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人需要摆脱兽性思维

#文章首发挑战赛#

推出文章《善待生灵》后,出现了两条留言:“袁爷爷最大的错误就是让你们这些人吃饱了”“写这文章就是吃饱了撑的”(大致意思如此,因为我回复后评论人火速删除了这两条评论,看不到原评了)。

我想说说这种错误认知。

经济学家马斯洛有个“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为:

1. 生理需求:包括食物、水、睡眠、性等基本的生存需求。

2. 安全需求:包括对个人安全、稳定的环境和工作的需求。

3. 社交需求:包括与他人建立联系、归属感和爱的需求。

4. 尊重需求:包括得到他人的尊重、认可和自尊心的需求。

5. 自我实现需求:指个体追求自己潜能的需求,包括实现个人目标、自我成长和发展等。

马斯洛认为,只有在满足了前面的需求之后,人们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这个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是按照一定的顺序逐渐上升的,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我国其实也有类似的说法,即“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

上面两条评论,是“把你放到吃不饱饭的处境下,你就不会再矫揉造作说什么‘善待生灵’了”的委婉说法。而这意思的关键,在于“吃不饱饭”。

“吃不饱饭”的处境,依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就是连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没有满足的处境。这种处境下,当然不可能出现更高层次的需求。

中国历史上,“吃不饱饭”的极端状况多次出现,人吃人,“析骨而炊,易子而食”。几十年前,食物短缺还是许多人、包括我自己的恐怖记忆。也就是说,对“吃不饱饭”的恐惧是深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这也许是评论者发出这种声音的根源。从这个角度上说这种认识可以理解。但是,如果把这作为标准,以为“一脱到底,就露出了猴子屁股的真相”却是大大的错误。人类是要进步的,绝不能因为人性中不可避免的动物性,而否定人性中的神性。动物性是生存低端状态下的不得不然,是人类全体和个人的发展都需要摆脱的部分。

说到这里,免不了想齿冷一下。从“吃饱饭”角度说,一个人类文明如果几千年都没能彻底解决该文明所在人群的吃饭问题,要说这个文明有多么多么地优秀,恐怕底气有点儿不足,如果还以之为骄傲,那无疑是脑子进水的表现。当然,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就不展开了。

回到论题。提倡“善待生灵”,对普通人来说,的确是、也必须是吃饱饭后才可能产生的思想,是对人性中怜悯、同情这类神性情感的呼唤,是人在第一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的进一步追求。人类文明就是这么一步步进步,一步步登堂入室的。谁如果极力要把人拉到连生理需求都无法满足的处境里,这人无疑是人类公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持有“从吃不饱饭见本质”思想的人,简直就是帮凶。

认为“善待生灵”这类呼唤“虚伪、造作”,实质是对文明的否定、对野蛮的依从。持有这种思想是一种悲哀,如果还以为自己看到了本质,那,脑子里的坑还真不是一般的小。

人类,不能永远跟动物一样,一生都在吃不饱饭的恐慌中觅食,以吃饱饭为全部的满足,那算什么“万物之灵”呢?人类的文明化,就是摆脱兽性、呼唤神性的过程。而对一些人来说,首先要摆脱的,就是自己的兽性思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兽性   动物性   生灵   处境   层次   人性   思维   人类   错误   需求   思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