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帝31岁英年早逝,逃往热河后他都干的啥?每天做的事都要命

前言

他若啸沧海,秉籥匡扶大清江山。可惜时过境迁,朝不保夕,这些宏愿终究徒劳。他隐居深宫,逃避内忧外患,人生最后一段时光度日如年。他登基太早,还是个婴儿,很快被时局打回原形。复辟之梦破灭后,甘愿出卖灵魂,任人摆布。晚年在苦难中反思,意识到自己犯下无法赎回的错误,遗憾终生。

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们历经怎样的人生起伏?今看那些传奇轶事,历史长河已淹没太多苦楚辉煌。但逝者如斯夫,现世犹能借古鉴今。这是一段跌宕的宿命,也是一段惨淡的教训。

一、逃难之路:热河,他的末日乐园

1850年,道光驾崩,年仅19岁的奕䜣继承大统,是为咸丰帝。正值壮年的他矢志改革强国,填补“山河破碎”的创伤。奈何大势已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农民起义如火如荼,西方列强虎视眈眈。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交加的动荡时期。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中原,各地农民起义接连不断。同时,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大举入侵,战火已经燃遍沿海城池,杀声震天。京城传来噩耗,皇室园林被狼吞虎咽,清廷颜面尽失。

内忧外患压得他喘不过气。他本就体质孱弱,此时焦虑成疾,神经衰弱。面对漫无边际的黑暗,这个年轻的君主选择“逃亡”避世──1860年秋天,抛下散发霉烂气息的禁城,携心腹深宫嫔妃,在亲信护驾下悄然出走,奔赴宁静祥和的热河清凉山庄。

此行算是朝廷“保密行动”,但百姓心知肚明:天子自署“潜行”,不过是将一隅之地拟为“行在”,暂避风头罢了。传闻他日复一日幽居深宫,与群臣见面寥寥无几,政事荒废,荒淫无度,更令人失望。

他原本可以在乌烟瘴气的京城与民众共患难,或者乘虚而入发动改革。不料这位统治者竟仓皇落荒而逃,任由祖国风雨飘摇。正如先贤所言:“率土之滨,莫非王土。”这片土地,不再配得起“王”的权位与称谓。

人心惶惶,民不聊生,可这位失职君主却对百姓疾苦熟视无睹。他整日与後宫佳丽缠绵,大宴宾客,美酒当歌。他信奉“逍遥派”,追求肉体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解脱。絮絮叨叨吟咏着怡然自得的诗篇,借花灯烛遮掩内心的恐惧。

那些麻木的放纵很快变成了生活的全部,成了他获得快乐的唯一途径。热河清凉山庄,本该是避暑私园,此时却成了咸丰的末日乐园──一个罪恶横流的所在。他日日与妃嫔翻云覆雨,纵情声色;马不停蹄运来燕京佳肴美馔,连日暴饮作乐;为满足瘾头,随身携带大烟,一日不可或缺。

终于有一天,在酒精、鸦片和情欲的三重夹击下,他倒在美人怀中,再也没有起来。1861年8月22日,年仅31岁的咸丰皇帝驾崩。熬到他死的那些老臣,也只感叹一声“大江东去”,心如明镜。

二、权力的意志:一个婴儿的登基与复辟

1908年,光绪帝驾崩,年仅3岁的溥仪被立为帝,是为宣统帝,又称末代皇帝。一个天真烂漫的婴儿,被迫肩负起这个古老帝国的命运。他登基之日,便是帝国没落倒计时开启之时。那一年,正是立宪运动如火如荼之时。满清王朝已经名存实亡,民国呼声如雷贯耳。

身在紫禁城深处的溥仪,尚不明白这一切的意味,只当些许烟尘为权力更迭中的小插曲,自己迟早有朝一日东山再起。他天真地梦想着自己披挂上阵,击退群雄,重整江山。殊不知,正是这点对权力的眷恋与幻想,阴差阳错地成就了他人生最悲哀的一幕。

6年后,武昌起义的炮声惊醒了这位天子。他还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很快,身在紫禁城深处的他,在一众衙内太监的哄骗中签下了退位诏书。从此,他失去了一个古老血脉和印记赋予的强大身份。然而溥仪的心底深处,依然住着一个不肯认命的灵魂。

1917年张勋复辟,溥仪重登帝位,但只有短短12天。一切如同昙花一现般转瞬即逝,却给他的余生蒙上了阴影。他心底那点对权力的眷恋与向往,会在以后的岁月里酿成惨痛的代价。

复辟失败的那一刻,溥仪彻底绝望了。他突然发现,那个梦里梦外萦绕的璀璨权力,竟是自己一厢情愿的幻想,一场泡影,镜中月。心爱的江山,群龙无首,他已无能为力。从此,一代天子过上了十年颠沛流离的生活,步步为营。

他流亡各地,目睹战乱蔓延,目睹百姓困苦。渐渐地,他麻木了,选择沉寂,任岁月悄悄流逝。十年间,那点不服输的侥幸心理也磨灭了,他越发地意志消沉,甚至有些颓废。历史的车轮这才刚刚开始碾过,更大的痛苦还在后头等待。

三、傀儡之王:他向魔鬼低头

在第二次被迫离开故宫后,溥仪开始了漫长的流亡生涯。起初他满心期待,觉得这只是权力更迭中的小插曲,自己迟早有朝一日东山再起。然而内忧外患终究将这个脆弱的幻想粉碎。他奔波各地躲避战乱,见识了太多丑陋与无奈。渐渐地,这位末代皇帝也老去了。

日本侵略者乘乱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幕后黑手正是溥仪。他苟且偷生太久,连灵魂都出卖了,甘愿在敌人面前低头,换取飞黄腾达的最后一搏。权力永远不会白白到手,木偶皇帝被日本人牢牢操控着,食古不化。

作为一个流亡者,溥仪其实早已一无所有。他四处奔波,大清故土被肢解得七零八落,自己也无家可归。无奈之下,他不得不抛弃最后一点骨气,向侵略者低头,只为苟延残喘。溥仪几经思虑,终是为了生存,选择了出卖。

1934年,在日本扶持下,他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一个华人皇帝,卑躬屈膝地接受来自岛国的指点。他与侵略者同流合污,心安理得。以为可以靠敌人之手重掌江山,重新力挽狂澜。

实则徒劳无功,溥仪不过是日本人圈养的一条忠犬。在新京同日军头目密谋时,剑拔弩张的神气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唯唯诺诺。他甘心打扮得人模狗样取悦观赏者,好似马戏团里戴锁链跳蹦远的黑熊。

傀儡之王的确讨得了些许怜悯,却换不来半点尊严。历史终会给出公正的答卷。1945年,溥仪向全世界公开了日本在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罪行,并宣布退位。曾几何时,他傲然地宣誓要与这个国家共存亡。时过境迁,誓言变成笑话,权力变成枷锁。溥仪无地自容,仓皇出走,自食恶果。

四、宿命的反思:特赦之后

1959年,溥仪在狱中获得特赦,踏上重归太平的路。1967年,他的生命走到尽头。溥仪走得很早,他来不及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作出一个完完整整的交代;来不及为自己赎罪,为那段历史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但那无尽的孤独和歉疚,已经成了他最大的惩罚。

晚年的溥仪性格大变。囚禁生活让他认清现实,反思往事。他不再有权力的野心,也看开了名利的枷锁。整日冥思苦想,为年轻时犯下的罪过忏悔。

狱友间传颂他往日的恩怨情仇,他只是淡然地听,过往一笑置之。溥仪开始习惯了简朴的生活,并在劳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他丝毫不掩饰自己的身份,却也从不强求特殊优待,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

特赦之后,重见天日的溥仪格外享受阳光的味道。他常在院中散步,或独自一人出神默想。他时常想起自己登基、退位的往事,想起战乱流离的岁月,想起伪满王朝的荒唐可笑。

他渐渐理解历史的焦灼与沧桑,理解生命的沉重与苍白。他知道自己犯下了无法挽回的错误,他为自己的苟且偷生和暧昧立场感到惭愧。他开始真正地成熟,怀着谦卑和怜悯继续生活,直至生命来到最后的绝响。

结语

死去的帝王也会长出人性的苗――这是我们读史所能获得的惟一安慰。一代又一代,朝代沧海桑田,溥仪与咸丰帝也只是其中跌宕起伏的一个缩影。

懦弱与妥协注定了他们的惨淡结局;而明智和坚定,能指引一个民族走向辉煌。这是历史规律,也是命运循环。每个人都在不断学习与成长,这一点,大概永远也不会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1

标签:热河   咸丰   紫禁城   江山   内忧外患   英年早逝   侵略者   傀儡   皇帝   权力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