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四大水师的兴衰

吴鹏

摘 要:

清朝是从封建社会向近代化社会发展与转换的时代,其早期的水师装备基本是沿袭古老的风帆木桨。而在后期,西方国家开始将工业革命成果运用于海上军力的发展,铁甲船壳、蒸汽机、螺旋桨等开始成为舰船装备的标配,使其海上力量急速地走向现代化,而清军水师面对已具有现代化装备的西方战舰几乎没有抵抗能力,主宰海洋数千年的古典风帆式战船即将被西方汹涌的工业革命浪潮所吞没。

作者简介:吴鹏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原战略部研究员;

面临挑战的晚清水师

进入19世纪,西方列强为了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领与掠夺中国的市场与资源,远渡重洋利用坚船利炮和残暴的毒品贸易撞开了古老中国紧闭的大门。面对日益严峻的沿海贸易形势和西方海上强国的挑战,清朝政府已意识到必须“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并涌现出奕、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丁日昌等一批中国洋务运动的先驱,推动着中国海上力量向近代化迈进。1865年,身为两江总督的李鸿章会同曾国藩正式奏请成立了江南制造局。1866年6月,洋务派又一重要领袖,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州任所向朝廷呈上成立福州船政的奏折,并很快获得批准。1867年担任江苏布政使的丁日昌,进一步考虑改革水师旧制,建议制造中等炮艇30艘,分别由北洋提督、中洋提督、南洋提督统帅,并对所驻地域及把守的海口作了划分,这是最早提出的“三洋水师”构想。1868年,丁日昌还进一步对建设未来海军的蓝图作了具体细化,拟出《海洋水师章程》。1875年6月,清政府任命沈葆桢、李鸿章分别督办南北洋海防事宜。从此,南洋与北洋海军并重发展一度成为清政府对海军建设的主导思想。在中法战争前,尽管对海军建设的构想屡有争议,但实际部署仍然是按南北洋同步发展,朝廷下拨的海防经费,也按南北两洋分剖付给。且由于东南沿海海域辽阔,其福建与广东海岸线漫长,南洋大臣鞭长莫及,福建与广东等地方官员还分别设法与自筹资金,建设起带有地方色彩的近代化水师,致使清朝后期出现了南洋、北洋、闽洋(福建)与粤洋(广东)四大水师同时存在的局面,其中尤以北洋水师最为翘楚。

巡航中的清代海军战舰


率先走向近代化的南洋水师

南洋水师是清朝洋务运动中由左宗棠提议,较早建立的一支带有近代化色彩的水师。1866年6月,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在福州任所向朝廷呈报奏折指出:“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并提议在福州海口罗星塔一带建局设厂自行造船。朝廷批准了左宗棠的建议,并于次年即任命时任江西巡抚的沈葆桢担任总理福州船政的首任大臣。1869年,由福州船政制造的第一艘蒸汽动力军舰“万年青”号下水,虽然排水量仅1100吨,且动力仅100匹马力左右,但却迈出了海军近代化的最初步伐,以后又接连制造出了排水量2200吨的开济级巡洋舰,为清代海军走向近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1875年,沈葆桢在原江南水师的基础上增添机器炮舰创建了南洋水师,迈出了建设近代化海军的第一步。南洋水师的主要任务为负责江浙一带海域的海防事务,以上海和南京为主要停泊地。至1884年前,南洋水师已颇具规模,装备有千吨以上军舰17艘,总吨位两万余吨。军舰多数为江南制造局及福州船政局所制造,只有少量购自英国与德国。南洋水师吨位较大的主力舰是3艘开济级巡洋舰,该舰舰体由法国地中海造船厂设计,但整舰由福州船政局建造。舰体前端装有硕大的210毫米克虏伯炮,并备有风帆索具,为便于海上格斗,船头还带有铜制撞角。然而,其船体是铁胁木壳,尚未配制西式军舰的钢制甲板。即便如此,也已达到“与购之外洋者相等,而与铁甲船相辅并行,为用甚大”。

清代海军官兵


1885年1月,法国在侵占越南后欲图台湾。南洋水师奉令派出开济、南琛、南瑞、澄庆、驭远共5舰援闽,并欲赴台支援。但在途中突遇法国6艘军舰拦截,这时南洋诸舰因与法舰相比战力差距较大而不战自退。其中“开济”“南琛”“南瑞”三艘航速较快军舰摆脱法舰追击,径自驶往宁波镇海。较慢的两艘“驭远”和“澄庆”号则驶向就近的石浦港湾,并在法舰封锁港湾发起攻击后消极避战,自沉军舰,人员逃亡。虽然其他3舰在浙江镇海港有利地形和近岸炮台支援,打退法舰进攻,迫使敌舰退走,但仍难以掩盖整个舰队器不如人、临战畏惧、缺乏战斗精神的局面。

1885年7月,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荃在遵旨筹议海防折中提出了重振南洋海军的宏大计划,开出进一步购置数十艘铁甲舰、巡洋舰和鱼雷艇的一揽子清单,建议请由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逐省分年协款。为了加速海军建设,还要求在两年内借洋款240万两,以供购舰之需。但终被朝廷以“借洋债以购兵轮,究非长策,着另筹办法具奏”为由而搁置起来。甲午战争后,为弥补北洋方面的空缺,南洋水师部分舰艇被调至北洋。至1909年,南北两洋水师一并改成巡洋舰队及长江舰队,南洋舰队遂正式消失。

独立自强的福建水师

福建水师在此特指依托福州船政自行制造的军舰而建立的一支水师,亦称“船政水师”(为与原有的绿营传统水师相区分)。其所辖机器动力舰艇总吨位在马江海战前已达到1.1万吨,位列四大舰队第三,是当时装备国产化程度最高的一支近代化舰队。福建水师归船政大臣节制,所需经费在船政造船费和养船费下开支。

1866年,福州船政成立后,清政府有了依靠国内力量进行船舶制造、人才培养以及船只管理的综合统管能力,促使清朝的造船事业与船政学堂得到快速发展,随着福州马尾地区的造船厂、前后学堂、水师营及军港的不断健全,福州船政建造与保有的大小舰船已达15艘,又从国外购得海东云、长胜、建威3舰,兵船数量达到18艘。船政大臣沈葆桢据此上奏将福州船政的军舰编成舰队,并设轮船统领统一管理。清政府批准了他的建议,并于1879年8月,令长江水师提督李成谋“即赴福建、台湾一带总统水师,并将船政轮船先行练成一军”,福建船政水师从此登上历史舞台。

1884年,法国发动了侵占越南和中国台湾的战争行动,在获得中方让步,即承诺签约与赔款之后仍不满足,欲依靠武力迫使中方作更大的让步。7月,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6艘军舰侵入福建马尾港,停泊于罗星塔附近,伺机攻击清军军舰。这期间,福州船政从省内及浙江调集了10艘军舰,加上张之洞派来增援的“云飞”舰,福建水师共有11艘军舰与法舰对峙,附近还有中方的10余艘旧式武装帆船,以及载有鱼雷发射机的汽艇和若干装有杆雷的桨船。另在近岸还有可提供火力支援的多座新式炮台,中方在总体实力上明显占优。在双方军舰严阵对峙中,法方获胜的唯一希望是依赖突然袭击。而此时的清政府仍寄望于和谈及国际调停,严令“彼若不动,我亦不发”,前线统领张佩纶、何如璋、穆图善据此下令“无旨不得先行开炮,必待敌船开火,始准还击,违者虽胜犹斩”。一日,法舰趁潮汐对其有利时机,对中方发起突袭,福建水师仓促应战,但多数舰只还未来及起锚,便遭法舰鱼雷与炮火猛烈射击,当即有两舰被击沉,多艘遭重创。虽然福建水师对法国军舰展开顽强抗击,但由于涨潮时舰首朝向不利,主炮无法发挥作用,且福建水师船体多为铁肋木壳,易被法舰重炮轻易击穿。激战40分钟后,中方有9艘军舰被击沉,马尾造船厂和两岸炮台也被法舰摧毁,海陆官兵牺牲达760人。法方除死6人,伤27人外,竟一舰未沉。此役使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从此一蹶不振。1909年,随着清廷重新编组海军力量,遭受重创的福建水师即永远退出了历史舞台。

艰难生存的广东水师

广东水师是在清廷旧绿营水师基础上组建的。由于广东海域辽阔,且与东南亚国家距离较近,曾是近代海防的首冲地区。但随着清廷对外防御重心的北移,广东的海防建设逐渐遭到冷落。虽然从地理上看,广东与福建皆属南洋,但到晚清,南洋大臣鞭长莫及,负有实权的地方长官为保证属地的海上安全,在难以得到清廷财政保障的情况下,只能自行筹资,尽力加强水上力量的建设,这也使广东的海上军力具有了明显的地方色彩。

清代“定远”号战舰


1866年,广东巡抚与两广总督会商共同出资向英国与法国订购了7艘兵船,并在1872年从船政调来150匹马力木质军舰,还在广州设局自行建造16艘内河船只。但这些船舰长度均未超过15丈。到1884年,广东水师有不同类型舰艇37艘,主要基地设在广州黄埔,总体实力处于清朝四大舰队中最弱。中法战争后,担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夹缝中求生存,艰难地迈出更新改造广东水师的步履。从地方自筹资金30万元,按照香港洋船厂图式建造了4艘浅水炮艇,之后又在1886年至1888年集资80万两,计划在福州船政建造8艘军舰,并在黄埔船厂自制两艘浅水炮艇。至1891年,广东共增加舰艇12艘,但总计排水量只有7000吨,还不及北洋舰队的定远一舰。

1885年10月,张之洞也像曾国荃一样开出过海军发展的一揽子建议,他在推崇建立北洋、南洋、闽洋、粤洋四支舰队的同时,主张对粤洋海军配铁甲舰3艘,铁甲鱼雷舰6艘,分成三队,合成一军。并要求朝廷每年从洋药税厘中拨出专项经费80万两,期以五年,完成建军计划。但朝廷并未采纳他的意见,宣布由醇亲王总理海防军务,并作出“先从北洋精炼水师一支”的决定,张之洞的设想至此落空。

清代“海圻”号战舰


1894年,广东水师的“广甲”“广乙”“广丙”3艘舰艇奉令北上,参加了中日甲午海战。作战中,“广甲”“广乙”舰被击毁,“广丙”号被俘,后被编入日本海军。1909年,广东水师和其他三支水师一样,被编进了长江舰队与远洋舰队。

后起独秀的北洋水师

晚清政府最初对南北洋海军建设还是注意把握平衡的。但李鸿章巧妙地利用19世纪后期西方列强在远东争夺加剧,朝鲜与日本形势对中国形成的严峻压力,以及北洋海军拱卫京畿的有利条件,除每年获取清政府海军专项拨款400万两白银外,还设法从其他派系手中巧取豪夺,或开辟新的财源,不断向国外订购新的近代军舰。他还准确抓住海军教育训练和基地建设等环节,使得北洋水师后来居上,迅速超过已经营多年的南洋水师。1879年,北洋水师已具有主力舰只8艘。琉球事件后,清廷在日本吞并琉球的刺激和朝臣防日本亟自强的呼吁下,批准向德国定购“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向英国订购“扬威”“超勇”两艘撞击巡洋舰。1881年,李鸿章奏准“以丁汝昌统领北洋水师”,并先后选定在旅顺和威海两地修建海军基地。

到1881年底,北洋水师除国内自造船只外,已陆续从国外购进战舰10余艘。并于1882年7月,派出威远、超勇、扬威三艘军舰赴朝鲜,协助陆上清军拘捕大院君,迅速平定了壬午叛乱,使北洋海军在清廷海防战略中扮演起更加持重的角色。1885年,中法战争促使清廷采纳了李鸿章的建议,决定设立海军衙门。同时,李鸿章还加强了相关海防设施建设,形成了有重兵防守和重炮护卫的大沽、旅顺、威海卫三大海军基地。

1887年后,北洋海军再次出洋,陆续接装10余艘分别购自德国与英国的重型军舰与鱼雷艇。其中包括英国造2300吨巡洋舰“致远”号、“靖远”号,德国造2900吨巡洋舰“经远”号、“来远”号。在李鸿章的运筹下,到1888年,北洋水师的水上力量已有主力舰25艘,另有辅助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其实力仅次于西方各海上强国,一度达到亚洲第一,世界第九,成为清朝四支近代海军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

但可悲的是,自1891年后,由于各种赔款导致的经济枯竭和清廷内部争斗与腐败的加剧,使北洋海军建设因缺乏资金而举步维艰,甚至其急需添配18门120毫米速射炮和更换3门105毫米火炮的最低要求也未得到满足。而这一时期,日本却在倾全国之力加强海军,致使北洋海军原已在总吨位、火力配置、水兵数量、航速等方面形成的对日明显优势很快被日本反超。

1894年7月25日,甲午战争爆发。日本联合舰队不宣而战,在丰岛海域突然袭击北洋护航舰队。之后,日本舰队对北洋水师发起黄海大海战,经6小时激战,北洋水师损失了“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战舰,但也重创了日军6艘战舰,仍存一战之力。但此后,李鸿章为保存实力,开始有意让北洋水师避战,导致黄海水域被日军控制。而随着清朝陆军也遭惨败,日军拿下了旅顺口,控制了渤海湾。在最后的威海卫之战中,北洋舰队孤立无援,困守刘公岛长达一个月余,抵住了日本联合舰队7次进攻,但终因援军不至,这支深为朝廷倚重的战略机动力量竟遭全军覆没,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

清代“楚同”号战舰


甲午海战的失败使清朝海军元气大伤,苦心经营的四支海上作战力量在对外国海军的正面交战中几无胜绩,已不能用“器不如人”作搪塞借口。之后虽有复兴海军之朝议,均因各项战争赔款导致国库空虚而流于空谈。1909年夏,清廷在所存水师家底基础上重新整编海军力量,任命萨镇冰为海军提督,程璧光统领巡洋舰队,沈寿堃统领长江舰队,晚清的四大水师从此归入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9

标签:水师   北洋   南洋   清廷   晚清   福州   军舰   福建   兴衰   广东   舰队   海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