雅、耐心、有修养,不会像父母那样动不动就骂他。

不知不觉间,明伟对爷爷很崇拜,希望自己成为爷爷那样的人。但他又看看现实中的自己,觉得自己差太远了,心里很自卑。

Lucy修复了这个心理创伤,引导明伟意识到幼儿园的他和爷爷之间的差距。

他爷爷年轻时脾气暴躁,这应该是真的。但经过那么多年的人生阅历和感悟之后,爷爷对很多事情已经能够理性对待了,自然变得更加耐心和温和。而且老人跟孩子隔代亲,他对待孙子会有更大包容度。

但明伟那时候才是个幼儿园的孩子,他达不到爷爷的耐心、儒雅、有修养,那太正常了。但他可以不断努力提升自己,拓宽认知边界,理性而深入地理解身边的人和事,那他可能会比爷爷更早地成为一个儒雅、有素质的人。

第二个心理创伤事件比较大,是明伟在初中时跟一名“官二代”同学发生的矛盾。

当时他的一位朋友找他抱怨,说被一个同学欺负了。明伟挺身而出,想为朋友打抱不平,去找那个同学理论,结果2个人发生了冲突,闹到老师都知道了。

这个同学是当地一名政府高官的侄孙,可能出于这个原因,老师一上来就训斥明伟无理取闹。明伟很难过,有种无力感,也没有为自己辩护,而是沉默,“从我记事开始,每次我遇到一些麻烦,我爸妈都不会站在我这一边保护我”。

前面讲过,就是在这件事情发生后,明伟自我封闭,拒绝上学。后来他的班主任上门请求他回学校,他情绪非常激动,把自己锁在房间里。

第三个心理创伤事件发生在他出国留学时。当时,他有一名舍友家庭非常富裕,但个人素质比较低,经常夸夸其谈,明伟很讨厌他。

有一次两人发生语言冲突,那个同学拿出一叠美金甩到明伟脸上,挑衅他。明伟非常愤怒,觉得特别屈辱,但他忍着,作出比较平静的样子,把钱收拾好还给同学。

那个同学可能也意识到自己过分了,试图讨好明伟,给他递烟。明伟拒绝了,同学还是把烟塞了过来,甚至想给他点上。这下明伟忍不住了,情绪大爆发,对同学破口大骂。

这个同学也被惹毛了,不断挑衅明伟,明伟在愤怒之下把这位同学打了一顿,导致对方面部受伤。这个事情被捅到了学校那里,明伟被开除了。明伟其实很后悔,意识到是自己没控制好情绪。

Lucy修复了这个心理创伤,并引导明伟要学会提升自己。那个同学确实有问题,但明伟要学会理性面对这种人,用正确的方法表达自己的不满,处理人际冲突,而不是一开始强行压抑自己的愤怒,随之又爆发。

明伟被开除后就转学了,但很快又遇到烦恼。他看到一个男生欺负一个女同学,他看不过去,出手相助,把男生赶走了。结果这女生喜欢上他了。

明伟心里不喜欢这名女生,但他又不明确表明态度。女生约他、讨好他,他觉得很烦,但又不知道怎么拒绝。这反而让女生觉得有希望,对他穷追不舍。

他觉得很烦,打电话问父亲该怎么办,明伟听取了他父亲的建议,但父亲的建议不但没有奏效,反而导致女生更加纠缠他了。从那时候开始,明伟大约有6、7年不跟父亲说话。

第四个心理创伤事件也是人际间的冲突。明伟留学的时候,状态时好时坏,好的时候表现非常积极,待人热情,学校里不少女生喜欢他,对他很好。

没想到,这引起了明伟一名室友的嫉妒。每次明伟在宿舍分享一些趣事的时候,室友就挖苦他。明伟又采取了隐忍,明明心里不快,但表面装作一点事都没有。

后来,这位室友做得更过分了,在一次考试之前故意给明伟制造麻烦。明伟情绪大爆发了,他冲进房间,把室友暴揍了20分钟。室友被打懵了,非常恐惧,一句话都不敢说。

明伟用力很猛,手都打骨裂了。不过,他当时其实仍有一定的理性,虽然非常用力,但避开了室友的要害部位。

明伟冷静下来后,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极端了,不该打人。他很后悔,鼓起勇气向该室友道歉,没想到室友更加变本加厉地嘲讽他,后来又对他造成了很多叠加性心理创伤,他的心理状态进一步下滑。

上面几个创伤暴露了明伟在人际关系中的弱点——遇到不满的事情先是忍让,不表达自己的想法,结果强烈的负性情绪不断累积,最后突然爆发出来,失去理性,反而导致了更严重的后果。

Lucy修复了上面的心理创伤后,引导明伟如何更好地处理类似的事件,教他一些在紧急情况下快速调整情绪,恢复理性的方法。

第二天,我进一步教明伟更多的人际交往技巧。

我们在这个社会上会遇到各种类型的人,要学会分别怎么跟他们打交道,遇到冲突时,要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别总是忍,而要有智慧地化解。如果实在化解不了,那就先接受,然后努力提升自己,尽快到更好的环境去,远离一些所谓的“垃圾人”。

这些知识老师不会教他,他父母也没有意识积极引导他,但对每一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我还自我开放,跟他分析我读高中的时候也跟同学发生过剧烈冲突,遭受过校园欺凌,我当时是怎么化悲愤为动力,最后考上重点大学的。

明伟偷偷告诉我,其实跟同学、室友发生了那么多冲突之后,他开始吸食大麻来缓解心理压力。这在加拿大是合法的,但是回到国内后,他不敢跟人说,怕别人以为他吸毒。

我告诉他,如果他后续再出国留学,不能再用这种方式解压,否则很容易真的发展为吸冰毒,K粉。趁现在他还在国内,他要有意识地寻找健康的、他喜欢的积极解压方式,比如他当时坚持健身就很好。

我把上面的心理创伤事件一一告诉了明伟父亲。他父亲说,其实明伟也是个暴脾气,容易冲动,从小性格就这样。他很担心这种性格以后会导致儿子吃亏。

我跟他解释,大众传统上认为性格是很难改变的,但其实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某种性格特点的背后也是相应的病理性记忆。如果主要的病理性记忆得到高效化的修复,这种性格特点可以快速逆转。

即使不接受高效化的修复,有些性格经过多年生活的打磨之后,其实也会有所改变。比如明伟的爷爷,进入老年以后心态更平和了,有一些叠加性心理创伤在日常生活中被部分修复了,脾气也就没那么暴躁了。

明伟父亲恍然大悟,说他自己也有这种感觉。前几年他的脾气更暴躁,但这几年平和了不少。他说会将自己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鼓励儿子不需因为过去的脾气暴躁而自我否定,但的确要努力提升和改善,这种性格是可以改变的。

03、从小不愿表达自己,背后有不少心理创伤

经过上面的创伤修复后,明伟“压抑自己情绪”的问题缓解了很多。但他还不太习惯及时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时候想说,但觉得别扭,不知如何开口。

Lucy敏锐地发现,这背后还有一个深层次的问题要解决:他为什么从小就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肯定不是天生的,而是与后天经历有关。如果孩子从小有足够的安全感,被鼓励表达自己,也能经常得到具体化肯定的话,他们往往会更勇于说出内心想法。而不是像明伟这样,要思前想后,甚至觉得说了也没用,干脆不说。

也就是说,他不爱表达自己想法的背后,极有可能有不少叠加性心理创伤。经过明伟同意后,Lucy利用深度催眠进入他的内隐记忆层面,找到了背后有4个心理创伤事件。

第一个发生在他小学四年级,他经常因为调皮捣蛋,被老师批评。

有时候老师会耐心地问他事情经过,有什么想法?为什么要违反纪律?但明伟担心惹来更严厉的批评,所以闭嘴不说,保持沉默。

有一次他看到一个同学犯错了,同学没有向老师解释原因,只是作出很后悔的样子,结果还被老师表扬了!这让他更加觉得,“说得越多,受到的批评就会越多。只要我也作出悔过的样子,而不是说出想法,那老师也不会批评我,甚至可能会表扬我。”

Lucy修复了这个心理创伤,尤其是纠正了他的不良认知。他那时候没遇到一个真正懂得循循善诱、鼓励学生表达的老师,所以他选择不说,避免遭到更多批评,这可以理解。

但现在他已经20岁了,如果他觉得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不对,甚至说了一些过分的话,他应该更积极地表达出想法,正当地为自己辩护,尽可能消除误解。

虽然,有时候他及时解释了、表达了,对方也不一定能够理解,但这个过程能够提升他表达自己的信心,学会根据不同的情况、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最后成为一个善于表达和沟通的人。

第二个心理创伤事件,严格来说,不算是一个创伤,而是明伟看了一档电视节目后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他大概从小学开始就爱看窦文涛主持的《锵锵三人行》。有一次,窦文涛在节目中分享亲身经历,他大学时被同学羞辱,但他没有解释,“他说,因为解释通常没有效果,甚至可能起反作用”。

明伟本来就很喜欢窦文涛,听他这么一说,更觉得他的理念跟自己的不谋而合,那就是“遇事不解释”。

我们不知道窦文涛在那期节目里到底是怎么说的,但至少明伟的理解是偏颇的,甚至窦文涛对此也有认知边界,他的理解和建议是不理性的。

Lucy对这个事件记忆进行了修复,主要是引导明伟具备更加理性的认知。

如果他确实做得不足,那过于急切地解释,的确可能有反作用。这时他应该先赶紧弥补过错,提升自己,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反省。事后,如果他认为有必要的话,再向别人解释,那别人往往更容易接受。

可如果面对别人的不当行为,比如同学逼迫他抽烟、或者嘲讽他,他应该及时、坚定地表达想法,捍卫自己的权利,那事情的走向、甚至他的人生都可能会因此也发生改变。

第三个心理创伤涉及到明伟的一个错误认知。

他从小就觉得外公有轻度的自闭,不善于表达。而他的妈妈虽然强势,爱骂人,但其实也不懂得怎么表达自己。明伟联想到了自己,“我好像也是这样,这应该是遗传的”。

明伟认定自己在表达上是有先天缺陷的,这是刻在基因里的,再怎么努力也没用。这明显是一个错误的认知。

Lucy引导明伟意识到,外公不善于表达,肯定与他的成长经历和时代背景有关。而且,明伟的外婆在家强势,总数落外公,外公为了避免跟外婆发生冲突,所以沉默寡言。

至于明伟的母亲,就跟外公更不同了。他母亲6岁前寄人篱下,6岁后才回到他外婆身边,又遭到外婆持续的批评、贬低,没有人给她足够的关爱,引导她学会表达自己。

出于这些经历,他母亲内心是自卑、焦虑、缺乏安全感的,也不掌握理性的表达方式,经常出口伤人。那明伟在这样的母亲身边长大,自然也不懂得表达。

这不是遗传,而是因为他外公外婆、他妈妈缺乏觉察和自我反省,导致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一代传一代,明伟是这一代的受害者,遭受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这些心理创伤修复后,明伟完全可以后天习得理性表达的能力。

第四个心理创伤跟明伟的父亲有关——他觉得父亲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特别虚伪,是个“伪君子”。明伟不想像父亲那样说假话,但有些真话他又不敢说出来,所以干脆不说。

其实从成年人的角度来说,明伟父亲的做法不一定是“伪君子”的所为,有时候可能是一种权宜之计,避免与人发生直接的冲突。可是因为明伟从小就不喜欢父亲,所以很容易从负面角度去解读。

Lucy引导明伟明白,对于父亲这种做法,他要分场合、分情景对待,不能一概认为是不对的。包括他自己,在一些情景中到底讲什么话,要根据实际情况去适应,而不是简单地坚持“非黑则白”的观点。

如果他害怕说出真心话会引发矛盾,那更要学习深入地理解别人的行为,掌握更好沟通的技巧,让真话听起来不那么“逆耳”,别人能更好地接受,甚至可能会感谢他。

比如明伟提到曾经有女生追他,经常在公开场合直勾勾地盯着他看,他觉得很不舒服,但又不敢说,一直郁闷地憋着。

对于这种情况,明伟可以清晰而礼貌地跟女孩说清楚,先认可她的一些优点,感谢她的喜欢,但表明自己喜欢的是另一个人,希望她能尊重自己。这种表达能说出真实感受,但也很真诚,能对别人减少误解和伤害。

这次创伤修复的效果非常好,明伟甚至萌发了更多心得想法,第二天迫不及待地跟我分享。

他说,其实他不爱表达自己还受到一个错误认知的影响,“我原本觉得,聪明的人、厉害的人往往都是不表达想法的。但我现在明白了,这些人不是不善于表达,他们其实有这种能力,只是他们很自信,不需要解释自己。”

“也就是说,善于表达是一种能力问题,而愿意表达是一种意愿问题。我要先学习表达的能力,然后再自由选择在不同的情境下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明伟还意识到自己受到一些“犬儒主义”的影响,内心总是对一些社会现象持批判态度,有时甚至比较极端。所以,之前他会对Lucy作出的一些处理方式持有批判态度,有点自以为是。

明伟有这样的自我反省,我非常欣慰。我希望他能知行合一,在以后的生活中,调整出更加积极、平和、理性的心态。

后来,我还跟明伟父亲谈了很长时间,明伟的三观有一些受到他的影响,但有一些又跟他发生冲突。

比如明伟父亲对国内的体制和社会一直感到不满,身边又有很多朋友带着孩子移民了。他也希望儿子出国留学之后就别回来了,移民到西方发达国家定居下来。

但明伟不乐意。虽然他一开始在国内学校遭受了叠加性心理创伤,同意留学,但后来发现国外的学校给他带来更多伤害,反而想学有所成后回到国内。明伟父亲感到失望,还是很想说服儿子留在国外。

我告诉明伟父亲,明伟的成长经历、所处时代的背景跟他的不一样,他不能强迫儿子拥有跟他完全一致的三观。同时,他的价值观也要与时俱进,别再盲目地崇洋媚外,要看清楚国际发展趋势。

而且,虽然明伟家境富裕,算得上“富二代”,但他并没打算躺平、吃喝玩乐。他崇拜苏宁集团创始人张近东的儿子张康阳。张康阳虽然含着金钥匙长大,但不是纨绔子弟,凭借勤奋和努力做出了不少成绩。而对于王思聪这样的“富二代”的三观,明伟非常不认可。

其实,明伟有这样的内心追求是非常难得的,他父亲应该支持孩子的想法,想办法把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贡献的“富二代”。明伟父亲也很有感触,他计划带儿子参加更多社交场合,甚至了解他所做的工作,得到更多的提升和锻炼。

按照原定计划,明伟的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时长已经用完了。但在心理干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的精神心理问题比原先评估的更加严重,有很多问题还没来得及处理。

比如,他曾经多年不跟父亲说一句话,这背后肯定有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他的妈妈自从被儿子推倒在地之后,不幸骨折了,没能持续接受深入的家庭治疗,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可能还是不足。

更重要的是,明伟还没有建立越挫越勇的高逆商,如果后续遇到一些较大的困难,他有可能再次出现自我封闭的状态。如果他遇到一些极端场合,我们还是担心他会因为一些心理创伤未得到根本上的修复,可能出现不理性行为。

不过,在明伟和父母看来,明伟的康复效果已经远远超出预期了。他已经完全停药了,没有出现不良反应,自杀念头也消失了,生活作息也在慢慢调整过来。他在家能看书学习,跟父母的相处也比较正常,跟同学、朋友的沟通也明显恢复。

明伟父母觉得,孩子已经基本康复了,不需要继续接受精准化心理干预了。他们决定先带孩子回家,好好观察情况。

后来通过随访得知,明伟在家休息了一段时间后,又出国继续完成学业了,适应能力提升了很多,他父母感到非常满意。我和Lucy虽然还是有些担心,不过听到这样的消息,也比较欣慰。

后续的文章中,我还会对明伟这个案例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尤其是他患病背后的原生家庭不良因素,甚至是原生家族的问题,有兴趣的读者敬请留意。

#双相障碍# #精神心理# #抑郁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6

标签:自闭症   精神分裂症   创伤   理性   情绪   父亲   儿子   父母   母亲   同学   事件   心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