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无前例,两度辍学考上北大,24岁葬于八宝山,她是谁?

因头条改版,增加了广告解锁功能,当广告打开后,静等15秒钟,您再伸出发财的小手,点击右上角的叉号关闭,就可以继续阅读我的文章了

八宝山,对于中国人来说,那是一个神圣且庄严的陵园,在那里埋葬着的都是先烈名人,鲜少有普通人的墓碑。

但是一个24岁的年轻女孩却打破了这项约定俗成的规矩。

而在她的追悼会上,更有央视名嘴撒贝宁亲自为她致辞悼念,而北京大学的校长更是现身葬礼,送这位学子最后一程。

短短的悼词里描绘了这个的24年,她两次辍学、身体不佳,却依旧能够考入北京大学,成为大家心目中的大才女。

那么这个女孩到底是谁?她为何会葬在八宝山墓园?在她的身上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一、一篇《卖米》震世间

如果我们一定要评选出震撼人心的百部文学作品的话,那么曾经刊登在2005年第二期的读者杂志上的《卖米》应当要入围。

这篇短短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语言,也没有什么神乎其神的故事框架,它有的只是一个农家女孩讲述的有关于卖米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作者用她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勾勒出了这样的场景,一对母女担着重重的扁担走在崎岖的山路上。

被压弯的扁担上挑着一百五十斤大米,这些大米要挑到“米场”上卖,她们要卖出一个合理的价钱,才能为卧病在床的男人买药。

但是米场上的贩子们并不理会这个家庭的悲剧,他们只是高傲的压着价格,从一块一压到一块零八,从一块零八降到一块零五。

到了最后,却是连一块零五的价格都卖不出去了。

《卖米》一文短短的几千字,却将底层人民的辛酸苦难一一描述出来。

而更令人心碎的是,这并非虚构的小说,而是作者经过润色的现实生活。

而真实的生活,要比这个更苦。

因此《卖米》一经问世就令广大的人民群众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力量,也就是这样的力量让记者们鼓起勇气去探寻《卖米》背后的故事。

而故事的作者——张培祥,也出现在了大众眼前,这个还在读书的女孩子,向我们揭开这个世界的另外一面。

二、两度辍学的寒门女孩

“穷”这个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或者说这就是现代人自我调侃的词语。

买不起奶茶是穷,买不起手办也是穷,甚至买不起高价房,也谓之穷。

但真正的穷是什么?

真正的穷是带着苦难的,这个苦难则是从出生就要被缠绕在身上的,而张培祥无疑就是这样的穷人。

1979年10月17日,张培祥出生了,对于彼时的她来说,她并不知道自己将要面对一个怎么样的生活。

尽管张培祥不知道,她的父母却是清楚的,他们对于这个可爱的女儿忍不住生出了很多愧疚之情,因为家里面实在太穷了。

张培祥的父亲是远近闻名的药罐子,他几乎每年都要生病,大大小小的病症加起来,一年之内竟然没有几天是能停药的。

她的母亲曾再云更是一个苦命的女人,由于小时候患上过小儿麻痹,所以她的一只手是失灵的,无论是家务还是劳作,都要比常人费劲。

更不幸的是曾再云还患上过乳腺癌,为了保命,切除了一侧的乳房。

而做手术的钱,也是他们东拼西凑借来的。

这样的家庭,仿佛生来就是还债的。

在这种的家庭背后,则预示着张培祥的命运,大概就是到了适婚年龄嫁人生子,重复着日复一日的劳作。

只是张培祥的骨子并不屈服于这种命运,她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展露出了极高的学习天赋。

而穷人家的孩子能够拥有“读书天赋”,无疑是中了基因彩票。

这个小名叫做“琼宝”的女孩非常热爱读书,她甚至有一种过目不忘的本领。

一本中长篇小说只要读过一遍,那么她就不会忘记其中的故事情节。

哪怕是在给大家复述的时候,她也能够小小年纪就讲清楚里面的情节人物,一个字也不拉。

或许就是这样的能力,让她在文学上有了惊人的天赋。

可是还不等张培祥发挥自己的天赋,她就要面临着辍学的窘境了。

当时她只有十岁,对于课本中的世界她心驰神往,但是贫寒的现实却给了她重重的一击。

张培祥的父亲犹记得自己要向女儿讲“不要上学了”时的悲伤气氛,他甚至都不敢直视女儿的眼睛。

但是好在张培祥的姑姑姑父是难得的好亲戚,他们主动伸出援手,把张培祥接到县城里读双塘小学。

而在双塘小学读书期间,张培祥更是尽情展现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在不久之后她就考入了醴陵一中。

这所初中在当地非常有名,能够去读书的孩子各个都是学习的好手。

但是即使是义务教育阶段,张家也掏不出生活费,于是读过一年后,张培祥就转进了乡下的初中。

尽管在乡下,张培祥的学习也没有落下,对于她而言,学习是一条拯救家庭的路。

但是残疾的母亲和一身伤痛的父亲让张培祥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读下去了。

那么只有一条路,就是辍学。

自此张培祥消失了在校园里,而这个时候非常关心她的校长——罗定中又向她伸出援手。

因为罗定中知道,张培祥是一个难得的好苗子,于是他好说歹说,承诺减免学费,才让张培祥重回校园。

而不出罗定中所料,张培祥就是天生读书的材料,她以极其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高中,并且在1997年拿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所有人都衷心感到了欢乐,他们以为张家终于要翻身了。

但是命运却写下了最残酷的一笔,它以一个悲剧开场,又以一个悲剧结尾。

三、天妒英才才女早逝

张培祥在接到了录取通知书后,怀揣着父母东拼西凑出来的一千块钱踏上了前往首都的列车。

这一千块钱在张家是举家之力,但是在北京,却只是沧海一粟。

因此张培祥成为了北京大学中最刻苦的一个人,她在所有的课余时间都在创作,并且以此为自己的兼职来源。

事实上张培祥的经历与天赋的确让她在文学上有了一种惊人的感染力,而她的作品也得以发表。

在创作之余张培祥也进行了很多翻译工作,她翻译的《你象你的狗一样快乐吗》和《所向披靡》更是受到了国内外读者们的追捧。

此时一切都是好的,只要再坚持一下,张培祥就能回报自己的家庭,让自己的父母过一过好日子了。

四、只是为何天总妒英才呢?

2003年,非典肆虐北京,张培祥感觉到了一阵身体不适,她开始发烧头晕。

由于当时非典情况复杂,所以张培祥并没有出校门,但是很快她的病情开始加剧,等送到医院里,医生们确诊张培祥患上了急性白血病。

对于现代医学来说,这病或许有得救,但是对于彼时来说,这病的治疗实在是难上加难。

而彼时张培祥的弟弟正在高考,于是她隐瞒下了这个消息,只说自己的贫血。

而北大的师生朋友们也趁着机会去医院探望她,只是在医生的口中,张培祥却是没有转圜的余地了。

在医院期间,张培祥依旧坚持创作,她想写一本叫做《大话红楼》的书,但是书只写了短短几章,她就永远的闭上了自己的眼睛。

张培祥的离世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震动,但是最伤心的无疑是张培祥的父母,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两个老人家苍白的如同一张纸。

他们喃喃自语的说起张培祥小时候多么爱读书,拿了多少奖状,在回忆起张培祥的模样时,他们总会笑一下。

可是笑着笑着,他们就要落泪,这对苦命人并不明白,他们心爱的琼宝怎么会在24岁这一年,就撒手人寰了呢?

2003年9月2日,张培祥被葬入了北京八宝山,作为师兄的撒贝宁前来致辞,在致辞中有这样一段话,更是让人肝肠寸断。

“家中秀女今何在?叹望长龙泪自流。”在那无数落泪的眼睛中,我们分明看到了张培祥的笑脸。

结语

要怎么去形容张培祥给人的震撼呢?想这很难形容的出,她就像一个励志电影的主角,在一步又一步的奋斗着,攀登着。

但是所有的励志电影都会一个很好的结局,这是创作者们对于主角的褒奖,也是社会对于主角的期待。

但是张培祥这个主角却没有迎来她应该有的结局。

她只有24岁,她是一家贫困家庭的希望,她是这个社会上冉冉升起的栋梁,她是文学、翻译界不可多得的人才。

尽管有这么多期盼加身,我们却依旧没有留住张培祥,她那年轻的生命已经离去了这么多年了。

虽然我们已经不能再做什么了,但是再读一读《卖米》吧,再读一读张培祥为世人留下的永远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宝山   北京大学   东拼西凑   史无前例   致辞   北京   天赋   北大   主角   父母   家庭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