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不死朱棣不敢篡位?如果没有英年早逝,明朝会走向怎样结局?

在我国的历史上,太子一直是十分重要的位置,但同时也是一个“高危职业”,上要受皇帝的指示和考察,下还有许多兄弟对位置的争夺。

但是有这么一位太子,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能力与权势几乎都排在首列的,他就是朱标,以至于在几百年后的今天,依然有人在想:如果朱标不死,明朝会走向怎样的一个局面?

01

成长道路

朱标出生于1355年,也就是龙凤元年,彼时小明王韩林儿赶在亳州登基称帝,史称为“韩宋”,而彼时的朱元璋刚刚展露头角,被郭子兴任命为了总兵,驻守滁州城,而这是他的第一个儿子,也是嫡长子。

朱元璋在收到儿子出生的消息时倍感高兴,此时在外征战的他还在当地的山上刻下“到此山者,不患无嗣”,来表达自己的欣喜之情。

虽然此时的他或许从没想过,自己在未来的某一天会成为皇帝,但是对于自己的儿子,也给予了最好的待遇,在朱标开始读书时,就找来了当时的名儒宋濂等人进行教导。

之后朱元璋又先后诞下了几个儿子,对于常年征战在外的他来说,自己的儿子在逐渐的成长下成为了他的左膀右臂,尤其是长子朱标。

朱元璋的出身我们都了解,基本就是“开局一个碗”,而正是因为这样微末的出身,反而让这些出生较早的孩子之间,能感受到更多平民间的亲情。

而朱标作为嫡长子,在许多兄弟的心中有着别样的地位,一是所谓的“长兄如父”,二就是他是这些兄弟姐妹的老大,他们一同生活、一同学习,从小就有一定的领导力。

其实在多年的成长中就能感受到,朱标从小所受到的就是正规的儒学教育,对兄弟方面也受到了朱元璋的影响,所以他本人在之后也展示出了“德才兼备、重视亲情”的特点。

在1364年时,朱元璋在应天自立为吴王,并封朱标为世子,此时的他早已升起了不臣之心,并且将小明王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但同时却也暂缓称帝稳扎稳打。

此时的朱元璋对于子嗣的培养也更加下功夫,而朱标作为他最器重的接班人,自然是得到了最大的侧重。

朱标在作为世子的时候,就被朱元璋教导说要体会百姓疾苦、体会自己创业的不易,相当于在此时开始训练朱标作为人君的能力,要更加深入的去了解百姓。

之后在基本统一了江南和中原等地后,小明王韩林儿也“意外”落水身亡,朱元璋也正式登上了最高的位置,并在1368年在南京称帝,改国号为明,并立下年号为洪武。

此时的朱标也得到了身份的再一次提升,他被册封为了太子,朱元璋对他的教育也更加重视,几乎找来了当时无数的名儒和当朝的重要大臣,来教导朱标的执政能力。

其中包括了如李善长、常遇春、徐达、冯胜、刘伯温等等,师资团队在当时属于集合了全国之力,同时在书籍方面朱元璋还设立了“大学堂”,贮藏了各种的书籍,有名儒轮番为子嗣上课。

而在伴读方面也是尽力去寻找德才兼备之人,更好的去影响周边的环境,而且有时候他自己还亲自上阵,并使用各种实际的政事来考验太子。

可以说朱标所受到的待遇,在历史上的各种太子中也是能排到首位的,从这其中就能感受到朱元璋对他的重视程度,而他也并没有辜负这样的待遇。

02

完美太子

实际上,朱标的办事风格和其父亲相比要显得更加的稳健和温和,与朱元璋的强硬手段和武德充沛相比,朱标则更显得文化与沉稳。

不过这样的性格在明朝初立的时候就显得有些太过软了,所以朱标本质上和朱元璋在一起时,就相当于是一种调和剂。

朱元璋负责各种大方针的制定和计划,而朱标则从旁进行辅助,其实我们无论从史书中,还是从各种的衍生作品中,朱标仿佛都没能表现出特别大的成就。

基本上大部分的表现都是他对其他兄弟的照顾,为其他大臣向朱元璋求情,劝谏父皇不要太过苛刻,偶尔在给出一些小小的建议。

所以就给人一种能力不高的感觉,然而朱标作为太子当了二十四年,在这么长的时间中,他基本上没有出现过大错误,真本事就很能说明他的能力了。

同时作为太子势必要接触到,世家贵族、旗下大臣、皇室宗亲等各种势力的争夺,但是他本人却做到了十分的平衡,几乎没有展示出特别的侧重。

甚至与在许多朝代中出现的兄弟相争,在朱标作为太子时也基本没有出现,哪怕是之后依靠“靖难”成为皇帝的朱棣,在此时也没有展现过之后的“反心”。

当然这样的稳定更像是水的“至柔至善”,但是遇到了如火一般的朱元璋,在气势上就显得有些太弱了,所以有人开玩笑说:

如果哪一个朝代的太子要谋反,皇帝会是什么态度?朱元璋:还有这好事?快给我儿子送上4000精兵,等这一天很久了。

不过笑话归笑话,一直到了最后朱标都完全的做好了一个太子该做的,但是朱元璋的能力和性格太过强硬了,所以压的朱标就显得很是黯淡了。

其实许多的太子都有这样的一个问题,朱元璋最早的想法大概也是他成功的收复疆土,并且留给后人打下一个稳定的根基,这样的话就更适合手段稳健温和的太子来执政。

这样的情况在之后朱棣与朱高炽身上也有某种体现,同样是一个在外征战、手段也十分的强硬,而另一个则手段温和、表现人善。

但相似之处就在于朱标和朱高炽寿命都不长,甚至于后者还坐上了几个月皇帝的位置,并且为后来创造了一个相当良好的环境,而前者则与那个位置彻底的失之交臂。

03

遗憾终局

其实关于朱标的死有很多种创造,有相当一部分的作品基本都是说“被朱元璋吓得”,当然这样的说法对于能够辅佐父皇二十多年的朱标来说:编的还是有些过于离谱了。

根据正史的记载:朱标是收到了朱元璋的命令,考察迁都一事,他给出的原因是“以江南之地薄,颇有迁都之意”。

当然我们后来知道是朱棣迁往了北京,更方便了他进行北伐,并且还在当地建设了紫禁城等建筑,但当时的选择并不是北京,而是在洛阳、西安等地,二者都算是历史相当悠久的古都。

而就在朱标考察结束返京后,没过多久就因为风寒导致了重病,在现代这都是小问题,但是在古代却能真真实实的要了人的命。

朱标在洪武24年(1399年)4月25日,因病暴毙逝世,死前还在为朱元璋迁都一事竭力工作,死后明太祖也痛哭不已,并将其埋在了孝陵东侧,封号为“懿文太子”,享年37岁。

之后朱元璋立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并在死后传位给了对方,改了年号为“建文”,但是其削藩力度过大,自身对于局势的掌控力,以及影响力都太过薄弱,背后的势力支持也不够。

结果最后导致了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并成功夺取了皇位,改年号为“永乐”,之后迁北京、征瓦剌、修大典、疏运河、下西洋等等,开创了“永乐盛世”。

如今我们回头再看,其实对于朱标的一个十分有意思的讨论点,就是如果他不死的话,朱棣是否还会谋反?历史是否发生改写?

当然许多人都有着自己的答案,而我则认为朱标在位或许能给明朝一个更加平稳的环境,但是不一定能有朱棣的辉煌成就。

不过这也是朱元璋的考量,那就是由朱标继位然后寻求发展,并有如朱棣等地方的封王,达到拱卫国土,或是对外出征。

而朱标本身在兄弟中间有着强大的地位,所以他的继位大概率不会有人反对,当然朱元璋所建立的宗室分封制度有很大的瑕疵,所以无论谁上来都很大概率会削藩。

不过以朱标的手段和号召力来说,如之后燕王叛乱的情况估计就很难发生了,而其他如正常的国家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朱标应该做的更加得心应手。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其实明朝历史上有许多的相似地方,比如朱元璋对朱棣的评价就是:“类我”,而在多年后的朱棣在评价其子汉王朱高煦的时候也是“类我”。

但他们在最后的选择其实都一样,那就是手腕稳健,能够更好的寻求国力发展的太子,而能打仗的基本都会派往边疆,作为朝廷在军事方面最有力的帮手。

但是最后这两个太子的结局都称不上完美,他们的心愿也没能成功的实现,不过基本都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将事情做到了最好。

相比于朱标如果没有早逝的猜想,如今许多人对于朱棣的评价和赞赏,基本都是出于了现实,称得是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几位帝王之一。

明成祖所创下的成就是相当耀眼的,所以这也在下我认为即使朱标没有早逝,他的成就也大概率不如朱棣,但是对经济民生等方面的改善,恐怕要比朱棣更强一筹。

当然永乐时期的这些方面也不算差,但从某一方面来说,朱棣的成就也离不开一位能力强大的太子,能够在他出门征战或者是进行大的工程和改革时,可以完全的放开手脚。

所以无论是朱标这样的稳健派还是朱棣这样的手段强硬的人物,都是在古代社会中不可多得的君主,而在短短的时间内明朝就走向了一个及其复杂和焦急的情况。

对于朱标来说,他是朱元璋费尽心机培养的继承人,自身的能力以及展现出的品德,都十分符合一个优质君主的象征,然而在还没有大战身手,就早早的化为一捧黄土。

或许正是这样的“意难平”,才让这位太子成为了无数历史爱好者心中的一份遗憾吧。


消息来源

[1] 清·张廷玉等 - 《明史》

[2] 明代官修 - 《明太祖实录》

[3] 光明网 - 朱元璋与儿子朱标-文摘报-光明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4

标签:明朝   明王   英年早逝   强硬   标的   太子   皇帝   手段   结局   儿子   走向   兄弟   能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