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半首诗对决李煜,两宋无人敢续!400多年后朱元璋补足全诗

从古至今,很多人喜欢诗词歌赋,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达官贵人、士人学子、很多人都能吟诵几句,其实就连一国之君也不例外。皇帝作为天子、君临天下,他们肯定也有以文治武功彪炳史册的理想。所以有不少皇帝不仅喜欢诗词,也喜欢创作,像魏文帝曹操、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南唐后主李煜等等都写的很好,还有后来清朝的乾隆皇帝,他的写诗水平虽然一般,但一生酷爱写诗填词,一共写了将近4万首诗词,光是这勤奋程度也值得称赞的。

和乾隆皇帝相比,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文学造诣和写诗灵气,应该说就要高一些,他曾经写过两句诗,没写完,算半首,可这半首诗自从写出来以后几百年都没人敢接下去把他写完。那我们不禁好奇,这半首诗写了什么?来看看,写的是:“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这两句诗的意思也不难理解,描绘的是一种自然现象,就是在夜里,月亮还没有从海平面上升起来的时候,大地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可等到月亮慢慢升起来、升到了天上以后,整个大地上的很多东西都被照亮了、不再黑暗。夜晚一片漆黑,这样的现象在今天的人看来可能不太容易找到感觉,因为今天不管在城市还是在乡村,一般来说在夜里或多或少都会有点人工光源,所以也完美那么黑,其实在没有灯的时代,夜晚是很黑的,如果我们去到人迹罕至的地方旅游留宿过,可能这种感受会更深。

相信大家可能都会想:这两句诗如果只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只是理解成自然现象,也不至于400年来都无人敢接,这两句简单的诗词背后肯定有隐喻、或者说有所指、甚至有一定的政治含义是不是?那我们就要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说起。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赵匡胤是个武将、赳赳武夫,其实如果这样看他,那是一种误会,赵匡胤虽然是个武将,却很爱读书,常常手不释卷。这里有个小故事,说赵匡胤年轻的时候有一次跟随周世宗柴荣去平淮南,有一天,同僚当中有人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可能是想扳倒他,那个人向柴荣告密说:赵匡胤用几辆车运载私人物品,其中有大量财宝。周世宗听到告密就派人去检查,结果您猜怎么着?发现车上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金银财宝,只有几千卷藏书而已。柴荣问赵匡胤:“你一个武将,要那么多书干什么?”只见赵匡胤从容的回答说:“陛下,我虽然是个武将,可我总觉得自己没有好的计谋能帮衬陛下,只能多读些书来增加自己的见识。”周世宗听了以后更加欣赏他了。后来赵匡胤称帝以后,一直很尊重和重用读书人。他也经常鼓励身边的一些文臣、武将多读书,弥补自己的不足。

我们今天说的他这两句诗就写在他当皇帝以后。他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以后,一直想谋求国家彻底统一,当时南唐是个小国,我们知道南唐的皇帝和文臣都比较善于写诗,比如我们之前聊过的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那都是大词人。在当时的南唐上层人士看来,宋人大部分都是一些粗鄙的莽夫,只会舞枪弄剑。所以他们在和宋朝的来往中,因为国家弱小又想要取得外交上的一定的胜利,经常试图用文化、用语言来碾压宋朝,让宋朝招架不住。

有一次,宋朝大军包围金陵,后主李煜派学士徐铉和到宋朝这边来交涉,想要用口舌之辩解决问题。徐铉博学多才,能说会道,他见到赵匡胤后,贪玩其他事情,就向赵匡胤说起了南唐皇帝李煜的才华,说他的《秋月》是出了名的绝世佳作。赵匡胤听完哈哈大笑,说:“这是寒士才会喜欢作的诗,我可不会作。”徐铉十分不服气,他说你这么大口气,那你也写一首看看。赵匡胤稍微沉吟了一下,就吟诵出了两句诗,就是这两句:“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万国明。”

他还说了这两句诗的来历,说这是他年轻的时候,还在寒微之时,有一次他在外赶路,夜晚喝了酒,酒醉卧在田野里,半夜醒来看到月亮,有感而发写的。这两句诗乍一看平平无奇,其实细品的确是有那种成功者、大人物的大气魄、大气象、那种积极、藐视一切的那种氛围,所以听了他念的这两句诗,这位南唐使者徐铉大惊失色,宋朝的群臣也感到脸上有光,这皇帝,真厉害,没被他国对方使者的文化比拼唬住,所以都纷纷上前称赞。

那么我们不禁想要分析分析赵匡胤念出的这两句诗,为什么南唐使者会觉得心悦诚服、有点被震撼的那种的感觉?我觉得主要是气魄,其实要说写诗填词,赵匡胤现有作品和和南唐后主李煜那肯定没法比。但是人往往就是这样,你的优点我没有,我的优点可能你也不具备。赵匡胤他是一个政治家,虽然写诗填可能没那么特别优秀,但是他作为政治家的那种气魄其实也是很突出的,所以他写的那两句表面上是写月亮东升西落的场景变化,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月亮指的就是他自己,意思是他年轻的时候天下混乱不堪、千山都是黑的、大地也是黑的,他他年轻的时候就有雄心壮志,那就是他想问鼎中原,当他出头以后,那么天下的混战局面,也就会终结了。从这两句就能看得出来他年轻的时候就是豪情满怀、志存高远的。

那个南唐使者徐铉当然是个聪明人,俗话说听话听音,他一下子就听出来赵匡胤的弦外之音,也知道了赵匡胤想要扫除各个地方势力的雄心抱负,所以他也就明白了南唐接下来的命运,其实两国的谈判也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了。

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这是南唐的悲哀,可是从宋朝这边来说,这是一个雄主一统江山的雄心抱负。我想咱们今天不能简单的来评判说谁对谁错,只能说都有各自立场而已。

至于赵匡胤当时的那两句诗后来几百年无人敢接,估计主要也就是因为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还有诗中透露出来的那份野心,毕竟这样的诗如果不是大人物、不是个带头大哥,一般文人写出来怎么看多仿佛有点不对,而且还有可能写出来就是惹祸。

一直到将近400年后,才有另一个大人物接下去把这首诗写完。这个人就是朱元璋,据说朱元璋成为皇帝后,有一次无意中看到赵匡胤留下来的这两句诗,觉得自己和赵匡胤同为开国皇帝,不免有些惺惺相惜,于是自告奋勇,要补全这首诗。

朱元璋冥思苦想了很久,终于提笔接下两句:“恒持此志成永志,百战问鼎开太平”。

从朱元璋写的这两句诗里,同样能看出他的理想,百战问鼎开太平,开国皇帝其实肯定是不容易的,朱元璋从元朝末年的生灵涂炭到历经百战,才开创这太平盛世。他们经历的是九死一生、是千难万险。所以,对自己的基业特别珍视。

不过,朱元璋草根出身,他读的书没有赵匡胤多,所以有人认为,朱元璋接的这两句诗有点狗尾续貂,把一篇旷世名作,变成了一首普普通通的打油诗了。还有人认为这可能并不是朱元璋写的。您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您的看法。

不管如何,如果真是两位帝王合作一首诗,那么再怎么说也是一段佳话了,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两个人也真的很有缘分,都是开国皇帝,还有跨越400年的交流,这都是通过文学、通过诗词带来的奇妙缘分。

所以有些时候我读诗词,会觉得能读书是很幸福的。跨越几百年、几千年和古圣先贤对话、真的不是每个人都有的福气,这份幸福,独属于喜欢阅读的人,您说是不是呢?

好的,今天宋太祖赵匡胤和明太祖朱元璋的这首诗就和您聊到这儿了,这里是致远书香,我是宁曦,我们下期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南唐   后主   月亮   武将   宋朝   使者   诗词   皇帝   多年   年轻   喜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