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够强大时,发的飚,都是笑话...



英国报纸刊登的讽刺清政府的漫画


01


1859年6月下旬,英国舰队企图强闯大沽口时,遭到大清守军的猛烈反击,英国舰队3艘炮舰被击沉,七艘被重伤,伤亡500多人。

9月初,消息传回了英国,顿时引起一片哗然。

这是高傲的英国人无法接受的。

因为自二十年前,鸦片战争以来,英军屡战屡胜,每次都赢得很轻松。


于是乎,英国媒体掀起了再次对华开战的狂潮。

9月中下旬,英国内阁连续召开四次紧急会议,讨论对华问题,最终做出决议:与法国再次联军,对大清国发动新一轮大规模军事打击。

开战的理由是指责“大清政府野蛮地攻击外交使节,破坏《天津条约》”。

可明眼人都知道,这就是个屁理由。

当时住在伦敦的马克思就一针见血地指出:“……难道法国公使留驻伦敦,可以率法国远征队强行侵入泰晤士河吗?”

无卵用。

英国人就是随便找个借口。




02


11月开始,英法就出兵数量、战后分赃等问题展开讨价还价。

经过一个冬天的忙碌,1860年2月,英法联军正式成军。

规模之大,超过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英国远征军!

总计兵力,25000人,舰船206艘。

6月,英法联军舰队到达渤海。

英国人向北,占领了大连湾;法国人向南,占领了烟台山。

作为联军基地。

而后派出侦察舰,对大沽口到山海关的一带海岸进行侦察,寻找清军防守的薄弱点。

风雨欲来,黑云压城......

03


而此时紫禁城里的咸丰皇帝,正在为江南的局势而烦躁焦虑。

5月的时候,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英王陈玉成合兵十余万,对南京郊外紫金山下的清军大营发起大规模攻势,清军全军崩溃,苦心经营的对南京的包围圈再次被粉碎。

更要命的是,太平军乘胜进攻,并拿下常州、无锡、苏州、杭州等大清最富庶的州府,这意味着大清本就入不敷出的财政将彻底崩盘!

你说,咸丰能不急吗?

所以,当咸丰听说英法联军又来了的时候,并没有太当事——洋兵无非又是勒索赔款、公使驻京、内河航行之类的要求,他们只要大清的钱。但长毛(太平天国)却要大清的命。

两害相权,取其轻!

咸丰指示负责大沽口防务的僧格林沁:

1、总须以抚局为要;

2、不可因海口设防严密,仍存先战后和之意。

3、英法公使来了,安排他们在北塘登岸。

意思就是,洋兵要是来了,争取用外交手段解决。先讲和修好,不要随意开战。



04


僧格林沁接到旨意,犯了难。

三点:

第一,如果洋兵真来登陆,但没有先开火,那我们是开火还是不开火?

第二,他对大沽口的防御是有把握的,有信心再次把洋人揍回去。但从大沽口到山海关,海岸线绵延几百里,英法联军可以任意选择登陆点,自己怎么防御得过来呢?

第三,洋兵这次打的什么算盘?是像上次那样只想攻下大沽口,还是要占领天津乃至于攻打北京?要怎样进行全局部署?

想来想去,僧格林沁也没想出好办法,只好下令大沽口的守军枕戈待旦。

同时下令北塘一带的守军撤走,这样英法公使如果在北塘登陆,可以避免双方擦枪走火。

您是不是要问:撤走北塘守军,洋兵趁机在北塘登陆,可怎么办?

您都看出来了,僧格林沁当然也能看出来。

但大清官场有个潜规则:坚决贯彻皇上旨意,就算打败了,责任也会轻得多。



05


果然,英法联军很快发现了北塘这个薄弱点,决定避开防守严密的大沽口,从北塘登陆,然后从背后进攻大沽口。

7月29日,英法联军200多艘舰船到达北塘外海,展开登陆行动。


大沽口地区布防示意图


不过,英法联军望着离海岸二百多米的大片的烂泥塘子,有些肝儿颤——烂泥不适合马匹和车辆行进,登陆时火炮部队和骑兵部队都无法跟进,只能步兵单独登陆。这个时候,如果遭到清军攻击,步兵就会成为一个个活靶子……

为了稳定军心,英军统帅葛罗中将和法军统帅孟托邦中将,决定身先士卒,第一个跳进了烂泥塘.......


英法联军登陆北塘的照片

结果证明,英法联军自己吓自己,一路上连个清军的影子都没看到。

进入北塘镇后,葛罗和孟托邦马上下令拆毁北塘镇的房屋,拆下来的木料和砖石,拿去海边的烂泥塘,铺出一条路来,以便骑兵和炮兵顺利登陆。

老百姓就遭了殃——洋鬼子趁机烧杀淫掠,北塘镇惨不忍睹......


06


就在英法联军加紧登陆北塘,僧格林沁犹豫打还是不打的时候,咸丰的旨意又到了,指示说:洋鬼子没开第一炮,坚决不能主动开战。

就这样,英法联军没有受到任何攻击,用了7天时间,终于将一万多步兵、一千多骑兵、一支拥有12门野战榴弹炮的炮兵部队全部运上了岸。


英法联军占领北塘炮台

清军已撤退一空

所以没有任何战斗的痕迹

直到这个时候,咸丰还在自我催眠,认为英法联军去年刚在大沽口被痛揍过,此次应该不敢轻易开战。因此再次下旨直隶总督恒福,要他好好跟洋人沟通,让洋人撤兵讲和,息事宁人。

恒福接到圣旨,立刻派人请英法联军派人来谈判。

可人家大军都上岸了,还跟你耍嘴皮子?

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勋爵一口就给回绝了,说:首先,你恒福区区一个总督,没资格跟我们谈判。其次,要谈也行,先把大沽口炮台让出来表示一下诚意吧!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僧格林沁明白,谈是没法谈了,这仗已经避免不了了。

只能准备开打。

僧格林沁还是有信心的,他认为,洋人厉害在坚船利炮上,上了岸未必就那么厉害了。

而自己手下有3000精锐蒙古马队,只要指挥得当,肯定能让洋兵吃不小的苦头。


07


8月12日拂晓,10000多英法联军离开北塘镇,开始向新河开进。

上午,700人的先头部队已经接近新河,距离清军大营只有四五公里了。

僧格林沁一看人数不多,而且都是步兵,没有火炮和骑兵,马上派出3000精锐,企图歼灭敌军,先取个“开门红”,鼓舞一下士气。

按僧格林沁的估算,洋兵装备的步枪有效射程大约100米,两百步。

一轮排枪下来,三千骑兵最多会被放倒二三十个,就算七百洋兵排成惯用的三列阵型,三轮排枪放完,最多也就能打倒一二百人。

而步枪再装填的时间,足够骑兵冲到五十步(约25米)的距离上。

这时骑兵就可以放箭射击洋兵,打乱其阵型。

然后冲入阵中砍杀,获胜几率还是比较大的。




08


如果此时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那僧格林沁的估算确实没错。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军普遍装备的是前装滑膛枪,装填速度慢,射程短、精度差,步兵必须以紧密的线列阵型进行齐射,以弥补射程和精度的短板。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军使用的线列阵型


然而,此时已经是1860年了,距离第一次鸦片战争二十年了。

这二十年,恰恰是欧洲军事技术突破性发展的二十年。

由于米尼弹的发明,英法军队普遍装备的已经是线膛枪了。枪膛有了来复线,射程和射击精度大大提高,步兵也就不再需要排成呆板的线列阵型,可以以散兵线进行作战。

再加上纸壳定装火药的发明,装填变得极为便捷,射速大大提升。


上图为使用纸壳定装火药的米尼弹

下图为使用米尼弹的前装线膛步枪


所以,战斗一开始,僧格林沁就傻了眼......



09


三千蒙古骑兵刚冲到距离联军六百步(约300米)的地方,联军就从各个方向射来了密集子弹,而且命中率很高......

蒙古骑兵人仰马翻,纷纷倒地。

更要命的是,联军“七百人为一字阵,每人相去数十步,阵长数里”,摆出了一个非常松散的散兵线,反而对三千蒙古骑兵形成了一个弧形的半包围圈。

而且,联军过于松散,蒙古骑兵根本没有可以集中冲击的目标,只能各自散开进行攻击。

这样一来,骑兵的集群冲击优势就荡然无存了。

就算冲到联军跟前,骑射功夫也没有了用武之地——联军士兵完全可以躲开战马冲击的方向,等你冲出一段距离后,再想调转马头回身冲击,人家早一枪把你撂倒了。

就这样,三千蒙古马队被打得溃不成军,尸横遍野......想撤退的时候,联军的骑兵已经赶到战场。

士气崩溃的蒙古骑兵完全不是对手,一个个被长矛挑下马来。

3000蒙古勇士,侥幸逃出生天的,只有7人!

给对手造成的伤亡呢?

很遗憾,大概只有个位数。


10


新河之战惨败,僧格林沁心态崩了:

当你不够强大时,你发的飚,在别人看来都只是笑话。

大沽口很难守得住了,要是北京出了娄子,那就真的大条了!还是放弃治疗,赶紧收兵向北京方向撤退,以防洋兵进犯京师吧!

僧格林沁一声令下,扔下大沽口炮台,向北京方向撤去。

而后,大沽口南岸炮台守军,直接撒丫子跑路了。

只剩下了直隶提督乐善率领的一千多人还坚守在大沽口北岸炮台。

面对英法联军的劝降,乐善严词拒绝,决心以死殉国。



一直拼杀到8月21日9点多,炮台大部分被炮火摧毁,英法联军从炮台后路攻上了炮台......一番肉搏激战......乐善不幸中弹殉国,一千多守军几乎伤亡殆尽......

第三次大沽口之战,就这样悲壮而又耻辱地落幕了。

大沽口炮台陷落后的场景

清军将士的尸体随处可见



11


8月24日,英法联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已无清军守卫的天津城。

北京震动!

一场血战即将在京郊的原野上展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6

标签:英法   咸丰   鸦片战争   炮台   僧格林沁   蒙古   守军   英国   联军   骑兵   强大   笑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