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社交机器人罗伯特,真的好癫啊!

(图源:微博截图)

#考研##话题##热点##机器人##ai##模型##社交##算法##人工智能#

“新一代内涵大师,甚至怀疑他是真人装疯”

“人类的抽象尚有迹可循,AI的抽象真是无序混乱。”

最近小编的笑点来自于微博上一个叫做“评论罗伯特”的账号,它是微博为了活跃评论区做出来的AI机器人,之前叫做“评论哇噻机器人”。罗伯特是“robot”的音译,召唤它的办法是发布原创微博,超过10个字或者直接艾特它。

不知道大家最近的微博评论区有没有被这个罗伯特攻陷呀?

当你一天忙碌后觉得很累,

发条微博吐槽,

它马上来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图源:微博截图)

当你终于退烧了又活了,

它劝你:恭喜!但是别急着活,好好休息下。

(图源:萝卜头受害者联盟)

当你沉浸在摸鱼的快乐中,

它来了句周六周日加班的时候更快乐。

这比林萧还歹毒的话竟是

从一个机器人嘴里说出来的!?

(图源:萝卜头受害者联盟)

当你抽签选课抽五门落选五门,

自嘲自己时,

罗伯特又又又出现了,

它送上了歹毒祝福:

希望下个学期也这样。

如果你想在微博发个癫,

那要小心了,

因为它会平等地给每个人进行赛博性骚扰。

它的眼神似乎不太好,

不仅指狗为猫、指猫为狗,

还能把地上跑的当成天上飞的。

一、大模型AI发展,已读乱回的操作机制

在学术上,“评论罗伯特”等评论机器人被统称为“社交机器人”。社交机器人的概念最早由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辛西娅·布雷泽尔提出,但目前还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张洪忠等学者认为社交机器人是指社交网络中扮演人的身份、拥有不同程度人格属性、且与人进行互动的虚拟AI形象。这种基于算法生成并承担特定任务的社交机器人目前广泛存在于社交媒体平台。社交机器人以“社会性”作为核心特征,因此也称为“社会化机器人”。罗伯特作为国内第一款投放平台大量的社交机器人,其效果却让人失望。它最擅长的是已读乱回、火上浇油,无时无刻都在给人添堵。

(图源:微博截图)

情感计算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中至关重要的研究方向,其核心目标在于赋予计算机类似于人的观察、理解和生成情感表达的能力。它是一个高度综合化的跨学科领域,涉及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社会学和认知科学等多个学科。通过深度融合这些学科,情感计算能够分析人与人交互、人与计算机交互过程中的情感特点,并设计出具有情感反馈的人机交互环境,从而让机器与人的交互更加自然、亲切和生动。罗伯特的的自动评论源自于微博自建的大模型,大模型作为一家公司的数据缩影,充分展示了该公司的数据质量。微博作为信息交流的高频场所,虽然信息密度极高,但从“评论罗伯特”的评论中,我们就可以窥见微博语言质量的参差。

(图源:微博截图)

微博是诸多抽象话语的发源地,其热搜榜具有全网信息影响力,是热点讨论的第一阵地。部分用户常常使用模糊、隐晦或讽刺的语言表达观点,使得语言质量相对较低。有些用户会故意发布一些挑衅、攻击或煽动性的言论,导致微博上经常出现争吵和争议。在未来,平台在推广人工智能应用的过程中,应加强对数据质量的重视,选择合适的数据源、规范数据采集流程、控制数据采集误差,以提高数据的质量。

二、有点正常但不多,到处“发疯”的罗伯特

按照“奥卡姆剃刀法”所提出的简约原则,依照行为取向把传播分为刚性传播与柔性传播,依照心理取向把传播分为理性传播与情感传播。情感传播是以传播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取向为标尺的传播样态,不是单向度的传递,而是双向度或多向度的互动与共享。情感传播具有语言的感染性、内容的主观性、行为的亲近性、目的的价值性等特点。情感传播可析出“动之以情”“情感运作”“触景生情”“托物寓感”“移情转恋”等途径。

罗伯特通过给予用户情感价值,增强了微博社交平台的互动性和用户黏性。机器人能够智能地识别用户的情感需求,并提供相应的回应和支持,使用户感到被理解和关心。这种情感交流不仅有助于缓解用户的压力和孤独感,还能促进用户与机器人之间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从而使用户更加愿意长时间留在微博平台上。

有时候,罗伯特的品味确实还不错。情商和智商也会莫名其妙地变高,说出些很有道理的话。

其次,罗伯特在活跃网络社区氛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机器人能够主动参与各种话题讨论,发表有趣的评论和观点,激发其他用户的参与热情。通过与其他用户的互动,罗伯特不仅提高了微博社区的活跃度,还促进了用户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营造了更加和谐、友善的社区氛围。

罗伯特通过模仿网友精神状态和展现赛博空间的黑色幽默,为微博平台增添了独特的魅力。机器人能够巧妙地运用网络流行语和幽默元素,以一种轻松、诙谐的方式与用户进行互动,使用户在浏览微博的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乐趣和欢笑。这种独特的交流方式不仅吸引了更多用户的关注,还使微博平台在众多社交媒体中脱颖而出。

(图源:微博截图)

三、阴阳怪气的“赛博gai溜子”不知疲倦显眼包”

“评论罗伯特”活跃在微博平台的各个角落,会出现在你想不到的评论区里,留下令人啼笑皆非的评论,一些评论的不合时宜,促成了诸多地狱级笑话的诞生。震惊八方的言论,让人瞠目结舌。受害者数量之多、面积之广大,以至于网友成立了一个“罗伯特受害者联盟”。

恐怖谷效应是指人们在面对外貌逼真但不完美的人形机器人或虚拟人时,会产生不适和厌恶情绪的现象。人们的情感反应会随着机器人的人性化程度逐渐上升,直到机器人的表现接近真人,但是当表现未达到真人标准时,人们的情感反应会突然下降到谷底,这被称为恐怖谷效应。当罗伯特模仿人类的语言和行为时,如果模仿得过于逼真,可能会引起用户的反感或恐慌。这是因为这种逼真程度接近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真实的人类,可能会加剧“恐怖谷”效应。

清华大学传播学研究证实,社交机器人正在参与舆论的形成、使得社交媒体的信息环境更加复杂。由于机器人能够快速地参与各种话题讨论,其发布的言论和观点可能未经严格审核,甚至可能故意发布虚假信息来操纵舆论。这不仅会误导用户,还可能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同时,平台往往为了得到更多的数据,以便机器人能够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和推荐,会悄悄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并进行深度分析。如果这些信息被用于不正当目的或泄露给第三方,用户的隐私将受到威胁。

四、越发聪明的AI是否在试探人的底线?

正如詹姆斯·卡梅隆——电影《终结者》的导演在谈到这部讲述人工智能危机的电影时所说的:“就像有时候,在下雨前,你能感觉到‘要下雨了’一样,在科技发展的某些阶段你也有相同的感觉...”

纪录片《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截图

AI的行为和决策是基于其所学习和训练的数据、算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使用者的意图和指令。虽然AI不会故意试探人类的底线,但是由于其快速的学习和模仿能力,有时可能会在某些情况下产生一些意外的后果。例如,在一些社交媒体平台上,AI可能会学习并模仿恶意言论或行为,从而造成不良影响。

保罗·莱文森认为技术的进化始终致力于满足人类的需求与选择,朝着高度复制人类环境的方向发展,呈现的是一种以人为本、“媒竞人择”的进化趋势。人类始终是技术的掌控者,拥有对技术的决定性控制能力。技术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像人,这是因为人本主义的转向克服了技术主义范式下的人性假设缺陷。这一转变扭转了技术强势于人的立场,强调以人为本,坚守人的主体地位,克服对技术的盲目崇拜,并恢复人在媒介演化中的重要地位。

我们需要更好地监管和控制AI的使用,以确保其行为符合道德和法律标准。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加关注AI的伦理和隐私保护问题,以确保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在设计和使用AI时,我们需要考虑到其对人类的影响,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护人类的利益和尊严。

(图源:微博表情包)

参考文献:

《为什么人工智能永远无法取代你》公众号 @青年人的另一条路

《没想到第一次在微博上挂人,挂的是个机器人》公众号@ 游戏动力

《技术逻辑下保罗·莱文森媒介进化论中的“人本主义”建构》艾岚、赵双阁 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4

标签:罗伯特   社交   机器人   可能会   截图   人类   情感   用户   平台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