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养的孩子是否爱你,看这一点,一目了然

编者按:


相信很多父母会注意到一个现象:


孩子越长大,跟父母反而越不亲。


我们对此感到难过,却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从心理学角度看,


孩子长大后是否爱你,多半源于:


他过去脆弱的时候,是否体验到被支持;

他过去需要你的时候,是否体验到被爱。


作者 | 天雅



长大后才知道,哭,是不会被嘲笑的



前几天,跟几位女性朋友聚餐。


妮子分享了自己最近的一个经历,令我印象颇深。


前不久,她和男友一起看《闪电侠》。


影片有一幕:


主人公巴里运用超能力穿越时空,走到多年前遇害去世的母亲面前;


向她表达爱与思念,并依依不舍地跟她告别。


妮子被深深感动了,泪水夺眶而出。


但她不好意思在男友面前哭,于是悄悄转过身,假装用纸巾擤鼻涕。


当时男友看了妮子一眼,轻轻抱了她一下,没有说什么。


过了一会儿,妮子看到男友也在一旁拿纸巾拭眼泪。


嗯,他也哭了。


那一刻,妮子看着男友,脑海里不由自主闪过许多回忆。


她想起小时候,她养的一只小鸟不小心掉进水缸淹死了。


她很难过,哭了好久。


当时妈妈很不耐烦:


“小鸟死了,再买一只就行了。”


“别再哭了,再哭就不要你了。”


后来,妈妈还把这个事情当成笑话讲给别人听……


被笑话多了以后,妮子开始为自己的眼泪感到羞耻:


“要是我能忍住不哭就好了。”


还有一次,妈妈外出务工。


妮子站在门口看着妈妈远去的背影,眼泪忍不住涌了上来。


她立刻拿起纸笔给妈妈写信,写了整整两页对妈妈的不舍。


结果信寄出去了,但妈妈一直没回。


后来妮子问妈妈为什么不回信。


妈妈一脸不耐烦:“你整天只会哭哭啼啼,我有什么好回的?”


那一刻,妮子感觉自己的心仿佛被泼了一盆冰水,刺凉刺凉的。


她想不明白:


自己明明很难过,也很真诚地向妈妈表达爱与不舍,


为什么妈妈不仅没有安慰,还要用冰冷的话语嫌弃她、嘲笑她?


但男友温和的拥抱、同频的情绪反应,让妮子在那一刻体验到:


原来,流泪并不可耻,哭泣也不一定会被嘲笑,


甚至还会有人愿意陪着你一起哭,一起感受情绪的流淌。




不被允许哭的孩子,很容易缺乏同理心



不少父母在育儿过程中,有一个倾向:


不容许孩子哭泣。


一旦孩子因为悲伤、难过或脆弱而忍不住流泪时,


家长就会采取忽视、训斥、嘲笑、威胁等方式,制止孩子哭泣。


但对一个孩子而言,哭泣是一种很正常的表达情绪情感的方式。


当孩子不被允许哭泣——


就容易造成情感隔离,情绪混乱,变得缺乏「同理心」


妮子给我分享另外一个经历:


有一年奶奶去世,她回老家参加葬礼。


当时家里人都在哭;


但妮子却感觉很尴尬,浑身不自在,一滴眼泪也挤不出来。


为了缓解尴尬,她像没事人一样跟一群小孩嬉笑打闹。


亲戚们看在眼里,戏谑妮子是“冷血动物”。


妮子听到后,内心既羞耻又愤怒——


她知道自己此刻应该难过,但她就是哭不出来;


她内心其实更想回怼亲戚,但她又不敢这样做。


最后她只能压抑愤怒,独自坐在角落生闷气,整个人难受极了。


妮子告诉我,


在她的生命中,类似这样的体验,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常态。


她跟人相处并不融洽,身边人经常形容她“没情感、怪脾气”


甚至跟男友的日常相处,她也常常会不由自主呈现这些状态。


有一回,男友跟妮子分享他的一个伤心往事。


妮子听着非常不耐受,忍不住打断男友,并哈哈大笑起来。


当时男友回了她一句:“我现在很难过,你不应该笑。”


“那我应该怎么做?”妮子反问道。


“你应该抱我一下。”男友回答道。


随后,妮子顺从地给了男友一个拥抱。


不过当时她并不知道,“嘲笑”和“拥抱”的区别到底是什么。


直到这一次她被影片感动落泪,男友主动给她拥抱,一起落泪,


她才真切体验到,人与人之间情绪情感自由流动的温馨与美妙。


既有对自我情绪情感的看见,也有对他人情绪情感的看见——


这,是贯穿在妮子男友内心深处的「同理心」




什么样的父母,能养出有同理心的孩子?



分享一个我的经历。


多年前,我在一个澳大利亚家庭换宿,里面住着一对40多岁的夫妇和7岁的养女翠西。


翠西出生于一个暴力的家庭,从小遭受虐待,后来经相关部门协调,被送到寄养家庭。


由于遭受过心理创伤,翠西有时会情绪失控,攻击他人。


有一天晚上,大伙围着餐桌吃饭,当时翠西刚拔完牙,咀嚼有些不便。


后来大家聊到一件趣事,笑了起来。


翠西突然就情绪失控了——


“砰”地一声把碗摔到地上,一边痛哭一边谩骂。


当时以我的角度看,这样做不对,应该教育纠正。


但令我诧异的是,


翠西的养父母,既不生气也不责备,而是:


安静地坐在那里,温和地看着翠西,不做干预


后来在翠西持续的哭声、谩骂声中,我们逐渐理解了她:


她刚拔完牙,经受着肉体的疼痛,但大伙却在谈笑风声。


在她的感受里,这既是对她内在痛苦的无视,也是对她拔完牙后“滑稽模样”的嘲笑。


从而勾起了她过往「一个人惨遭虐待,却无人问津」的痛苦回忆。


也因此,她不由自主地情绪失控了。


知晓了缘由以后,养父母温和地看着翠西,向她澄清


“我们没有嘲笑你,我们都很爱你。”


待翠西逐渐恢复平静后,养母轻轻把手伸向她。


一开始,翠西本能地把身子扭过去,回避养母。


而养母则耐心等待着,没有强制向前,也没有转身离开。


僵持了几分钟,翠西才慢慢转过身,将小手放在养母手上,笑了。


第二天早上,翠西在餐桌的留言本上,歪歪扭扭地写下了一行字:


“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然后,她就蹦着跳着上学去了。


发现了吗?


让一个孩子停止哭泣的最好方式,是允许他自由哭泣;


让一个孩子学会爱人的最好方式,是先让他体验被爱。


在哭泣中释放内在的恐惧与不安,在被爱中体验情感联结的温馨,


当孩子感受到了安全,自然就会停止哭泣;


当孩子体验到了被爱,自然就学会了爱人。




有同理心的孩子,长大后会是什么样子?



一个有同理心的孩子——


他会爱自己,但不会自私;


他会爱别人,但不会讨好。


前不久,跟朋友小丽聚餐。


我们居住在同一个城市,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过去经常约见聊天。


后来她交往了男朋友,把生活重点回归婚姻家庭,与我渐行渐远。


如今算下来,我们已经三年多未见了。


细聊之下得知,她这三年过得很不顺——


婚后不久丈夫查出患有直肠癌,做手术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


受手术后遗症影响,丈夫身体机能下降,无法正常全职工作;


同时性情也大变,经常情绪失控,甚至毫无理由地辱骂小丽。


小丽告诉我,


她这三年吃的苦,比她从小到大吃的苦还要多;


不是多一点点,而是多了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尽管如此,她依然对丈夫不离不弃:


“我知道现在是他生命中最艰难的时刻,如果我离开,他可能就坚持不下去了。”


说到这,小丽的声音有些哽咽,泪水开始在眼睛里打转。


“那你自己呢?”我问道。


“嗯,其实我也有同步关照我自己,虽然没有离开,但也没有死守着他。”小丽回答。


三年前,她应聘了同市一所高校的讲师,成功被录取了。


随后她每周有一半时间住在学校,一半时间回家陪伴丈夫。


期间她始终坚持工作和学习,不断提升自我,与外界接轨。


“我控制不了丈夫的病情,也改变不了他的性情,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照顾好我自己;


期间他即便有什么三长两短,我也不会自责,因为我已经尽力做到我能做的了。”


既有对丈夫的爱与守候,也有对自我的关照与保护——


这是贯穿在小丽内心深处的「同理心」,也是她与丈夫的关系能够维持和谐的前提。


回顾这些年的心路历程,小丽发现:


尽管面对丈夫时常令她感到沉重,但她似乎也从中探索出很多转化情绪的技巧。


比如,她会经常观看家里一岁小侄子的视频。


“看着小家伙走路歪歪扭扭的样子,既可爱又滑稽;


而看着他不断摔倒又不断爬起,我仿佛又有了力量。”


同时经过她三年多陪伴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丈夫的身体也逐渐好转,情绪逐渐稳定。




写在最后


被允许哭泣,是一个孩子最基本的情绪自由;


在哭泣中获得父母爱的贯注,是一个孩子安全感的最初来源;


在被爱的体验中学会去爱人,则是一个孩子同理心的构建过程。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了安全,他就会停止哭泣;


当一个孩子体验到了被爱,他就学会了爱人;


当一个孩子拥有了对自己、对他人的同理心,


他就会懂得在关系中构建「爱与被爱」的平衡,


从而把和谐、成长、自由、松弛等关系状态一直延续下去。


最后,愿我们的孩子都能——


在成长中拥有哭泣的自由,


在被爱的体验中收获爱的能力,


从中衍生出构建和谐亲密关系的智慧。


天雅,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广州心协三级心理咨询师,自体心理学长程在读。本文原创首发:武志红(ID:wzhxlx)。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孩子   养母   这一点   妮子   情绪   丈夫   男友   父母   妈妈   自由   情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