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你有多久没发朋友圈了

重庆瞭望微信公众号 冉苗俊

你多久没发朋友圈了?

作为曾经日常生活分享和内心情感“宣泄”主阵地的朋友圈,近年来,似乎被一步步拖入“冷宫”:一方面,朋友圈允许查看范围从“最近半年”,不断缩减至“最近一个月”“最近三天”,甚至不少人将其直接关闭;另一方面,以前常发圈晒照的人也默默“退场”,少发乃至不发。前不久,“这就是我不发朋友圈的原因”话题登上平台热搜,再度引发热议。

朋友圈的消失,正成为一种趋势。此前,有媒体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57.2%的人“很少发和不发朋友圈”。

“朋友圈消失”的背后,究竟是我们变了,还是朋友圈变了?

▲话题#这就是我不发朋友圈的原因#登上微博热搜。/重庆瞭望截图

有网友曾这样说:“发朋友圈不是为了炫耀什么,也不是刻意写给谁看,是因为有太多的心情,找不到宣泄的出口,所以只能写在朋友圈。”

彼时的朋友圈,的的确确是“朋友的圈”。

长期以来,微信和微博作为强势兴起的社交平台,可称得上是“绝代双骄”,各擅胜场。与主打陌生人社交的微博不同,微信主打的是熟人社交。它实现了“弱关系链接网”向“强关系链接网”的转变,相较于其他社交平台,更具私密性。

比方说,如果双方不是好友,你就看不了对方的朋友圈,也看不到对方的留言。2017年2月,微信推出朋友圈“最近半年可见”功能,一个月后又推出“最近三天可见”功能。这些设定,其实是微信在缓解社交压力方面做出的努力。功能推出后,虽饱受争议,却也受到不少网友的欢迎。

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社交圈子,大家经常晒图分享、展现自我、分享足迹,其实是将朋友圈当做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圈去经营,没有生面孔,没有“尔虞我诈”,只有朋友间的谈天说地,互动交往更随意,也更自在。

很显然,这种相较于陌生人社交,更具私密性和安全性的社交方式,其属性正在被打破。

▲一项由媒体发布的投票结果显示,人们发朋友圈的频率越来越低。/重庆瞭望截图

在传播学领域,有一个“主我和客我”理论。它把自我分为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以及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人的自我意识则是在这种“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现实生活中,朋友圈就是一个社会评价和互动的平台。以前,我们期待社会评价的对象,基本上都是好友、亲人等。现如今,工作中交集不多的同事、可能只有一面之缘的中介、向自己推销产品的销售等等,都可能出现在自己的微信好友名单里,各类聊天群也呈几何倍增加。这种情况下,不同行业、不同圈层、不同亲疏关系的人,都有可能“窥探”自己、评价自己。“客我”的变化,就会影响“主我”的选择。

如今,朋友圈的私密边界正被蚕食,私密空间正被打破,社交功能也逐步朝着“社交+工具”的功能转变。没有了边界感,愈发功利化,人们对朋友圈的新鲜感和兴奋感便逐渐淡化。长此以往,“仅三天可见”、朋友圈屏蔽、沉默,甚至“逃离”朋友圈等现象也就愈发增多。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尹韵公教授表示,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出现,大大降低了人们发布信息的门槛,打破了之前人们固有的信息崇拜,点燃了信息发布的“兴奋点”。当一段时间过去,热情退去,新鲜感淡化,少发或不发的“潜水”状态,自然会成为常态。

当朋友圈不再是“朋友的圈”,“旁观”或者“伪装”比参与其中更有安全感。它可以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

比如,避免被审视。发不发朋友圈,是一个让人纠结的问题:想晒晒自拍、谈谈感想,担心被人说矫情;想发表观点,又担心被“群起而攻之”;想转发鸡汤软文,又害怕被人屏蔽“拉黑”;想发工作状态,又会被人说想挣表现……发个朋友圈,何其难也!

比如,避免被窥探。前段时间,有一群年轻人在互联网社交平台自称“momo”,只为避开熟人、避开“人肉”搜索,以匿名方式发表看法的现象,引发关注。

当相对纯粹的熟人社交圈被打破,那么,一些只适合对朋友开放的内容和信息,再在朋友圈展示,似乎就不太合适。当然,也有人不喜欢对身边的熟人坦露心迹、展现自我。如果对好友进行分组,设置标签,既费时又不能做到滴水不漏。为了防止自己的生活状态、内心世界被“圈友”窥探,干脆选择不发朋友圈。

比如,避免掉入陷阱。有人说,朋友圈,有时候也是“坑友圈”。这种说法虽然极端,但事出有因。

现在微信朋友圈,随时随地都可能埋藏着“陷阱”:有人喊你帮忙砍价,结果发现不是为了产品营销,就是套取个人信息;有人喊你加入团队,“共同致富”,却不小心落入传销陷阱;有人发来微信请柬,却有可能是钓鱼链接,一旦点开,手机有可能就被植入病毒……

比如,避免言多有失。长期以来,大家都将朋友圈作为个人观点和情绪表达的“后花园”,留言说话无拘无束。不过,在朋友圈传播逐步从人际传播走向群体传播,再到公共传播之后,一些话、一些观点发出来,就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引发负面舆情。与其战战兢兢、讨好表演,还不如“闭口不言”,主打一个不惹事、不出事。

再比如,避免信息泄露。你发的朋友圈,很可能会出卖你。不少人都遇到过,自己发在朋友圈中的信息被盗取或者泄露。此前就有女生在朋友圈晒的自拍照,莫名其妙被发到了某黄色网站。而公安部门也曾提醒大家,朋友圈晒“比剪刀手”照片,不但会泄露个人位置,还会暴露指纹甚至虹膜信息。

▲微信朋友圈被“人情绑架”。程硕 作/新华社

青年作家岳雯在探讨作家王洁《你好,朋友圈》一书时,用了这样一句话:朋友圈是重器,亦是瓷器。

在书中,通过朋友圈的接力转发,秦绍东找到了已经消失在茫茫人海的女神;也是因为朋友圈,李淑娟发现了爱人出轨的证据;还是因为朋友圈,李淑娟以为自己所迎接的盛大爱情被证明是一场虚幻……后真相时代,媒介正在改变和重塑我们的日常生活,逃离朋友圈,并非能轻易实现。

如何看待“朋友圈消失”现象?尹韵公认为,其实大可不必慌张,也不必担忧。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结果。

比如,2010年被称为中国的“微博元年”,微博应用快速崛起;到2011年1月,微信在国内正式上线;没过几年,抖音短视频迅速走红;现在AI人工智能方兴未艾……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已然超出我们的想象。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淘汰创新是一种规律。朋友圈将走向何方,未来互联网技术又会朝何处发展,我们可顺其自然,拭目以待。

换个角度考虑,其实,当下人们的生活节奏太快,空闲的时间也相对较少,每天忙生活、忙工作、忙家庭、忙应酬……当我们用越来越少的时间关注朋友圈,实际就是用越来越少的时间去与人互动交流分享。

人们对待朋友圈态度的变化,折射出互联网时代社交方式的演变转化。而人们热议朋友圈消失的话题,则多少期待找回那“曾经的美好”。

倘若越来越多的人重回朋友圈,积极分享、传递正能量、提供更多情绪价值,让朋友圈找回“初心”,努力打造积极、健康、安全、清朗的社交生态,朋友圈的再度回归,也未必不能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1

标签:重庆   朋友圈   熟人   社交   多久   好友   评价   功能   朋友   平台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