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用心经营武汉、兴办洋务,为何事与愿违,反而加速清朝灭亡

文|胡一舸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前言

每个时代都有立场坚定的卫道士,都有属于自己的擎天支柱,哪怕是在清朝末年,山河破碎、覆巢危卵之际,也依旧有能力非凡的人物,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例如曾国藩,他组建“湘军”,扫除太平天国,领导发起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的政、经、思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

左宗棠,身为一代民族英雄,被誉为清朝“最后的的脊梁”,他抬着棺材明志,一举收复新疆,后来担任两江总督,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海军人才。

还有大家最为熟悉的李鸿章,虽然从他的手下,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但梁启超对其有过精辟的总结和评论:“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李鸿章

这次要讲述的张之洞,同样也是清朝末年的风云人物,他与前面三位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十分具有影响力,去世的时候,就连国外的报纸的也纷纷发文哀悼。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大清老臣,却在后世被认为是推动清朝灭亡的功臣,这是为何?

学识卓著,清流首领

俗话说的好:“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在古代,参加科举考试,顺利上榜接受征辟,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正途,但是名额有限,竞争激烈,有些人考一辈子可能连个秀才都不是。

张之洞则属于“别人家孩子”那种类型的,不仅祖辈世代为官,家教优秀,自身也非常聪明,勤学好问,天赋斐然。

根据《清史稿》的记载,张之洞从小就沉迷学习,“尝篝灯思索,每至夜分,必得其解乃已。”意思是,张之洞想问题经常到半夜,非要得到答案了才休息。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之洞13岁的时候就中了秀才,两年后又在乡试中考了个第一名,成为了举人。

虽然这样的成绩已经是出类拔萃,鹤立鸡群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还有自己的人生大事,都使得张之洞暂时放下了书本。

当一切都稳定下来,人生阅历也逐渐丰富后,张之洞又重新回到了科举的赛道,结果风采依旧,宝刀未老,在26岁那年顺利夺得一甲第三名,成为了探花。

其他三位晚清名臣,跟张之洞比起来就没有这么光鲜亮丽了。

为首的曾国藩仅“秀才”就考了整整七次,李鸿章同样奋斗多年,考了两次进士,最后也只是位列二甲,左宗棠则是凭借军功,混了一个“同进士出身”

张之洞由此走上仕途,最初数年都供职于教育系统。他在浙江,湖北、四川等地担任学政期间,针对学界的种种不良风气,都做出了果断的整治,极力保证任人唯贤,公平正义。

并且他还自己创办书院,编纂教科书,为当地学子提供了众多的、良好的教育资源和条件,受到了许多人的追捧和好评。

政绩有了,名气也有了,张之洞也在光绪二年(1876年),顺利进入了朝堂之中。

当时的清朝早已是内忧外患,官僚们大多想的都是避重就轻,忍让退缩,保全自己,但也有一部分忠勇之士,认为唯有抗争才有一线生机。

他们针砭时弊,打击宦官,认为当前主要的目标就是对内改革,对外不卑不亢,这个群体也被叫做了“清流派”

张之洞就是其中之一。在面对沙俄对中国北疆的袭扰吞并时,他积极上言,建议整修武备,加强边防,并逐渐成长为了清流派的领袖人物。

力主抗争,南关大捷

之后的日子里,张之洞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立场和思想。

1883年,法国在越南地区的殖民行动愈发猖獗,中法战争由此爆发,张之洞则因为力主抗争,被任命为两广总督,承担起了抵御法军的任务。

因为天然的实力差距,法军跟清军相比,显得十分灵活,他们见中方加强了越南方面的戒备,便瞬间调转枪口,开船攻占了台湾基隆。

于是张之洞连忙上书,建议给驻扎在越南的法军压力,以此强迫对方调兵回援,化解台湾之危,清廷批准了这个方案。

按照张之洞的安排,提督刘永福带领一支队伍,云南和广西也派出军队,两者应该互为照应,夹击敌人。

但设想却往往不能变为现实,刘永福这边本来是一鼓作气,屡战屡胜,形势大好,可云广两省的队伍反倒一败再败,失误频出,最终导致刘永福原本取得的成绩也葬送了回去。

从胜利就在眼前,瞬间变成了惨败,张之洞的军事首秀就这样草草收场。既然失败了,那就要有人负责,张之洞自然也是难辞其咎,被降一级留任。

同年,法军再次进攻,占领了位于中越边境的镇南关,张之洞顾不上在意被降级的失落,迅速又开始了物色将领的人选。

张之洞

老将冯子材当时已经进入古稀之年,临危受命,壮怀激烈,更显出了张之洞的识人之能。

镇南关之战打响后,法军一步步走进了清军精心设计的包围圈,冯子材身先士卒,挥舞着大刀就冲入阵中,将士们也深受鼓舞,舍生忘死,奋勇杀敌。

经此一役,法军死伤千余人,仅将领就损失了几十名,这次失败也直接导致了法国当时的内阁倒台,影响巨大。

然而就在众人打算乘胜追击的时候,朝中却传来了停战议和的旨意,前线的官兵,从上到下无一不是义愤填膺,泄气哀叹。

张之洞一次又一次请求暂缓退兵,最后却遭到了李鸿章严厉的斥责。

尾声:兴办洋务,反助革命

战事告一段落,张之洞转身又投入到了洋务运动中。

因为曾经长期在湖北任职,熟悉当地情况,张之洞上书建议修建芦汉铁路,联通帝国南北,加强联系。他自已也转而被调任为了湖广总督。

到任之后,他便全身心的开始了兴办新式学堂,创立近代工业企业以及军工企业。

今天武汉大学的前身自强学堂、华中农业大学的前身农务学堂、武汉科技大学的前身湖北工艺学堂等等,都是张之洞一手策划建立的。

汉阳铁厂于1893年建成投产,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厂,还有湖北织布局等众多大型企业,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探索做出了突出贡献。

新的学堂、新的工厂,成功带来了全新的思想,这在如今看来是历史的必然,好事一件。

但对于封建的清政府来说,一切新的东西都可能成为推翻自己的重要力量。

1909年,张之洞去世,两年后,武昌起义爆发,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拉开帷幕,清政府轰然倒塌。

而有趣的是,辛亥革命中诸如黄兴、张振武等主要领导者,几乎都湖北地区出生成长的。湖北的新式学堂反倒培养出了一批批的反清人士。

张之洞心心念念培养的湖北新军,更是成为了武昌革命的主力。再加上汉阳铁厂,武汉兵工厂的存在,为起义军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和武器。

历史总是这样有趣。

参考文献:

【1】《光绪朝东华录》

【2】《张文襄公年谱》

【3】《咨学院筹商事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1

标签:清朝   辛亥革命   光绪   洋务运动   越南   洋务   总督   湖北   武汉   事与愿违   秀才   学堂   前身   用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