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在读③ - 陈晓卿《吃着吃着就老了》

陈晓卿是谁?是那个站在中国人舌尖后面的男人。

2012年开始,由他领衔制作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第二季,引发现象级热议,轰动海内外,开创了美食纪录片的新纪元。2017年起,他又陆续推出《风味人间》《我的美食向导》等多部头部美食文化作品。正是在《风味人间》中,更多的人认识了这个世界上最会烧中国菜的英国人扶霞·邓洛普。

陈晓卿 出版社供图

吃是一种文化,更高级一些的说法,叫“美食文化”。美食文化,在我看来毫无疑问是一种很硬的软实力。陈晓卿,这个外形硬朗的大老爷们,的确把美食的软实力拿捏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境界。

《吃着吃着就老了》是陈晓卿新近出版的吃饭心得,新书上架时的宣传语里,这本书被称为“一部吃透人生的随笔集,一本掏心掏肺掏胎记的诚意之作。”

陈晓卿从十七岁出门远行,进京上学,到误打误撞成为一个美食纪录片导演,再到后来成为全国闻名的吃货,漫漫人生路,每个阶段都有与食物相关的记忆。

年少时,他迷恋的六毛钱的缸贴子,邻居家的西瓜酱,还有第一次下馆子时把嘴巴烫出泡的萧县羊肉汤,这些是刻在基因里的叫乡愁的东西。而在北京,他的美食记忆,是难过时府右街的延吉冷面、寒夜里24小时的马华拉面,以及人手一把肉串,喝着工业啤酒,聊着维特根斯坦的岁月。

食物,连接着陈晓卿的故乡与外部世界。而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吃”是我们了解陌生世界最迅捷的方式,也是给与我们最原始安全感的庇佑之所。

《吃着吃着就老了》 陈晓卿 著 文汇出版社

罗永浩为《吃着吃着就老了》写了序,他说:“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都在说,人类社会下一个大的下行周期就要来了。如果他们错了(毕竟他们确实常常出错),我们就看完这本书到处去找好吃的,继续火热地生活;如果他们是对的,那就让这些暖乎乎、香喷喷的文字,抚慰着我们度过这段艰难的岁月吧。”

罗永浩大智若愚的样子我一直不懂得欣赏,但他这句话真是入耳入心。

关于吃,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一套自己的说辞和做法。我妈是一个见识并不广博的工人老大姐,她信奉民以食为天的朴素道理。每次我回家探亲,离家的时候,她都会郑重叮嘱:“好好吃饭,好好睡觉。”三十年来,这样的叮嘱从未间断。我年少时不以为意,这些年却越来越觉得她说的是八字真言。吃饭和睡觉,都是人生的头等大事,衡量这二者成败的硬指标都是一个形容词“香”。而且,吃饭的香是要排在睡觉的香之前的。

最近,贾玲很火,火的原因是她减肥成功。我看到很多一点儿也不胖的人,都在嚷嚷着要向贾玲学习,都打算不好好吃饭了。学贾玲的毅力,别学她不好好吃饭。况且人家不是不吃饭,那叫合理饮食,认真锻炼。贾玲自己都说了,她不想引发“身材焦虑”,“我希望观众看完电影会觉得,哦,这个电影确实跟胖瘦无关,她不是变瘦了,而是变强了。”

得吃。当然,不要暴饮暴食,也不要为了减肥而虐待口腹。

一日三餐,吃着吃着就老了,吃着吃着就与自己、与世界达成和解了。年一过,我们又长一岁,对美食的理解,又多了一个年的宽度和长度。

荐书人: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白雁

【片段选读】

人生况味

故乡的味道不仅仅是空间意义上的,也是时间意义上的,和你的记忆,你的成长有关。每个人一直有两个故乡,一个是空间的故乡,一个是时间的故乡。(P45)

就像梁实秋的北京,郁达夫的杭州,张爱玲的上海,汪曾祺的高邮。与其说他们在怀念故乡的食物,不如说他们在回忆自己的成长。(P45)

我们曾经的饮食习惯、偏好,甚至经历过的时代,无一例外地遗落在我们饮食的DNA里。它标识着你的归属。这种归属感牢不可破。(P46)

悄无声息,行驶在北京的冬夜里,搜索路边哪怕是仅有的一盏小饭馆的灯光,进去哪怕真的就喝一碗白粥,那种温暖都能渗透到骨髓里。尽管无人陪伴,这,也算是对抗无趣人生的一种积极态度吧。(P52)

店堂里服务生勤快地跑前跑后,客人们散落在各处,希望着自己的希望,怅惘着自己的怅惘……这情景很像金庸笔下一千年前匆匆赶路的旅人,在风雪中的风陵渡口,那家茅草小店,大家等着雪停,明天又要各自赶路了。(P54)

个人的饮食偏好,尽管像胎记一样私密,但至亲永远知道它在哪里。(P58)

小面的小,不仅仅意味着简单,更代表着重庆人轻巧的生活态度。(P118)

很多东西都是这样,只有当你远离它,才会发现它的美好,就像月饼,就像故乡的月亮。(P156)

去君琴花吃酸汤猪蹄花,老六就会贱贱浮现在眼前;来翠清,就能想起我妹陈晓楠,小炒猪肝是她的最爱;到西贝莜面村,则会想到从小在山西没吃过菜的柴老师,这上来的主食其实应该叫莜面栲柴栳栳才对……食物在我这里,永远能幻化成某一个人,愿君多吃点儿,此物最相思。(P195)

食物是有年龄分层的。中年人可以拥有精致,但不能拥有全部。有些食物,是独属于青年的。金钱不能买到一切,而且钱赚得到,但是青春终将不再。(P202)

喜欢吃,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只要是和人类本能相关的事情,都不应该是羞耻的。(P205)

所谓美食,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相逢。(P239)

吃了团圆饭,我捧着酒杯,心里想,世界上最好吃的果然是人。(P241)

食物,更多的时候承载着记忆,见证着岁月,它是属于个人的。(P262)

店堂里吃东西好比在沙发上煲电话粥,而路边摊则像移动电话,边走边说,“大哥大”多帅啊——芜湖长江边臭干摊旁的靓女、贵阳小巷中吃豆腐果的恋人、成都羊市街捧着鸭脚板的粉子、伦敦地铁站旁pub 里端着啤酒杯一站一宿的猛男……这些人,我一直都引为同道。(P268)

我眼中的美食,不仅仅是认识世界最有趣的通道,也是人与人交流最便捷的途径。(P287)

吃什么以及怎么吃显然不及和谁吃更重要。(P290)

饮食观点

最好吃的早餐都在居民区的寻常巷陌中,冒着烟火气的地方。比如你可以站在锅灶前跟店老板说着咸淡,或者用筷子在卤蛋的锅里仔细寻找最入味的那一只……(P24)

老家好吃的饭馆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招牌上基本包含了厨师或老板的名字。这是自信的体现。(P40)

所谓风味,越早浓度越高,它是了解一个地方区域气质最好的路径。(P66)

“潮汕是中国美食的孤岛,许多东西外地人都没有办法欣赏,而潮汕人却爱它到死。”(P109)

在原产地品尝食物,除了美味,你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是食物不可分割的部分。(P128)

如果把烹饪比作江湖,我最喜欢的厨艺高人当如风清扬——背负绝学,遗世独立。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三两个知己,绝不会参加武林大会之类的有套路规则的选拔。他们做的菜永远是小众的:有性格,意气风发,绝不会考虑劳什子评委渐渐迟钝的味蕾和已经退化的牙齿。山脚下,大河边,是他们揣摩和历练武功之所,偶尔遇到知音,他们会停下手里的活计,从后院搬出一坛陈年老烧,过来跟你连干几杯,仰天长笑……那才是完整的美食体验。(P138)

中文菜单更喜欢使用“比喻”,我们善于隐晦而得体地暗示食物的不平凡。(P171)

“一切大发明都源于小裂缝,伟大的食物也是一样。”很多食物看上去既简单又平静,但它的背后几乎都包含着人类发展波涛汹涌的图景。(P173)

美食的终极目的,是让人在进食过程中感受到生理和心理的幸福。这种幸福感是非常主观的,吃家常菜得到的满足感,吃燕鲍翅并不一定能得到。(P251)

高档酒店和大师级的厨师,都是熟练、谨慎而中庸的,要考虑的因素特别多,既要顾及荤素搭配南北咸宜,又要思忖小孩不吃辣老人没有牙……他们的菜要兼顾最广泛的人群。这就像班里的五道杠,听话、温和,但没什么个性。我更喜欢性格鲜明的小饭馆,喜欢那种犀利、浑不吝的快意江湖味道。(P265)

我喜欢这样的场所,它抛除了一切和食物没有关联的环境、交谈、面子等等前戏,直奔食物的高潮而去。吃东西,对我而言,能大厅绝不包间,能路边绝不酒楼,能露天绝不室内,能站着绝不坐下。(P268)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潮汕   纪录片   北京   新春   故乡   食物   饮食   记忆   美食   人生   喜欢   陈晓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