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繁荣的真相是什么?大A的未来会好吗

在聊股市之前,我们先来聊一下“困境中的心态”。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里有这么一段剧情:

嘉靖39年的春节前,“太想进步”的东厂提督太监冯宝瞒着一众顶头上司,偷偷跑去跟皇帝搞了个“越级汇报”,禀报“瑞雪兆丰年”的祥瑞。

这个“越级汇报”的行为一下子就把所有人都得罪了。

于是冯宝的职业生涯捎带自己的小命,全都在一夜之间变得岌岌可危。

因为操作不慎或时运不济而突然沦落到一个四面楚歌的境地,这种情况在现实中也偶有发生。

当周围的所有人或事都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时,你会感到一种泰山压顶式的窒息。

所以冯宝当时就瘫了。

不过在这个关键时候,冯宝的大领导,司礼监掌印太监吕芳给他上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为官三思”

这段台词非常精彩,我就直接引用原文了:

...文官们说的‘做官要三思’,什么叫三思,三思就是思危、思退、思变。

知道了危险就能躲开危险,这就叫思危;

躲到人家都不再注意不你的地方,这就叫思退;

退了下来就有机会,再慢慢看、慢慢想,自己以前哪儿错了,往后该怎么做,这就叫思变。

后来冯宝就听从吕芳的安排,“外放”去了太子府邸打下手,做了太子儿子的大伴(类似于保姆)。几年后太子登基,他果然东山再起。

尽管这段情节有很大一部分是电视剧的演绎,但里面那个“为官三思”的观点却非常经典。

个人的力量左右不了大势,但我们永远可以在风浪面前选择保持冷静。

局势越是看不懂,就越要努力去看懂。


什么是好的股票市场

中国股票市场的名声和中国男足差不多,大部分时间都在挨骂。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股市才是一个好的股市呢?

股市首先是一个市场,所以我们需要先搞清楚一个基本概念:什么是市场?

市场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个交易场所。

这个交易场所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硬件和软件

硬件就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些设施,比如说菜市场的摊位,证券交易所的电脑等等。

而相比于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软件才是一个市场真正的灵魂。

那么什么是软件呢?

两个字:规则。

市场可以看做是一系列规则的集合,没有规则的地方那叫战场。

当然,这里面既有台面上的显规则,也有台面下的潜规则。

显规则的主导地位越强,市场的状态就越健康。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市场的管理者去及时地惩罚那些不守规则的人,保证规则能够得到落实。

因此对于一个健康的市场来说,市场管理者的实力、态度、立场缺一不可。

但市场健康,不等于市场繁荣。

那么一个市场要怎样才能繁荣起来呢?

很简单,打钱。

所以市场管理者最关心的就是怎么把市场里的资金留住,同时把市场外的资金吸引进来。

本质上这和开店没什么区别,追求的都是“大家都来我家玩,别去他家玩”。

那么这“该死的吸引力”从何而来呢?

这里面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游戏规则的合理性。

也就是说你不仅要让显规则占据主导地位,还要把规则本身设计得足够合理。


什么是好的游戏规则

市场规则没有对错之分。只要是公开、合法、且能保证公平执行的游戏规则,都无可厚非。

但不同的规则所带来的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如果一个市场的规则偏向本地人,那么肯定就会吸引来更多的本地人;偏向大客户,就会吸引来更多的大客户......

市场管理者不需要去担心某个具体玩家的成败,但如果想实现市场的长期繁荣,肯定还是要找到一个平衡点,让所有的参与者都有一个合理的胜率。

如果规则过分偏袒某一方,就会导致吃亏的那部分人拍屁股说再见。

而没有对手盘,游戏是玩不下去的。

比如说大家都在疑惑为什么大A总是“萎靡不振”,其实里面最大的原因很简单:

参与者不够多。

这里号称有2亿的投资者,但实际上这个“2亿”只是开户的数量,真正活跃的账户只有几千万。

如果2亿的账户全部都活跃起来,那肯定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资金就是市场的基本盘,只要资金来得足够多,市场就肯定会繁荣。

不过具体怎么个繁荣法就不一定了,既有可能是大多数公司雨露均沾,也有可能是少数公司赢家通吃。

就拿大家非常羡慕的美股来说,它的指数虽然坚挺,但里面的大多数股票其实也很惨。

要是有人按照在大A投资的习惯去美国瞎选个股买买买,一样会大概率被收割。

目前中美上市公司的数量都是5000多家(这个数字会经常变化)。2023年大A有521支股票下跌超30%,而美股的这个数字是1239家。

其中美国有275支股票跌幅超过90%,大A则没有任何一支股票达到这个跌幅。

美股的强劲主要是集中在极少数的头部巨无霸手里,包括Meta,Alphabet(谷歌),亚马逊,英伟达,苹果,微软、特斯拉等等。

它们不仅市值庞大,而且涨幅强劲。其中市值1.7万亿美元的英伟达在2023年暴涨了差不多240%。

那么站在普通交易者的角度来看,他会怎么去选择市场呢?

他首先肯定会去选择显规则占主导地位的市场,毕竟普通人不在“圈子里”,享受不到“潜规则”的红利。

而在那些显规则占主导地位的市场里,他们会优先挑选规则更偏向自己的市场。

比如说股市里一般存在着这么几股互相博弈的力量:

大股东、机构、游资、散户。

身为散户的普通投资者,当然会首选游戏规则偏向散户的地方。

其实在现实中,各国的证券市场都会对大客户的行为进行诸多限制,动不动就要求公告、审核等等。

这些限制大客户的规则其实都是为了把散户吸引进来。

因为如果没有规则上的倾斜,弱小的散户在大客户面前是几乎没有胜算可言的。

既然没有胜算,那人家还来这里干什么呢?哪怕是刮刮乐,也总得让人有赢的时候吧。

散户虽然又穷又弱,但架不住总量大,是整个市场的基础。他们如果不来,市场的运营是无法维持下去的。

而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救市”,其实就是一种临时的平衡胜率的手段。这种手段偶尔出现一下是有可能的,但不能总是指望它。

制定并实施合理的规则才是长久之计。

美国的股票市场已经存在了200多年,其运行模式已然非常成熟。而我们的市场只有30多年的历史,注定了还有很长的改革道路要走。

所以作为这个新兴市场里的普通投资者,真正需要长期关注的是这个市场的改革措施和力度,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判断:

这个市场的规则是否在往有利于自己方向进化?

当然了,现实中的情况会更加复杂。

因为现实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全方位的博弈和斗争。

比如说美国的证券市场固然拥有成熟的游戏规则,但他们吸引资金的方式除了依靠规则本身的吸引力外,也依靠大量规则以外的巧取豪夺。

又比如说一个国家在对市场进行改革时,并不是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就一定会成功,因为改革的过程中还会遭遇大量内外部反对势力的阻碍和破坏。

这个阻力会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大得多。

所以市场本身的运行永远不可能完全避免场外力量的影响,有时候甚至还会被场外力量降维打击。

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如果想计算出自己的真实胜率,那基本只能寄希望于玄学。

但胜率变化的趋势还是可以观察出来的。

比如说一个市场如果在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进行改革,那么无论最终能否完全实现目标,这个努力的方向都会对自己的胜率起到正面作用。

但起作用是否就一定会有效果呢?

那就不一定了。

因为决定市场状态的,除了游戏规则和其他的一些人为因素以外,还存在着一个强大的外部因素:

宏观经济环境


什么时候能变好?

按照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的理论,经济发展是有一个完整的周期的。

在这个周期里,存在着四个阶段。


这个理论也被称为“康波周期”,它很好的解释了经济发展的基本结构,我们现在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基本都是建立在这个结构之上的。

但生搬硬套地使用这个理论并不能解决股市里的实际问题。

因为一个完整周期的时间跨度是50-60年,每个阶段都有十几二十年那么长。

对于以“天”为单位来操作的投资者而言,这个周期理论无异于“天书”。

而且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经济的发展和股市的起伏虽然有很大的关系,但并不完全对应。

为什么会这样呢?专家们不是经常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吗?怎么就不完全对应了呢?

“晴雨表”这个说法本身就很有迷惑性。

现实中的真实逻辑其实是这样的:

经济好的时候股市确实会好,但股市好的时候经济未必会好。

因为股市繁荣的必要条件不是“经济繁荣”,而是“资金充足”。

正如上一节所说:资金是市场的基本盘。如果大家兜里都没钱,游戏规则再合理也没用。

而要把市场支棱起来,只需要钱到位就行了。

至于这个钱是赚来的、印来的,还是借来的、抢来的,亦或是别人送来的,都可以。

“钱到位”的原因不一定是经济繁荣,也可能是通货膨胀。

所以我们在观察宏观经济的时候,不仅要看康波理论所揭示的基本经济周期,还要看货币总量的变化周期。

什么时候钱会变多?什么时候钱会变少?这才是最要紧的问题。

而因为现实世界中的铸币权是掌握在各国政府手上的,所以货币总量的变化周期存在着很大的主观因素。

它的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在经济发展起步的时候,打工人的存款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水涨船高,于是银行的货币库存就会变得很充足。

银行赚钱靠的是把自己库存里的货币借出去收利息,存款多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库存积压”。

这个时候当然就要“薄利多销”,也就是降低利率,吸引更多的人来借钱。

而从银行借出去的钱越多,社会上的资金就越充裕。

钱一到位,包括股票市场在内的所有市场都会进入到繁荣的状态。

在市场繁荣的状态下,企业家们会信心满满的加大借钱力度,进一步扩大经营。

这就是信贷扩张阶段。

接下来,越来越高的杠杆会对借款者的盈利水平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但一个行业的盈利空间是不可能无限扩张下去的。

于是很多企业会在背负了巨大债务后一头撞上行业发展的瓶颈,然后被债务负担压垮。

企业垮了,银行的钱就收不回来,同时低利率也会降低居民存钱的积极性。

这个时候银行会发现还钱的人和存钱的人都变少了,只有赖账的人越来越多,于是银行金库里的“存货”就开始捉襟见肘。

“库存积压”变成了“库存不足”,怎么办?

应对方法就是加息。卖少点,但是卖贵点。

利率增加,来借钱的人自然就会变少,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储户把钱存进来。

而这样一来社会上的流动资金也会跟着减少,这就是信贷紧缩阶段。

在这种情况下,打工人不仅会收入降低,还会买啥亏啥,严重的话自己的工作单位还存不存在都不好说。

按常理,等严峻的市场环境淘汰掉效率低下的公司并出清完债务后,就会留出大片的市场空白,这时候经济就会开始复苏。

但这个过程太痛苦,所以现实中往往会出现人为的“逆周期操作”,这本质上就是一种“减痛操作”。

这就打乱了原本的货币变化节奏。


真相

现实的说,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国家而言,他活在世上的首要任务都不是“赚钱”,而是“生存”。

虽然从理论上来讲,市场在经历痛苦后会自动复苏,但实际上社会能承受的痛苦是有上限的。

所以“经济政策”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经济”政策。

那么政府具体会怎么干预呢?

刚才提到,银行在自己的资金库存出现紧张时,会开始提升利率。

这种“持币过冬”的行为其实是银行对自己的一个保护,它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自己因为金库没钱而暴雷。

但这个行为会导致市场的资金紧张,很容易出现极其残酷的优胜劣汰。

如果政府要避免这个残酷的局面,就会要求银行降息。

银行如果逆势降息,就降低了企业的还款负担,同时还会鼓励他们继续借新还旧。

如此一来,很多企业眼前的债务危机就解除了。

只是银行自己的压力会变得很大。

这是因为降息会导致银行的大量资金被借出,企业在还掉旧债的同时,又会留下更大的新债。

长此以往,银行的金库就可能会被掏空,随时因为烂账而暴雷。

所以要完成这个“减痛操作”,还需要再打个补丁:给银行打钱。

问题是钱从哪来?

当然是从印钞机里来。

有了印钞机的强力加持,市场就会在本该缺钱的时候突然变得不差钱。

这好吗?这太好了。

因为没有人会感到痛苦,整个市场皆大欢喜。

银行和印钞机的这波联手操作,除了会造成通货膨胀以外,还会导致一个直接的后果:

企业可以轻松地借到很多钱。

这看起来是件好事,选择权更多了嘛,大家需要多少就借多少,适可而止就行。

但这里就会出现一个问题:企业会不会管住自己的手,在借钱这个事情上“适可而止”呢?

很遗憾,即使你主观上能控制得住自己的手,客观上也不允许你在这个时候“适可而止”。

因为企业间的残酷竞争客观存在。

市场就那么大,谁能在短期内拿到更多的资金,谁就能获得更大的能量,进而吃掉更多的市场份额。

所以如果在对手大肆上杠杆的时候你不跟进,很快就会被那些一口气吃成大胖子的对手们挤出牌桌。

这样的结果当然就是所有人都去争先恐后的上杠杆,场面非常热闹。

于是在“扩张阶段”和“紧缩阶段”之间,就出现了一个新的阶段:泡沫阶段。

泡沫阶段很容易解决掉之前的债务,但只“借新还旧”却不创造真实利润的行为,最终会导致大家背上更大的新债务。

如果印钞机无限制地努力下去,那么最终必然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

在严重通胀的情况下,之前率先通过通胀获取财富的有钱人就会尽可能的把本国货币兑换成美元跑路,造成本国的财富流失。

而如果印钞机暂停工作,市场就又会马上进入缺钱的状态,而且会缺得比之前更严重。

所以货币政策不能简单的用对错去评判,因为每个选择都非常艰难。

更糟的是,现实世界中还存在大国博弈这种超级的场外因素。

在五常级别的大国博弈下,任何游戏规则都会被碾成齑粉。

那么这种博弈会对货币政策造成什么影响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这个世界上的财富基本上是可以到处流动的,无非是成本高低而已。

所以如果一个国家的通胀水平超过了某个临界点,就会出现大规模的财富流失。

当然美国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国家,它仗着美元在国际上的超然地位,可以承受比其他国家更多的货币数量。

所以它总是能够收割其他国家的通胀韭菜。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更多”不等于“无限”。

另一方面,印钞这个事对自己的国际竞争力也并非完全没有好处。

它确实可以给予一个国家短期的爆发力。

如果能利用好这个爆发力,就可以在国际竞争中的争取到一些优势,然后再用这个优势把之前欠的债赚回来。

比如说你可以依靠爆发力完成某个产业或技术的突破,也可以像俄罗斯那样靠爆发力直接吃掉一大块资源。

当然了,赌爆发力是高风险高回报的打法,万一玩脱了就是一地鸡毛。

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候会有不同的选择,这种复杂的外部因素就给常规的“减痛操作”带来了很多变数。

大多数情况下,普通国家还是会以求稳为主。

负责任的政府会把“避免自己的财富因通胀而被强势国家吸走”作为第一要务。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忍受痛苦,抑制通胀。

于是印钞机就不会开足马力。

这是过去5年美国现金总量(M0,强力货币)的走势:

这是中国现金总量的走势:

我们可以看到,从2019年到2023年,美元的现金总量增长了86.43%,人民币则增长了23.12%。

相比之下,中国这几年印钞的力度要温和得多。

当然,现金总量M0不等于广义货币总量M2。但现金总量是广义货币总量的基础,这也是近几年两国金融市场的最基本的基本面。


结语.未来

在康波周期的理论中,推动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并非“印钞放水”,而是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这是正道。

生产力的提升,才能带来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繁荣。

但遗憾的是,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宁可被印钞机绑架,也不愿意把主要精力用在正道上。

原因无他,正确的道路总是太难,见效太慢。

那么我们的大A未来将如何发展呢?

现在市场的资金面确实不富裕,但这个问题早晚会解决。

还是那句话,金钱不问出处,赚来的,印来的,借来的,抢来的,别人送来的,都可以。

当然,我希望最终是依靠正确的道路发展实体经济,真正地把钱赚出来。

但不管最终会怎么解决,钱都是不可能永远缺下去的。

所以真正的胜负手,是市场改革。

而改革不是请客吃饭,其过程必然是艰难的,所以我们对未来的市场波动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但只要我们能够坚持正确的道路,挺过改革的阵痛期,未来就非常值得期待。

别忘了A股市场里还有一亿多的“蛰伏账户”,只要市场展现出更好的发展趋势,他们终究会苏醒。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最后祝大家龙年快乐,财源滚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2

标签:繁荣   债务   游戏规则   总量   货币   真相   股市   规则   资金   未来   银行   经济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