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低迷,是大家有钱不花吗?

最近两年的经济可以用“寒气逼人”来形容了,官方民间都急眼了,大家一起找原因开药方,不过说来说去,消费都是离不开的话题,谁让他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呢?

消费不振这事大家都有共识,分歧在于消费拉跨的原因,白岩松说是消费信心不足,大家有钱不愿意花。老百姓表示反对,说你才没信心呢,你们全家都没信心,我们不消费主要是没钱。

我就不站队了,经济问题影响因素太多,很多时候都是相互作用的结果,非要比大小没什么意思。

这篇文章从收入角度聊聊消费,稍微有点宏大叙事,大家坐稳扶好。

(一)

为啥要聊收入呢?

消费能力取决于两个因素。

首先得有钱,月入3000只能吃沙县小吃,月入3万就能去海底捞,消费水平差出好几个档次。

其次还得愿意花钱,我月入3万,但就愿意清水煮白菜,那对消费也没啥贡献。

而这两个因素里,前面这个收入更重要。

比如宏观经济学分析消费的时候,一般只考虑收入的影响,说是收入越高消费越多。

但也不是简单线性关系,你月薪1000,每月消费500,消费收入比是50%,但是你月薪10000的时候会等比例消费5000吗?可能会吧,但是大概率2000就够了。等你月入10万的时候,可能每个月只能花1万,消费收入比降到10%。

原因也不复杂,亿万富翁也不能顿顿吃龙虾吧,也不能一天换八件衣服吧,所以消费有天花板。

而且每月消费1千上升到每月消费5万,生活质量会有质的飞跃,但是再上升到每月10万,满足感不会有太大提高,所以越有钱,相对消费能力越弱。

当然了,买私人游艇飞机,炫富比拼摔茅台这种操作咱就不讨论了,土豪的世界跟普通人无关。

这种现象经济学上有个学名,叫边际消费递减。

为啥聊这个呢?

根据边际消费递减的规律,咱们可以把全社会分成三类人,少数穷人,他们挣2千,花1千,大多数的中产,挣1万花3千,还有少数富人,挣10万花1万。

你想提高消费,你关注那部分人呢?

肯定是穷人和中产啊,你把100万给100个工人,他们会下馆子喝酒、换个手机或者给老婆孩子买件衣服,可能有20万转化成消费。这钱给了富人,没准转身就投进股市了,对消费一毛钱贡献都没有。

所以咱们现在聊的收入,主要指的是中位人群,像煤老板、上市公司老总、金融白领、互联网精英都不在考虑范围内,他们属于头部人群,人数不多,对消费贡献不大,可以忽略不计。

按照这个理论,消费不振的主要原因,就是普通老百姓的收入不高。

这个可能跟大家感觉不一样,明明改革开放几十年,大家工资也都翻着番的涨,怎么能说不高呢?

其实也不复杂,绝对值涨了,但是相对值并不高。

中国这40年经济狂飙猛进,GdP每年10%以上速度增长,说明蛋糕在持续做大,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受益,连没搭上车的农民都通过进城务工这种方式喝了汤。

但是蛋糕的分配并不均匀。

正常情况下,蛋糕应该按照生产过程中的贡献分配。

比如有人贡献劳动,有人贡献资本,再通过企业结合就有了产出,分配的时候按照贡献提取收入,顺便给政府留一部分出来,毕竟政府提供了国防、道路交通、基建这些公共服务,也得通过税收的形式拿走一部分。

有点像个人、企业、政府三方合伙做生意,大家按照投入股份分钱,童叟无欺。

但是咱们国家的分配体系有点问题,具体来说,给老百姓分的那份太少。

怎么理解这个事呢?

对普通人来说,收入可以分成三部分,工资收入,财产性收入、社会保障,一个一个说。

先说工资收入。

前面说了,劳动和资本结合就有产出,工资就是劳动分到的那块蛋糕。

那具体能分到多少呢?

这个不一定,跟行业有很大关系。

比如纺织业对资本要求不高,随便整一块地盖个板房,买两架纺织机就能开工,剩下的就是往里堆人,人越多产出就越多,衣服成本100元,可能有20元的资本投资,剩下的80元是人力成本,这个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属于低端产业。

如果是一个芯片工厂,那就不一样了,厂房需要精装修,还得无尘化处理,光刻机一台就得上亿,精密加工跟打螺丝不一样,很多工序得用机器人,真要生产的时候可能只需要四五个技术工人看着就行了,一块芯片成本100元,可能有80元是资本投资,20元是劳动力成本,这个就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属于高端产业。

哪个产业工资收入高呢?

看起来好像纺织厂工资成本更高一点,但是别忘了纺织厂人多啊,80块钱平均分给80个人,每个人工资就是1块钱。芯片厂的20块钱分给4个人,每人工资5块钱,您说谁的工资更高呢?

而且纺织工人没啥技术含量,老板为了获得利润会使劲压缩工资。

比如咱们国家改开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缺资本,发展的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那时候有源源不断的农民工从农村走入城市,老板们根本不愁招人,反正都是打螺丝,培训两天就能上生产线,你不干有的是人干,所以工资压的极低。

而且因为资本稀缺,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拼命招商引资,对资本开出了很多优惠条件,比如免除土地租金,税收优惠什么的。对劳动者反倒是很无所谓,老板和工人闹起来,肯定是站老板这一边,很多地方最低工资形同虚设,社保交不交全看老板们自觉。

总之就一句话,爱干干,不爱干赶紧腾地,劳动市场有的是农民工排队。

富士康的七连跳,其实就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

有地方政府拉偏架,再加上劳动力几乎是无限供给,收入分配中大头都给了资本,工人的工资就更不够看了。

当然了,有一说一,这个也是咱们的比较优势,毕竟外资愿意进来,主要也是图了便宜的劳动力,发展中国家的第一桶金一般都是这么来的,也就是经常说的人口红利。

毛病就是老百姓的劳动收入不高,没钱也就没消费,官方话说:“有效需求不足”。

国内消费不了,生产的商品只能出口到国外,这也是外向型经济的底层逻辑。

(二)

那您说,资本所得的那部分,是不是都被资本家拿走了呢?

也不是,这也是就是要说的第二点,老百姓的资产性收益。

对老百姓来说,工资收入不高,但总会有剩余。每年加起来也不是个小数目。这些钱你会压箱底吗?

肯定不会啊,你得让钱生钱,把钱存银行、买理财、基金或者股票,希望今年的10万到明年能变成11万。

存款、基金、股票这些就成了你的资产。

当然了,这些资产本身不是聚宝盆,不能自动产生财富的,多出来的那1万收益其实还是来源于实体经济,也就是资产要转化成资本才能产生增值。

比如银行会把存款借给企业搞生产,基金会通过买债券或者股票的方式进入实体经济。

这个过程其实也是老百姓的储蓄转化成投资的过程。

大家能看明白吗?你的储蓄最后也变成资本能参与了生产,按理说应该从资本所得中拿走一部分。

比如企业家有100万本金,借了400万,凑足500万投入生产,这其中的400万来源于老百姓的储蓄。

公司挣了钱,有50万可以拿出来分红,收益率是10%,如果按照资本所得分配,企业家分10万,剩下的40万应该分给贡献了400万的老百姓。也就是说,如果你投资了10万应该能拿到1万的收益。

不过实际情况你拿不了这么多,因为在储蓄在转化为资本过程中有中间商。

不管你通过银行、理财产品、还是基金,这些中间商都要抽头,可能到最后你只能拿到3%的收益,剩下的7%留给中间商。

这种方式就是间接投资,相当于你委托给别人替你理财,好处是省事,不用天天盯盘,一般风险不大,毛病是收益率比较低,大头被中间商拿走了。

那您说我不想让中间商赚差价,有没有什么办法绕过中介呢?

有的,可以买股票或者债券,这就属于直接投资。比如你买腾讯的股票你就成了股东,腾讯挣了钱要给你分红。

美国老百姓的资产大部分都在股市里。美国股市比较成熟,政府、企业、股民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大家共同给股市抬轿子,股民也能通过独立董事影响上市公司拿出利润分红,10%的收益可能有8%分给老百姓,剩下的2%留给证券公司当利润,这个分配就比较合理。

但在咱们国家就不能这么玩了。大家都知道大A的德性吧,上市公司都是铁公鸡,一毛不拔。

主要问题是上市公司股权太集中,散户没有话语权。

比如民营企业一般控股权在家族手里,看起来股东五花八门,其实都是七大姑八大姨,开董事会就跟开家庭会议一样。

国企更离谱,股份公司董事长一般是集团的二把手,自己都说了不算,董事会更是个过场。这个背景下,普通小散根本没有办法参与公司利润分配,

本来按照市场机制,上市公司为了维持股价,也得拿出一部分利润给股民分红,否则大家持有你的股票干啥,肯定用脚投票把股价打到底。

但是咱们国家情况又不一样,比如国企能从银行贷款,不需要股权质押融资,对股价涨跌并不上心。

而且国企股东是各地的国资委,股价拉十个涨停也不能卖掉套现,所以根本不在乎股价。

民企一般上市以后,大股东就套现离场,后面股价涨跌都跟我没关系。大家都对股价不Care,也不在乎股民怎么想的,不分红就不分红了,你能咋地?

所以你通过股市,连3%都拿不到,大头可能被企业拿去投入再生产,也可能被大股东通过各种手段转移自己钱包里,股民只能吃土。

大家能看出来吗?投资也有规模效应,直接把钱投入生产的大资本有话语权,他能拿到10%以上的收益,普通老百姓只能喝点汤,能跑赢通胀就不错了,那里还能谈到收益?

这也是为啥说财富有聚集效应,大资本家是负责切蛋糕那个,在规则范围内,肯定把最大的那块留给自己。

(三)

无论是理财还是股票,说白了还是把钱借给企业,间接实现增值,总得扒层皮,有没啥办法能直接投入生产呢。

有的,最简单粗暴的,就是投资房产,多弄两套房子,自己住一套,剩下的租出去,租金就是你的投资收益。

对,出租房子也算参与生产,在房租市场你是卖家,租客是买家,这个算服务业,这笔交易统计GDP的时候也会算进去。

收益率咋样呢?

不知道你们那儿的情况,我们家附近500万的房子年租金差不多就是10万,2%的年化收益,再把成本算上,连定期存款的收益都没有。

为啥这么低?

租金没问题,租金可以市场调节,供需关系会让价格体现真实需求。问题还是出在房价上,房价,太高了。

而要解释高房价,咱们还得把房子当做资产来分析。

好的资产有两个特点,一是可以带来现金流,比如股票有分红,房产有房租,有点像母鸡,每天都能下单。二是有二级市场,可以自由交易,缺钱的时候随时可以把资产卖掉变现。

咱们前面说的存折,理财什么的,能产生现金流,但是没有交易市场,不属于好资产。

股票、债券、房产两个特点都有,对应的价格也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现金流带来的价值,比如按照年化2%的正常利率,一年能给你带来2万收益的资产,价值应该就是100万。这个方法适用于很多场景,比如市盈率就是衡量股票价值的一个标准,对房子来说就是租售比,对债券来说就是收益率,名字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说白了,就是下蛋的能力,你每天多下一个蛋,那你就别的母鸡值钱。

还有一部分就是交易价值,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比如小产权房不能上市交易,只能出租收点租金。商品房除了出租,还可以在楼市挂牌出售,比较起来,商品房就有了交易价值。类似的还有早期股票市场的限售股和流通股。

很明显,因为可以随时变现,商品房的价值要远大于小产权房,这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好资产有流动性。

那交易价值取决于什么呢?

主要是大家的共识,也就是预期,大家觉得一支股票明年要上涨,可能会抢先入手,本来价值10块的股票,因为买家多,可能会卖到15块,这多出来的5块完全取决于预期。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一个资产有泡沫吧,不少人以为是价格偏离价值,其实价值这东西没什么恒量标准,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你愿意花10块钱买的书,可能我觉的只值5块钱,所以才有市场定价的说法,也就是说,在自由市场中,卖10块还是卖5块都很正常,价格偏离价值是个伪命题。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价格是由预期支撑的,那就是泡沫,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5块钱就是泡沫,有点像你刷信用卡买了个包,背上包的同时也背上了债,如果明年股票业绩好,值15块钱,那这个泡沫就自然消化了,相当于信用卡到期还款。如果预期失败,股票估值跌到5块,那就是泡沫破灭,如果规模足够大还加了杠杆,那完蛋了,大家一起吃土。

房地产又复杂一点,除了上面两个价值外,还有居住价值,也就是咱们经常说的刚需。500万的房子,可能有100万的居住价值,100万的房租价值,剩下300万是资产交易价值,也就是有上涨预期在支撑。

有不少人觉得自己坐拥500万房产,感觉很安全,其实如果你是自住,你只占有100万的居住价值,如果有多套能出租,那可以多实现100万的现金流价值,什么时候房子卖掉,才能把剩下的300万交易价值也实现。

而且我前面说了,交易价值那300万其实是泡沫,强烈依赖于共识,如果共识没了,大家一起变现,那300万的价值就没了,甚至如果发生踩踏,预期还会掉头向下,把房产的资产价值也吃掉一部分,你还觉得安全吗?

说到这儿可能有小伙伴会纳闷了,不对啊,现在房价没有上涨共识了,但是价格貌似没怎么降,这个怎么解释呢?

房价没降,是因为官方在托市,但是大家注意,这个价格上房价已经没有了交易价值,也就是你挂出来没人买,房价失去流动性,从效果上来看,本质上跟降价是一样的。

大家能看明白吗,说中国人的财富都在房市,其实房产红利依然是对头部人群收入的加持,,特别是在一线城市有多套住房的人,他们可以把房子出租获取收益,可以变卖房产赚差价,还可以把房产抵押从银行贷款,他们享受了房产的全部价值。

普通老百姓掏空六个钱包,再搭上自己未来的30年的收入,凑足500万买套房子,其实只实现了100万的居住价值,剩下的400万资产属性是被逼买单,实际是把个人手里的财富向房企、政府(土地也有泡沫)和头部人群转移,手里可支配收入更少,哪有钱消费。

更不用说还有很多人是贷款买房,每天一睁眼就欠银行几百块钱,你说他消费的时候会想着自己身家500万吗?肯定不会了,他想的是自己钱银行那300万,那可是实实在在的债务,背着一身债,你让他吃龙虾,他能吃的下去吗?

所以无论从哪个渠道,普通人那点资产收益都少的可怜,稍微冒进点还有可能被收割,说白了,资本收入的分配规则还是大资本定的,老百姓只能喝口汤。

(三)

再说社会保障。

社保其实就是一种基金,个人、企业、政府各出一部分放到池子里,专供个人未来使用,本质上是收入从政府和企业手里向老百姓转移的一种方式。

这部分收入对消费有决定性的影响。

咱们老说中国人不爱消费,喜欢存钱,爱养儿子,还把大把钱花在孩子身上,其实大家想过没有,为啥呢?

就是因为早先没有社会保障,大家不得不只能自己准备后路。

存钱的目的就是为将来的医疗和养老,如果你现在确信生病了能国家负责你的医药费,你还使劲存钱吗?大家又不傻,能享受到生活的时候,也就是人生中间那几十年,老了你吃也吃不动,玩也不玩不好,还享受啥?肯定是趁年轻好好享受生活。

至于热衷生儿子,还一直强调百善孝为先,其实就是为了给老年生活买保险,孩子多了总有一个靠得住,老了多少有个依靠。

后来搞计划生育,一家只有一个孩子,靠孩子养老风险太大,所以大家只能拼命存钱,就怕将来老无所依。

欧洲为啥消费水平高,就是他们福利好,政府各种保底,你就是什么都不干,国家都养你,大家有安全感,花钱消费自然也就没那么畏手畏脚。

咱们国家社保起步晚,本身覆盖度就不高,现在还面临一个严重问题。

咱们的父辈都没交过保费,现在却拿高额退休工资,对社保池子来说是纯放水。这属于历史欠账,但是包袱咱们是背上了,所以保险基金一直不够用,叠加媒体一直炒作“一个年轻人养三个老人”,生育率又跌的不行,大家担心咱们老了没有年轻人给我们交保费,心里没底,可不是自己得存点钱防身。

说到这儿也就清楚了,老百姓劳动收入不高,资本收益又被大资本拿走,转移支付主要是给老人,他们领了退休金可能转身就存进银行,相当于把一部分能用来消费的资金又变成储蓄。综合起来,消费不振这事也就好理解了。

(四)

早先消费低迷这事问题不大,甚至还是个好事。因为国民收入就那么多,消费少了,储蓄就多,而储蓄最终会转为投资和出口。

出口可以创汇,咱们从国外买能源,买先进机器,买芯片,都得靠出口赚来的外汇。

投资的主要方向是铁公机,这类基础设施投资短期看效益不大,但这是前人种树后任乘凉的买卖,有这个基础,加工业、服务业、高科技才有发展空间。换句话说,这种投资有很大的正外部性,长期看功德无量。

而且储蓄充足也有利于咱们在国际市场攻城略地。

比如美国人进入一个领域要看资本回报率,可能低于10%人家就干了,咱们不一样,大家都不消费,有的是闲置资本,可能有5%的收益就能杀进去。

这也是为啥中国制造现在杀的满世界都是,咱们的资本可以接受低回报率,再加上劳动力便宜,成本上占优势太多。

但是现在这两架马车明显不给力,人口红利没了,衣帽鞋子玩具这些低端制造业失去比较优势,慢慢开始向印度和越南转移。

高端制造业是西方的地盘,各种壁垒严防死守,想打破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所以出口这部分正处在青黄不接的阶段。

投资已经达到极限,两个城市之间开一条高速有100%的收益,再开第二条可能就只有50%的受益,你开第三条就是纯亏本买卖,还会把前面两条的收益也拉低一个档次。

到后来像水司楼,关公像这种项目都上马了,最后弄了个一地鸡毛,投资的边际收益没有了。

这个时候消费低迷就不是好事情了,储蓄如果不能转化成投资和出口,那就会挤在金融系统空转,形成堰塞湖。

这其中银行又是重灾区。

要明白这点,咱们再稍微解释下储蓄转化成投资的方式。

前面也提过,大概分两种。第一种是间接投资,老百姓把钱存银行,银行贷款给企业,或者买企业债券。第二种是直接投资,股票、债券、私募基金等等。

咱们国家的融资方式主要是第一种,换句话说,银行就是储蓄转投资过程中最大的中间商。

现在的问题是经济不景气,企业不生产,不需要这么多资金,银行本来放贷就难。而原来直接投资的那部分资金,因为没有出口,也会转到银行系统吃利息,相当于其它通道的资金现在都往银行涌入,这就导致银行存款增加。

多说一句,老百姓可能会把存款当作储蓄,其实他两不是一回事。

存款就是咱们存在银行的定期和活期存款。而储蓄的范围更广,理论上来说,收入里除了消费,剩下的全是储蓄,包括存款、股票、理财、房产等等。

所以存款只是储蓄的一种形式,如果还不明白咱们可以举个例子。

比如GDP是100块,咱们消费了30块,出口20块(这个地方并不是指货币,而是实在的财富,手机、袜子、汽车鞋帽等等),剩下的50就是储蓄,这50里原来有30是间接投资,也就是先存入银行变成存款,再通过银行贷款进入实体经济。剩下20直接投资,通过股票、私募或者其它非银行方式投入生产。

现在经济不景气,大家减少投资,会从直接投资的20里拿出10块存进银行,银行存款就变成40了。

这也是为啥大家现在看存款余额一直在增加,不少说是大家有钱不消费,其实这部分钱并不是从消费转过来,而是储蓄内部调整,原来的直接投资变间接投资,导致资金淤积在银行系统。

所以白岩松说老百姓有钱不敢花,其实是弄错了主语,有钱不花的是富人,跟普通老百姓没啥关系。

从根子说,主要是企业家没信心,不投资不创新,准备躺平吃老本。

这就苦了银行了。

银行主要利润来源于利息差,如果贷款渠道通畅,存款就是香饽饽,肯定是越多越好。如果贷款渠道不畅,手里的存款秒变烫手山芋,毕竟储户的利息不能少,这就得直接从银行身上割肉了。这也是为啥最近银行一直在降息,只有成本没有收入,谁也吃不消。

而且大家注意,银行积压大量存款只是表象,底层逻辑是全社会产能过剩。

如果放任不管,最后结果就是企业减产,工人失业,产出下降,储蓄和消费一起掉头向下,整个经济进入螺旋下降的通道。

这时候消费这架马车就非常重要了,有消费才有订单,有订单工厂才能开工,投资生产的口子打开,经济才能循环起来。

这也是为啥中央早早的提出要搞双循环,这个内循环,其实就是消费。

(五)

至于解决办法,对症下药就行了。既然是收入分配的问题,解铃还须系铃人,那就得从企业和政府手里拿出来一些分给老百姓。

提高劳动收入,那就得提高工资。

当然了,我不是说一刀切,直接把最低工资从2000提到4000,那样成本年上升,低端产业要不关门要不跑路,到时候就是鸡飞蛋打。

还得搞产业升级,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过渡,从纺织到电脑组装再到芯片制作大飞机新能源什么的,这些是高端制造业,工资想不高都难,这属于市场化条件下自然升级,一点问题没有。

资本收入也得换换思路,咱们前面说了,现在老百姓主要的投资渠道还是银行和房产。

您可能会说,不对啊,我买的是理财和基金,跟银行有啥关系。

有关系,大家都知道吧,理财公司很多都是银行自己开的。

主要是央行对存贷比有严格限制,银行不能随心所欲挣钱,所以曲线救国,找各种办法绕过监管。理财公司就是其中的一种,跟银行是左手右手的关系,你买理财跟你把钱存到银行是一个道理。

包括基金,有一大部分也要存到银行吃利息,比如大家知道余额宝的收益来自天弘基金,这个基金拿了大家的钱是去投资股票债券了吗?并没有,那风险多大,大部分全存到银行了,银行也搞批发零售业务,对于天弘这种大客户存款利率有优惠,会高几个百分点,人家吃的就是这个差价。

对老百姓来说,通过中间商就得让人家扒一层,特别是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存款利率本来就低,通过银行获取的资本收入连通胀都赶不上,直接影响消费。

至于房产,前面说了,大多数人手里的房子没什么用,既不能出租拿到现金流,又不能卖掉实现资产增值收益,纯粹就是纸上富贵。

那为啥大家还往里冲呢?

东亚国家都有个传统观念,有房才有家,所以结婚就要买房,也就有了上车盘。有了孩子就得把老人接过来一起住,那就得换三居,这就是改善盘,这些都是刚需。

所以大多数人都是被动上了房地产这辆火车,先上车的还好,房价低位入场,没吃亏。后面人就惨了,赶上高房价,得搭上全部身家才能上车。

咱们前面说了,房产价格由两部分组成,400万的资产属性,再加100万的居住属性,这两是捆绑在一起的。

这就导致本来只需要花100万买居住属性的年轻人,也得为那400万不需要的资产属性买单,你说这合理吗?

所以未来的改革方向是把房产的居住属性和资产属性分离,让房子回归居住本身。

操作起来也很简单,只要禁止房子交易就行了,没了资产属性,500万的房子秒变200万。这个大家不用怀疑,如果房子不能交易不能抵押,你看那些人还买二套房吗?没了投资需求,房价很快就会被打到底。

但是这个操作属于七伤拳,杀敌1千,自损1500。

一方面,房地产拉动上下游几十个行业,这些全靠高房价支撑,如果房价崩盘,影响的是千万人的生计。

另外一方面,银行贷款过程中,房产和地产是重要的抵押物,也就是说房地产在社会闲置储蓄转化成资本的过程中起了一个媒介的作用。

如果房地产崩盘,没有高价值资产做抵押,银行放款的渠道更小了,没有贷款,M2会大幅缩水,实体经济更缺血了。

您可能会觉得只影响房地产。

其实要严重的多,要知道房地产抵押贷款并不是全部流向城投公司和房企,很多小企业是通过房产抵押融资。

比如我有个亲戚开饭店,启动资金200万,全靠房产抵押贷款,如果房产掉价,这类小企业更没有融资渠道,你说他们的活路呢?

更严重的是,存量贷款因为抵押物价格降低,会造成连环坏账,金融系统面临崩溃的风险。这也是大家说房地产绑架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因,现代金融体系需要高价值资产参与运转,欧洲是债券,美国是股票,咱们的主力就是房地产,尽管不太合理,这么多年也就这么过来了。

改变这种局面只能是慢慢来。

大家都知道国家在做一件事吧, 大力推广廉租房、公租房和共有产权房。

这类房子为什么便宜?就是因为他们只能自住,有点像农村的小产权房,也就是说他们是剥离了资产属性的房子。

大量刚需就可以买这种房子,不用为享受的不到资产价值买单,省出钱来就可以消费。

商品房市场还会长期存在,那些想利用房产资产属性的还可以继续炒作,这些属于头部人群,钱砸在豪宅上好歹算是花在国内,属于肉烂在锅里,总比他们出去买豪华游艇,给别人贡献需求强。

这种方式属于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并不影响存量贷款,不会发生房价下跌太猛导致债务连环暴雷。

有点像原来大家一起给房价抬轿子,但是能上轿子的只有一部人。现在分开了,谁享受好处谁买单,可以把这部分被高房价锁住的消费能力释放出来。

当然了,“房住不炒”只是为了给大家解套,要提高资产收益还得开拓别的投资渠道。

最好的渠道,还得是股市。股市是唯一个能让老百姓直接拥有生产资料的市场,直接把闲置资金转化成资本,踢开中间商,把资本收益大头拿在手里。

当然了,不是让大家现在进场接盘,咱们国家现在的股市大家也知道,一言难尽。

要想让股市正常点,最重要的是让股市回归本质。还是那句话,上市公司得分红。

比如日本股市雄起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监管机构要求市净率低于1的上市公司要拿出办法提高资本利用率,说白了,上市公司不能把现金拿在手里,分红也好投资也好,反正是得干点啥把钱花出去。

这个要求提出来以后,各大上市公司公布的分红计划比上年度有大幅度提高,直接让日本股市走出了大阳线。

你看,还是得回归本质。

也可以借鉴美国的办法,上市公司董事会增加独立董事,代表散户与大股东PK,企业利润分红还是追加投资,大家一起决定。

这个非常重要,咱们前面说了,现在的股市完全是大股东说了算,资本收益分配全被他们拿走了。

完全市场化条件下,小散跟大股东一起参与决策,大家拴在一根绳子上,理性的选择肯定是考虑资本回报率,比如100万如果投入一年能挣10万,大家可能投票把这100万投入生产。如果100万一年只能产生1万的收入,再把通胀的因素考虑一下,可能就把100万分了,大家买iphone,买电脑、买吉娃娃,这些钱就变成消费。

也就是完全市场化条件下,大家理性考虑,消费和投资可以互相转化,到时候不用你拿着大喇叭指挥大家投资还是消费,市场会保证资源配置在一个最合理的区间。

而且发展股市可以减少金融系统对银行和房产的依赖。

一方面大家买股票投资,绕过中间商,资金不从银行转手,银行的压力就小很多。

另外一方面,房住不炒以后,房地产的资产属性减小,可能会影响银行贷款规模。而股票价格起来以后可以作为替代物参与银行抵押贷款,也就是股权融资。有了替代物,不至于太影响银行的融资规模。

而且如果股权融资成为主要融资渠道,那些上市公司就必须关注股价,毕竟股价直接影响贷款额度,就跟炒房客会使劲抬高房价一样,上市公司也得使劲支撑股价,对散户和股市来说,这都是个好消息。

从政府的角度考虑,亲资本的政策要改,消费时代,人才是最大的财富,这个思路得转变。

这事已经开始在做了,前一阵不是对富士康开刀了嘛,抓的就是税收和土地使用这两个点,这也是咱们吸引外资最重要的两个手段。富士康能钻这个空子,没有地方政府配合是不可能的,现在的清算,某种程度是对以前政策纠偏。

从资本身上省下的钱就可以向民生倾斜,把农民纳入社保范围,提高低保标准,福利方面向欧洲靠拢,大家对未来有稳定预期,自然也就能放心消费。

前一阵不是有经济学家号召国家给老百姓发钱吗?我倒觉得也是个办法,本来政府支出也是需求的一大部分,只不过政府主要是投资基建,前期透支太大,能搞的基本都搞了一遍,没什么合适的新项目。把钱发下去,让老百姓自己选择消费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还有件事大家可能不知道,国家正在把一部分国企的股权转移给社保基金。咱们现在社保基金主要是发给退休人员,其中很大一部分原来都是国企职工,谁的孩子谁抱走,国企出点钱给老职工养老也正常。这事的本质上也是转移支付,把收入从政府手里拿出来分给老百姓。

税制也有改革空间,咱们国家现在税费的大头是增值税,属于流转税,天然就抑制消费,改成所得税会好很多。

这个也好理解,所得税是从收入里扣,收入不会完全转成消费,交100元的税,其中可能只有10元是原来准备消费的。但是如果增值税交100块,理论上来说都是消费者买单,这就是实打实的从消费中抽血了。

改成所得税,国家总税收不会减少,但是会减少税收环节对消费的打击,还能调节贫富分化,妥妥的一箭双雕。

(六)

小伙伴应该发现了,开头说消费有两个影响因素,但是咱们前面一直在说收入,消费意愿一直没提。

这个就涉及到供给端了。

西方经济学萨伊有个理论,说供给本身就能创造消费,不是大家不消费,是你生产的产品没有吸引力。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大家都说消费低迷,但其实还是有些产品供不应求。比如华为meta60还是一机难求,薛之谦、张杰的演唱会还是爆火,我们家门口的商场地下一层一排餐饮店,别人加生意不温不火,唯独有一家清远鸡火锅,每天爆满,下午两点钟去还得排队,而且我观察了,不是昙花一现,这都开了一年了,火爆程度一点都没降。

说明啥?供给端也有问题,消费要转型,衣服鞋子玩具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过剩,手机、电视机这些电器属于耐用品,也不可能一直换。所以还得开动脑筋,看有没什么好玩,好看,好用的东西能引领潮流。七十年代三大件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八十年代冰箱、彩电、洗衣机、九十年代空调、电脑、录像机,后来又是手机、汽车,各种电子产品,每个年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消费品,每一样东西都是各领风骚十几年,然后就得有新的好玩的东西替代。

所以未来的关键还在于产业升级,得有敢于冒险的人去市场上试错,没准将来哪个东西就能引领下一个时代的消费潮流,你赶上了,那就是风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低迷   老百姓   收益   有钱   资本   房子   资产   收入   价值   银行   股票   房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