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日本消费贷款发展史,我知道了为什么大家活得这么累



初中历史课本里,我们分析美国造成大萧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资本家的贪婪,无度推广分期付款。

人们的消费观念在商家的引导下随之改变,习惯了花明天的钱,享今天的福。

超前消费在促进生产,让许多个体享受到更高水准生活同时,也造成了经济的虚假繁荣,为之后的危机埋下了种子。

当危机出现时候,那些寅吃卯粮的借贷者比没有储蓄的寒号鸟更加悲惨。这些人除了可能因为失业没有了收入来源兜里空空,还背了一屁股的债会进入失信状态,从而让他们找工作更加困难。

动物会在秋天储备食物,那是因为刻在基因里数万年的记忆,让他们知道每年都会有固定的时间,会完全找不到吃的。不提前做准备,就无法等到春暖花开交配的季节。

但人类在近代取得辉煌的成就,世界发展日新月异。以至于仅用一代人,甚至一时的繁荣,就可以忘掉那种生物对于饥饿的恐惧,从而疯狂储蓄的本能。

无论是二三十年代的大萧条,还是08年的华尔街金融海啸,都与野蛮生长的超前消费不无关系。

现代社会的经济危机,本质就是债务危机。

历史可以用寥寥数语概括的当时的状况,但深陷债务的个体往往需要一辈子为泡沫时期的透支去还债。


我们知道,人类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从来没有从历史中得到任何教训。

学者们在复盘分析别人的问题时候,总是充满了大智慧,能够目光如炬一针见血鞭辟入里。可真正在自己身上对照时,决策者总是会否认普遍性,强调自己的特殊性甚至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无法正视自己的问题。

正如日本银行前行长白川方明,在08年次贷危机后说道:

日本政策决策者痛切感受到,至少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前,其他国家根本没有从日本的经验中学到任何东西。我强烈地感受到,人类除非真正经历危机,否则很难将来自他人的教训作为前车之鉴。或许也可以说,日本在吸取全球金融危机教训时也是同样。

美国在21世纪确实没有从日本90年代泡沫破灭中汲取经验,日本又何尝不是?



日本的消费金融历,绕不开一个人。他就是《赌博默示录》中兵藤会长的原型,武富士的创始人武井保雄。

这哥们1932年出生于埼玉县,在他中学时期,正值二战后期。当时日本军部正是用人之时,于是他就被征召进了战争预备队——陆军飞行学校。一个初中没毕业的孩子,就要去开飞机,当然不是因为他像《安德的游戏》里主角那样天赋异禀。那是因为日本当时没有无人机,飞行员在撞战列舰的过程中消耗很大。所以像武井保雄这种很容易被塑造的中学生,就成了国家的预备耗材。

比较遗憾的是,还没等到武井保雄为天皇做贡献,日本就战败了。

日本战败后,十四岁初中都没有读完的武井保雄,顺理成章的加入失业大军。他找不到固定工作,只好到处打零工糊口。期间他当过铁路职员、做过小贩,卖过假酒,最后通过倒卖黑市大米,赚得了第一桶金。在与社会上各种沉淀物打交道的时间,让他见识了不少三教九流,同时也结交了不少黑社会。

这些资源,都成了他之后建立的高利贷帝国基础。

进入50年代,日本通过朝鲜战争的美国订单,依靠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积累到了一些本钱。老百姓兜里有了一些钱,逐渐也从战败后的阴霾中走了出来。

欧美的一些商品,还有本国的一些山寨替代品,极大的激发了日本人民的购买欲。大家迫切希望体验除了原子弹外的这些第三次工业革命成果。可这些新兴商品往往价格不菲,绝大多数老百姓很难一下掏出这么多钱。

在经济一片向好,大家收入稳步增长的大背景下。一些胆大的百货公司,开始学习美国经验,推出了月付销售。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分期付款业务。

到了60年代,一些针对于工薪阶层的小额贷款非银行公司开始出现。同时个别银行,也开始尝试针对个人发放信用卡。不过,那时候的小额贷款机构,对于贷款人审核非常严格,并且手续十分繁琐,还动不动就需要数倍价值的抵押物。而银行贷款业务主要面向企业,对个人信用卡业务并不是特别重视。

当时的日本,就充斥着这种民众迫切需要贷款,且各种机构不愿借给个人之间的矛盾。武井保雄于是盯上了这个赛道,开启了他的高利贷帝国之路。

武井保雄的出现,将彻底颠覆高利贷的行业规则。

首先,他将目标客群,主要定位于团地妻这个群体。

这里稍微解释一下。喜欢日本文化,经常看日本文艺作品的,应该都知道有个类似“团地素人妻”的类型片。这里面的团地妻,正是武井保雄的目标客群。

战后的日本,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到了50年代末,政府从土地集约化的角度考虑,统一打造了很多高层公寓楼。这种主要用于出租的公共住房,就称为团地。

这种房子有几个特点:高楼、小户型、有独立的厨房卫生间,私密性很好。由于新潮的设计,且初期供应较少,所以必须以抽签的方式筛选入住者。

居住在这种房子里的男主人,一般都是公司小白领,在当时日本城市属于妥妥的中产。而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女性在结婚后,通常需要当全职家庭主妇。在送丈夫上班,子女上学后的绝大多数时间,就独自一人留在家里做家务发呆,或是外出消费购物。

丈夫上班、孩子上学、妻子打理家务的团地集团生活形态,非常符合当时日本左翼的文化思潮。后来在赤军运动中,左翼声名狼藉。这些在私密公寓,略显神秘的团地太太们,也就成了大家YY的对象。自然而然,有市场就有产品,于是团地妻就和外国的水管工一样,成为小电影的常客了。


而武井保雄将目标客群定位于这些团地妻,并不是因为自己的什么恶趣味。

生意的目的是要赚钱。

武井保雄之所以找上这些团地妻们,是因为她们几乎满足现在刷单一类诈骗团体最喜欢的宝妈一切特质——与社会半隔绝,导致警惕性差且缺乏一些常识;家庭条件尚可,多少有一些闲钱,意味着后续能够榨出油水;迫切希望证明自己的价值,自然而然就有消费渴望,还有借钱的需求。

武井保雄当时用地推的方式,在团地一家一户的塞小广告。而广告的内容,就是武井保雄搞高利贷的第二个创新了——无担保小额贷款,可借五千到一万日元

众所周知,放贷的怕老赖,老赖怕黑社会,黑社会怕职业撸口子的挂逼。所以当时日本放贷的,基本都需要抵押物。

武井保雄这一套玩法,在当时看来是不可思议的。那时候大众看到他的广告,很像我们第一次看到“只要点击屏幕下方,即可借到多少万”的那种感觉。

当然,借钱还是需要审核的。不过武井保雄不是看你的银行流水,名下资产,而是直接上门观察细节。

比如早上10点就在收阳台衣服了,那么说明这家主妇很勤快,可以放贷;拜访时候故意借用一下厕所,如果非常杂乱,说明这人不太注重面子,那么就不能借钱;如果是个漂亮女人,那么就可以追加授信,因为出现替美女还钱的男人概率很大……

现在的这一套,可能对于执着于标准化体系的大厂不屑一顾。但在那种没有征信联网的时代,却是非常行之有效的。

包括银行在内的放贷生意,盈利的关键在于三个指标:资产规模、利差、坏账率。

武井保雄作为一介草莽,很难有大型财团支持。所以前期没有太多便宜的钱作为杠杆,能够快速做大规模。

可他无抵押,方便快捷的优势,在放贷过程中更容易让客户放松警惕,从而承担更高的利息。

最主要的是他独创的拓客方式,在无抵押的情况下,坏账率还一直处于可控状态。

把借钱出去十分简单,难的是能够连本带息的收回来。

这些团第妻们显然比现在的房企更加守信用。就算她们借下了利息惊人的高利贷,但最后往往只要武井保雄派出道上的兄弟一闹,她们的丈夫都会或是出于恐惧心理,或是出于面子,将这些债务想方设法尽快还掉。

所以武井保雄在一帮正规军与杂牌军当中,杀出一条血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借贷帝国。



进入七十年代,日本通过举国制扶持大型企业,开始从劳动密集型往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型。产业的提升,民众消费力也进一步增强。此时的日本银行,也开始注重个人信贷业务。

面对越来越大的蛋糕,还有正规军大规模下场的情况。武井保雄开始提升自己格局,向着专业资本家的方向转型。1974年,做大的武井保雄,将企业更名为武富士,外号日元商店。意在对外传达:

日元就是商品,在这里你可以透支你的未来去消费。

不过武富士极具武井保雄个人风格的企业文化,一直饱受诟病。虽然在国内外高增长时期,这一套也曾是各个企业家们学习的成功学样本。

例如此人极度自恋且独裁,虽然手下一堆职业经理人,但总是一言堂。任何和他相左的意见,都被视为挑衅。他要求部下对他绝对服从,绝对忠诚。

在他命令下,自己的照片被做成大大小小的海报,挂满各个分公司,员工上下班都要向照片行礼,并要求部下抄背他的语录。

同时此人非常热爱工作,自己长期加班的同时,要求员工也必须996,还不给加班费。

放高利贷这种事,本来就属于违背良心的买卖。加之这种高压的工作环境,在普遍终生雇佣制的日本,武富士也有极高的员工离职率。

不过在高增长的年代,如果你丢掉良心,接受这种企业文化,那么你就能赚得更多。于是很多在武富士赚到钱的员工,开始发自心底的叫武井保雄爸爸。社会上一些有着强烈消费冲动,但又没法从银行贷到款的民众,也跟着叫起了爸爸。

在社会对武井保雄的称赞与公司严苛的管理之下,武富士的生意越做越大。1977年,武富士的贷款金额超过100亿日元;1980年直接翻了6倍,达到646亿,成为消费金融业界第一。

进入80年代,广场协议伴随的日元升值,导致了日本出口动能减弱。为降低日元升值对国内经济的负面影响,日本采取货币宽松的政策。以降低利率的方式,达到缓解日元升值预期,刺激企业贷款投资,居民贷款消费的目的。

大水漫灌之下,就是银行几乎贷不完的钱,还有市场上泛滥的流动性。

此时已经成为巨头的武富士,就成了各种银行还有资本的优质客户。大家都争相把钱借给这位国民爸爸。武富士就此也解决了关系放贷企业利润,之前困扰许久的资产规模还有利差问题。

根据统计,武富士资金成本大概是 1.85%,而放贷出去的利率可达30%-200%。当时整个日本资产价格暴涨,企业疯狂扩大产能高薪招人。加之社会面与政策的引导,大家开始沉溺于纸醉金迷的生活。很多日本工薪家庭,超前消费已成习惯。反正觉得赚钱容易,竟然默默接受了这巨额利息。



进入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灭。无论是居民还是企业,在认清现实后,大多数都开始着力于修复资产负债表。

企业将经营目标从利润最大化,调整为负债最小化。例如裁撤短期内不能盈利的部门,同时变卖与主业不相干的资产偿还债务。

企业大量破产与缩减投资,接下来就是失业潮。1991年-2005年被称为就业冰河期,期间青年失业率曾达到历史高点55%。

大家随之抛弃了泡沫时期的浮躁,开始向往安稳生活。曾经充满诱惑的地产金融工作不再诱人,全民创业的激情也一去不返。年轻人开始热衷考公,考公辅导资料卖成了畅销书,学生食堂也推出了考公必胜套餐。

曾经相亲市场极为看重的房子不再重要,全职工作才是重要筹码。而婚后许多年轻人也推迟结婚生育,担忧未来负担过重。

新生活哲学达成共识后,是收紧生活支出。日本国内商业销售额自1990年接近10%的同比增速,迅速转为长期负增长。

曾经风光无限的豪华餐厅,高档住宅,境外旅游,轻奢品牌落寞。新崛起的是711这种廉价商超,优衣库一类的平民服饰,还有以任天堂为代表的宅文化产品。


根据直觉判断,全国性的资产负债表衰退,应该就是消费金融的衰退了。

可事实是银行机构的个人信贷业务大幅缩减,但以武富士为代表的非银消费金融机构,却迎来了和我们涨价去库存类似的超级大爆发。

日本国内银行账户个人贷款,其中新增贷款、未偿量、信用卡贷款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巅峰后,就开始一路下滑。

而银行个人贷款急剧减少,除了居民的选择外,也有银行自己的原因。

在泡沫破灭后,体系内官员与银行高管,出于“要砸不要砸在我手里”的想法,用尽一切办法隐藏借款企业已经资不抵债的事实。结果在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的 90年代前期,甚至出现了僵尸银行支撑僵尸企业的局面。

银行这种旁氏化的经营的方式,只有尽量减少贷款,从而让银行已经资不抵债的事实更晚暴露。

这样的结果,就是没有未归还贷款的企业与个人,反而更加难以贷到款了。

在大多数人抛弃了泡沫时期的浮躁,开始向往安稳生活,降低负债削减生活开支的同时。也有一批人,有了新的贷款需求。

有小企业主还有个体户,因为经济衰退,生意受到了打击。但他们依旧坚持亏损经营,用尽一切办法挽救自己的事业。

有泡沫时期负债接盘了高价资产,如今收入下降或者失业,已经无力偿还按揭。但他们或是不肯接受资产减值的现实卖房止损,或是因为资不抵债无法出售房子,最终他们选择了东挪西凑继续偿还月供。

还有就是收入下降,但依然保持消费惯性的乐观强硬派。

当存款消耗殆尽,欲望和实力之间还存在的差距,消费金融就成了填充物。这些与周期抗衡的人们,让武富士为代表的消费金融企业,完美的吃到了这一波萧条红利。

1992年,武富士放贷总额突破1万亿日元,公司成为行业代名词,而武井保雄成全国纳税第一人。

同年,武富士在东京新宿最繁华的地带,建了新的总部大楼,大厦底部,有个钱币状圆孔。这个新修的浮华建筑,与这个年代萧条的景象格格不入。

1993年,武井保雄开创性地推出了无人贷款机,用户只需要在机器上填写借款申请,武富士通过摄像头在另一边跟申请人核实后就可以现场放款。

对于爱面子的日本人来说,无人借款机完美解决了痛点;对武富士来说,它也大大降低了公司的运营成本。

除了硬件创新,武富士还不断优化借款人体验,比如更快速的审查放款,保护借款人隐私等等。几乎略等同于现在的点击屏幕下方,即可秒到账多少万的水平。

这种互联网思维的产品打造理念,让武富士的规模迅速膨胀,以绝对优势成为日本消费金融龙头企业。

1998年12月,武富士在东京上市。次年,武井保雄以78 亿美元的身价力压孙正义,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的首富。

2001年,武富士拥有各种门店接近2000家,贷款金额1.645兆日元。每年2000多亿日元的利息收入,吊打任天堂、本田、松下、日立等一众日本老牌企业。

这个时间段,正是武富士的鼎盛时期。街头巷尾,全是武富士的广告宣传。

车站门口是和蔼可亲的小姐姐,派发印有武富士广告的餐巾纸;电视上是穿着清凉的窈窕女郎,跳的是武富士现代舞;夜深人静的街头巷尾,武富士无人签约机偶尔屏幕会亮起,代言女星细川直美唱道:我最喜欢闪耀的你。



经济学家海曼·明斯基认为,经济长时期稳定繁荣很可能导致债务增加、杠杆比率上升,进而从内部滋生爆发金融危机,和陷入漫长去杠杆化周期的风险。当投资者承受的风险超过收支不平衡点,资产价格就可能崩溃。这个时点就称为:明斯基时刻(Minsky Moment)。

而对于个人而言,没钱却想要用可以去借。当还不起时,借更多钱也可以解决当前的问题。可是当收入的结余,无法覆盖债务的利息,且再也无法借到钱的时候,很可能就是自己的明斯基时刻。

武富士为代表的消费金融公司,虽然有了比60年代更为先进的联网互通征信系统,更为科学的资质审查流程。但以往的那套风控体系,开始逐渐失灵。

其实原因也特别容易理解。

首先是一味追求规模化的企业,资产质量必将下降。

10多年前,一个做小贷的前辈曾经给我讲过一个行业的标准:

一个正常的小贷公司,坏账率应该在1%-3%之间。大于3%,说明公司风控体系失效,有太多钱借给了劣质客户。但低于1%,说明公司风控体系过于严格,这样可能导致错过10倍的优质客户。

而武富士为代表的消费金融企业,能够做到远高于经济的增长,甚至行业规模增长的贷款金额。其中必然伴随着审核标准的下降,并且不断诱导学生等没有收入来源的群体借钱消费。


其次增长时期的债务,与衰退时期的债务,根本就是两种不同的东西。

正如前面所述,在日本进入衰退期后,还执着于借钱维持的人,实际上他们大多已经进入了借新还旧的旁氏化杠杆阶段。

日本政府当时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救市政策,但整体收效甚微。因为日本在泡沫时代积累的债务过于庞大,所以很难像中国08年的4万亿,还有14年的涨价去库存那样立竿见影。

那些妄图依靠消费金融,像往常一样度过萧条期的借贷者,没有想到凛冬如此漫长。等放贷公司授信用尽之时,就是他们的末日。

之后,就是大家可以意料到的剧本了。

越来越多的坏账,越来越狠的企业文化,越来越无底线的催收,以及越来越多绝望的破产之人。

1988年,日本因为经济原因自杀的人不到2千人,到了2000年,突破7千人接近8千,占到所有自杀者的四分之一。而因为经济原因自杀者里有一半以上,是消费者金融5大公司的客户。

2002年,一名56岁出租车司机,在武富士借贷超1000万日元。经历了多轮暴力催收后,最终绝望的闯入武富士分店,洒汽油放火。大火最终造成了5人死亡,4人重伤。

当初因为能从武富士轻松借到钱,而叫武井保雄爸爸的民众。现在因为无力偿还欠款,而被催收一次次的堵门骚扰社会性死亡后,彻底转变了口风。甚至一些人就此走向极端。

媒体深挖这些事件,让武富士为代表的消费金融,被一次次的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对此,大家总结出了那个阶段的“消金三恶”:多头借贷、高利率、暴力催收。

如果说在90年代初,政府出于扩大内需刺激经济的考虑,对于野蛮生长的消费金融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么社会普遍性的债务缠身,利息进一步的蚕食底层的消费开支,甚至越来越多的人被消费金融彻底摧毁,最终选择结束一切的极端事件,都说明如今的消费金融已经是严重的弊大于利了。

昔日的首富已经声名狼藉,顺应民意处理他,需要的只是一个契机。



比较讽刺的是,武富士作为一个巨型企业,经过多年历练有了一套完备的自保方式。

员工的入职培训,除了教如何忽悠人贷款,最主要的是普法教育。例如让员工对于逾期客户要“和谐催收”、“绿色催收”。然而入职以后各项KPI压上来的时候,领导又会让员工擦边去搞业绩。当然,一旦过程之中出现不和谐的事情,并造成严重的后果,又可以用“员工私下违反公司规定”等措辞甩锅。

正如还未连载完的《赌博默示录》里一样,幕后黑手兵藤会长一直相安无事,所有的锅,都是一条圣也还有利根川这种表面风光的高管,实际本质还是社畜的打工人来背。


与漫画剧情不同的是,在舆论的漩涡中,独裁多疑的武井保雄自乱阵脚,终于爆发了日本商界的水门事件。

自2000年起,武井保雄就指派手下员工窃听高管、记者、甚至政府官员。2002年,一名员工充当吹哨人,向媒体捅出了武井保雄的一系列勾当。

2004年武井保雄被判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执行,同时也被迫辞去了社长职务。

由于日本法律规定,有刑事判决在身不得再持有公司超过25%的股权,所以一时间传出多家投资公司有意向收购武富士的消息。

最后武井保雄将自己公司股票卖给了提前收购的荷兰公司。有意思的是,最后大家发现,这个所谓的荷兰公司,最大股东居然是武井保雄的长子。

如果事情就这样结束,武井保雄应该还是可以继续在幕后操纵着他的高利贷帝国。不过此时的日本政府,显然意识到了光打几只老虎苍蝇,并不能改变乱象。只有从法律上对行业下死手,才能从根本上降低消费金融对社会的反噬。

2006年,日本最高法院规定,所有公司贷款不得超过20%的最高利息,且贷款额不得超过借贷者年收入的1/3。主要规定指出,以前所有超过20%利息的部分都属于非法所得,必须退给借款人。

这意味着,消费金融的生意,不再暴利。同时武富士要向成立40多年来的200余万名客户,吐出去接近2兆日元多收的利息。

各地的诉状像雪花一样向武富士袭来,风烛残年的武井保雄也于同年因肝衰竭去世,终年76岁。

消费金融整个行业在这一年被强行按下了暂停键,武富士也迎来了末日。

当年夏天,《朝日新闻》带头,拒绝刊登高利贷广告。一年之间,日本信贷公司数量从1.18万锐减至1926家。

2009年,武富士停止提供新贷款,同时开始变卖资产。

2010年9月,武富士申请破产,一个月后摘牌退市。

2012年,那座修有钱币孔洞的摩天大厦,启动拆迁。

2017年,武富士破产清算完毕,消失在了茫茫历史之中。



在2010年,日本正式实施了《贷金业法修正案》。对利率有了严格的限制,除了超过20%利率部分要求归还外,还需要违法者承担刑事责任。同时像专职家庭主妇,还在上学的学生等无收入群体,贷款规模也被大幅度限制。高利贷得到了遏制同时,消费金融也受到严重打击。

2011年消费金融市场的规模为12万亿日元,相比贷金业法修正前的2000年几乎缩小了4成,消费金融公司的供给额度在2010年也缩减到了2.4万亿日元,约为原规模的1/4。

那么日本人民汲取了教训,从此以后过上了低负债生活了吗?

从居民杠杆率的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自2000年失业率回升,外加消费金融开始整治以来,日本居民就进入了去杠杆周期。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就一直在60%左右稳定。但在2016年后,居民杠杆率又开始迅猛增加,如今已经逼近70%的关口。

那么,在房地产持续低迷,消费金融遭到严重打击的日本,这些钱又是从什么地方借出去的?

回到之前的那张图,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自2010年《贷金业法修正案》正式实施以后,消费者贷款余额开始触底反弹。其中2016年的信用卡贷款比2011年几乎整整翻了一倍。

真相只有一个,就是如今银行填补了曾经消费金融公司的生态位,并且还在变本加厉的推广相关业务。

在《贷金业法》颁布后,日本贷金公司数量开始急剧下降,日本的贷金业由此步入法制化、规范化和正规化的发展轨道。

然而,如今日本的消费金融巨头基本都由银行控股,且这些银行都属于日本老牌财团所有。例如目前日本消费金融领域的四大巨头,均在三井住友财团以及三菱财团旗下。

这些财团与政府捆绑的更加密切,所以做起生意来更加肆无忌惮。之前消灭那些贷款金融公司的《贷金业法》,却无法对银行进行限制。

例如2017年日本的机构统计,有96.4%的80家银行,为贷款额超过1/3年收入的人提供贷款,22.9%的19家银行为超过年收入的消费者贷款。

在2016年1月29日,日本央行实行负利率政策以来,贷款需求萎靡,净利差收窄,银行的利润受到极大影响。相较之下,现金贷等消费金融普遍超过10%的利率就显得愈发诱人。

对此,银行又开始了当初消费金融公司的那一套操作——疯狂打广告,大力宣扬银行消费信贷便利性;诱导借款人多贷款,例如设置借款越多,利率越低的规则;对内进行业绩考核,例如直接给员工设定放贷指标……

我找到的是2017年的报道,里面称“消金三恶”的死灰复燃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日本金融厅9月份表示要到银行彻查。而银行目前也都主动将贷款规模控制在借款人年收入的1/2,预计之后会出台明确的监管措施。

我没有2017年后消费金融,还有银行信用卡贷款的数据。但从日本居民杠杆率狂飙的情况来看,估计这事在发展经济的大局下应该被暂时搁置了。



调查记者斋藤茂男,也经历了日本从战后饥荒时代到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整个过程。

在深度追踪报道武富士相关人士期间,他称这一代人大多活成了:

“饱食穷民“。

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减少人们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大家仅仅是从“贫困中的贫困”转变为“繁荣中的贫困”。

一边是超饱和、让人身心临近崩溃的工作状态,一边是同辈压力和鼓吹消费的宣传导向下的过度购买。表面的经济繁荣背后,是人们害怕竞争失败而跌入底层的恐慌和不安全感。每个人都在成功强迫症的驱动下随波逐流、筋疲力尽。

在这个不再为温饱发愁的新时代,依然陷入穷忙和债务缠身极限状态的人们,被称为“饱食穷民”。他们既是支撑日本经济发展的“企业战士”,又是这个残酷竞争社会的牺牲品。


武富士倒下了,但是饱食穷民们还在。一些被眼前欲望迷住双眼的人们,在正规金融机构额度用尽后,继而还会转向更无底线的地下高利贷。

2004年开始连载的漫画《暗金丑岛君》,就讲述了这些血淋淋的故事。

有好高骛远连零工也不想打,却喜欢嫖娼赌博的啃老族;有沉迷于柏青哥的家庭主妇甚至是退休老人;有为了不落人后,陷入消费主义的OL一族;有能力不足,却做着出人头地梦的创业小青年……

这是一部极度阴暗,但三观极正的漫画。它没有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正能量,甚至没有借贷者最终完成救赎的完美结局。它只是用路人的视角,去看着这些被欲望吞噬者如何一步步给自己逼入绝境。

主角丑岛开篇就告诫过借贷者:

钱可以借你,但你会进地狱的。

并且作者对于这些欲望失控的借贷者,也没有任何的同情。他借助漫画主角之口说到:

明明没有做人的资本,却想以普通人的方式生活。给这些没有自知之明的垃圾收尾,就是高利贷的工作。

我们的客人中,值得同情的,一个也没有。


可为什么人们不顾自己的偿还能力,也要从信贷公司借贷,或是用信用卡购物呢?这绝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虚荣心在作怪,而是出于一种人们在苦闷中试图证明自己的心理,证明自己能够融入这个社会,证明自己没有落后,证明自己不低人一等。

大家近乎残酷的自我审视,用机器人般的状态去工作、去投资、去创业、去所谓的自我提升,却往往在自己编织的牢笼中越陷越深。

总之,这就是一个关于日本消费金融的故事,它由日本那个时代一个个痛苦的个体组成——而悲剧之所以是悲剧,是因为观众从中找到了自己的身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日本   富士   高利贷   发展史   日元   债务   贷款   银行   金融   企业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