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朝最后的摄政王载沣,遇事优柔寡断,是具有满族的高贵灵魂君王

«——【·前言·】——»

光绪临死前隆裕在他身边,他曾含泪用手指在空中画了“斩袁”两个字。又有人说:西太后死后,隆裕必欲杀袁,只因载沣懦弱而未成。

但从现有的史料记载中,也难以肯定确有朱谕、光绪弥留之际隆裕在侧以及隆裕力主杀袁之说。

然而,这些传说之所以能够流传,并且还常常被人们当作史实来加以引用,却并不是偶然的。

这是因为,它们确实反映了光绪皇帝的真实感情,也反映了当时许多人的意愿及载沣当政的懦弱无能。而袁世凯后来在民国时代的卖国称帝等行为,更使人们觉得早就该把他杀掉。

因此,这些传说在人们心中引起了共鸣,被认为是合情合理的。袁世凯是河南项城人,早年曾任过营务处帮办,驻朝鲜通商大臣等职。

一、载沣对待袁世凯的态度

1895年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建陆军,在“戊戌变法”期间,他伪装赞成变法,取得了光绪皇帝的信任,得以从一个道员小官被破格提升为侍郎衔的大员,担负训练新兵的重任。

可是后来他却见风转舵,在关键时刻向慈禧的亲信荣禄告密,背叛了新政,出卖了维新派。他因此得到了慈禧皇太后的宠信,升任山东巡抚。

1901年经李鸿章临终推荐,袁世凯进一步青云直上,先后出任直隶总督并兼北洋大臣等要职。

1903年清政府成立了练兵处,他出任会办大臣,主持训练新军,将北洋常备军扩充为六个镇,从此成为北洋军阀的最高头领。

在全国兵额三十六个镇中,他基本上掌握了六个镇的力量,而这六个镇又驻防在举足轻重的京畿,满族亲贵们不能容忍汉人掌握这么大的兵权。

1907年他被明升暗降,调任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这似乎是夺了他的兵权。然而由于他一贯善于收买人心,拉拢部下,广交人缘,在军队中用各种手段树立个人威信。

虽不直接带兵了,他在军中的势力却不见削弱。调任,使他的手又伸向了内政和外交,他便成为当时朝廷里最有威权的两个汉大臣之一。

在皇族看来,另一个张之洞已是七十开外、无大野心、不必提防的老人,而且随后不久他就在1909年的秋天去世了。袁世凯却还不满五十岁,正当大可作为的时候。

他野心勃勃,能量很大,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人物。由于袁世凯的出卖,戊戌变法失败了。慈禧把已经出手“归政”于光绪的大权又公然全部夺回到自己的手中。

光绪从此失去了人身自由,终于在盛年凄凉孤独地死在被囚之所。因此,光绪对袁世凯有着刻骨的深仇大恨,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他把没有能够杀掉袁世凯当作他终身的憾事,这件大事,他自己在生时没有亲自做到,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载沣身上,想要载沣在他死后替他报仇,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载沣在新旧两党的斗争中,当然一向同情他的二哥光绪。只是当他长大做官以后,慈禧牢牢地掌握着政权,他自叹无力对兄长作出报效。

如今情况却大不相同了,慈禧已死,自己大权在握,这正是他为兄长报仇雪恨的大好时机。这一点,不论有没有嘱托或手谕,在他的心里都是非常明确的。

所以,从为先帝和兄长报仇的角度来看,载沣无疑地是要急于除掉袁世凯的。即使放下这一方面的理由不谈,载沣也不会留着袁世凯。

这是因为,袁世凯的存在完全同他的政治理想相违背。他要彻底实行皇族集权的计划,就必须扫除一切障碍。

对一个握有这样多的军政和外交实权的汉大臣,是不能容忍的,更何况他是袁世凯。因此,载沣刚刚上台,虽然急于要办的事情千头万绪,他却还是把除袁当作重要的紧急大事来处理。

当时在满族的王公大臣中,很有些人主张杀掉袁世凯。其中最重要的人物要算善耆和载泽等人。肃亲王善耆是清朝最高封爵中少数最显赫的“世袭罔替”的亲王之一。

他既参与军务,又任民政部尚书,载泽封爵镇国公,官居主管财政税收和银行的度支部尚书,同载沣个人的关系很密切。

这是除袁派中两个经常能够在载沣面前说话的人,对载沣当然有一定的影响。然而在朝廷里也有些人反对除掉袁世凯,他们可以说是保袁的一派。

其中最有势力的人物就是领衔军机大臣奕劻,这是一个不顾国家盛衰和民族存亡,只知贪财的人。他早已接受了袁世凯的重金收买,当然要替袁说话。

另一个军机大臣那桐在各方面都紧跟奕劻,又同奕劻、袁世凯都是姻亲。他在保袁问题上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一个重要的情况是,军机大臣张之洞也是反对除袁的一个。

他认为,国家新遭大丧,皇帝年幼,维持一个安定的局面是十分要紧的,在这种时候不应当轻易地诛杀大臣。

他同袁世凯在个人关系上并不好,然而在这个问题上,他可能作为一个汉大臣,难免有“兔死狐悲”之感。也可能他是出于对朝廷的一片“忠心”,完全是从大局着想的。

也可能这两方面的原因都有,无论这位汉人老臣出于何种动机,他的论点听起来却是颇有道理,很容易打动人心的。

要知道当时袁世凯的表现还只限于密告光绪,在宫廷内部的斗争中倒向了一边,还没有达到后来卖国称帝,人人想要得而诛之的境地。

因而张之洞的意见也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面对着不同的两派意见,载沣便表现出他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的弱点来,激进者提出的办法他是没有胆量采取的。

例如用非常的手段,动用溥伟祖传的“尚方宝剑”,或借鉴康熙皇帝用计杀死鳌拜的办法,先杀袁然后公布他的罪状于天下。

二、载沣的性格

他只是拟好了一道谕旨,要将袁世凯革职,并送交法部治罪。这就未必是死罪,不一定能达到除袁的目的了。既然还给他留有时间,他便多半可以不死了。

可是,就连这道谕旨也没有发下来,它在一再修改的过程中被憋死而作废了,袁世凯本人深知自己在戊戌政变中的作用。

从那以后,他一直不惜用搜刮人民的大量钱财,去运动满族的亲贵,同时极力接交外国人,以图在一旦动乱之时有人相助,得以保全。

过去仗着慈禧在世,虽也难免会受到排挤,总还算并无性命之忧。现在慈禧已死,载沣当政,他自知在所难免,便心怀鬼胎,惴惴不安,千方百计寻求逃生之路。

幸喜他以前的深谋远虑并没有白费,这给了他喘息的机会。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图谋暂时隐退。这样可以先得保全,躲开风头,待有适当时机,再求进取。

他在年轻时,曾因骑马摔下来伤了脚,走起路来有点高低不平,但却丝毫不影响他当官出使,练兵带兵,步步高升。如今,他便以患“足疾”为由,自动提出辞职。

另据当时熟悉政治内幕的人士透露,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曾出面为袁世凯说情,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袁世凯被侵略中国的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认为是可以信赖的人,他曾依靠日本顾问来训练他的军队,他同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朱尔典是一个长期在中国活动的“中国通”,并于1906年升任公使,他得到过袁的很多帮助。他从英国在华的利益出发,在当时和后来一直是外国人中保袁的重要力量。

当时袁世凯“吓得魂不附体,他匆匆地逃到天津躲在他的亲戚盐商何颐臣家里”,直到后来“取得朱尔典担保他生命安全的诺言,才敢回北京向皇帝谢恩辞行。”

终于,载沣在1909年1月2日,颁发了一道诏书。谕内阁: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夙承先朝屡加擢用,朕御极后,复加懋赏。正以其才可用,俾效驰驱。

不意袁世凯现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任。袁世凯着即开缺回籍养疴,以示体恤之至意。袁世凯的罢职,给争论不止的除袁和保袁两派提供了休战的方便。

从表面上看,似乎双方都做出了一定的让步,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这样的结果,看来好象是除袁派占了上风,因为已经把他赶出了北京。

然而实际上却是保袁派的胜利,因为袁世凯并没损伤一根毫毛,他被保得很完整、很安全。

其实他也并没有回到他那偏僻的远离北京的原籍项城县,而是在黄河以北京汉铁路线上的彰德,定居在风景幽美的洹上村,以便“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他坐地活动频繁,交往不断,亲信活跃,信息灵通,时刻准备着待机而动,东山再起。罢袁世凯之职,离载沣接慈禧的班不过一个半月的时间。

好象这件事情办得快当,实际上如果载沣敢于采取迅雷不及掩耳的非常手法去解决问题,就根本用不着迁延时日达月余之久。

时间的拖后,对除袁派显然是不利的;因为他的朋友多、说客多。保袁一派当时的主要理由,也是使载沣不敢决断的理由,就是说杀袁会惹起一场大乱。

他们说袁世凯练兵起家,在军队中的势力很大,他所亲手栽培提拔的亲信大将,都还掌握着实际兵权。因此杀袁必然会导致北洋军队的叛乱,对朝廷是极为不利的。

他们甚至说有可能会激化满汉的民族矛盾,从而把大清推向绝境。使载沣却步的症结并不在军队,而在于慈禧!

这个令人吃惊的结论并非任何人妄自作出的推断,而是载沣自己晚年对家人亲自所说的。

他说,遵照先帝的遗诏,以得罪先帝的罪名而除袁,不但会得到满人的竭诚拥护,而且也会为同情光绪的汉人所接受,在当时确实是大得人心之举。

但是这样一来就要牵涉到变法维新,母子之争的是非曲直,这正是载沣所非常害怕的。歌颂光绪而谴责慈禧,他当时绝对不具备这样的大胆和魄力。

三、总结

从这里,我们可以更深入一步地看到载沣遇事思前顾后、迟疑不前,因而往往误了大计的性格。

但是,如果隆裕是一个有胆识,有魄力的女性,她至少在除袁这件大事上可以同载沣合作,取得成功。

她同载沣虽有矛盾,但在除袁问题上,一个是为夫报仇,一个是为兄雪恨,两个人是有共同语言的。一个太后,一个监国摄政王,两个人意见一致,有什么事情还怕做不成吗?

可惜隆裕为人浅薄,在除袁问题上也没有坚持到底。她并没有像载沣那样深沉的思虑,而是糊里糊涂地轻易放过了为夫报仇的大好机会,给自己豢养了一个狠毒的掘墓人!

载沣后来自己认为,在袁世凯问题上的失误,实在是他当政中最早的,也是最大的失误,伏下了他日后彻底失败的契机。

在退位以后四十年的漫长岁月里,他时常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他在当初不是罢了袁世凯的官,而是敢于除掉了他,那么,辛亥革命时期和以后,中国的局面又该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没有人回答这个复杂的问题,但是我们从这里却可以看出在载沣的性格中,内省是一个经常出现的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3

标签:满族   项城   先帝   北洋   光绪   摄政王   军机   优柔寡断   君王   尚书   朝廷   大臣   慈禧   高贵   灵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