沦陷时期的济源:望春桥、文昌阁、封门口……

由夏朝时之名“原”,经秦置之“轵县”,至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轵县北置“济源县”,济源之名始见于青史。中虽经唐武德、元太宗两次短暂易名(西济州、原州),但并不影响济源之名沿用至今,“济渎庙”的存在让济源之名更是脍炙人口、遐迩流播。

无论是明清两朝隶属于怀庆府,还是民国时期改属河北道,济源都以“济沁襟流疏导沃东南镇利、天坛耸秀崇隆镇西北之雄”的独特形胜引人注目,李白更是在游览王屋山之后写下了“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的千古传诵词句;域内天门冬、苍术、黄岑、黄精、桔梗等多味重要药材的存在,使其无愧身列“怀商”之誉。

人口一万、物产丰富、古城墙;豫北地区政治、经济、物资中枢;一大都邑;日军对济源的概况,特别是境内“轵关陉”——“太行八陉”第一陉的存在,使地处豫晋东南与豫西北交通孔道的济源在日军侵华战争期间兵燹不断、战事频仍。

1938年2月22日,日军第十四师团右追击队(酒井隆少将,步兵三大队基干)远山登第五十联队继接连攻占焦作、博爱(今清化)、怀庆(今沁阳)之后,又于济源东方击败国军约500余人的抵抗,在午后四时占领济源。

破败不堪的南门。

济源古城始建于隋开皇十六年(576年),呈长方形、周长五里二百五十步,墙高二丈五尺,宽二丈,池深一丈,阔二丈五尺。城设四门,南、北、西皆正向,独东门辟向东北隅,似北门。

明景泰四年(1453年)知县李珩增筑,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重修,崇祯十一年(1638年)知县卢时昇甃以砖石,清代时有修葺,民国四年(1915年)邑会史补修“民国以来设城工局,城墙有塌即筑,城垛有缺即补,四周雉堞整齐”。

千疮百孔、残破欲圮的北门。

历经1938年2月22日、4月10日、1941年5月9日至少三次在济源县城的攻守争夺,城门已破败不堪,城墙也已有倾圮剥落。

大批日军在池深一丈、阔二丈五尺的护城河边行军,准备从东门入城。

东门及望春桥。

两层的东门楼颇显壮丽,而望春桥的拱状样式更是清晰可见。“抗日救国”的标语依然存在,为了这个信念,无数的中国军人不得不血染疆场、马革裹尸。

触目惊心的“望春桥”。

望春桥,旧名通济桥,居东门外,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县令夏提创建,系仿赵州桥制式。

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曾重修,后代亦有修缮加固。并将其以“石桥春望”之目列为济源“古九景”之一。

照片中的望春桥残缺不全、难以行走,其如此之状是因国军为阻止日军进攻而炸毁所致。昔日“一湾浝水驾长虹,人在栏杆复道中。织柳娇莺藏不住,衔泥燕子背翻风”的胜景美图,此时已被倭风笼罩、荡然无存了。

望春桥及远处情景。

照片中的情景,是站在城墙上拍摄的。远处树木葱绿,近处则疮痍满目,可以想象当时两军争夺城垣交战时的激烈程度。

浝河浅水期时,日军在捕鱼抓虾。

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出二丈五尺高的城墙宏伟壮观,拱形桥远处、济源城的标志性建筑——文昌阁也能清晰地映入眼帘。

1941年5月7日至1941年5月27日的中条山战役(即‘晋南会战’),国军惨败。国民政府称其为“最大之错误”,蒋介石更是称其为“最大之耻辱”。

驻防济源的国军第九军裴昌会部,无奈于5月9日弃守县城。日军随即再次占据济源城。为报复会战中的损失,日军继而于7月1日进行“扫荡”,在济源县王虎寨村进行肆扰,杀死数十人,造成“血洗王虎寨”之惨案。

两名日军军官在城内的街巷上观察国军的地堡工事,一只石雕的狮子观看着眼前的倭兽,它一定想着奋起吞噬掉这俩打扰自己的货,食其肉、碎其骨。

日军第三十五师团第221联队驻扎济源县城时拍摄的城内牌坊。

三座三间四柱的牌坊有序地横跨在街上,透露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据载,济源县城在乾隆朝的牌坊即达二十余座,分布在县治、学门、东街、西街等处,不知照片中的街巷是否是宣化街?

济源县政府外景。

“博爱”、“誓雪国耻”、“天下事非竞争不能进步”等鞭策警句,依然刻写在政府大门两侧,两个站立于门前的日军永远不会懂得这些表达中国人心理文化的文字。

他们的入侵凌辱所造成的华夏“国耻”,深深地刺痛着每一个良知未泯的中国人,铁骨铮铮的中国军人必当卫国护疆,勠力慷慨赴国难、雪耻斩倭奴!

文昌阁始建于明代,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重修,阁起三层,蔚为壮观。每年二月初三及仲秋月诹吉祭祀,文昌阁上供奉着文昌帝君(即‘文昌星’),其为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

照片中的文昌阁前是日军横冲直闯行进的坦克车,地面上杂草丛生。由此可见,这里已许久未有人前来拜祭。

此时,理性的文化没能抵挡住野蛮的武器、人性的善良败给了倭兽的残暴。

文星塔,亦作“文笔峰”,在城垣东南城角,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知县杨于阶建造。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重建,增高之。嘉庆十三年(1808年)邑令易以铁项。

曾经让济源人引以为豪、学子视为“图腾”的文星塔,在日军攻击城垣的战斗中,已是伤痕累累,巨大的弹痕触目惊心,让人扼腕叹息,文化符号再次被钢盔刺刀践踏蹂躏。

封门口,即“轵关”,位于济源封门口村东,地当豫晋交通之要冲,为“太行八陉”第一陉——“轵关陉”上的重要关隘。关口呈两山夹峙的V型,关道则倾斜向上、阔仅6米,故有“封门天险”之称。

远山登联队占领封门口。

1938年2月,经过险岨山地间的行军,远山登联队在宫川、池田炮兵部队的掩护下,由山森友吉少佐率领,于25日午后一时发起了对封门口的攻击,午后零时四十分封门口陷落。

此战异常惨烈,中国守军英勇抗击,伤亡500余人。

鉴于封门口的特殊军事重要性,日后八路军、国军与日军在此多次交锋争战。

日军第三十五师团之栗栖猛夫第二二〇联队甚至无耻地在1941年5月9日的交战中施放了大量毒气,致使国军第五十四师一一六团大多中毒,伤亡惨重。

1941年5月11日,日军太田部队在击溃国军第四十七师于封门口、王屋镇的布防后,占领邵原。

邵原关与轵关、虎岭关同为济源“用兵时之要害”。诸军事要冲的丢失,导致祸害无穷。

自日军占据济源后,所犯烧杀奸掳之事层出不穷、令人发指。“(日军)将济源至邵原镇公路沿途二十里内居民房屋及所产粮食,尽付之一炬。共烧房屋两万余间,粮食八万余石,火光连天数日未息,牛羊牲畜亦被宰杀数万头……敌临退时,将封门口、王屋、邵原等处民众数千人投入井内,仅邵原一带,由井中掘出之死尸即达五百余具。并令汉奸沿井投毒,故虎岭、王屋、邵原等百余村井水尽变黄色,民众既无衣食,更无滴水可食,致十室十空,情况之惨,亘古未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济源   开皇   牌坊   东门   门口   城垣   联队   国军   日军   城墙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