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有心要杀刘伯温,刘伯温高呼我有个字不会写,结果保住一命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弹弓藏”,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反复发生,尤其是开国皇帝最喜欢做这种事情。其中做得最狠的当属朱元璋了。


跟着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们只有寥寥数人得以善终,他赐下三十多块“免死金牌”,结果拿到“免死金牌”的人都被满门抄斩了。


刘伯温是最早洞察朱元璋想法的人,机智如他,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了。他施展妙计,从朱元璋手里逃了出来。

第一个洞察朱元璋想法的人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大封功臣,那些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好兄弟”们都加官晋爵,得到重用,刘伯温也不例外。


都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这话一点也没说错。就在那些功臣们志得意满的时候,刘伯温却嗅出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首先,给他的封爵与功劳不匹配。


明朝的爵位分为“公、侯、伯”三个等级,刘伯温被封为“诚意伯”,属于最低的一个等级了。


这一般只有朱元璋身边一些“只有苦劳没有功劳”的老人才会有的待遇,而那些战功赫赫的功臣,不是公爵就是侯爵,就连搞后勤的李善长都被封为国公。


朱元璋此举明显是在打压他,因为其他大臣的实力来自于官职,朱元璋一句话就能回收权力。而刘伯温就不一样了,那可是媲美“卧龙凤雏”的存在,他最可怕的地方在于智谋。如果刘伯温愿意,改天换日也不是不可能的。

此时,刘伯温意识到,朱元璋迟早要对自己出手。


其次,朱元璋过于吹捧李善长。


要说功劳,李善长远不如刘伯温,他也就是后勤做得不错。但是他不仅得封国公,还被朱元璋评为功臣排名第一的人,就连徐达、常遇春等人都不如他。


说徐达、常遇春不如刘伯温,有人信。说他们不如李善长,李善长自己都不信。


很显然,朱元璋这是在捧杀李善长。李善长就是“杀鸡儆猴”里面的那只鸡,朱元璋打算用他的死来震慑群臣。


朱元璋既然要动刀子,又怎么可能只有他们两个人?刘伯温明白,一场浩劫正等着他们这群功臣们。

想救李善长,反而给自己找来麻烦

虽然知道朱元璋会动刀子,但是短时间内大家还是安全的。毕竟元朝势力还在,他们这些功臣还有价值,还没到“兔死狗烹”的时候。


当刘伯温意识到危机后,便处处谨慎小心,生怕授人以柄。但是李善长则完全没有意识到危机即将到来,做事极其张扬。


有一次,朱元璋亲率大军出征,让刘伯温和李善长留守后方。刘伯温负责律法,李善长负责后勤。


当时有个叫李彬的小官犯了事,依律当斩。谁也想不到,这李彬竟然是李善长的人。李彬的家人求到李善长那里,李善长抹不开情面,便去找刘伯温求情。


刘伯温虽然猜到了朱元璋的想法,但是他不能对李善长直说,那样只会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但是李善长这样徇私枉法,必然会惹怒朱元璋,下场一样凄惨。念及多年的同僚情谊,刘伯温决定救李善长一次。


他表面上答应了李善长的请求,背地里却派人向朱元璋申请将李彬斩立决。


很快,朱元璋便批准了刘伯温的申请。这边李善长刚对李彬的家人拍胸脯说事情搞定了,那边李彬就被处斩,李善长顿时被打脸了。


李善长这人心胸并不宽广,刘伯温明明救了他,反而被他给记恨上了。此后经常在朱元璋面前说刘伯温的坏话。


朱元璋原本就很忌惮刘伯温,经过李善长这么一搅和,他看刘伯温的眼神越来越不善起来。

问字求保命

刘伯温是什么人?他立刻意识到了情况不妙,还好他心中早有定计。原本打算过几年再执行计划的,现在看来要提前了。


一日,刘伯温急匆匆地跑进朱元璋的书房。


“陛下,江湖救急”刘伯温大喊道。


“爱卿,发生什么大事了?莫非是元朝那边有什么大动作?”朱元璋也被吓了一跳,急忙问道。


“呃……那倒没有,怎么说呢?您也知道微臣平时经常炫耀读书多,结果今天发现有个字不会写,这事情可不能让其他同僚知道了,会被他们笑话的。思来想去,这事也只能求教陛下了。”刘伯温答道。


“哈哈哈,你刘伯温也有今天呀,叫你平时老显摆,现在知道怕丢人了?”朱元璋一听,乐了。

“要不怎么说是江湖救急呢?陛下您可一定要救救微臣呀。”刘伯温已经开始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打起了感情牌。


“一个大男人,哭什么哭?说吧,什么字不会写?今天就让朕教一教你。”朱元璋哭笑不得地说道。


“‘无赦’的赦字不会写”刘伯温恭恭敬敬地答道。


朱元璋大笑道:“这有何难,朕这就写给你看。”说着就命人拿来笔墨,书写了起来。不一会,一个赦字就出现在纸上。


接下来刘伯温的反应就令人大跌眼镜了。当太监将纸递给他的时候,他双手接住,然后高呼:“谢主隆恩”。


其他人都一脸的莫名其妙,只有朱元璋明白刘伯温在说什么:刘伯温是想让自己饶他一命。

想到二人之间的君臣情谊,朱元璋叹了口气:“也罢,就如你所愿吧,下去吧。”


“谢陛下成全。”刘伯温感激道。


第二天,刘伯温便上奏称身体每况愈下,请求告老还乡,朱元璋很爽快地批准了。刘伯温早就收拾好了行李,隔日便带着家人离去。



最终解释权归皇帝

回到老家的刘伯温,深入简出,十分低调。他只想做个富家翁,保住刘家的香火。


可惜树欲静而风不止,朝堂上面连番好戏上演,“胡惟庸案”和“空印案”接连发生,朱元璋对于大臣们的不信任到达了顶点。

此时,他想起了告老还乡的刘伯温,他开始担心刘伯温和这些人串通一气了。


朱元璋经常对身边的心腹说:“只要刘伯温活在这世上一天,我就寝食难安。就算刘伯温的忠心值得信任,万一有人用他的家人要挟呢?他的才智终究是一个威胁。可惜我当初答应他放他一马,悔不该当初呀。”


这时,站在一旁的锦衣卫都指挥使答道:“陛下,想要除掉一个人,不一定需要治罪的。锦衣卫有一百种办法让一个人正常去世。这件事就交给我们锦衣卫吧。”


朱元璋沉默了一会,说道:“行吧,事情做干净点。”


“陛下放心。”


不久之后,刘伯温偶感风寒。朱元璋特意派御医去探望他,这御医自然是锦衣卫安排的,御医留下一些药后,就离开了。


刘伯温看着手中的药,发出微不可察的声音:“陛下,终究还是不肯放过我呀。”

刘伯温对于医术也有研究,一眼看出这药有问题,吃了之后他就命不久矣了。既然自己在劫难逃,那至少要保住自己的后人。


他叫来儿子,交代道:“这里有本天文书,详细讲述了星象的事情,我百年之后,你将他献给皇帝。此外,刘家子孙不许踏入仕途。记住了吗?”


“父亲放心,孩儿记住了。”儿子急忙答道。


几个月后,朱元璋得到消息,刘伯温病逝了,同时他的儿子还献上一本天文书。


刘伯温当初以为拿到那个赦字,就能逃出生天了。但是朱元璋是什么人?自己发出去的丹书铁券都能当废铁,区区一张纸能管什么用?这一切的最终解释权还不是在皇帝手中?


朱元璋没想到的是,那些功臣都被他除掉了,反而便宜了朱棣。靖难之役时,建文帝手下竟然无人可用,只得重用李景隆。在李景隆的神助攻下,朱棣才得以夺得帝位。朱元璋最终被自己给坑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0

标签:明朝   告老还乡   锦衣卫   御医   陛下   功臣   功劳   皇帝   家人   事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